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決策理論的主要模型
、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論和方法論
(一)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全面理性模式又稱純粹理性模式(pure-rationality model),泛指決策者能夠依據完整而全面的資料做出合理性的決策。很難確定是誰提出了這一模式,但是在經濟學、管理科學、政治學及行政學等學科中可以發現這一模式的廣泛使用。這一模式意味著決策者能完全客觀而合乎邏輯地看問題,他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在決策過程中,他的所有行動,不斷地使他選擇有效達成目標的備選方案。
2.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Herbert A. Simon)和馬奇(James G. March)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及對行政決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的要點是: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對備選方案的選擇,所追求的不是最優的方案,而是次優或令人滿意的方案。決策者在「滿意」標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對一個簡化了的決策,不必再去檢視「所有的」可能備選方案。
3.漸進模式(incremental model)。漸進模式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這一模式的大意是,政策制訂所根據的是過去的經驗,經過漸進變遷的過程,而獲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現行的政策作為基本方案,在與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較後,制訂出對現行政策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混合掃描模式(mixed-scannig model)。混合掃描模式是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A.埃澤奧尼(Amitai Etzioni)提出的。他的模式試圖將全面理性決策和漸進主義模式的優點結合起來,埃澤奧尼宣稱混合掃描理論把理性決策和漸進決策兩方面都考慮到了,在一些場合,全面理性模式是合適的;而在另一些場合,漸進模式是合適的。一言以蔽之,混合掃描理論是漸進主義和理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1976年由Amitai Etzioni 提出,目的是通過結合理性模式與漸進模式,以彌補其不足。Developed by Amitai Etzioni in 1967 to bridge the shortcomings of both rational and incremental models by combining elements from both.
理性模式:在實踐中不可操作。Rational model: unworkable in practice.
漸進模式:只是適用於某些特定的政策環境。Incremental Model: only appropriate to certain types of policy environments.
在Etzioni 看來,決策過程事實由二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評估和建構問題的「預決策」或「代表決策」階段,採用漸進分析。A 『pre-decisional』 or 『representative』 stage of assessing a problem and 『framing』 it—which would utilize incremental analysis;
第二階段:評估特定政策方案,更多地以理性方式進行。and A second analytical phase in which specific solutions would be assessed—which would be more rational in nature.
5. 最優化模式(optimal model)。最優化模式或規范最優模式(normative optimal model)是德洛爾提出的帶有綜合性質的模式。德洛爾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和漸進模式並吸收這兩種模式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最優模式。他認為,全面理性或綜合理性模式的要求過於理想化,在現實世界中難以達到。而漸進主義模式雖然更貼近實際,更適應於人類的本性和理論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德洛爾將最優化模式的分析過程分為3個階段18個步驟。這3個階段是:(1)元政策制定;(2)政策制定;(3)後政策制定。
6垃圾桶決策模式
March and Olsen (1979)提出,以垃圾桶比喻決策制定。
決策制定過程中並沒有理性因素的存在。
決策過程是一項非常模糊不清、且無法預知的過程。
這一過程不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尋找方法以達成目的之過程。
7、系統決策模式
博奕決策模式、體系決策模式、綜合決策模式等
B. 理性決策模型的模型評價
從理論角度看,最有優決策並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會現實不等於理論假設,理性決策模型的假設條件遭遇到諸多障礙,人們逐漸發現政策實踐中的許多現象都難以解釋。其原因不在於它的邏輯體系,而在於其前提解釋有問題。因此它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強烈批評。其中最突出的是查爾斯·林德布洛姆與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決策者並不是面對一個既定問題,而只是首先必須找出和說明問題。問題是什麼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看法。比如物價迅速上漲,需要對通貨膨脹問題做出反應。
首先,明確這一問題的症結所在,往往十分困難。因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會從各自的利益看待這些問題,圍繞著通貨膨脹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響怎樣,以及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人們都會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決策者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選擇方案往往會發生價值沖突。比較,衡量,判斷價值沖突中的是與非是極其困難的。靠分析是無法解決價值觀矛盾的,因為分析不能證明人的價值觀,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統一人們的價值觀。
再次,有人認為公共利益可以作為決策標准,林德布洛姆批評了這種認識,認為在構成公共利益要素這個問題上,人們並沒有普遍一致的意見,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決策中的相關分析不是萬能的。決策受時間與資源的限制,對復雜決策講,不會做出無窮盡的,甚至長時間的分析,也不會花費太昂貴代價用於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當再作決定,否則會貽誤時機。
西蒙進一步補充,決策過程中要收集到與決策狀況有關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對信息做出最優化的處理與分析,因而不能獲得百分之百的最佳決策。
盡管理性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烏托邦色彩,我們也歡迎對它的批判,但是過於簡單和絕對的否定態度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實現不代表沒有意義,人們總是在追求盡善盡美中得到較善較美的。正因為如此,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思想價值一直受到理論界的肯定。
C. 請問風險投資的決策評估的體系有哪些
1)在該問題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以風險投資項目的財務資料為基礎,採用技術經濟學的一些原理與方法進行評估決策,典型的方法為凈現值法。2)依據現代管理理論進行評估決策的綜合評價方法,向層次分析法(AHP)、 Dephi(專家打分法)、模糊評價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3)將金融資產定價模型,主要包括CAPM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運用於風險投資項目的評估決策。(4)應用數學理論與方法,如數學規劃、模糊數學灰色函數及模擬等對風險投資項目的評估決策進行量化分析。
D. 決策CASVE模型給你帶來什麼啟發你如何應用該模型
把分給我吧。。我也是醫葯的
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為了更好地完成職業決策過程,美國職業生涯理論家裡爾登(Reardon)等人在認知信息加工理論(CIP)中提出了CASVE決策模型。
一、職業決策模型的應用
該模型認為一個良好的決策需要經歷五個步驟:C(溝通)、A(分析)、S(綜合)、V(評估)和E(執行)。
(一)溝通(Communication)
溝通,包括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通過交流使個體意識到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內部的信息交流,是指個體自身的身心狀態,比如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你可能在情緒上會感受到焦慮、抑鬱、受挫等情緒,在軀體上會有疲倦、頭疼、消化不良等反應,這些情緒和身體狀態都是一些提醒你需要進行內部交流溝通的信號。外部的信息交流,是指外界的一些對你產生影響的信息,比如宿舍同學開始准備簡歷就是給你提供了一種外部信息,你也需要開始准備找工作了;又如在求職過程中父母、老師、朋友給你提供的各種建議。通過內部和外部溝通,你意識到自己需要解決某些問題,這樣的交流對開始生涯選擇十分重要。溝通階段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問題是:此刻我正在思考並感覺到的自己的職業選擇是什麼?
(二)分析(Analysis)
分析,是通過思考、觀察和研究,對興趣、能力、價值觀和人格等自我知識以及各種環境知識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現存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在分析階段主要運用的是前兩章認識自我和認識職業環境中提到的方法。
在分析階段需要對兩方面的知識進行了解。首先是自我知識,包含了興趣:我喜歡做什麼?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最能夠投入?做什麼事情能讓我得到享受?能力:我擅長做什麼?什麼事情是我能做得比別人好的?我都掌握了哪些專業知識?價值觀:我看重什麼?我這輩子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工作可以帶給我什麼?人格:我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我關注宏觀抽象的事物還是具體細節?我傾向理性思考還是感性體驗?我習慣於有條不紊還是隨機應變?
其次是環境知識,每一個選擇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活?需要付出什麼努力?比如:對於考研來說,需要付出什麼努力?花多長的時間准備?讀研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研究生畢業之後的求職情況如何?而對於找工作也需要了解每一份職業相關的信息。
(三)綜合(Synthesis)
綜合,是根據分析階段所得出的信息,先把選擇范圍擴展開來,然後再逐步縮小,最終確定3—5個最可能的選項。這個先擴大後縮小的過程非常重要。通過分析階段,我們對自我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多了解,每一個方面都分別對應著很多職業,把這些職業都列出來,就會得到一個范圍很廣的選擇列表;然後選取其中的交集,就得出了縮小的職業選擇范圍;然後,把最可能從事的職業限定到三至五個。最後,可以問自己「假如我有這三至五個選擇,是否可以解決問題,消除現實和理想狀態的差距?如果可以,就進入評估階段選出最適合的選擇,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需要重新回到分析階段了解更多信息。
(四)評估(Valuing)
評估,對於綜合階段得出的三至五個職業進行具體的評價,評估獲得該職業的可能性,以及這個選擇對自身及他人的影響,從而進行排序。比如,可以問:(1)「對我個人而言什麼是最好的?(2)「對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而言什麼是最好的?(3)「大體上,對我所處的環境而言什麼是最好的?還可以通過生涯平衡單和SWOT分析等方法進行評估。
1.生涯平衡單
生涯平衡單是幫助決策者使用表單的形式,系統地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選項,判斷分別執行各選項的利弊得失,然後依據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權計分排定各個選項的優先順序,以執行最優先或偏好的選項。
2.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的K?J?安德魯斯教授於1971年在其《公司戰略概念》一書中提出的。S代表優勢(Strength),W代表弱勢(Weakness),O代表機會(Opportunity),T代表威脅(Threat),是個體「能夠做的」(即個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五)執行(Execution)
執行,是整個CASVE的最後一部分,前面的步驟只是確定了最適合的職業,還不能帶來職業選擇的成功,需要在執行階段將所有想法付諸實踐,如:開始具體的求職過程;也為再一次回到溝通階段提供線索,以確定溝通階段所存在的職業問題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在執行階段,需要制訂計劃,進行實踐嘗試和具體行動。如果沒有解決可以再次回到溝通階段,重新開始一次CASVE循環,直到職業生涯問題被解決為止。
二、監控和調整決策過程
在認知信息加工理論中,除了自我和職業知識,CASVE決策過程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執行加工階段,就是通過元認知對自身決策狀態進行覺察、監督和調控。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思考個體處於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和執行(CASVE)決策循環中的哪一個步驟?是否需要更多關於自我或者職業的信息?是否已經完成了決策過程?該做哪些調整?在這里,我們思考決策制定過程,控制何時啟動CASVE循環,何時獲取更多有關自我認知或職業認知的消息,以及准備何時執行一個選擇。在元認知中,有三種特別重要的技能:自我對話、自我覺察和自我監控。
1.自我對話(self-talk)
自我對話是一種一閃而過的念頭和想法。通俗來說,就是自己在內心對自己說的話,對我們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自我對話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自我對話包括這樣的一些想法,如「我能找到我所需要的關於一個職業的信息」。消極的自我對話常常會和求職中的困難相聯系,如「我不可能得到這份工作」。積極自我對話能產生兩點好處:第一,它能產生一種積極的期待,讓個體對即將開始的行動很有信心,也會付出更多努力;第二,它能強化積極的行為。而消極的自我對話會使良好的職業生涯出問題。
2.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指個體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做。就像在騎自行車的過程中,你既需要去覺察身體是否平衡,是否越來越疲勞,心情是急躁還是放鬆,注意力是否集中等自身的狀況;也需要覺察騎車的環境是否安全,車胎是否有氣等外部的狀況;更重要的是你要去的目的地是哪裡? 路線是否正確等與目標相關的狀況。自我覺察會促進個體能成為更有效的問題解決者。可以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明確積極或消極的自我對話,然後通過自我監控,對身心狀態、自我對話進行調整。
3.自我監控(control and monitoring)
自我監控是指對自身和正在做的事情的進展狀況進行思考和調控。個體能夠監督自己完成決策過程的方式,控制自己分配給每個時期或階段的時間,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式和策略。自我對話、自我覺察和自我監控是執行加工階段的三項技能,掌握這三項技能,可以更好地對CASVE決策過程進行監控和調整,讓決策過程更有效合理地進行。
E. 正確運用評估理論和決策模型做出職業方向選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0
F. 如何正確認識理決策模式
論文摘要:理性決策模式具有一個核心和三個基本點,它的核心是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三個基本點是尋找問題解決的全部可能方案、盡量全面地預測和評估每個方案以及根據實現目的的程度比較各個方案。
一種觀點認為,理性決策模式(簡稱為「理性模式..)需要「全知全能」的人,「有一種濃重的過於理想化的色彩」,「是一種理想的政策制定模型,」「太過理想化而難以應用」,因而「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模式。所以,理性模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是國內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研究對理性模式的普遍意見。跟這些意見不同,對理性模式的評價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看法。
「許多作者都曾提出替代或調整理性模型,但還未出現能起支配作用的有競爭力的典範。……今天大多數政策分析的作者和實踐者都主張使用理性模型的變體形式及一種綜合了科學技術方法和規范政治方法的形式。』鈞盡管他們承認「現實中的人們並不像模型中所說的那樣行事。《現代西方經濟學辭典》在解釋「滿意化」時,對理性模式(最大化模式)進行了評論:「西蒙的滿意化概念認為,滿意的利潤水平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設定的……但由於其在使用上缺乏精確性與應用性而受到批評,事實上,還沒有提出和發展成為一個真正能代替利潤最大化的模式,至少在長期。因此,管理經濟學在絕大多數分析中仍使用利潤最大化模式。
一、理性決策模式的原型:完全理性決策模式
安德森指出:「或許最著名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的決定形成理論,是理性一全面的決定形成理論。,他概括了理性決策模式(簡稱為「理性模式勺的要點:閉(1)決定者面臨的是一個既定的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同其他問題相互區別,或至少同其他問題相比,它是重要的;(2)引導決定者作出決定的各種目的、價值或各種目標是明確的:而且,可以按它們的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3)處理問題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為決定者一一考慮:(4)決定者對可供選擇的每一方案可能出現的結果(代價和利益)進行了調查研究;(5)每一個選擇方案和其可能出現的結果能與其他選擇方案相比較;(6)決定者將採用其結果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他的目的、價值或目標的那個方案。C.E.林德布洛姆在《政策制定過不黔一書中提到的完全理性理論的要點,跟安德森的概括是一致的。這些要點組成了理性模式的原型,即完全理性模式,可以更明確地總結如下:①明確和界定面臨的問題;②分析所有的目的和目標及其輕重次序;③尋找所有的可能行動方案:④預測和評估每個方案的所有可能結果;⑤比較每個方案實現目的和目標的程度:⑥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目的和目標的方案
二、理性決策模式的精髓: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
以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為核心,尋找問題解決的全部可能方案,全面地預測和評估每個方案,然後根據實現目的的程度比較各個方案的活動,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就是尋求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目標或者節約資源的問題解決方案。其中隱含著一個假設:人在面對其它問題時,常常希望最大限度的實現某種目的或節約某種資源。確定最佳方案,要求找尋、預測、評估和比較所有方案,是一個反復研究和反復思考的過程,正如下面的圖示:(①雙線箭頭表示三個基本點服務於核心;②在單線箭頭中,實線表示落實三個基本點的必經路線,虛線表示可能需要循環反復的路線。)
三、理性決策模式的分類
完全理性模式在思維的邏輯上是合理的,但它要求尋找和選擇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使自身陷入了受抨擊的對象。決策資源有限,政治系統不是總願意花費金錢、時間和精力找尋最佳方案。何況,理性有限,不能保證找到最佳方案。另外,政治系統即使找到了最佳方案,也不一定予以採納。人們對完全理性模式的批評具有某些合理性。不幸的是,「理性決策模式」的概念,在教育界存在被絕對拋棄的危險,人們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倒向滿意化模式或者漸進模式。但准確地說,受到批判的是完全理性決策模式,而不是理性模式。理性模式己經出現了不少變體形式,理性決策論者所支持的理性模式,經常不是嚴格的完全理性模式。
一些學者定義「理性模式」時,有選擇地避開了「所有」、「最佳」、「最優』域者「完全」等詞語,對決策現實採取了妥協的表達方式。例如:「理性模型(理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指由問題界定導致選擇性方案的辨別和評估並伴隨方案執行的一種處理政策問題的過程。惻又如,托尼。布希把理性模式表達為nay.①認識問題:②分析問題;③尋找可選擇的辦法:④選擇解決
方法;⑤實施解決辦法;⑥評估效果。許多學者在界定「政策分析過程」時,明顯運用了完全理性模式的若干規則,例如「規劃問題、尋找備選方案、預測未來環境、對備選方案的影響製作模型、評估(比較和劃分等級)備選方案」,又如「確定基本問題及要求追求的目標、設計可能的備選行動方針、預測每一個備選方案的結果、確定衡量備選方案成果的標准、以及指出行動選擇取向,
因此,理性決策模式可以分為完全理性決策模式、實用理性決策模式和泛理性決策模式。完全理性決策模式一定要發現並選擇最佳方案:實用理性決策模式要尋求最佳方案,即盡量找到和盡量選擇最佳方案;泛理性決策模式沒有明確要求任何「最」的程度,只是指這樣一種決策框架:問題界定、確認目標、盡力尋找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確定最終行動方案。因為沒有理論家和分析家經常嚴格堅持完全理性模式,還因為泛理性模式省略了理性模式的核心,泛化了理性特徵。所以,一般所說的理性模式指的是實用理性決策模式,其含義是:尋求公共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的政策制定模式,可以直觀表述如下。
G. 不同類型的企業如何進行電子商務決策
1、對企業抄的環境進行分析,了解企業自身經營特徵,對電子商務模式組合與企業環境和組織特徵關系做出客觀合理的測量和評估,以使企業或組織選擇和制定合時、合身的電子商務模式和戰略。
2、不同的電子商務模式作用的范圍是不同的,合理的模式組合能充分利用組合中各模式的作用范圍形成全面的電子商務應用,幫助企業全面發展電子商務,贏取市場競爭優勢。
3、從企業潛在需求的觀點為出發點,提出一種更細致的框架模型,幫助決策者在決策制定階段排除那些與本企業環境和供應鏈條件不相容的電子商務模式。
(7)運用評估理論和決策模型做出電子商務決策擴展閱讀:
電子商務模式的測量和評估是依據企業的資料,對項目的投資價值做出判斷,評估的核心在於該項目未來能否帶來盈利。判斷一個企業適合哪幾種模式,起碼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①企業在所屬行業的地位和企業自身的特點,如顧客對企業品牌和信譽度的認同度。
②企業主要產品的特點,如產品特徵是否可以通過網路正確傳遞、提供的產品是直接進入最終消費市場還是下一輪的生產加工等。
③企業的客戶關系基礎。
④企業在市場中的所佔的主導地位如何。
⑤企業體制自身的協調能力。
⑥企業通過網際網路擴展其業務以及處理過程的能力。
H. 怎樣運用評估理論和決策模型做出決策
決策理論方法主要有定性決策和定量決策。
定性決策方法主要包括頭腦風暴法、專家會議法、德爾菲法和電子會議法等等,定性決策的運用就不詳說了。
定量決策主要有線性規劃法、盈虧分析法、表格法和決策書法等等,主要說一下決策樹法吧,這個很多都能用得到。
(1)決策樹法
風險決策是指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在工商企業經營中經常需要進行風險決策,決策樹法是風險決策中應用最廣、效果最顯著的方法。
決策樹是決策問題的圖形表達,對分析多階段的決策問題十分有效,它指明了未來的決策點和可能發生的偶然事件,並用記號標明各種不確定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它把可行方案、所冒風險及可能的結果直觀地表達出來。 舉例說明:預計今後幾年市場對某公司產品的需求會擴大(概率0.7),但也存在銷售量減少的可能(概率0.3)。公司面臨幾種可能的選擇:
第一,擴建廠房更新設備,若以後公司產品的需求量擴大,公司將成為市場領先者,獲得很大收益;若需求量減少,公司將虧損。
第二,使用老廠房,更新設備,無論需求量大小,公司都有一定的收益,只是收益大小問題。
第三,先更新設備,若銷路好,再擴建廠房,主要問題是兩次投資總和大於一次投資。
以上問題是現實問題的極大簡化,但可以使我們對決策樹有一個基本理解,當然決策樹也能用於復雜問題的決策。上述問題的三種可行方案的具體情況見表:
現在看看如何根據這些情況選擇最佳方案。根據三種可行方案情況畫出決策樹:
由決策點引出的若干條樹枝稱為方案枝。由狀態結點引出的若干條樹枝稱為狀態枝,狀態枝上標明狀態的情況和可能的概率。本例有兩個決策,決策I是當前擴建廠房更新設備還是僅更新設備;決策II是一年後銷路好時是擴建廠房增加設備還是維持原狀。各狀態結點的期望收益如下:
結點④:100×1.0×4 = 400(萬元)
結點③:300×1.0×4-400 = 800(萬元)
由於800>400,所以決策II擇擴建廠房增加設備。
結點②:(60×0.3×5+100×0.7×1+800×0.7)-400 = 320(萬元)
結點①:[300×0.7×5+(-50)×0.3×5] -700 = 275(萬元)
決策結果為目前僅更新設備,並不急於擴建廠房,因為狀態結點②的預期收益320萬元大於狀態結點①的預期收益27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