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茶陵電子商務

茶陵電子商務

發布時間:2022-08-26 10:50:56

1. 吉安市學校排行榜

1、遂川中學

江西省遂川中學雄踞於遂川縣縣城東面泉江河畔。1938年秋,留日學者徐蘇中設立「上海私立江西中學遂川分校」,是為遂川中學之濫觴。1940年7月14日學校改名為「遂川縣立中學」。 10月18日呈准江西省政府備案,補行成立典禮,此日定為該校校慶紀念日。1953年7月15日學 校改名為「江西省遂川中學」。1968年11月1日學校改名為「遂川共大二部」。

2、吉安市白鷺洲中學

吉安市白鷺洲中學是江西省著名重點中學、江西省中學德育示範學校、「科研興校」先進單位、「實驗室工作」先進學校,連續七屆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是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高中課改」先進學校。白鷺洲中學創建於1241年,前身為白鷺洲書院。

3、江西省新干中學

江西省新干中學位於江西省新干縣,是一所老牌名校,是江西省重點中學。地址位於吉安市新干縣何家山105國道旁。她創辦於1940年2月,前身是新淦縣立初級中學, 1958年秋增辦高中,並更名為新干中學。

4、江西省寧岡中學

寧岡中學坐落在井岡山市龍市鎮城南的駱家坪,是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的前身是龍江書院,校址在城西偏北的五虎嶺南麓。始建於清朝道光庚子年(1840年),系茶陵、酃縣、寧岡三縣客籍紳民集資創辦,當地稱為客籍子弟求學的最高學府。

5、江西省吉水中學

江西省吉水中學是吉安市建設規模最大的一流高中。前身為創立於明萬曆11年(公元1583年)的「仁文書院」,1940在其舊址上創建為吉水中學,1958年正式命名為江西省吉水中學,1981年成為省屬重點中學。2002年初中部完全剝離,成為一所高級中學。

2. 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發展

在實際傳統產業基礎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制葯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製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其規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礎工業方面均為主導部分。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沙提出「重點加快天心生態新城建設,推動一體化進程在地理空間上的實質性進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株洲推出「東提西拓,合攏三角」和「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湘潭提出了「東擴西改」和「建設先進製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閑中心」。 最早期的概念中,長株潭城市群指的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這一范圍擴大了很多。區域規劃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規劃范圍。這一范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和益陽、婁底、岳陽、常德、衡陽5市的大部分地區,即湖南東部城鎮密集地區。
按照這一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面積為9.6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株潭三市市域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會作這樣的調整呢?據了解,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由規劃范圍和協調規劃范圍組成。其規劃范圍為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以及岳陽的湘陰、汨羅、雲溪區、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協調規劃范圍為岳陽、益陽、婁底、常德、衡陽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保證國務院批準的規定的實施,實現湖南共同富裕,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范圍擴大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確定城市群核心區面積為8448.14平方公里。
這一核心區,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區,望城區、瀏陽市、醴陵市、韶山市、湘鄉市、寧鄉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赫山區、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岳陽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躋身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城市群核心區劃分為四大類功能分區:
禁止開發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泄洪區、滯洪區、重要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限制開發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各類宜農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地區等。
重點開發區:包括長沙黃花、黃興、 榔梨、含浦、坪塘、雷鋒、白箬鋪、夏鐸鋪地區,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黃泥坳地區,湘潭河東、易俗河、九華、楠竹山地區,益陽滄水鋪,岳陽界頭鋪等。
優先開發區:包括三市的建成區及湘潭縣、望城區、株洲縣、長沙縣城現狀建成區。
「一帶五區」:近中期重點建設區域
長株潭城市群近中期建設將從何處著手?王扣柱透露,近中期建設的重點地區為「一帶五區」:即湘江生態經濟帶和大河西、雲龍、昭山、天易、濱湖五大示範區。
湘江生態經濟帶:從長沙月亮島到株洲空洲島,面積128公里。
大河西示範區:以長沙高新、金洲,益陽高新,常德德山等為核心區域的先進製造業走廊,重點發展機械製造、新能源、電子信息,輻射帶動益陽、常德等地區。
雲龍示範區:包括株洲的雲龍和清水塘,雲龍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臨空產業、清水塘依託循環經濟試點發展新型產業。
昭山示範區:自長沙暮雲,至湘潭昭山、易家灣、九華,建設生態宜居新城。
天易示範區:位於株洲天元區和湘潭易俗河之間,重點發展機電製造、加工、環保現代物流等產業。
濱湖示範區:包括岳陽的湘陰、汨羅、望城的部分區域和城陵磯臨港產業新區,建設長株潭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產業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健康休閑服務基地。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的期限分為四個,分別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王扣柱指出,湖南省將建立三項制度,確保規劃實施。這三項制度是:示範區所有建設項目和用地都必須符合區域規劃、城市群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建立省市規劃局長聯席會議機制,8市規劃局接受省建設廳和省長株潭規劃局的雙重業務領導;實行長株潭核心區空間動態管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修訂完成後,省政府將出台《條例實施細則》,明確區域規劃的權威性和實施剛性。
湖南省將同步組織修編8市城市總體規劃、啟動「3+5」城市群國土利用規劃,爭取3年內完成。目標
1.形成長株潭三市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礎設施完備和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的高效率、高品質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區。
2.形成以長株潭三市城區為增長核、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紐帶的核心區組團,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放射的城鎮網路群體。
3.發展成為經濟繁榮、能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污染得到綜合治理、人地關系協調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型城市地區。
4.發展成為在華中經濟圈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規劃范圍內2020年人口規模控制在700-750萬人之間。根據高方案指標預測,核心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規劃2010年達到3757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達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長為4542.81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為7.8%以上,三次產業比例到2010年為9:50:41,2020年為5:45:50;三次產業具體指標到2010年一產為198.39億元,二產為1102.19億元,三產為903.79億元;到遠期2020年一產為227.14億元,二產為2044.26億元,三產為2271.4億元。
人均GDP規劃到2010年為4萬元人民幣以上,到2020年達到6萬元人民幣以上。
區域城鎮發展的空間組織
保持和加強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復線、南嶽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線的突出地位,繼續促進這條軸線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以這條軸線為核心和紐帶促進三市經濟的一體化。
積極打造兩條次軸線(即以319國道、320國道和上瑞高速公路為軸帶),作為次級密集發展軸帶和主軸線的補充,規劃期內較大幅度地推動沿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區域城鎮的協調發展和城鎮等級結構的改善。
同時,以兩條輔軸(即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紐帶,聯系和輻射廣大的三市市域地區。最終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布局,以三縱兩橫(即一主兩次兩輔)的「冉字型結構」支撐起整個區域的城鎮發展空間。
區域城鎮發展的等級結構規劃
長株潭地區城鎮將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組群(屬於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區域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級結構。
1.第一級——省域中心城市組群
即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是一個由長、株、潭三市城區和若干緊密關聯的周邊組團構成的多核組團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擔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長沙縣城區、望城縣城區、湘潭縣城區和株洲縣城區和若干小城鎮)。
2.第二級——區域次中心城市共8個
一是包括韶山城區、瀏陽城區、寧鄉縣城、醴陵城區、湘鄉城區、攸縣縣城,是本地區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縣和縣級別以上地域范圍意義的區域性次級中心城市,共6個。
二是包括茶陵縣縣城、炎陵縣縣城等縣域中心城市,共2個。
3.第三級——重點城鎮共48個
一是包括具有省級影響的重點城鎮17個。
二是包括具有地級市市域影響的重點城鎮31個。
4.第四級——般建制鎮85個
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進行撤鄉並鎮合並而成85個一般建制鎮(對三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制鎮略有調整)。(小標)實施區域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
2005年區域城鎮化水平約為45%,2010年約為57%,2020年為60%—62%,考慮暫住流動人口因素,高限設定在65—75%。遠景城市化發展水平達到85%左右。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制定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必須貫徹如下原則:
把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推進工業化。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將人口流動與城鄉建設相互結合,形成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點。將農村要素流動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繁榮農村經濟。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形成有利於城鄉統籌推進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小標)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規劃確定為:「以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背景,以長株潭北、西南、東南三個功能區為主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突出長株潭北核(長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組團、片區組團和小城鎮發育相對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路發達,各類空間協調發展,區域整體功能互補契合,生態循環良好的特徵型、網路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為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包括了三個主中心組團、四個次中心組團以及十九片區組團和25個小城鎮組團。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即長沙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長沙河東中心城區、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鋒鎮)、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星馬新城、高塘嶺組團(已含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星城組團(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組團、坪塘組團、丁字組團(已含丁字灣街道)、撈霞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鄉鎮,即黃興鎮、烏山鎮、黃金園街道。
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13個小城鎮,即干衫鎮、雨敞坪鎮、蓮花鎮、白箬鎮、新康鎮、靖港鎮、喬口鎮、銅官鎮、茶亭鎮、橋驛鎮、北山鎮、安沙鎮、青竹湖鎮。該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主責監管,放手發展,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要求全面執行城市建設標准,引領人居環境品質向較高層次提升,起到區域示範作用,並為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留足用地。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即湘潭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湘潭河東城區(已含雙馬鎮)、長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區(已含雨湖區的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等)、昭山—易家灣組團、鶴嶺組團、易俗河組團、河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一個行政鄉,即河口鄉。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小城鎮,即梅林橋鎮、姜畲鎮。
西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實行扶持和政策傾斜,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為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統籌發展,對其經濟社會發展項目提供重點政策扶持,並使其在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享有優先權,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即株洲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區、長株潭次中心株洲河東城區、栗雨組團、石峰組團、田心組團、荷塘組團、楓溪組團、淥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小城鎮,即馬家河鎮、群豐鎮、雷打石鎮。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鄉鎮,即南陽橋鄉和白關鎮。
東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省級政府提供發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規劃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用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檔次,建設優良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即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主要是指三核之間的交界地帶,三市結合部,包括:城南組團(原暮雲組團)、新暮雲組團(已含暮雲鎮)、九華組團以及白馬鎮、跳馬鎮、雲田鎮、仙庾鎮、龍頭鋪鎮、響水鄉、響塘鄉等鄉鎮區域范圍。
該區域是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肺」,包含區域綠地和生態保育、休閑度假兩類主要功能。其中區域綠地屬於省級政府對資源環境保護進行監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設管理地區,原則上進行低密度生態型建設,對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區域綠地、各類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地區,要按照相關法規嚴格保護;生態保育和休閑活動功能區則屬於由省級政府對該地區的發展類型、控制規模和生態環境要求提供發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強管治的地區。
規劃建議省政府在明確綠心范圍和整體功能定位後,進一步委託相關部門編制具體的綠心地區建設控制規劃,以統一指導該地區有序的保護利用和綠化建設。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空間結構的演進時序
長株潭城市空間形態的演進應以三市城市現狀用地為基礎,逐步向外擴張,總體呈現出三核同步增長,遠期和遠景逐步向綠心發展。
演進態勢、具體空間結構發展時序如下:
1.2002~2010年以長沙中心城區、湘潭城區、株洲城區為核心,採取局部內涵式的緊湊集中發展,引導有序外延,重點建設三市各自環線、三市間公路外環、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湘潭-株洲聯合發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網銜接和空間隔離,預留三核中間地帶的發展空間,為未來多種發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遠期(2011~2020年)長沙主要向東發展,並加快向南發展;湘潭主要向北發展,兼顧向東;株洲主要向河西發展,搞好與湘潭的路網和綠色空間的銜接,適度向北,考慮與長沙市東部開發區功能和道路上的銜接。營造三核相向發展的演進態勢和空間框架,在三核中間地帶開辟文化娛樂、旅遊度假和生態保護區域,並保留三核中間地帶與三市原中心城區的隔離空間。
3.遠景(2021~2050年)長沙、湘潭、株洲城區形成三核,並繼續相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為背景的綠心,並在中間鑲嵌若干高品質的新型城市功能區。
長沙:錯位發展的重點是以省會長沙為發展核心和龍頭,分層次、有重點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邊地區輻射。將長沙建設成為科技教育研發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區域物流樞紐、服務外包基地、文化娛樂中心和中南地區國際化大都市。要以長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基礎,加快科技教育和研發發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術服務的高地。商務金融業要以芙蓉路為主軸,吸引世界優秀金融企業來湘發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銀行業要重點推進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加速金融現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品種;證券業重點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私募及並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業務;保險業重點開發新產品和發展各類公司、機構。物流業重點建設好長沙金霞、長沙空港物流區;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統建設、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及物流高新技術建設;以空港快速發展為基礎,以黃花機場為節點,發展高時效、高附加值貨物的多式聯運業務及其設施建設。服務外包業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壯大長沙服務外包集聚區,把長沙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承接服務外包的基地城市,躋身全國服務外包十強示範城市;重點扶持加快長沙高新區服務外包示範區、青竹湖服務外包示範區等服務外包示範企業,形成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
株洲:要以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為依託,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物流配送、研發設計、職業教育、節能環保、信息咨詢、服飾商貿等生產性服務業。依託鐵路交通優勢,構築便捷、互補的物流網路,重點建設石峰物流園、蘆淞商貿物流中心、株洲神農醫葯食品物流中心等;與長沙、湘潭、衡陽、郴州聯手,打造旅遊精品線路,早日實現旅遊資源、產品和市場的一體化;加快職教大學城建設,要將其打造成全國聞名的職業教育基地;加快建設以株洲大橋兩端長江路和建設中路為主的中央商務區,將其建成國際性或全國性軌道交通、服飾、中華文化等論壇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地;興建服飾批發倉儲物流中心,發展零售多業態。
湘潭:要以老工業基地為依託,重點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物流配送、科技研發、信息咨詢、電子商務、金融、會展、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湘潭的實際,要重點建設九華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積極培育園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開發建設物聯網項目及服務應用平台。

3. 攸縣的地理環境


攸縣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南端,東鄰江西萍鄉市、蓮花縣,西連株洲縣、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標是:東經113°09′09″至113°51′30″,北緯26°46′34″至27°26′30″。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3134942萬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109萬元, 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725560萬元, 比上年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956273萬元, 比上年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6:55.8:29.6調整為14.5:55:30.5,一產業下降0.1個百分點,二產業下降0.8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57.5%、36%,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68、5.95、3.72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了39427元,單位GDP能耗1.08萬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200462萬元,同比增長14.6%。
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為52.57%,較上年提高0.57個百分點。 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高效實施,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攸縣米粉成為我縣第三個國家地理標志,鴻華麻鴨和雲田花卉等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08655萬元,同比增長4.5%,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為146.6%。
種植業穩步增長。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0.7萬畝,同比增長2.9%,糧食產量46.59萬噸,同比增長3%,糧食單產為462.55公斤/畝。
養殖業健康發展。2014年,全縣出欄生豬122.84萬頭,出欄牛2.14萬頭,出欄羊5.43萬只,出籠家禽567.5萬羽,同比增幅分別為4.5%,3.4%,4.0%,4.26%。肉類總產量9.49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為1.56萬噸,同比增長3.2%。
林業產業鞏固提升。2014年,全縣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4萬畝, 封山育林15萬畝,油茶籽產量為3.2萬噸。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7.44%, 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
土地流轉強勢推進。2014年縣流轉耕地面積25.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30%,涉及農戶6.85萬戶,占總農戶的40%。2014年我縣已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84家,入社成員11386人,帶動農戶3.46萬戶。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完善。2014年,全縣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87.7萬千瓦,比上年提高5萬千瓦;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6377台,比上年增加30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99890噸,農葯施用量895.6噸,均比去年有所下降。 工業經濟緩中趨穩。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10176萬元,增長11.1%,佔GDP的比重為51%,對經濟貢獻率達到54%,拉動經濟增長5.59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1553308萬元,同比增長11.4%,其中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308396萬元。煤炭、鐵礦業完成增加值486209萬元和101089萬元,均低於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平均增幅。2014年,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4541130萬元,同比增長9.8%。高新技術總產值為570780萬元,同比增長10.2%,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為557115.6萬元,同比增長13.4%。出口交貨值為35056萬元,同比下降29.9%。規上工業利潤總額179854萬元;利稅總額382558萬元;產品銷售率98.93%,降低0.58個百分點。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7.25%,水泥246萬噸,同比下降35.7 %。
綜合能耗進一步下降。2014年,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共計72.4萬噸標煤,同比下降13.9%。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為22.6%。
建築業平穩增長。2014年,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5384萬元,比上年增長9.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拉動經濟增長0.36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81866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分地區看,城鎮零售額875993萬元,增長12.7%;鄉村零售額105873萬元,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94577萬元,增長17.6%;零售業749920萬元,增長11.8%;住宿業23833萬元,增長6.8%;餐飲業113536萬元,增長16.7%。電子商務及快遞公司等現代物流業迅猛發展。
旅遊業發展良好。2014年,我縣成功申報白龍洞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截止2014年末,我縣共有AAAA景區1個,AAA級景區2個,擁有星級賓館4家,旅行社10家,國家級森林公園1家。全縣接待遊客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13.39億元,各景區門票總收入達1200萬元,同比增長42%。旅遊人數同比增長23.2%,旅遊綜合收入增長24.2%。 交通發展上新台階。2014年,攸縣火車南站開通客運業務,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攸縣沒有干線鐵路的歷史從此結束。攸縣的交通發展,特別是鐵路運營的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4年,新建成農村客運站1個,完成危橋改造15座,建設農村公路50公里。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了96%。全縣貨運量為1102.8萬噸,同比增長15.4%,貨運周轉量為1092323.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8.1%,客運量達到1528.1萬人,同比增長15%,客運周轉量為129377.6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6.9%。
郵政電信業穩定發展。2014年,全縣電信業務收入2.9億元,基本與去年持平,郵電業務收入4065萬元,比上年增長6.9%。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2014年,全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2500 萬元,同比增長3.06%,人均財政總收入為3639元,稅收收入為112426萬元,同比下降11.95%,稅收收入佔比為44.53%,非稅收入為140074萬元,同比增長19.39%。國稅完成54807萬元,同比下降5.21%,地稅完成60015萬元,同比下降18.07%。地方財政公共收入完成194797萬元,同比增長8.48%。地方財政公共收入中稅收收入54723萬元,同比下降12.0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0831萬元,同比增長16.6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59941萬元,同比增長2.27%。
金融運行良好。2014年,全縣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657162萬元,同比增長13.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225128萬元,同比增長11.8%,人均儲蓄存款為17657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917205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短期貸款302027萬元;中長期貸款563471萬元。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為175096萬元;單位普通貸款及透支12693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貸款500萬元。中長期貸款中經營貸款60763萬元,固定資產貸款193010萬元。 文化藝術事業取得新突破。2014年,啟動了「鄉村大舞台」國家示範項目創建工作,舉辦了「歡樂瀟湘 羅霄放歌」攸縣、茶陵、炎陵、安仁四縣聯演文藝晚會,攸縣春節民俗文化節,25場「歡樂瀟湘 放飛夢想」民間「百團」才藝大比武活動,開展了10場「您的快樂·我的心願」「鄉村行」活動;將《探燈》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立了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完成公益演出252場次,免費放映公益電影3196場,其中農村免費放映3096場次,城區免費放映100場。年末,全縣共有公共文化場館7個,其中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影劇院2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書院1個;鄉鎮文化站23個,農家書屋315個,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40.5萬平方米。
新聞電視事業取得新進展。2014年,攸縣電視台建台30周年慶典晚會成功舉辦,與觀眾一起見證成長。全縣組稿並播出新聞4000多條,製作專題片18部。全縣電視覆蓋率達100%,全面推進數字電視工程,數字電視用戶達13.7萬人,其中有線電視用戶為13.2萬人,無線電視用戶達0.5萬人。
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新成效。2014年,全縣強力推進醫療體制改革,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在解決農民看病問題中首創「雙十模式」,得到全國各地借鑒。有效配置醫療資源,加強醫葯監管,引導病人合理醫療消費,注重防範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年末全縣各級各類衛生機構484個,實有床位3403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為4.91張。衛生技術人員3665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孕產婦死亡率為0,「五苗」全程接種率達96.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67.2萬人,新農合參保率達97.85%。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步。2014年,攸縣深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推動了全縣體育事業和群眾體育活動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首屆大眾體育運動會,積極倡導「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理念;組織代表隊參加省十二運會,摘取金牌14枚、銀牌18枚、銅牌13枚,取得了皮劃艇團體總分第二名,賽艇團體總分第一名的佳績。2014年,我縣成立了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15個、體育指導站(點)29個、體育健身會所3個,新增健身俱樂部2處、400米田徑運動場1處、籃球場10塊、羽毛球場16塊、健身廣場2處,新建攸州大眾球館,新增室外健身路徑1套、農民健身工程61個,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83.2萬平方米。 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就業困難人員、被征地農民和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2014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4934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89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9%以內,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798人。失業保險參保2.1萬人,征繳基金590萬元。
社會保障日趨完善。2014年,全縣繼續推進社會保險覆蓋向縱深發展,社會保障功能顯著增強。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4.39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2萬人,新農合參保人數為67.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100%,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為43.3%。
社會救助能力顯著提升。2014年,全縣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救助覆蓋面和救助標准,社會救助能力進一步增強。2014年,全縣城鎮鎮低保對象4649戶,8735人,共發放低保金及物價補貼2803.9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1612戶,31016人,共發放低保金及物價補貼4680萬元。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586.66萬元,其中:發放住院醫療救助金額893.81萬元,一站式救助470.56萬元;用於五保、低保參合資金222.29萬元。我縣共有五保對象4823人,其中:集中供養對象1112人,分散供養對象3711人,已發放分散五保供養金及物價補貼1110.21萬元。資助困難學生24471人,發放救助金1523.95萬元。

閱讀全文

與茶陵電子商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暑假教師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883
泓泉電子商務騙局揭秘 瀏覽:98
電子商務員工合同範本 瀏覽:152
2015樓盤營銷方案ppt 瀏覽:387
市場營銷乞丐案例觀後感 瀏覽:552
大東女鞋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708
市場營銷寓言案例分析 瀏覽:113
上海集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92
5g市場營銷戰略論文 瀏覽:20
文明禮儀培育培訓方案 瀏覽:368
山東影耗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4
旅遊大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
運輸公司夏季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574
服飾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289
少兒藝術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市場營銷的考題 瀏覽:471
幼兒園中班元旦策劃方案 瀏覽:578
鄉鎮扶貧產業培訓方案 瀏覽:818
山西愛夢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8
網路銷售跟網路營銷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