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城市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
香港城市大學在香港名校中算是比較低調的一所,但是作為一所年輕的院校,城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比如在2018年QS世界年輕大學排名中,城大就排到了第五名~我對於城大的第一印象,在於高中時城大來我們學校的招生宣傳會。那個時候去香港讀本科還是只有高考狀元才敢想的事情,但我對於香港的大學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回到家就查了一下有關城大的情況。城大是一所綜合大學,但在世界上影響力更大的是文科、商科和社科等專業,下面我就從排名角度上來介紹一下我心目中城大的王牌專業吧~
1、傳媒研究Communication & Media Studies:2018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7
傳媒研究專業隸屬於創意媒體學院,學院的創立是基於科技與藝術結合之理念,是亞太地區著名的新銳媒體藝術與科技學院。創意傳媒學院從教學到科研都以「創意」為根本,和香港本地的媒體行業有著緊密聯系。由於學生作品不斷在國際電影及動畫節、網路設計、數碼科技及互動藝術展覽上亮相和獲獎,學院不僅成為香港各大傳媒熱切留意的對象,在香港學生報考的熱門專業中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以上就是我從專業排名角度的分析,希望能夠對你起到參考的作用,歡迎來香港讀書呀~
⑵ 為何銀行學不會互聯網思維
自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職業火爆以來,銀行的前面便被我們冠以「傳統」二字以示辨別。這對許多銀行從業者而言,無疑是赤果果的輕視,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互聯網金融的開山祖師。
究竟,銀職業早在1990年代便初步信息化探究,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網上銀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機鼓起之初便上線了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組織只不過是後來者算了,憑什麼冠以「新」字,而早已推遲布局PC端和手機端的自己又怎麼能被冠以「傳統」二字呢?
真實真實,是可忍,孰不可忍。成果是,銀職業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先行者為什麼沒能搞出什麼名堂,而互聯網金融組織作為後來者又為什麼能創造出一個新業態呢?或許,這才是原因起因地點。
「缺少互聯網基因」的傳統銀行
關於異常普通邏輯難以闡明的現象,我們喜愛冠以基因說,即某某沒那個基因。
舉個比方,2008年先後,電子商務大火,網路和騰訊等巨子相繼入局,最後都是無功而返,幹流的駁斥就是稱其缺少電商基因。
再比方,2012年先後,互聯網思惟大火,許多實體企業也都先後試水互聯網,終究成功者寥寥,幹流的駁斥也就七個字,「缺少互聯網基因」。
所以,關於傳統銀行這么多年來的互聯網轉型為什麼總是功用異常普通,也能夠或許甩一句「缺少互聯網基因」。
成果是,互聯網基因真的有嗎?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傳統銀行的經營形式,歸於典型的網點驅動規模的開展邏輯。除一些標准化的大概產品外,幹流的銀行產品都必要完畢面簽,必要憑借線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網點成為經營拓寬的第一線。而再桀_的網點,其輻射規模也無量,個人客戶異常普通不跨過1公里,企業用戶則常日不會跨過一個市區,這就決議了銀行要做大經營規模,提高單個網點的規模總是無量的,仍是要去添加網點的數量。
也就難怪,我國銀職業內部的排位根本上是和網點數量成正比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和郵儲的網點數量都是萬級的,其中郵儲具有經營網點近4萬個,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個;幾家規模比較大的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根本都在1000以上,興業、招行、浦發銀行的網點數量都在2000周圍。
若銀行的中心經營嚴重環繞網點展開,必定進一步衍生出網點辦理和查核的必要,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往後才是總行,金字塔式的辦理架構便產生了。
在金字塔架構下,總行作為全行的大腦,擔任產品方案、意圖查核和進度督導,分行則嚴重承擔起上傳下達的人物,擔任意圖分解甚至加碼和普通督導查核,支行網點作為戰役的一線則要背任務、背意圖。
在這種組織架構下,總行間隔用戶常日比較遠(嚴重指C端,許多總行對公部分仍是保存總行級要點客戶的營銷辦理工作),產品方案往往難以觸碰著用戶痛點,反而由於間隔羈系比較近,有時候會根據合規的乞求把體會搞得很復雜。舉個大概的比方,網點新客戶開戶耗時太長是許多用戶反響過的成果,但除常常挨罵的櫃員之外,銀行里別的人有誰真的關懷過嗎?
也是根據此,所謂的向互聯網金融學習,要改變思惟、垂青用戶體會、垂青產品立異、甚至要學習互聯網金融的新媒體營銷了解,真的是大會上說一說就能夠get的技術嗎?
無妨先看看所謂的「互聯網基因」是什麼吧。
互金組織的互聯網基因是怎麼來的?
與傳統銀行網點驅動規模的開展形式不同,互聯網金融依託的線上途徑天然沒有物理邊界,理論上我們觸及的用戶規模異常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靠什麼競賽呢?流量!
沒錯,各憑本事,看看用戶選誰吧。
怎麼招引用戶,一是要靠營銷,讓用戶知道你的存在;二是營銷來的用戶要有本事留得住,這要靠產品體會。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對營銷和用戶體會的垂青幾乎是深入骨髓的,由於不垂青這兩點的組織已經在劇烈的競賽中被鐫汰了,留下來的都是營銷能手,也都是用戶體會的擁躉,成為了基因里的東西。
一起,互聯網途徑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色,總部就是戰役一線,與用戶間沒有隔膜,只需真的垂青用戶體會,便能真的改善用戶體會(言下之意,傳統銀行總行縱然真的垂青用戶體會,層層傳導至網點支行後,怎能保證實行層面不變形?怎能保證所謂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戶痛點?)。
有人大概要講了,BAT有巨大的用戶基礎,切入互聯網金融經營具有天然的優勢,沒有流量的煩惱,怎麼會倒逼出對營銷和用戶體會的垂青呢?
BAT之所以成為BAT,由於在其起步階段的競品廝殺中,充分垂青營銷和用戶體會,所以才開展為巨子。所以說,其基因里便有這樣的東西(盡管,不打消基因也會變異,就像傑出的公司也會變得普通異常普通)。
在產品的快速迭代下,始末一兩年的你追我趕,我們的產品體會初步漸漸趨同,此刻便必要尋覓新的差異化優勢。
是什麼呢?那就是數據。
互聯網金融的經營形式,天然能夠或許記載和堆集用戶數據,數據堆集多了,便組成為了大數據。使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反過來能夠或許完畢精準的用戶畫像,教導營銷輕風控,進一步提高用戶體會。
漸漸地,互聯網金融組織之間的競賽便初步由流量為主向數據和科技這個層面歪斜。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初步注意到這一趨勢的企業初步下注數據和金融科技,有意地去堆集數據、去優化完善大數據模型,凋謝和鏈接的開展計謀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看到這么多的金融科技巨子積極地轉型並輸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專家眼中的「換個科技的馬甲」嗎?
盡管不是,真實是持續堅持中心競賽力的內涵乞求算了,不得不如此。
接著往下看,既然初步垂青數據和科技,天然也就垂青IT和數據人員,在人員組成上便能看出來,真實垂青金融科技的公司,IT人員佔比不會低。以蘇寧金融集團為例,其IT人員組成跨過了60%。
而對科技的垂青也會結出碩果。在數據和科技上的投入,反過來改造其營銷、風控、獲客等全流程,於是乎,科技驅動替代流量驅動和營銷驅動,成為新的驅動力。
互聯網思惟,為什麼銀行學不會?
現在再回過火來看最初的成果,為什麼傳統銀行初步布局互聯網經營,但卻被冠以「傳統金融」,而互聯網金融組織作為後來者卻能成為「新金融」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傳統銀行的文明和基因,本質上是與網點驅動形式自洽的,其互聯網布局再怎麼盡力,也擺脫不了彌補者的人物和定位。
舉個大概的比方,傳統銀行為什麼做欠好新媒體營銷呢?由於網點才是銀行經營營銷的一線,而網點的營銷卻是客戶司理人肉營銷形式,在嚴重性上,新媒體營銷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見,互聯網金融組織遍及建立專門的市場部擔任營銷,而傳統銀行只是在總行辦公室設置1-3個人的團隊擔任品牌變亂,如此,怎麼能做得好呢?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精華會一直是互聯網金融組織的中心競賽力,真的不是那麼隨意大意便能被人學了去。而關於傳統銀行而言,也不用糾結於怎麼學習互聯網思惟,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經營特色,探究與自己形式自洽的互聯網金融開展形式。
究竟,靠大概地學習他人來逾越他人,這樣的事不多見。
⑶ 為什麼說互聯網的思維不適合金融領域
自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火爆以來,銀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傳統」二字以示區分。這對不少銀行從業者而言,無疑是赤果果的歧視,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互聯網金融的鼻祖。
畢竟,銀行業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網上銀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機興起之初便上線了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只不過是後來者罷了,憑什麼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機端的自己又怎麼能被冠以「傳統」二字呢?
也就難怪,中國銀行業內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網點數量成正比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和郵儲的網點數量都是萬級的,其中郵儲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個;幾家規模比較大的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興業、招行、浦發銀行的網點數量都在2000左右。
若銀行的核心業務主要圍繞網點展開,必然進一步衍生出網點管理和考核的需求,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後才是總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構便產生了。
在金字塔架構下,總行作為全行的大腦,負責產品設計、指標考核和進度督導,分行則主要承擔起上傳下達的角色,負責指標分解甚至加碼以及日常督導考核,支行網點作為戰斗的一線則要背任務、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