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河南十二姑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河南十二姑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9-02 08:33:09

❶ 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在河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插柳

  2. 祭祖: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3. 吃饊子、棗糕、雞蛋

一、河南普通節日傳統風俗習慣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拓展資料:

河南其他特色節日

1.龍抬頭節(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 過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4.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5.臘八節(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6.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

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人的嘴。

❷ 河南民歌十二月花名歌詞

歌詞如下: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人家丈夫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長城。

二月里來暖洋洋,燕子雙雙到南方;燕巢造得端端正,對對成雙歇畫梁。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家家墳上飄白紙,喜良家的墳上冷清清。

四月里來養蠶忙,姑娘雙雙去採桑;桑籃掛在桑枝上,揩把眼淚采把桑。

五月里來是黃梅,黃梅發水淚滿腮;家家田裡黃秧插,孟姜女的田裡草成堆。

六月里來熱難當,蚊子飛來嘴鋒長;寧可叮我千口血,莫叮我夫萬喜良。

七月里來七秋涼,家家防冷做衣裳;皮、棉、單、夾都做到,孟姜女的家中是空箱。

八月里來雁門開,北地先涼冷信來;喜良身上衣單薄,並無雁足帶書來。

九月里來是重陽,家家飲酒菊花黃;滿滿篩來我不飲,毫無心緒賞重陽。

十月里來稻上場,牽籠打米納言糧;家家都把官糧納,孟姜女家裡身抵擋。

冬月里來雪花飛,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前面烏鴉來領路,走到長城冷凄凄。

臘月里來過年忙,家家戶戶祭祖先;人家都有豬羊殺,孟姜女家中空盪盪。

(2)河南十二姑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十二月花名》又名《孟姜女》,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傳統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蹤跡,但從音樂來看,它與江浙一帶的民歌有著更密切的淵源關系。

全曲十二段詞,分別用時令、花名作序引,敘述秦始皇時期一對新婚夫妻生離死別的故事。相傳,堅貞的孟姜女為被迫去築造長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歷盡艱辛,路經蘇州滸墅關時被守關吏卒刁難,無法過關,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慘身世編成這首小調獻唱,終於感動了吏卒,開關放行。

這個故事作為民間口頭文學,均形成於唐以前;作為民間時調小曲,約形成於宋、元以後。千百年來,人們用歌曲傳誦著這個動人的故事。傾注著對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藉以抒發受壓迫者內心的悲怨。

❸ 河南有什麼民風民俗

這里河南的風俗基本 都一樣 如下: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

❹ 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陽縣最古老的旋律吹奏樂器是

骨笛。

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

骨笛的起源:

從前有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勤勞的苗族人在那裡居住。寨子里有一個年輕壯實的小夥子叫竹郎,以編竹筐為生,由於他每天都與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覺得翠綠的竹子是有靈性的,小夥子隨手拿起一片竹葉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悅耳的聲音。

久而久之,他的音樂聲打動了一位叫笛妹的美麗姑娘,每當小夥子吹起竹葉時,姑娘都會跟著唱。有一天,調皮的姑娘指著一節節的竹子問小夥子「這個管子你能吹響嗎?」

聰明的小夥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間鑽空,又在上面挖了幾個小孔,吹出的聲音比竹葉更好聽,還能吹出不同的調來。動聽的音樂吹進了姑娘的心坎里,小夥子把它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姑娘。因為小夥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動情的把這個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這也許就是最早的樂器,當然它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真的發現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

❺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 風干後就成了中葯,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綉花鞋,手、 腳系著五色綵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接著,六月初六又是一個大節。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這些節日,是中原農耕地區的農事節日,也是 「收獲節」和「豐收節」。節日里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嘗自已勞動成果的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了。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乞巧會和乞巧對歌習俗,真是妙趣橫生,餘味無窮。它豐富了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的內容,使這個少女的節日同少女的性格一樣,充滿了天真活潑、樂觀歡快的氣息。

農村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吉利的數字,把它作為陽數。九月初九,佔了兩個九字,雙陽相重,所以人們都叫它為「重九」或「重陽」。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它與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標志。據史書介紹,它是受一則神話傳說的影響而形成的。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因此,人們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現在,河南民間重陽節戴插茱萸的形式已不多見,而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中原地區的棗樹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裡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直到現在,豫北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河南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送神荒年忙祭烘(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 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 活動。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❻ 河南特大滅門案始末:12萬彩禮要不回來,怒殺妻子一家人,後來怎樣了

「要錢沒一分,要命一家人頂」,這樣一句氣話終成了真,連睡夢中醒來哭啼的3歲女孩也未能倖免於難。嫌疑人張站立行兇後,警方發出了45萬張懸賞通緝令,身上只帶了100元的嫌疑人張站立,從河南逃到了杭州,逃亡了45天後,最後找工友借300元錢的時候,被工友舉報,後被警方抓捕歸案,判處死刑。

這是一起在河南發生的特大滅門慘案。被害的4個人為王芳芳和她領養的3歲女兒,另外兩人為她的父母親。

張站立與王芳芳為夫妻關系,但只維持了一個月,王芳芳便提出離婚。張站立無意中得知,王芳芳想要和前夫復合才離的婚,深愛著王芳芳的他既不舍,又絕望,而索要12萬元彩禮又遭拒,最終被那句「要錢沒有,要命有一家」給激怒,釀成了慘絕人寰的悲劇。

不要拿感情當兒戲

此案,到此就已經結束了。最終,王家除了王芳芳的弟弟和妹妹在外打工,其餘人等均被張站立殘害。這是一起因愛生恨的悲慘事故。告誡人們,老實人不要輕易欺負,爆發更可怕,也告誡了那些婚戀中的人們,三觀不合,盡量不要往一起湊合。

❼ 和認識的小姑娘十二歲開玩笑從後面抱了一下算犯法嗎

肯定犯法,根據兒童保護法,你這屬於猥褻兒童,父母起訴你就等著吧

❽ 河南墜子戲 是什麼意思

墜子戲源於河南墜子,有單唱、對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暢婉轉,詞句通俗易懂,為群眾喜聞樂見,流傳很廣,大江以北,長城內外,均有它的足跡。以曲藝河南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於1950年形成。墜子戲,由曲藝河南墜子演變而成,始稱「化妝墜子」。1961年春,邢台市墜子劇團進京匯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墜子傳入我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建國後,有些老藝人,在戲劇界老藝術家的指導下,用京劇、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鑼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裝墜子"。我國威縣、邢台、南宮、隆堯等縣曾建有墜子劇團。這些劇團組建後,經過舞台實踐和吸取各劇種之長 墜子戲,將原來的"水詞"該為固定台詞;樂器增加了笙、笛、揚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時採用了京、評、梆子等戲的嗩吶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創造了墜子腔的尖板、搖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裝墜子"已在我區發展成為具有文樂、武樂、燈光布景、文戲武打的完整劇種。 一九六一年,邢台市墜子劇團到北京演出時,受到首都人民熱烈稱頌, 《北京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中央電視台播映了演出實況,著名戲劇家梅蘭芳、常香玉、紅線女與該劇團演職員進行了座談,中央戲劇研究院研究討論後,將此劇正式定名為"墜子戲"。 墜子戲在安徽是稀有劇種,40年代初起源於宿州蕭縣。它是以民間說唱的單口墜子為基礎,經過「大揚琴」、「道情班」和「曲藝劇」的過程發展而成。墜子戲以其主奏樂器為「墜子」而得名。墜子戲是一個具有濃郁淮北鄉土氣息、藝術個性很強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豐富多彩,抒情性很強,大氣動人;花腔小調幽默詼諧,襯詞襯腔優美華麗;悲苦的「大寒韻」可摧人淚下。墜子戲的唱腔有著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墜子戲的表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些表演程式是從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擬提煉而成的,具有較強的鄉土色彩。墜子戲的劇目大多由單口墜子中的「段子話」(說唱小段)與「蔓子話」(大部書)改編而成。其中傳統大戲百餘出,小戲、摺子戲40餘出,大、小現代戲50多出。大戲情節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深受黃淮一帶觀眾的青睞。 墜子戲墜子戲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當地觀眾的「口味」,因此發展較快,涌現出號稱為墜子戲「三大元」的劉元芝、陳元孝、陳元萍等表演藝術家。墜子戲的劇目《魂訴》 、 《一條大魚》等曾晉京匯報演出。60年代以後, 《人民日報》 、 《解放日報》 、 《文匯報》 、 《安徽日報》都曾發表專題評論文章對墜子戲加以評述。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發展初期 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 墜子戲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鑒,設置了生、旦、凈、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獨立的劇種。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專業墜子劇團十二個。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有:過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板扎等。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面板改皮為木(也有蒙銅板的)。演奏時,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其他伴奏樂器有二胡、二弦、笛、簽、嗩吶、大提琴等。 初期劇目 墜子戲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 、 《劉公案》 、 《回龍傳》 、 《大宋金鳩計》 、 《絲絨計》 、 《雙金線》 、 《雙合印》 、 《王清明投親》 、 《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它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 、 《楊金花奪印》 、 《花木蘭》 、 《秦香蓮》 、 《蝴蝶杯》 、 《楊門女將》等。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五十年代後期,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 、 《血淚仇》 、 《黨的女兒》 、 《奪印》 、 《會計姑娘》 、 《風塵遺恨》 、 《大路朝陽》 、 《紅旗譜》 (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台戲)、 《新芽吐秀》等。 流行程度 墜子戲「墜子」是河南省的一種曲藝形式,在河北的邢台、邯鄲、石家莊地區廣為流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冬,廣平縣閻小寨墜子老藝人杜學勤,一次按照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妝,藏在桌圍後邊,開書時突然鑽了出來,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藝人們也受到了很大啟發。從此,他們便開始化妝演出,由單口、對口說唱發展為多口說唱,並輔之以簡單的表演動作。1949年春,杜學勤在邯鄲地區臨漳縣郭小屯村,把撂地攤演唱的「化妝墜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是《鋸大缸》 。不久,大名縣的李和春、梁大愛,廣平縣的閻桐梧(藝名破大鑼)、齊秀雲,曲周的宮憲梅,魏縣的魏連香、崔秀珍(藝名九歲紅)等墜子藝人也相繼登上舞台。 編輯本段深澤墜子戲 深澤墜子戲是河北省特有的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地方劇種之一 墜子戲。深澤縣是墜子戲發展的中心。深澤墜子戲再曲藝河南墜子的基礎上衍變而來,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吐字清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委婉清新、優美動聽,具有傳統戲曲特徵,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墜子戲發展史是一部草根藝人的奮斗史,是為農民所學所掌握的一種民間戲曲的藝術,具有很強的人民性。墜子戲藝術豐富多彩,具有多彩,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和廣泛影響,在地方劇種中佔有較高地位。 墜子戲是一種稀有劇種,於20世紀40年代初起源於安徽蕭縣一帶,後傳入華北。在發展過程中,墜子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多劇種借鑒,有生、旦、凈、丑等行當;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形成一獨立的劇種。其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深澤墜子戲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在幾十年的演出中,其足跡涉及北京、天津、濟南、太原、鄭州、石家莊等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 深澤墜子由曲藝河南墜子演變而成。始稱「化妝墜子」。1961年春,邢台市墜子劇團進京匯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 「墜子」是河南省的一種曲藝形式,在河北的邢台、邯鄲、石家莊地區廣為流行。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邯鄲地區廣平縣閻小寨墜子老藝人杜學勤,一次按照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妝,藏在桌圍後邊,開書時突然鑽了出來,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藝人們也受到了很大啟發。從此,他們便開始化妝演出,由單口、對口說唱發展為多口說唱,並輔之以簡單的表演動作。1949年春杜學勤在邯鄲地區臨漳縣郭小屯村,把撂地攤演唱的「化妝墜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是《鋸大缸》 。不久,大名縣的李和春、梁大愛,廣平縣的閻桐梧(藝名破大鑼)、齊秀雲,冠縣的王元山,曲周的宮憲梅,欒城縣的羅福成,魏縣的魏連香、崔秀珍(藝名九歲紅)等墜子藝人也相繼登上舞台。 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鑒,設置了生、旦、凈、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獨立的劇種稱北方墜子也就是深澤墜子。 墜子戲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專業墜子劇團十二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邢台市和深澤縣墜子劇團。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有:過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板扎]等。過板,是唱段前的音樂過門,引子,是唱段開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墜子戲的主要唱腔,多用於敘述,有慢、中、快三種速度,又有開腔和敘述句之分,開唱句是四句式或兩句式;敘述句是兩句式。[寒韻]用以表達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韻],均作為獨立的曲牌,穿插運用於[平腔]之間。[快板扎]用於唱段結束部分。 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面板改皮為木(也有蒙銅板的)。演奏時,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其他伴奏樂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嗩吶、大提琴等。 深澤墜子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 、 《劉公案》 、 《回龍傳》 、 《大宋金鳩計》 、 《絲絨計》 、 《雙金線》 、 《雙合印》 、 《王清明投親》 、 《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 、 《楊金花奪印》 、 《花木蘭》 、 《秦香蓮》 、 《蝴蝶杯》 、 《楊門女將》等。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五十年代後期,邢台、深澤兩個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 、 《血淚仇》 、 《黨的女兒》 、 《奪印》 、 《會計姑娘》 、 《風塵遺恨》 、《大路朝陽》 、 《紅旗譜》 (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台戲)、 《新芽吐秀》等。 編輯本段雲南方言唱法 墜子戲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藝人非常重視唱功,講究吐字清晰,句句進入觀眾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頭有尾,情節連貫,唱詞通俗易懂,所以在農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歡迎,有「看了墜子,賣了被子」之說。墜子戲,在三十多年的演出中,足跡涉及北京、天津、濟南、太原、開封、鄭州、石家莊、保定等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給群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❾ 河南豫劇有關資料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閱讀全文

與河南十二姑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大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
運輸公司夏季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574
服飾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289
少兒藝術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市場營銷的考題 瀏覽:471
幼兒園中班元旦策劃方案 瀏覽:578
鄉鎮扶貧產業培訓方案 瀏覽:818
山西愛夢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8
網路銷售跟網路營銷 瀏覽:265
市場營銷環境及其特徵 瀏覽:462
大學六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5
破冰大會策劃方案 瀏覽:268
小學教師網路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963
聯通上市推廣方案 瀏覽:442
紅包裂變推廣方案 瀏覽:967
城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67
年度安全培訓計劃方案表 瀏覽:23
南昌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71
天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定位 瀏覽:363
線下營銷與網路營銷的關系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