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祭祖要買哪些東西
1、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 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㈡ 祭祀供品擺幾個幾樣
從供品的品種上,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吃食,即點心水果,一類是豬牛羊的肉,簡單點的,一碗紅燒肉也就行了。從擺放格式上,一般是以按照三或三的倍數的數量關系擺放。 比如一個盤子中的水果起碼是三個,或者是六個、九個等等,千萬別隨意擺上一兩個。
上供的盤子也應是三個,或者六個等等。比如可以一盤水果、一盤點心、一盤肉。祭祀供品擺幾個幾樣祭祀供品因地方習俗不同,所擺的也不一樣。比如南方兩廣祭祀供品:一隻熟雞,一份熟肉,六碗熟面條,兩斤生面條,當季水果每樣有些裝一盆,糖餅各兩斤,酒,茶各六杯,發糕,或點心兩斤,六碗飯。
祭品影響
死生生前也許從來就沒有享受到「小蜜」的味道,遵紀守法,情感忠誠,精神高雅,努力慎獨,至死也沒有為自己沒娶三妻四妾而遺憾,但是,他的後人卻有先見之明,為了彌補這種所謂的遺憾,竟然讓地下先人去品嘗小姐和小蜜的滋味,表達自己的孝敬。
老人們若是地下有知,不但不覺得新鮮,反而會大罵不休:「不孝逆子,你這是傷風敗俗,敗壞門風啊!」這種封建文化中的沉渣泛起和不良時風,不能反映到祭奠中去!這些變質的祭品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會讓老人難以心安不安!更會對參加掃墓的青少年產生極壞影響。
㈢ 促銷活動有哪些
1.包裝贈品。選擇與產品相關的贈品贈給消費者或者直接在零售店進行買一送一捆綁贈品促銷。
此類手法適合消耗品或者生活必需品,牙膏、牙刷、杯子之類,而不適合大宗電器。
比如你有購買需求時一隻牙膏8元錢,但是兩只牙膏捆綁在一起賣13.5元,你就會考慮買兩只。而買冰箱的話不會採取買一送一的方式,當然買一台冰箱是可以送一個電飯煲還是可以存在的。
2.折扣券。由製造商或者零售商提供,刺激消費者進行二次購買。
此類手法適合預算經費有限時使用;新產品上市時使用
比如羅永浩的T1手機上市後給予購買錘子手機的用戶200元TI的折扣券和100元天貓代金券。老羅用老用戶的口碑做推廣,給新用戶帶來了利益和享用錘子科技的體驗,所以這算是一場漂亮的促銷活動。
3.派樣。廠家寄發試用品到固定客戶手中,讓客戶進行試用。通常此類促銷方式要控製成本,對派發的數量有嚴格的要求。
此類手法適合適用率低的產品使用;具有顯著特色的產品,或者新產品類推出時使用;當廣告的形式無法適當的展現某品特色的時候使用。
比如現在天貓很多化妝品店家為了獲得更多的顧客,就採用分發樣品給消費者進行試用的方式來獲得顧客的青睞。有想法的女同胞們可以去天貓商城,有很多這樣的賣家採取這種促銷方式。偷偷告訴你們,去申請試用,就可以免費試用化妝品啦。
4.抽獎、游戲與競賽。讓消費者主動參與促銷活動,增加了互動性,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體驗到趣味,而不是想著損失了錢財。
此類手法適合欲統一整體促銷活動之主題時使用;欲使零售商進行店內促銷活動時使用;欲強化產品定位與廣告訊息的時候使用。
比如曾經流行過一個鼓風機抓錢的游戲,很多商家樂此不彼,風靡了好多城市。這種活動把錢赤裸裸地放在消費者的眼前,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這種促銷方式在當時既稀奇又有很強的趣味性,因此能得到很多商家的採用。
5.客戶忠誠計劃與價值促銷。強調持續性,常見的是超市的會員積分卡,當達到一定的積分就可換取相應的禮品;還有航空公司的累積里程酬賓計劃也屬於此類促銷方式。
此類手法適合欲防止消費者替換品牌使用;當新的競爭者進入該品類市場時使用。
這種方法幾乎所有大中型超市都在採用,這是一種長期性的促銷,為的就是讓消費者經常來我家超市購物,而不是別家
6.酬謝包裝。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加大原包裝的容量,即所謂的:加量不加價。
此類手法適合防禦強勢競爭者時使用;老品牌鞏固市場佔有率使用。
㈣ 給弟弟周年祭祀用品一般需要什麼
一周年祭祀需要准備燒紙等冥幣,饅頭、水果等貢品。
周年祭祀逝者是祭奠禮儀中的重用一項,通過祭奠活動,可以增加親人之間聯絡,加強感情,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同時,還能夠教育年青一代,尊老、愛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風氣,良好家風推動社會風氣進步與發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古代,有居喪制度。居喪是孝子們在親人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在生活等各方面的節制。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思念。
傳統習俗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即居喪三年。
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需要為父母守墓。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穿孝服,睡草席、枕磚頭土塊,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懷念。
守墓禁忌,不能外出應酬,不能在家居住,不能飲酒,不能吃肉,夫妻不能同房,不能洗澡,不能剃頭,不能更衣,春節不能貼紅對聯。
但是禁忌可以變通,例如,有疾病,年老體邁可以不必拘禮。忠孝不能兩全,對國家的「忠」,就是對親人的「孝」。沒有國,哪有家!如果國家進行徵召,必須服從國家徵召,為國出力。
㈤ 中元節祭拜水果有哪些 七月半祭祀用品有哪些
中元節祭拜水果有哪些
供神的水果以單數為吉,即一種、三種、五種水果及各種水果的數量也用一個、三個、五個。
供神的水果最好選用不同色的水果祭拜,所用水果的種類不同地區會有不同。
五果可以是柑、桔、蘋果、香蕉、甘蔗也有菠蘿、柑橘、橙、香蕉、木瓜、葡萄,一般都是以當地盛產的水果為主。
拜神忌用番石榴或番茄,因為番字和反是同音的原因,祭祖不能有梨子,因其不吉利,梨和離同音,還有太古怪的水果也要忌用。
三牲酒禮禁忌
可以選用燒肉、乳豬、雞或者魚(魚要煎,不可以蒸),不可以揀鴨、鵝或者叉燒,因為這些食物都屬於燥熱,容易招惹邪靈。
飯就要3碗,碗的大細隨意,不過應該統一,用白米飯。
如果要用酒的,只可以用清酒或者白米酒,因為有米的存在,代表祖先的根基越積越厚。不可以用水或者白蘭地。
㈥ 七月十五祭祀用品有哪些
紙錢,鮮花。
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復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源起
七月十五悼亡節是怎樣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道教起源說、佛教起源說、傳統秋祭起源說。
聲勢最強的是道教起源說。以前民間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解放後通常叫中元節。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
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夜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天官在正月十五為人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為人解厄。
佛教起源說的故事性最強。佛教經文《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中國人常叫他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銷骨立,於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餚、鮮果供養十方僧眾,通過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為什麼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農歷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職人員的安居月,大家關在寺廟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結束,等於放假了。七月十五叫「僧眾自恣日」,也叫「佛歡喜日」。
目連在這天供養僧眾,解救了母親。他為此感謝佛祖,還說應該讓天下佛徒都可通過這種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是梵文,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兩種來源說的對悼亡節日源起的解說和其中的邏輯關系高度相似。到底是誰克隆了誰,一直有爭議,到現在也沒爭出結論,但是為第三種說法,也就是傳統秋祭起源說提供了佐證。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動,迎接秋神的降臨。祭神之後就要祭祖。珍貴的時鮮食品奉獻給神明和祖先,叫做薦新或秋嘗。中國傳統認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獲之神,也是掌管刑殺之神,是中國的死神。
古代中國處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後,叫秋後問斬。秋祭的日期過去是隨意的,立秋以後任何時間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為祭祖的日子。總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淵源是先秦時節的秋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月十五
㈦ 一周年上墳拿什麼東西
香燭、黃紙、冥幣、素酒、水果等,這些都是必須的。多數地方都是以素食為主,不能有葷腥。也可以看先人生前是否有喜歡的甜點餅干之類的,主要表達的是我們的心意,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帶上鮮花、黃紙、冥幣、一些供品,可以是水果、甜點、素酒,還有生前喜愛的一些東西擺在墓前。
上墳的習俗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准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
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㈧ 清明節買哪些祭祀用品
一、香燭
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二、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干凈。
三、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
四、水果點心
水果以各地時令水果為宜,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點心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五、飯菜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跡,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六、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七、「包袱」
「包袱」,即掃墓者(逝者家屬)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為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具」等等。
「燒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種重要形式,將」包袱「燒了,就是將這些物品送給了先人。
黃菊花
除了白色的花是適合掃墓的鮮花,像梔子花或素色的花都象徵著惋惜和懷念。而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輓,其中黃菊花也是使用最為普遍的掃墓的鮮花。在傳統的祭祀中,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的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㈨ 清明祭祀用品有哪些
清明祭祀用品1:香。清明祭祀用品2:蠟燭。清明祭祀用品3:紙錢。清明祭祀用品4:鮮花。清明祭祀用品5:凈水。清明祭祀用品6:果品。清明祭祀用品7:素食。清明祭祀用品8:糕點。清明祭祀用品9:鞭炮。
清明節祭祀的由來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