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條件有哪些
電子商務最早產生於年代,發展於90年代,其產生和發展是以下幾個條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近30年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為電子商務的應用提供了基礎;
•網路的普及和成熟
由於Internet逐漸成為全球通信與交易的媒體,全球上網用戶呈級數增長趨勢,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特點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應用的條件;
•信用卡的普及應用
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優點而成為人們消費支付的重要手段,並由此形成了了完善的全球性信用卡計算機網路支付與結算系統,使「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成為可能,同時也為電子商務中的網上支付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手段;
•安全安全交易協議的制定
1997年5月31日,美國VISA和Mastercard國際組織等聯合指定的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fer
Protocol)即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的出台,以及該協議得到大多數廠商的認可和支持,為在開發網路上的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關鍵的安全環境;
•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自1997年歐盟發布了歐洲電子商務協議,美國隨後發布「全球電子商務綱要」以後,電子商務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嘗試「網上采購」,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經過兩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間,基於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電子商務;
EDI在60年代末期產生於美國,當時的貿易商們在使用計算機處理各類商務文件的時候發現,由人工輸入到一台計算機的數據70%是來源於另
一台計算機輸出的文件,為了提高數據的准確性和工作效率,人們開始嘗試在貿易夥伴之間的計算機上使數據能夠自動交換,EDI應運而生。EDI是將業務文件
按一個公認的標准從一台計算機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上去的電子傳輸方法。由於EDI大大減少了紙張票據,因此,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
易」。從技術上講,EDI包括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硬體主要指計算機網路,軟體包括EDI專用軟體及其標准。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基於國際互聯網的電子商務;
由於使用EDI的費用很高,僅大型企業才會使用,限制了基於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范圍的擴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國際互聯網
(INTERNET)迅速走向普及化,逐步地從大學、科研機構走向企業和百姓家庭,其功能也已從信息共享演變為一種大眾化的信息傳播工具。從1991年
起,一直排斥在互聯網之外的商業貿易活動正式進入到這個王國,因此而使電子商務成為互聯網應用的最大熱點。
❷ 電子商務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電子商務最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發展於90年代。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2、互聯網路的普及和成熟
3、信用卡的普及應用
4、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郵件。這個階段可以被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的開始,平均流量每年增加數倍。
第二階段:信息發布階段。自1995年以來,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發展迅猛,成為互聯網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電子商務從「廣泛」推向「准確」的營銷時代。
第三階段:EC(電子商務),即電子商務階段。 EC剛剛在美國開始。 EC被列為劃時代的事情的原因是互聯網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是電子商務。
第四階段:整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SaaS(軟體即服務)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已登陸互聯網,擴展了電子商務鏈,形成了「全方位電子商務」的最新概念模型。
第五階段;智慧階段。 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和雲計算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積極的互聯網營銷模式,並出現了i-Commerce(個體商務)。
(2)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在於的出現和發展擴展閱讀:
我國電子商務未來發展趨勢
(1)行業電子商務將成為發展主流
(2)團購成為增長最快的網路形式
(3)電子商務網站將會出現兼並熱潮
(4)電子商務呈現出常態化
(5)電子商務將融合物流供應鏈
(6)電子商務融合商業智能
(7)傳統企業電子商務將呈集團軍式爆發
(8)航空、保險將成電子商務爆發行業
(9)更多第三方服務商完善電子商務產業鏈
(10)數據成為影響電商發展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網路-電子商務
❸ 電子商務真正發展是建立在什麼的基礎上
電子商務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條件,離不開與之配套的商業流通、金融、政策和法律環境。電子商務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參與電子商務的不僅僅是交易雙方,它必須系統地解決認證、支付、安全、物流、法律、互聯網路、基礎設施等環節中存在的瓶頸問題。
電子商務的需求根源於企業和政府對計算能力的利用,對電腦技術的利用,以改善與客戶的互動、企業流程、企業內和企業間信息的交換。
20世紀70年代,銀行之間利用自有的網路來做電子資金交換(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EFT ),改變了金融市場。電子資金轉換利用電子所提供的繳付信息來將電子付款作最佳的處理。如今有許多類似的電子資金轉換方式,例如在商店及零售等銷售點(points of sales, POS)普遍使用的賒帳卡(debit card),以及自動轉帳的員工支薪的入帳方式。20世紀80年代,電子商務以電子信息技術的形式棗電子資料交換(EDI)和電子郵件(e-mail)在企業界大為流行。電子信息技術交易減少紙張及增加自動化的方式來提高公司業務程序的效率。傳統的業務以交換文件為主,例如支票、訂貨單和出貨文件,都是用紙張的形式來處理。電子資料交換使公司之間能夠以標準的電子格式來和供貨商傳送商業文件(比如訂貨單)。電子資料交換和實時製造(just-in-time maunfacturing)結合起來,可以使供貨商把零件直接送到工廠,這樣就可以省下存貨、倉儲和處理的成本。電子郵件也以類似的方式在組織內和組織外傳遞,從而提高企業溝通的效率。
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和20世紀90年代早期,電子信息技術中最有名的就是群組軟體(groupware)把可以增進商業流程效率的原有非電子方法,移植到電子平台上。雖然群組軟體曾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被視為應用殺手(killer application),但是它只是在生產力和效率方面得到少許的成績。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在線服務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社會互動(chat room 和 IRC)以及知識分享(如新聞群組和檔案傳送程序)。社會互動使網路世界的居民產生了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的想法,因而造就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觀念。同時信息的提取和交換變得比較便宜,人們可以利用全球性的網際網路,以便宜很多的價格來溝通。雖然這些原有的網路早已存在,重要的關鍵性突破是在於最近出現的應用程序和使用的便利性。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網際網路中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因為對信息出版和分解等問題提出了容易使用的解答,成為電子商務的轉折點。萬維網使電子商務成為便宜的做生意方式(經濟規模),也造就了較多的商業機會,它讓小公司能以比較接近的技術立足並和跨國企業競爭。例如萬維網中的電子出版公司,像時代華納和迪斯尼等都須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來和一些只要一點基本投資(購買一部個人電腦、一個數據機和一個Internet帳號)就可以進入市場的新競爭者試比高低。新的經濟走勢強迫傳統的公司為了競爭,而重新進行結構的調整。
❹ 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信量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
2、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握好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營銷時代的電子商務。
3、第三階段
EC(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EC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是因為Internet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
同時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Internet傳遞。Internet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
4、第四階段
全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紛紛登錄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5、第五階段
智慧階段。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雲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
(4)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在於的出現和發展擴展閱讀
一、構成要素,四要素:商城、消費者、產品、物流。
1、買賣:各大網路平台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同時促使更多商家的入駐。
2、合作:與物流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提供最終保障,這是電商運營的硬性條件之一。
3、服務:電商三要素之一的物流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購買服務,從而實現再一次的交易。
二、關聯對象
電子商務的形成與交易離不開以下四方面的關系:
1、、交易平台
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以下簡稱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路系統總和;
2、平台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經營者(以下簡稱平台經營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並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第三方交易平台運營並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3、站內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內經營者(以下簡稱站內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上從事交易及有關服務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4、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Payment System)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中介機構和實現支付指令傳送及資金清算的專業技術手段共同組成,用以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有時也稱為清算系統(Clear System)。
電子商務,有門戶網站經營比較完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
❺ 電子商務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電子商務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網路計算機的技術發展是電子商務形成的基礎原因,方便、快捷、物美價廉是市場導向的結果,電子商務在某些方面符合了這點特點,故能高速發展,據統計,自 1995 年起,每 12-18 個月電子商務交易額就能增長一倍,而且這種高速增長態勢將持續下去。1999 年,約有四分之一的上網者進行過網上購物,網上交易額約為 1100 億美元,1 與 1998 年的 484 億美元相比,增長了約 142%。
2、電子商務保持高速發展主要源於以下原因:
一:國內政策支持與引導。繼工業和信息化部2012年3月發布的《電子商務發展十二五規劃》後,商務部於2013年11月21日發布了《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並推出十大措施促進電商發展。商務部積極推進制定《電子商務法》,既對電子商務交易主體給予法律約束,又能夠保證消費者權益,通過規范網路購物行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推動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
二:網路購物滲透率提升。網路購物的滲透率持續攀升。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預計2013年全年,網購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達到7.8%,較去年提高1.6個百分點。
三:電商企業加速轉型。從各電商企業的發展重點來看,各電商企業瞄準開放平台緩解電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壓力,降低由自營產生的高費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擴充品類和單品數,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B2B企業方面,主要以促進平台交易為發力重點,同時增加增值服務,在平台大數據等領域繼續深化發展。
❻ 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什麼
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1、計算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
2、 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
3、 信用卡技術的發展及廣泛應用;
4、 電子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的制定與出台;
5、 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基本簡介:
電子商務是指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ranet)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電子商務分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