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形勢下如何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
研究方向:行政學、思政教育。上海 201804 【內容提要】 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組織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取向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新環境和新要求,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提出的新考驗,要在新形勢下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凝聚力,就要實現參與主體從過去單一的團組織動員團員青年參與到團幹部、共青團員、青年志願者、學生會和社團組織等多主體參與,工作重心從單向灌輸式到從團員青年需求出發的引導和服務,工作方式由「運動式」向兼顧重點活動和日常工作方向,溝通渠道由單一向多種形式這四個轉變。除此之外,還要明確用先進的思想引領青年、尊重和服務青年、加強高校團幹部隊伍的自身建設這三項工作是共青團組織凝聚力建設工作的著力點。 【關鍵詞】新形勢/高校共青團/凝聚力 2008 年6 月14 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和團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談時特別強調,共青團要「全面履行職能作用,著眼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提高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爭使團的基層組織網路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1]。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也就是作為執政黨的青年組織,最根本的職責就是要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對於基層團組織來講,當前最重要的是普遍性的吸引和凝聚青年。只有廣泛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才能談得上有效地組織動員青年、教育引導青年,並最終實現共青團的根本職責[2]。如何在新形勢下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成為高校共青團組織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組織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取向多元化 青年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易於接受新事物、最少保守、無拘無束、勇於創新、敢於探索、不怕失敗,他們青春、敏感、熱情、富有朝氣和活力
Ⅱ 該不該給下一代人灌輸自己的價值觀
可以適當的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但一定不要強烈把我們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要相信孩子
Ⅲ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怎樣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是創新?是一種學習學習的方法,可以組合學習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創新合作
Ⅳ 關於公共關系學的2個問題
現代公共關系起源於美國,而美國的公共關系則起源於美國的獨立戰爭。美國的獨立戰爭與其說是殖民地人民反對專制民主的自發斗爭,不如說是長期進行公共關系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20世紀初,美國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現代公共關系就是在這一時期統治階級對於反抗情緒的緩解與平撫過程中出現的。
現代公共關系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一)愚弄公眾時期
19世紀中葉後美國興起報刊宣傳活動,這時的報刊為宣傳而宣傳,為追求宣傳效果,不擇手段,愚弄公眾。其中以巴納姆為代表,「凡宣傳皆好事」,人為的挑起輿論。他的觀念在當時廣為流傳,這是「公眾受愚弄」時期,也是現代公共關系發端時期。
這種報刊宣傳活動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1.這種宣傳不顧公眾利益,靠製造新聞來愚弄公眾;
2.不擇手段地為自己製造神話,欺騙公眾。
報刊宣傳活動,在促進公關發展成為一種有組織的活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巴納姆是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報刊代理人。但他搞的欺騙性的宣傳,從根本上說與公共關系的宗旨背道而馳。因此這個時期在公關的歷史上成為一個不光彩的時期。後來,人們以此為鑒,明確了在公關活動中,必須奉行誠實、公正和維護公眾利益的原則和精神。
(二)單向灌輸觀念時期
單向傳播式的公共關系是職業公共關系開創的時期,其主導思想是:組織對公眾必須坦率和公開。特點:組織為自身利益單向性的向社會公眾傳輸信息。艾維?李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艾維·李(1877—1934)是美國喬治亞州一個牧師的兒子,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曾就學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他曾經是《紐約時報》和《紐約世界報》記者,1903年,艾維·李辭去了《紐約世界報》記者的職務,開始投身於公共關系方面的工作。1904年,他與資深記者喬治·帕克一起,創立了美國第三家宣傳事務顧問所,為一些企業家和政治家進行形象方面的宣傳。
艾維·李針對巴納姆式宣傳活動的局限性,提出了「說真話」的宣傳思想,他認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要獲得良好的聲譽,不是依靠向公眾封鎖消息或者以欺騙來愚弄公眾,而是必須把真實情況披露於世,把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所有情況都告訴公眾,爭取公眾對組織的信任。一旦披露真實情況對組織不利的話,那就應該調整組織的行為,而不是去極力遮蓋真實情況。他從事公關工作的原則是「公眾必須迅速被告知」和「向公眾說真話」,使公共關系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不過在艾維·李時代,公共關系尚處於開端時期,它僅僅是一種藝術,尚未成為一門科學。艾維·李本人以及他的同事們,大多是從新聞記者改行過來的,他們都還是運用新聞記者的經驗或直覺去開展工作。
(三)「投公眾所好」時期
艾維·李是現代公關的創始人,但他的公關實踐卻被認為「只有藝術,無科學」。他雖然有豐富的公關實踐經驗,但沒有提出系統而科學的公關理論。真正為公關奠定理論基礎,使現代公關科學化,是現代公關的先驅,美國著名公關學者愛德華·伯內斯。 伯內斯更注重公關的理論研究,並努力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科學體系。1923年他出版了論述公關理論的著作《輿論明鑒》,這是第一部研究公共關系理論的專著,因而被視為公關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這本書中,他對公共關系的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使之形成一整套理論。他提出了「投公眾所好」的根本原則,主張一個企業或組織在決策之前,就應首先了解公眾喜好什麼,需要什麼,在確定公眾的價值取向以後,再有目的地從事宣傳工作,以便迎合公眾的需要。伯尼斯的思想比艾維·李前進了一步,不僅是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去對公眾說真話,而且要求企業通過公眾的調查,根據公眾的態度開展公關工作。同時,他將艾維·李的活動與1897年美國《鐵路文獻年鑒》中出現的「公共關系」一詞結合了起來,使這一詞語具有了科學的含義,並在社會上流行開來。從此,公共關系正式從新聞領域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而又系統的管理科學。同年,他在紐約大學首次講授公共關系課程。1925年寫了教科書《公共關系學》,1928年寫了《輿論》,從而使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形式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 1952年,美國著名學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和阿倫·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關系學方面的權威著作——《有效的公共關系》。在這本書中,他們提出了「雙向對稱」的公關模式。這種公關理論比伯尼斯又進了一步,因為它把公共關系看成了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這才是現代公共關系的真正本質。《有效的公共關系》一書提出的「四步工作法」,成為公共關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至此,現代公共關系學的理論框架基本構成,進入了它的成熟階段。此後公共關系的技巧雖然不斷發展,但體系基本穩定下來。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卡特里普和他的學生們,根據全世界公共關系的發展,不斷對自己的著作進行修訂。2000年,格倫·布魯姆也加入這一工作,該書已經修訂了8版,成為公共關系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教科書。伯內斯公關思想的核心是「投公眾所好」。他認為以公眾為中心,了解公眾的喜好,掌握公眾對組織的期待與要求的態度,確定公眾的價值觀念應該是公關的基礎工作,然後按照公眾的意願進行宣傳工作,才能做好公關工作。
伯內斯對現代公關的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公關活動職業化;公關擺脫了對新聞的從屬,初步建立了現代公關的理論體系。
(四)「雙向對稱」時期
雙向對稱式的公共關系是當代公共關系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強調「雙向溝通、雙向平衡、公眾參與」。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和阿倫?森特。雙向對稱模式提出的理論前提有兩個:一是把公共關系看作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二是把公共關系看作一種「工作」還是一種「職能」。 所謂「開放系統」就是不停地對外界環境變化作出反應,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換而得到生存與發展。「開放系統」的公共關系模式,被格魯尼格和享特稱為「雙向對稱」模式。這個模式表明溝通是雙向的,而且信息交流改變著組織和公眾關系的雙方。開放系統的「雙向對稱」公關系模式的基本思想:一方面把組織的想法和信息向公眾進行傳播和解釋;另一方面又要把公眾的想法和信息向組織進行傳播和解釋,目的是使組織與公眾結成一種雙向溝通和對稱和諧的關系。 「雙向對稱」模式的提出,把公關實踐活動的本質予以理論抽象,並將公關理論的知識體系發展到戰略性高度,使公關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專業水平。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公共關系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1955年5月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在倫敦成立,1992年的會員已發展到五大洲62個國家919名會員,這標志著公共關系已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行業而獨立存在。在這一時期,以薩姆布萊克(SAM BKACK),卡特利普(Scottm Cutlip)愛倫森特(Auen Center),傑夫金斯(Jefkins)和格魯尼克(Gruning)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公關大師,在理論和實踐上把公共關系推向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卡特利普,森特等合作的《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有效公共關系》)一書,被美國公關協會定為美國高校公共關系課程的標准基礎教材,被譽為公共關系「聖經」。
Ⅳ 為什麼內部培訓是讓普通員工變得更優秀
現代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通過培訓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和技能,專對提高企屬業的競爭力尤為重要。當前,仍有一些企業沒有把對管理幹部和員工的培訓放在應有位置,重使用、輕培訓。重視培訓的企業則恰恰相反,將培訓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培訓對企業的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培訓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減少勞動消耗;其次,培訓可以培養企業所需、急需人才,儲備企業發展的後備力量,有效保持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三,培訓作為激勵員工的手段之一,可以激發員工積極性和責任感;第四,培訓增進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員工組織紀律性等等。
Ⅵ 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什麼是教師單向的灌輸,還是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從中受到教育
學生接受教育的主來要途徑是教自學。
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有教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教」與「學」是密切聯系、融為一體的,不要狹隘地理解「教」就是教師單向灌輸,「學」就是學生自學。實際上,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過去在教學上過於強調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導致了教學的機械呆板,直到目前仍有許多教師進行著單向的「填鴨式」教育。新課改正努力糾正這種觀念和教學方法,提倡體驗式、參與式教學,更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主動的實踐,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驗的主動建構。
Ⅶ 廣告2.0:如何互動
互動,我想針對的還是我一再強調的「新生代」、「年輕態」消費者。年輕人更注重所謂的雙向交流。傳統品牌還是可以我行我素的。比如: 寶潔這幾年熱衷與cctv是有其中的道理的。因為保潔的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必需品的受眾基礎極其龐大,而且作為必需品,功能是重要的,而不是個性,更不是形象的代表或者情感的寄託。因此寶潔的廣告投放熱衷於傳統媒體,廣告內容熱衷於功能訴求····· 同樣是生活必需品,甚至被寶潔定位為「射鵰行動」的核心對象的納愛斯,不管是「媽媽,我能為你幹活了」還是後來「中秋回家篇」,盡管這樣的廣告很煽情,而且打動了很多受眾,我大學的一位哥們,很堅強,但是有一次對我說,看了「新媽媽篇」我哭了·····我經常在想:牙膏、洗潔精、洗衣粉···這些產品能夠承受如此的情感寄託么?或許可以? 生活必需品的受眾沒有明確的細分,更多的是廣泛撒網,因為巨大的受眾基礎決定了廣泛撒網仍然有其可取之處···· 廣告2.0也就是互動式廣告,讓消費者參與到廣告活動中來,改變傳統廣告的單向灌輸,讓品牌傳播成為一種地位對等的平等對話,讓受眾的參與完善廣告的創意和傳播執行。 在廣告2.0時代,廣告工作者更多的工作是平台的構建,是一個資源的組織者和品牌傳播的引導者。我們構建一個平台,讓受眾參與其中;我們整合資源,實現品牌的整合;我們為受眾參與品牌傳播提供基調,提供品牌發育的DNA····· 因此讓受眾參與的方式有: 1.內容互動:受眾參與品牌傳播內容的創造,包括創意、腳本、視頻、平面等。多芬的「真美運動」,百事的「百事我創」等都屬於這類的互動。國內的品牌目前還沒有或者很少有一定創意的互動創意,曹芳華那小子一直在努力試圖成為國內這一趨勢的先行者·····內容互動的核心是品牌傳播基調的確定和品牌DNA的挖掘。 2.形式互動:形式互動就是實現傳播過程的娛樂化,讓受眾的參與成為廣告變現形式的一部分。目前網路廣告方面主要是通過互動flash的方式實現,比如受眾通過鍵盤或者滑鼠的操作,達到參與的目的。比如奧美為IMB及動感地帶創作的系列廣告。還有就是通過新媒體和創意的運用,讓受眾成為廣告表現的一部分,這方面的案例請參看「街頭互動創意」。這方面想要軟體技術的支持和偉大的創意,執行難度有些大,但是曹芳華那小子也一直在努力。 3.傳播過程的互動:引發口碑傳播,實現病毒擴散······這里不想多說,目前正在大范圍研究口碑傳播相關資料,以及炒作的相關著作。曹芳華招聘老闆只是小試牛刀。
Ⅷ 形勢與政策如何改變我的生活
《形勢與政策》是德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群眾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對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形勢與政策》又是傳達和貫徹中央方針政策,讓學生學習和領會中央精神,防止錯誤思想影響,消除不良傾向的重要渠道、主要陣地。
時光如駒過隙,三年的形勢與政策課程以華麗的姿態結束了,經過這門形勢與政策課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使我受益匪淺,不管是在國家政策,還是社會經濟、就業等方面都使我對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最重要的是這門課程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務必要學的一門課程,因為它不僅僅能夠讓我們了解國內外紛繁復雜的形勢,還能夠提升我們的道德素養。
學習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對我們的道德知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學習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好處。
Ⅸ 如何在幼兒園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幫助幼兒形成和發展信息素養,是回全面發展教育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現代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生動性、直觀性、趣味性、實踐性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之進入最佳的學習與活動狀態。因此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應用能更好地促進幼兒進行自主的探索式學習,能有效地轉變幼兒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調動主體創新積極性,增強和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