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08年共有農業用地1693萬公頃,約佔德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93.3萬公頃。2008年農林漁業產值為195.6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農業就業人口85.5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2.12%。2013年共有農業用地1669.9萬公頃,約佔德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87.6萬公頃。2013年農林漁業就業人口63.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5%。
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系。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准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德國的出口額2003年之後,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外貿長期順差,2007年德國出口額達9691億歐元。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2013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27376億歐元,增長率0.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280歐元。國民總收入21188億歐元。
Ⅱ 德國農產品冷鏈技術都有哪些特點
德國是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它這個體系相對來說比中國要先進一點啊,這個都是有目共睹的,一萬的德國他做戲比較精細
Ⅲ 農產品流通的我國發展農產品流通的政策建議
1.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體系高效運行的有力保障,決定著流通的質量。因此,首先迫切需要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盡快形成連接居民點、生產地和市場的道路網路;其次,應特別加強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倉儲、冷藏、保鮮、運銷設施建設,盡量減少鮮活農產品在儲運過程中的腐爛和損耗;其三,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特別是加快名優特農產品主產區批發市場建設,在產地建設批發市場,可以降低農民的信息搜尋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最後,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確保農產品流通質量與食品安全。
2.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市場主體
(1)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銜接的制度安排,而我國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不利於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為此,首先要加快傳統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改造,充分發揮其在長期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才、設備與遍布全國范圍的銷售網路優勢,提高經營活力與市場競爭力,促進當地的農產品流通。其次,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4.6萬個,入社農戶達3000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2%。與美國、德國等幾乎全部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相比,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仍然很低。因此,要大力培育並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使農產品能夠批量銷售以實現規模效益。
(2)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農產品經紀人一手連著市場,一手連著農民,在搞活流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目前就整體而言,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整體規模仍然偏小,實力較弱,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成長壯大。例如,應舉辦農產品經紀人培訓班,加強法制紀律教育,加強商品流通理論、市場營銷等知識的培訓,提高經紀人的經營素質與開拓市場的能力。同時,還要引導農民經紀人走聯合之路,提高其組織化程度。
(3)發展壯大貿工農一體化組織。貿工農一體化組織一般由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聯合而成,實行一體化經營。通過聯合,不僅能保證農產品加工企業可靠的原料來源,而且能保證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有穩定的銷路,可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通過採取信貸支持、財政稅收支持等政策措施,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發展。
3.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具有權威性、快速、准確、高效的農副產品信息網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每天向社會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價格信息等: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從事農副產品短期、中期、長期市場信息分析預測工作,適時向農民發布准確、實用的信息,以便指導生產,促進流通;再次,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不斷擴大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積極推動種植養殖大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利用網路,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供應信息上網發布,尋求消費者或經銷商聯系銷售簽約,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節約流通成本,探索信用交易、委託交易、電話交易等農產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動農產品市場由以即期交易為主向以遠期交易為主轉變,以降低交易成本。
4.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健全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就是要不斷培育和發展包括初級形態的農貿市場、較高級形態的批發市場、高級形態的期貨市場等在內的「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形成以初級農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路。
(1)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當前要加快實施縣鄉農貿市場的標准化建設與改造,完善交易設施,改善交易環境。
(2)建設功能齊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是形成和引導市場價格的中心,必須將之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因此,一要根據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布局,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注重提高其市場影響力和輻射力;二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水平,穩妥推進市場的企業化經營與集團化發展;三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依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把更多名優特農副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始建於1984年,現佔地面積600畝,累計投資總額2億元,年交易蔬菜15億公斤,成交額28億元。該市場設施完善,配套機構健全,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其信息系統與全國二十多個城市聯網,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輻射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韓、俄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3)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期貨交易具有價格發現和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兩大功能。近年來,我國大豆、小麥、綠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期貨品種較好地發揮了經濟功能,今後應逐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種,同時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在引導生產、規避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5.加快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模式
「農超對接」是指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直接供應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農超對接」的優勢在於,將鮮活、優質的農產品由田間直接供應超市,農產品藉助超市遍布各地的經營網點和發達的配送體系,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這種流通方式構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在我國,隨著大型連鎖超市與產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已經具備了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方式的基本條件。
6.加強和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宏觀調控
發展農產品流通,離不開政府的公共服務與宏觀調控。政府為農產品流通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主要包括:一是加強法制建設。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規,調整規范流通環節各主體的經濟行為。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實施對農產品流通系統的監管,為發展農產品流通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以達到促進農產品流通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要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建立並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調控制度,特別是建立市場運行監測制度、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等,以保障農產品流通順利運行。
Ⅳ 法國,英國和德國,哪個國家農產品出口量較多
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目前法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農產品不僅能夠充分滿足本國的需求,而且還能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量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
外貿金額最大的是德國。
Ⅳ 法國和德國的農業都以什麼業為主
德國在中部地勢較為低平的得放有農業,一般是麥類,馬鈴薯,北部緯度高的地方最適合發展畜牧業,因為那裡的氣候很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而氣溫卻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法國的農業就好的多,法國是歐洲的農業大國,有種植業,一般是麥類,大麥和燕麥,馬鈴薯,地中海農業,種植橄欖,地中海園藝業,法國的氣候非常的好,所以那裡的花也不錯的,有鬱金香~另外法國也有畜牧業,大概就這么多吧~
Ⅵ 德國主要農業區域類型
德國位於中歐西部,北臨北海和波羅地海,南接阿爾卑斯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兩個廣東省那麼大,人口約8200萬,人口密度為228人/平方公里,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
德國著名的泰賓勃格門市以擁有繁華的街道而著名,這座城市附近的農村是德國農業的核心。卡薩安哈爾村莊位於馬森堡密里,是德國最肥沃的土地之一,耕地遼闊,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大麥、小麥。冬季大麥的平均產量為75噸/公頃,自然風景與農業風景緊密相連。這里的農家園地有著悠久的傳統,蔬菜、水果都是自己種的。村莊規模日益增長,眾多的土地擁有者在這里對小面積土地進行整體耕種,
勞斯茲是德國另外一個城市,這里的農村山地多,土地貧瘠,但湖泊廣闊。這里的鱒魚和鯉魚養殖已經有400多年歷史,每年約產8000噸。60個私人養殖場,共佔地125公頃。大量的草地、魚塘、水渠和別致的山區風格,構成了勞斯茲獨特而又和諧的農業風景。
向西250公里的萊茵地區,有一個規模集中的村莊。幾乎與所有的地方一樣,三樣東西促成了這里的農業風景——風格雅緻的房屋和教堂、農田、草地和牲畜。這里地形變化豐富,有面積大小不等的平原和山丘,也有一望無際的森林和耕地,造就了德國的農業風貌。牲畜也是典型的農村風景,牛、羊、馬、豬和山羊等,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里的紅花牛很出名,在德國除了黑花牛和花斑牛以外,紅花牛排在第3位。 德國家畜物種豐富,盡管有些已經絕種。在最北方,有古屯綿羊,它們剛被遷移到霍蘭登保一帶飼養。在最南部,有平茲高爾羊,在聖法蘭根的克勃克有克勃克羊,在徒尼根有森林山羊。在阿爾卑斯山區有高山羊群。豬是德國最普遍的牲畜,在奧登堡的阿馬蘭有貴族豬。最後還有瀕臨絕種的牛種之一,莫老牛。
繼續沿著德國的農業區域北上,到達富饒的霍爾斯塔因平原。這里的牲畜主要是黑花牛,羊牛是該地區的主要農業手段。比牲畜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斜頂房屋。 再往東到德國的東北地區,是自然風景和農業緊密結合的旅耕半島。這里以種糧為主,有大麥、小麥、燕麥和飼料草等。飼養牛及產奶的牲畜是農業組成部分。勃爾馬羊是這里的一大特色,這種羊容易飼養,肉質鮮美,深受當地人喜愛。
從黑根到尼克薩斯的哈茲是典型的丘陵地帶,農田和森林交織在一起,中間還有草場,但這里土地生長條件不好。所幸的是,哈茲紅牛已經適應了這塊貧瘠的生存條件,哈茲紅牛的優良特點是:產奶量高而且出肉率高,它的壽命非常長,可以做肉牛,也可以做奶牛,最早它們還被用來耕地或者負重。
德國地域中心的丘陵地帶,連接著四個州--徒尼根、薩克斯森、巴伐利亞和黑森。森德海母村位於徒尼根的羅紋地區,這里的農業就是飼養產奶的牲畜和羊,70-80%的土地面積都是草場,其餘是耕地。這里風景秀麗,但農民生活較艱苦,羅紋羊在巴巴利亞和黑森已經見不到了,但在徒尼根還是主要牲畜。
馬根普藤堡州的斯威斯地哈爾地區是自然景觀悠美,農業歷史悠久的地區。這里的農業都是中等規模的。人們通過村莊土地和這里特有的牲畜,斯威斯地哈爾州仍能找到傳統農業的痕跡。當地的豬健康壯實,但是不如當今人們喜歡的豬種那麼容易飼養,它們比現在的豬生長慢,飼料消耗較多,但是飼養者利用他們較好的肉質以高價格投放市場。
黑森位於德國西南角的巴登甫登堡州,這里的花園簡朴,有作坊式的斜頂小屋,開闊的田野很少見。
與巴伐利亞相似,當地農民的收入來自5個方面:草地、耕地、牲畜、森林和旅遊。他們的農業耕作都以家庭為單位,相傳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從事傳統的農業收入低,人們依靠向旅遊者出租房屋,而獲得更好的收入,旅遊者則希望看到有草場的田園風光。
最後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巴伐利亞,巴伐利亞最美的地區之一是尚巴伐利亞區,那裡有多姿多樣的地貌風景,山丘、峽谷、起伏的草地、溪流和湖泊,這兒的主要作物是飼料。
農業地貌多種多樣,耕作方式也就各有不同,南部和西部多為小型農場,東部和北部多為大型農場。在風景迷人的地方,農業與旅遊相結合。
從南到北到梅克墩堡的普爾帕姆,旅根是德國的最大島嶼,這里的農業結構是純粹的糧食耕作,平均每個農民擁有500公頃土地。 薩克森漫布爾市的一個村莊位於馬哥德堡低原地帶。這里的農業是大規模的,農業企業機構是農業有限公司,前身是前東德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不是普遍意義上的農村,而是一個農業企業。
這個農業公司中,農業耕作佔70%的生產額,還有一個蓄量為4800噸的原塔和蓄量為3800噸的庫房,擁有土地數千公頃。70%的土地用於種糧食,其他土地主要用於種甜菜等作物。公司共有45名職工,一部分職工主要從事修理和維護農業機械。
這個村莊里一望無際的豆子地,在整個德國僅此一處。豆子收獲後留在地里的根和葉是極好的自然肥料。鄰村一個年輕的農民卻走上了另一條道路。阿爾彼特路舍開始發揚村裡前輩農業耕作傳統。一家3代同堂,自1553年來就在這里,依靠家庭式耕作50公頃地。他們僅僅8口人,卻從43家土地所有者手中租賃到600公頃土地。在這個有450口人的村子裡,只有路舍一家是個體農民。
德國現在是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統一後國內市場擴大,進口需求增加,我國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近年來積極擴大了對德國農業產品的出口。德國在開發丘陵地區農業、發展葡萄等不佔農田的多年生物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也很值得我們國家學習。
Ⅶ 德國出口農產品
產品的海關編碼通常是8-10位數字,國際上前4位是統一的,沒有差異,後面的4-6位會根據不同國家,具體的不同。外商根據產品會自己歸類,他們做一些單證會讓用他們的,一般主要是為了清關少交稅。
Ⅷ 德國的農業生產有什麼特點
1、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發達
德國農業大部分採用機器生產,提高了效率。
2、農業種類多、范圍大
德國農業涵蓋生態農業、農林、漁業三大部分。2017年共有農業用地1668.7萬公頃,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77.2萬公頃。
3、農業覆蓋率達
2017年擁有農業企業26.8萬家,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為主,平均佔有土地61.4公頃,其中生態農業企業19900家。2017年農林漁業就業人口6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39%。2017年農林漁業產值208.3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0.64%。
(8)德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農業分類
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
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
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德國的工業情況:
德國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空客公司的三個客機總裝中心之一)、斯圖加特(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2017年工業企業(不含建築業)總產值755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1%。2017年工業就業人數(不含建築業)8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4429萬)的18.5%。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網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