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比其他行業,醫葯電商明顯滯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醫葯電商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隨著新醫改、互聯網+、醫葯新零售等因素正深入影響醫葯電商行業,近年來中國醫葯電商市場開始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有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是醫葯電商危機與機遇並存的一年,多種形式的創新將有利於醫葯電商發展,或將為行業創造發展的良機。可以說,醫葯電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醫葯電商的本質
其實醫葯電商與普通的電商並無本質區別,最重要的區別在於醫葯領域:一是受到嚴格的監管;二是對於服務的要求比其他領域的電商要求更高。近年來,就像其他大多數朝陽產業的行業一樣,醫葯電商發展極為迅速。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國家2014年頒布的《互聯網食品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松綁了醫葯電商的限制。
醫葯電商呈現四大關鍵詞分析
歷經多年的發展沉澱後,醫葯電商發展不論是從政策鼓勵、行業熱捧、終端需求,還是從整體醫葯產業鏈來說,萬億級規模的醫葯電商迎來了最佳的發展窗口。我們不難發現,醫葯電商開始呈現以下四大關鍵詞:
關鍵詞一:合規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醫葯電商的監管政策與監管趨勢每年都有變化。如2016年互聯網第三方平台葯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結束,2017年取消「B、C」兩證審批,更是改變了醫葯電商的運營基礎與准入門檻。而醫葯分開、互聯網+醫療、醫葯新零售等政策及新趨勢讓行業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二:流量
葯品是特殊商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葯電商銷售的增長空間。從醫葯電商誕生之初起,各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謀求通過業務創新,以最低的運營成本獲取最高效的用戶流量,促進銷售規模快速增長。
早期醫葯電商的運營模式與引流途徑,主要是在第三方平台上開展價格戰、促銷戰,以低價吸引用戶,做大規模。然而隨著行業逐步走向成熟,不少商家已經認識到價格戰並不能培養忠誠用戶。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第三方平台葯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的結束,及阿里健康、京東的轉變經營模式,都促使醫葯電商企業開始尋找性價比更高的運營模式與流量渠道。
隨著行業監管環境的改變,如醫葯電商行政許可事項的取消,亦有更多第三方企業,如普天葯械網、360健康等,為醫葯電商提供業務創新機會與流量幫助。
關鍵詞三:專業
雖然醫葯電商的出現時間不短,但不少行業人士認為,其只是實現了渠道的開拓與價格的透明,未能為消費者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專業服務。
隨著近幾年來零售葯店回歸專業化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要讓醫葯電商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就必須展現醫葯電商的真正價值,才能創造自身的藍海市場。在技術應用不斷提升的環境下,藉助技術的力量,包括全維度信息化系統、大數據、遠程視頻診療等技術,讓醫葯電商從過往的葯品銷售升級到專業服務,亦成為可能。
關鍵詞四:模式
在全球電子商務中,B2B模式是最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普天葯械網作為第三方葯械B2B電商平台,不斷挖掘客戶真實需求,研發最新技術系統,夯實運營服務能力,創建了頗具普天特色的運營模式,不但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還得到了諸如魚躍醫療、康達醫療、西門子等眾多大牌供應商和醫療集團客戶的高度認可,更得到軟銀資本、新希望基金等風投機構的高度青睞。2017年更是以總交易額50億元的好成績華麗收官,迅速躋身全國醫葯電商第一陣營。難怪IDG全球常務副總裁熊曉鴿會說,下一代的BAT會將B2B領域里產生。
未來中國醫葯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60億元
面對「互聯網「的發展機遇,葯品流通企業以及行業外的互聯網企業均表現出極大的信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電子商務市場競爭與投資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醫葯電商直報企業銷售規模已達476億元,同比增長32.5%。截止至2017年我國醫葯電商直報企業銷售規模增長至736億元,同比增長20.3%。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醫葯電商直報企業銷售規模達到了859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6.7%左右。不過,在監管政策的影響下,行業發展增速持續放緩。
2015-2018年我國醫葯電商直報企業銷售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醫葯電商行業發展難點亟待解決
——葯品管控及處方葯網售政策的限制
一方面,我國葯品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導,葯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都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公立醫療機構在葯品的采購中佔比在70%以上,葯品的消費主要通過患者到醫院就醫拿葯實現。葯品管控的行政壟斷,限制了葯品市場化水平。
另一方面,2017年11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發布《網路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稿要求,經營者為葯品生產、批發企業的,不得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葯品;經營者為葯品零售連鎖企業的,不得通過網路銷售處方葯、國家有專門管理要求的葯品等,由於處方葯占整個醫葯市場規模的85%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葯電商的銷售規模。
2、醫保支付受限
醫保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線上消費不能使用醫保支付,醫保統籌賬不能用於零售端支付等限制了醫葯電商的發展。由於受到葯品醫保嚴格監管的限制,網上購葯無法使用醫保支付,盡管目前我國醫保覆蓋率已提升到95%以上,但是醫保結算僅授權於線下實體葯店,限制了部分消費者的線上消費,不利於提升消費者線上購物體驗,阻礙了醫葯電商的發展。
目前沈陽和杭州等城市在網上醫保個人賬戶支付的開放方面進行試點,盡管醫保個人賬戶線上支付的開放,促使醫葯電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醫葯電商的大幅發展,還需要將線上葯品消費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3、消費者對網購葯品存在質疑
近年來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假疫苗、假化妝品事件頻發,消費者對於網上購物慎之又慎。消費者對網購葯品最大的擔憂就是葯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部分有網上購葯經歷的消費者由於自己無法辨識葯品的真偽,會使其對所購葯物的真假、品質產生質疑。
一些網店在平台上打著賣保健品的幌子賣假葯,也對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消費權益造成侵害,讓消費者對網上葯店產生不信任心理。消費者對網上葯店葯品質量的不信任,再加上線下葯店在政策上有很多的利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網上購葯的積極性,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消費者選擇去醫院和社會葯房購葯代替網上購葯,限制了醫葯電商的發展。
4、醫葯電商供應鏈有待創新發展
我國醫葯供應鏈創新的最主要途徑在於緊密結合互聯網,以信息化為主要推動,高度整合各類醫用資源,促進多要素集成創新,實現醫葯供應鏈協調。但是,目前我國醫葯電商發展模式還處於摸索階段,其供應鏈模式雖多種多樣,但依然存在行業集中度低,供應鏈各節點之間信息不對稱,企業運營成本高等問題。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積極採取措施,通過促進形成醫葯電商發展的利好政策、強化互聯網葯品質量和價格雙重監管、鼓勵醫葯電商有效結合醫療服務機構、加快構建醫葯供應鏈信息共享機制等創新發展思路,指導醫葯電商供應鏈模式創新、協調健康發展。
中國醫葯電商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政策利好持續推動
2017年初,國務院公布取消互聯網葯品交易資格B證、C證的審批;2017年9月,國務院又公布了新一批取消行政許可的事項,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互聯網葯品交易服務企業(第三方)(醫葯電商A證)審批,醫葯電商門檻進一步降低。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釋放了一系列利好互聯網醫療的政策。與醫葯電商最直接相關的是在「完善『互聯網+』葯品供應保障服務」節里提到要「促進葯品網路銷售和醫療物流配送等規范發展」,給醫葯電商發展「互聯網+醫療」處方葯配送業務帶來了契機。
2018年9月,衛健委連續印發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個政策,其中落實了以實體醫院為主體開展線上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的復診,並進一步說明了處方後「醫療機構、葯品經營企業可委託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這實際上是一種基於互聯網醫院或者醫療的醫葯電商,醫葯電商與互聯網醫療的邊界的逐漸模糊、聯系的逐漸加強,或將利好醫葯電商的發展。
2、政策市場雙重驅動,向市場上游發力
第一,「兩票制」帶來葯品流通管控嚴格,企業將注意力轉向暫不受流通管控的零售端;而醫院葯佔比規定壓縮葯企院內市場,迫使企業尋找院外零售葯店或醫葯電商市場。第二,分級診療政策下,基層醫療機構和零售葯房眾多,分散企業營銷落點,增加傳統營銷推廣,葯企投入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數字營銷逐漸成為主流。第三,電子處方的成熟與處方外流趨勢促進DTP葯房快速發展,為醫葯電商從O2O角度切入處方葯市場提供了良好機會。
3、醫葯電商O2O模式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醫葯行業O2O(onlinetooffline)電子商務模式、移動APP客戶端、微商城的發展等,已經成為各大醫葯電商的未來。當前,醫葯電商還不能解決消費者購買葯品的及時性問題,尤其當發生較為緊急情況急需用葯或醫葯器械時,網上葯店就無法解決問題。
但O2O模式的出現,使消費者線上下單線下享受商品和服務成為現實,將葯學服務落到實處,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及時、便捷和人性化的全新服務,滿足顧客對於用葯健康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盡管B2B、B2C是當前主流的醫葯電商模式,但醫葯電商O2O的發展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傳統醫葯電商行業將向現代化服務的方向發展。
4、信息化與大數據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在悄悄改變著傳統的電商模式。當消費者出現身體不適時,大多數人會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獲得治療建議,人們對互聯網已經產生了非常大的依賴性。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和葯品行業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醫葯電商發展的關鍵。未來,不僅可以利用信息化以及大數據實現網路視頻會診,達到網上看病的目的,還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儲存大量就醫、購葯信息及患者健康信息等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和比對,發現患者的購葯特點及需求,以便提供針對性的葯學服務。
在互聯網、大數據、醫葯電商的融合發展與支持下,企業通過日常葯品交易以及消費者的瀏覽信息,根據當前的需求導向,定期更新葯品種類和信息,甚至進一步連接葯品生產企業,實現智慧化生產等均有望成為未來醫葯電商發展的契機,改變現有醫葯互聯網交易模式。
2. 如何解決電子商務的包裝標准滯後,回收循壞較難,環保意識不足問題
行業共同標准建立起來;
相關立法、政策完善起來,明確權責分明回的回收體系;
政府答通過政策加以調控,比如提高不可降解材料的成本、通過資金補貼鼓勵回收利用、號召消費者提高環保意識、建立包裝分類回收的處理體系等等;
考慮逆向回收,通過獎勵政策鼓勵快遞公司從顧客手中回收、鼓勵顧客主動上繳;
相關環保知識多宣傳,讓顧客更有重復利用的意識。
只能說,這個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啊!
3. 為什麼物流是發展電子商務的瓶頸
物流是將電子商務的實物傳送到終端的唯一途徑。沒有一個良好的物流體系,必將造成信譽的缺失,最終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所以說物流是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之一。
4. 如何解決電子商務時代的包裝標准滯後,回收循環較難,環保意識不足的問題
這個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的,需要做好教育引導,設計一套系統,鼓勵並激勵大家去積極操作。
5. 什麼是跨境電商
科普一下
跨境電商,是指不同國境地域的交易主體之間,以電子商務的方式達成交易(在線訂購、支付結算,並通過跨境物流遞送商品,清關,最終送達,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簡單理解:
1、從國內進貨,通過利潤空間加價,利用線上交易平台把貨賣給外國人。
2、從國外采購,利用線上交易平台下單,通過物流清關等運回國內買賣。
從2019年國家對外貿政策扶持到今年疫情,可以看到跨境電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單從國內疫情爆發開始,口罩緊缺,大部分通過跨境電商進口到國內,解了燃眉之急;再從國外疫情,中國出口大批量物資到國外,效率顯著提高。
國外疫情爆發時,向中國求助,第二天物資就到達了,這種專線速度可謂是達到了日常口中的「深圳速度」(意思是非常快),況且在接下來的五年,跨境電商的扶持政策及市場也會大大提高,這次疫情的體現將大大加速跨境電商的發展。
對於中小賣家,通過線上平台售賣國內產品,包括日常用品,如花灑、玩具等。
中國的假發出口,每年的量都非常之大,其中,美國最大的進口就是中國,基本美國的假發屬於快消品,很多非裔美國人日常需要假發,這也是中國假發市場崛起的原因。
跨境電商的平台有很多,常見的有亞馬遜,速賣通,wish,ebay,而2020年的風口是在獨立站,獨立站是屬於SaaS建站的一種,是一種獨立店鋪模式。
獨立站的運營模式包括一件代發和自發貨,對中小賣家來講,一件代發模式比較合適,可以節省不少物流、倉儲等成本,也是現在市面上做的比較多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