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芜湖奥康鞋业营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芜湖奥康鞋业营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06月0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鞋、服装、皮革制品、五金、电器、阀门、塑料制品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潘长忠
成立时间:2009-06-08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020000006885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芜湖市镜湖区观澜路1号滨江商务楼25层南
⑵ 奥康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不走寻常路
温州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世界,奥康的当家人王振滔还曾获取过第二届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的最高奖——销售总经理奖,有着“中国营销大师”的美誉。从1988年发展至今,奥康集团在营销模式上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批发制,属于粗放的产销分离阶段。
王振滔随着温州的十万推销员大军一起,走南闯北推销自己的产品。经销商带着钱,到奥康的销售点进货,进货后再拿到市场、商场上进行销售。这个时候的营销模式,厂家获取的是低额的生产利润,失去的是网络资源。
第二阶段是厂商联营制。
当时,温州的皮鞋质量参差不齐,又以中低档为主,只能做“地摊货”,很难打入正规商场。王振滔静下心来,分析了市场形势,认为商家主要是对温州货不信任,怕担风险,影响自己的商业信誉。如果自己生产,质量有保证,再有“注册商标”,发挥温州皮鞋款式的优势,一定能打开大商场的大门。当奥康人背上自己生产的皮鞋重返武汉他熟悉的商场找到经理时,经理不仅为他生产的鞋而赞叹,也为这位年轻人的执着而感动。但囿于“国营”体制和供销方式的种种局限,经理仍拿不定主意如何接纳这个“私营企业”的鞋。这时,奥康人适时地把早已想好的点子提出,他要承租柜台,自产自销,并提前先交承租费,不让商场担风险。经过几次说服,经理才答应先租给他一个半柜台试试。一个月试下来,他的一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商场10个柜台还高。经理这才吃了定心丸。
奥康人亲自站柜台,听取顾客对款式、尽码、颜色和质量的意见,及时把信息传回厂里,调整生产计划,往往三五天,顾客的要求就能在柜台上实现,生意越来越火爆。就这样,奥康人大胆打破原来的商场体制,将信息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市场,实施“厂商联营”,打响了“引厂进店”的第一炮。后来,在全国各大中商场开设店中店与专柜一度和经销商分销制成为奥康营销工作的“两条腿”。至今,奥康人已在全国各地商场设立了800多处店中店和专柜,为奥康的原始积累、扩大规模再生产、提高品牌知名度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特许经营制,导入连锁专卖。截止1997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服务及品牌的知名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原来实施的“厂商联营”和“多级分销”的营销战略,特别是由于“多级分销”而带来的成本过高和品牌效应难保障的弊病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营销网络和营销方式,以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审时度势,决定开国内鞋类同行之先河,引进“麦当劳式”的特许经营的销售模式,大胆导入连锁专卖,较早地致力于特许经营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1月,第一家奥康连锁专卖店正式亮相浙江永嘉县上塘镇,这也是中国皮鞋业的第一家连锁专卖店,开业当天就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效应,销售火爆。从此,奥康的营销工作走上了新的连锁专卖之路,企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到目前为止,奥康集团已在全国建立了30多家省级分公司,开设了2000多家连锁专卖店,还在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印尼等地设立了5个国外分公司,形成了东西互接、南北呼应的天罗地网般的营销格局。
在奥康的带动下,一股连锁风在中国皮鞋市场上迅猛刮起。目前,各种大大小小的皮鞋品牌专卖店在全国遍地开花,使得中国皮鞋市场硝烟四起,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这一连锁专卖的营销模式在网络的快速复制上、品牌的提升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厂家获取了二次利润,既有产品利润,又有品牌利润。
第四阶段是多品牌经营制。进入新世纪以来,皮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细分日益明显。一个企业在营销上的优势正逐步弱化。面对新形势,必须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这个时候,品牌延伸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不少大型企业在一个行业做得差不多了,开始借助原有品牌的优势,
⑶ 慈善营销的案例分析
王老吉一亿元带来的“意外收获”
在中国北方和中部都缺乏饮用凉茶的习惯,王老吉作为灌装饮料领域的后起之秀,2002以前一直盘踞于华南地区,属于地区性的饮料。但是近几年凭借着其完美的定位,恰如其分的解决了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普遍担心的“上火”问题,可以说,王老吉从2002年前维持在的1亿多元销售额迅速成长为2007年销售额近90亿的饮料品牌,关键在于找到了这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并成功包装为市场上的“紫牛”产品。紫牛是指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上表现为:通过在产品、服务、概念中寻找到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的“创意病毒”,接着找到“创意病毒”的早期接受者即“喷嚏者”,通过对“喷嚏者”的感染,使“创意病毒”快速扩散,成为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的流行物。
可以想象,一家深知紫牛策略的企业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创意病毒”是十分敏感的。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让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国内民营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财富积累增长同时,逐步开始树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公益的企业公民形象,所以才有了王老吉热心捐助1亿元参与抗震救灾的壮举。对企业本身来说,则是在市场上传播了一个引发争先讨论的“创意病毒”,后续关注度之高直逼当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生”,带来的营销效果也许大大超出加多宝早先的预期。
著名社区天涯上出现“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的帖子后,马上在聊天室、论坛社区和MSN、QQ等网络工具上疯狂传播开来,“封杀令”这个“创意病毒”经过“喷嚏者”的传播,热迷症在网民中开始相互感染,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封杀”王老吉,与此同时,王老吉开始出现在以前不曾覆盖的销售渠道中。不难发现,处于热迷状态的消费者对紫牛产品的态度是紧紧跟随,而不接受甚至主动屏蔽对紫牛产品不利的意见,在消费者中出现了就算“王老吉是营销,我以后也要喝它的声音,所以才有了“捐了一亿,王老吉凉茶重庆卖断货”的火爆局面出现。
从王老吉本身来说,刚刚踏进年度销售的旺季,前期的广告活动已经产生预热效果,但是忠实消费者真正开始大量饮用多半是要在完全进入夏季以后。如何在凉茶饮料市场跟进者已经增多,消费者对王老吉处于充分知晓的情况下吸引眼球,成为王老吉品牌的一大营销阻点。正如初到草原,忽然在看到远处一群花白奶牛觉得很新鲜,而如果一路下来,你将不断的看到花白奶牛,你还会觉得有趣吗?但是突然在一片花白奶牛间出现一头紫色的奶牛,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奇。王老吉就是要做这头紫色的奶牛,要将消费者的目光聚集过来。如此一来,捐款数额就只是数字上的问题,但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数额,最好还能出人意料。可以说,“一亿元”对王老吉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意病毒”。
如今,人们不仅熟知了王老吉,而且知道了加多宝。品牌对饮料企业的重要性相比其他行业更重要,相比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市场上活动而言,王老吉确实需要一次声名鹊起的,才能稳固其中国第一罐的美誉。
与其说王老吉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不如说是一次紫牛实效的完美演绎,但是行动第一,公关第二,千万别留下为营销而营销的印象,反而会得不偿失。王老吉终究是应是中国人的老话“善有善报”。 家乐福的“第一先锋”
家乐福在2008年可以说是招来横祸一场,因为“圣火传递”而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在人们抵制家乐福的初期其并不曾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次地震过后,家乐福可以说还是处于藏独事件的“扑火”状态,公关事务还处于紧张运转中。所以才有了5月12日下午,汶川受灾的消息一传出,家乐福当即指示位于成都的五家门店向灾区紧急捐赠帐篷、棉被等救灾物品,同时通报法国总部。家乐福国际基金会随即决定,向中国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可想而知,作为第一个反应的国际企业其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中国人一向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相比起后来在网络上被批得狗血淋头的国际大企业,家乐福此次公关之旅可谓合格。
然而,更多的国际企业则在捐款活动中因网民广泛传播“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而苦恼,但其中恰恰却没有家乐福。事实证明,在市场上,只有紫牛才会值得关注,才有价值,家乐福果断决策,获得的先发优势是其他跨国企业所不及的,避免了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再次受到攻击。一般来说,国际企业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时,一般需要向总部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动用资金参与,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因此在起初的捐款并不太多,陆续才将捐款额扩大至千万级别,这才导致国内的网民的批判声。
紫牛实效强调的就是在市场行为中寻找到有利的“创意病毒”,并通过“喷嚏者”传播出去,在消费者中引起热迷症,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流行物。家乐福通过第一个参与捐款,接着在各大媒体发布家乐福鼎力支持北京奥运和抗震救灾,而且与地震和救灾的话题一概回避,言谈务实、态度诚恳。既淡化了前期的“支持藏独事件”的不利印象,同时也在国内树立了有爱心的国际企业形象,反而使前期批判者失去了借机批评的口实。
可以说,家乐福此次慈善营销是抓住了“第一个参与”这个创意病毒,通过早期接受者如媒体的记者、支持家乐福的消费者、政府代表等即时的传播出来,使消费者接受了家乐福是支持中国社会公益的国际企业,通过网络上网民的口耳相传使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最终使家乐福的“藏独门”危机得以平息化解。 奥康集团的慈善营销
2007年中国慈善事业风光无限的就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其凭借独特的慈善模式一举获得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4月6日,王振滔在北京正式启动了第一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推出了全新的慈善模式: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这个基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预计2011年起每年受助者超过1万名。
如果说资助贫困学子的善举有很多,而且王振滔的捐助也不是最大,但慈善的标准不是以捐款多少而论,而是看这一举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能否以自己的善举带动更多的人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一善举意义深远,而获得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也是理所应当。
2007年奥康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与此同时,奥康的慈善营销也顺势展开。5月10日,奥康集团宣布:秉承“人文奥运”精神,通过帮助奥运冠军实现个人“公益梦想”,构建2008“公益奥运”的“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圆梦基金同时成立,总额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等6位奥运冠军成为第一批“圆梦大使”。“杨凌,奥运之光,白内障儿童康复计划”、“田亮爱心病房,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康复项目”、“马燕红,退役体操运动员脊椎矫正康复计划”、“钱红,公开水域救助工程”等慈善工程也相继展开。吸引了新浪、SOHU等网络媒体及1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社会热点。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虽然奥康所做的都是慈善事业,本着以一颗慈爱的心去扶助贫困弱小群体,是没有追求任何回报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无私的举动吸引了媒体与社会的关注,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同,无形之中,对于提升奥康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有了极大帮助。这就是慈善营销的魅力所在,不去刻意追求名誉,而让社会主动去关注。业界有句话说的好“做广告不如做新闻,做新闻不如做公益”,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功利营销的今天,大多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采取一系列营销方式,而公众也早已对那种赤裸裸的企业、产品宣传不以为然。不可否认,营销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但是可以采用的手段很多,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方法,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慈善营销,必将能大行天下。
⑷ 如何激发一个消费者的最大消费潜力
以鞋业为例子
鞋业连锁专卖经营作为一种取得了极大成功的模式,众多商家近几年纷纷跟进,将它作为占领终端市场的一个首要手段。以鞋业界巨头奥康集团为例,自1998年开鞋业连锁先河以来,已在短短的4年时间在全国开设了3000家专卖店,而且成为了奥康“多条腿走路”中主要的营销方式,使奥康每年都以40%的速度增长。但“蛋糕”有限,随着这种销售模式在全国中小企业的普遍运用,一些较小的厂家甚至把奥康的营销模式不作任何的更改进行翻版。这种亦步亦趋的营销战略,虽使一些中小皮鞋企业避免了许多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一个品牌做上去,但却暴露出中国鞋业市场创新能力的不够。这使走在同行前列的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营销方式。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指出,鞋业品牌要在当今及未来的鞋业营销市场上制胜,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提高品牌的高附加值、提供购买的便利性、保持产品的新鲜度以及产品与价格的等价性等,这些都成为激发消费者购买的首要因素,为此,对渠道进行变革、对终端进行拉动、对品牌进行再造显得非常必要。
如今,广大企业都很注重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已创出品牌产品的企业,更是积极利用品牌扩大经营,以期得到理想的品牌战略效益。然而,品牌经营虽可给企业带来显见效益,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举措。在国内外市场名牌产品不断出现,企业间的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情况下,实施品牌战略的重点,不是如何创出品牌和以名取利,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品牌,打赢品牌竞争的“白热战”。这样,才能避免品牌上市后的昙花一现,确保取得长久
企业创立品牌后,不但要重视做好品牌经营工作,更要善于从战略角度谋划,运筹好经营品牌的大战役。奥康集团这方面就有成功实践。奥康集团作为一家拥有1000多万双年产量、10亿多年产值的全国民营百强企业,营销模式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演进,从批发经营到厂商联营,从连锁专卖到多品牌经营,奥康的营销创新使得企业迅猛发展。虽然奥康拥有我国制鞋业的最大的营销网络,产品销售毫无问题,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品牌经营创利润,在众多制鞋企业还沉浸在连锁专卖中苦苦挣扎时,奥康为进一步迎合消费需求,以全新的营销思维将三大品牌整合,推出了名为“奥康名品空间”的品牌超市,这轮营销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牌单卖”的做法,把诸多品牌综合在一起。目前该品牌超市在浙江、湖南、福建等省全面铺开,整合后的超市拥有奥康、康龙、美丽佳人等品牌。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后,奥康“名品空间”还将拥有包括竞争对手的十余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鞋业品牌。奥康此举使各类消费群体在轻松、舒适、新颖的购物环境中,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各种鞋款,还可享受“奥康名品空间”独具风格的鞋业文化。
无疑,实行连锁专卖向品牌超市的战略转变,为奥康适应品牌要求,提升品牌水平,壮大品牌市场优势,保证跨世纪的飞跃,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⑸ 有关于奥康集团春节期间的营销策划方案。。。有创意点的。。。急急急。。。。
那要看是在什么地方的做的促销创意,每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层次、喜好都有所不同,还是先在了解当地消费的特征上下手。奥康是温州的一个鞋类品牌,在温州本地来讲,企业信誉度还算可以,但是鞋子的整体定位年龄层次是在中青年阶段,经济能力还算可以,所以不妨试试在中青年层次上下功夫,比如实在些的或者在实用与温馨上下点创意!
⑹ 不可能完成的鞋子销售任务
鞋业连锁专卖经营作为一种取得了极大成功的模式,众多商家近几年纷纷跟进,将它作为占领终端市场的一个首要手段。以鞋业界巨头奥康集团为例,自1998年开鞋业连锁先河以来,已在短短的4年时间在全国开设了3000家专卖店,而且成为了奥康“多条腿走路”中主要的营销方式,使奥康每年都以40%的速度增长。但“蛋糕”有限,随着这种销售模式在全国中小企业的普遍运用,一些较小的厂家甚至把奥康的营销模式不作任何的更改进行翻版。这种亦步亦趋的营销战略,虽使一些中小皮鞋企业避免了许多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一个品牌做上去,但却暴露出中国鞋业市场创新能力的不够。这使走在同行前列的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营销方式。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指出,鞋业品牌要在当今及未来的鞋业营销市场上制胜,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提高品牌的高附加值、提供购买的便利性、保持产品的新鲜度以及产品与价格的等价性等,这些都成为激发消费者购买的首要因素,为此,对渠道进行变革、对终端进行拉动、对品牌进行再造显得非常必要。
如今,广大企业都很注重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已创出品牌产品的企业,更是积极利用品牌扩大经营,以期得到理想的品牌战略效益。然而,品牌经营虽可给企业带来显见效益,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举措。在国内外市场名牌产品不断出现,企业间的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情况下,实施品牌战略的重点,不是如何创出品牌和以名取利,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品牌,打赢品牌竞争的“白热战”。这样,才能避免品牌上市后的昙花一现,确保取得长久
企业创立品牌后,不但要重视做好品牌经营工作,更要善于从战略角度谋划,运筹好经营品牌的大战役。奥康集团这方面就有成功实践。奥康集团作为一家拥有1000多万双年产量、10亿多年产值的全国民营百强企业,营销模式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演进,从批发经营到厂商联营,从连锁专卖到多品牌经营,奥康的营销创新使得企业迅猛发展。虽然奥康拥有我国制鞋业的最大的营销网络,产品销售毫无问题,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品牌经营创利润,在众多制鞋企业还沉浸在连锁专卖中苦苦挣扎时,奥康为进一步迎合消费需求,以全新的营销思维将三大品牌整合,推出了名为“奥康名品空间”的品牌超市,这轮营销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牌单卖”的做法,把诸多品牌综合在一起。目前该品牌超市在浙江、湖南、福建等省全面铺开,整合后的超市拥有奥康、康龙、美丽佳人等品牌。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后,奥康“名品空间”还将拥有包括竞争对手的十余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鞋业品牌。奥康此举使各类消费群体在轻松、舒适、新颖的购物环境中,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各种鞋款,还可享受“奥康名品空间”独具风格的鞋业文化。
无疑,实行连锁专卖向品牌超市的战略转变,为奥康适应品牌要求,提升品牌水平,壮大品牌市场优势,保证跨世纪的飞跃,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