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险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处于发展中的保险营销制度还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险营销中的诚信度不足。销售人员将保险营销等同于简单的推销,以将保险商品卖出,收取保费为主要目的,注重短期利益,功利性过强,在销售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诚实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诱转保、骗转保,加之电视上时常报导因销售过程的问题最后导致被保险人被拒赔的情况,所以目前社会大众相当一部分对保险销售人员不信任,对保险公司印象不佳。这也是2005年保监会号召保险业界树立诚信大旗的一个原因。
2、保险公司培训销售人员的制度不完善。
(1)很多公司培训销售人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其业务水平,把保险产品更多地推销出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很多都采用了“台湾模式”的培训方式,这种模式讲求的是销售人员如何包装自己,怎样运用话术去卖出保险。例如,新人在培训课中学习的一个内容就是如何赞美客户。讲师讲完课后还会让学员马上模拟相互赞美,这是很不自然的。销售保险的目的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实实在在地设计出合适的保险计划,而不是主要依靠话术去让客户高兴,盲目地掏钱买保险。
(2)讲师的水平不够高,很多就是照本宣科地讲课,毫无生动可言,并且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本公司险种设计的,跟销售无关的保险知识基本上就没讲。像“保险深度”、“死差损(益)”之类的重要概念在讲课时可能根本不会涉及。整个培训常常就是一堂保险速成课。
3、推销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实际上依靠的是亲情关系和人情关系。很多刚培训完的新人都是向亲朋好友推销保险,即常称的“杀熟”,这样的客源用完后就找不到其他客源了,最后因销售额达不到公司要求被辞退,这样可能会产生孤儿保单。而依靠人情关系推销的保险有可能出现高的退保率,因为投保人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某方面的保险,当初购买主要是因为人情的缘故,自身对保险并不了解,购买后要每隔一段时间缴纳不少的保险费,自然不愿意,最后可能就会选择退保。如果仅依靠亲情关系和人情关系推销保险,不从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考虑的话,实际是对保险这样的无形商品信用的破坏。
4、佣金支付不够合理。现在很多保险公司支付给销售人员的首期佣金比例偏高,后期偏少,这样的后果就是对被保险人的后期服务不到位,卖出保险收取佣金后就很少再采取跟踪服务的措施。保险公司衡量一个销售人员业绩的标准似乎就只有保费收入,重视数量不重视退保率等其他指标。公司内部宣传栏上就常常写有“某某 保费…万”,还有完成多少保费就奖励去哪里旅游之类的激励措施。
5、公司对销售人员在推销保险时的支持还不够。有时销售人员需要自己花大量时间来搜集整理资料,而且一些公司的险种变化比较快,甚至没有险种手册,这些都对保险推销带来了不便。如果公司能整理好这些资料或做成模版提供给销售人员,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有利于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险计划书的制定上面。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我国保险业处于初级阶段,各大保险公司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占领市场份额上,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视短期利益,急功近利的现象。这是主要的原因。
2.保险业发展之初需要有足够的市场参与者,因此对保险代理人的门槛要求较低,造成了代理人的专业素质不过硬,同时缺乏对其人品的考量,使得在推销保险时出现不诚信的现象,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
3.保险公司对新人的培训系统很不完善,培训时间很有限,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推销上,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保费多少来衡量销售人员的成绩造成了销售人员重业绩轻服务。激励措施以物质奖励为主,更是无形中激励销售人员要尽可能多的销售保单,获取保费。
4.配套的约束保险销售人员行为的法规还不够。
改进保险营销制度的一些建议
1.保险营销制度要建立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保险业以人为本,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诚信。寿险产品的无形性与未来性效用使投保人在购买时难免产生不踏实的感觉,所以从保险公司的经营角度考虑,应坚持诚信原则,否则就是在用自身的信誉和未来做赌注。同时寿险公司还要对销售人员诚信,这样才能让销售人员对客户诚信。
2.保险公司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重视长期利益,转变经营理念。现在很多公司的险种都大同小异,因此在销售时要注意采取产品差异化战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把价格的竞争转移到服务质量的竞争上来,注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3.提高保险代理人的门槛,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中介。提高保险代理人的准入标准,比如提高对学历的要求和考试的难度,还应尽可能对人品进行考察。加快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保险代理人销售保险商品中出现的问题。
4.保险公司要完善培训系统。首先,要建立招收新人的严格标准,不能前来报名的都收。其次,培训内容要注重培养新人的保险专业素质,打牢基础,特别是要从一开始就灌输诚信服务的理念。晨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培训的好时机,应该充分利用。培训完成后的再教育也很重要,一些保险公司就采取了网上教学的方式,销售人员从网上可以学习相关课程。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讲师队伍是保险公司顺利实施培训工作的关键,这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最后,培训不能忽视了加强新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5.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应克服以保费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确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思想,采取个性化的服务,实行不同的险种组合制作几套保险计划让客户有被真诚对待的感觉。
6.改革佣金支付方式。在保持佣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首期和前几年佣金支付比例,相应提高后续佣金支付比例,延长后续佣金的发放年限,并结合考核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发放后续佣金。这样可以督促销售人员跟踪服务,抑制其短期行为,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增加二次客源的机会。
7.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能使销售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心理稳定状态,目标与欲望的平衡将产生无穷的动力,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每个人永远都有一种不断超越的冲劲。把握销售人员内在的、真实的需求是制定激励机制的关键所在。保险公司要研究销售人员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层面,合理搭配不同的激励手段,运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刺激的双重作用,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
8.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通过强化监管措施,约束销售人员的不良行为。一是长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订立职业道德规范,达到让销售人员自觉做到自律自强,自觉规范其行为的目的。二是充分发挥保险同业公会的作用,在同业公会内部成立个人代理人专业管理委员会,建立销售人员的档案信息,对不良行为要登记。三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四是加强监管处罚力度,保险监管部门对个人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应及时查处。
Ⅱ 汽车保险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车辆保险采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选择性强,费用节约率高。按险种可分为,主要险种(如车辆损失险、座位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附加险种(如盗抢险、车身划痕险等),自主选择型险种(如整件赔偿险、自燃险等,免赔险种如不计免赔险等);各个险种又可选择不同的保险金额,如第三者责任险就有10万、20万等不同档次。一般所保项目要涵盖过主要险种,单车平均价就得几千元,综合整个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用车,必将是一笔可观的支出。 目前政府采购汽车保险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险标准不灵活,风险保障不足。 部分地区存在统一保险的险种限制过死的情况,出于少花钱的目的,险种选择的过少,造成风险保障不足。导致一些事故不能得到处理,形成了采购单位与政府采购部门的矛盾对立。 保险标的分餐制,降低规模优势 。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汽车车况较好、保养及时、并且都是驾龄较长素质较高的专职驾驶员,出险的概率较低,承保利润高。因此,受到各家保险公司的一致追捧。由于利益或者各种关系的原因,有的采购部门采取了将保险标的拆分的办法,实行了来者有其份的“分餐制”。这样一来,统一保险的规模效益就大打折扣。 服务兑现不到位,服务满意度低。 少数保险公司为了赢得中标结果,在竞标时把服务承诺说得天花乱坠,而一旦投标成功,就把当初承诺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抛于脑后;部分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对投保人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满意地解释,引发被保险人的不满;个别公司还存在理赔扯皮的情况,造成保险纠纷。 合同条款不详细,索赔行为被动。 现在大多数车辆保险招标合同内容主要是规定投保数量,价格构成,概括性的列示服务条款,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各方责权不详细。车辆出险后的索赔依据基本上都是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书,而保险合同书都是各家公司制定的格式合同,其解释权都在各家保险公司手中,而且许多消费者购买车险时没有使用车险计算器进行计算。造成了保险单位索赔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维护投保人的正当权益。
Ⅲ 有关车辆保险方面的问题
当然能啊 A方有交强险或者第三者保险都可以给对方修车 更何况A是全责 本身就要给B方修的
交强险 11万的死亡伤残 1万的医疗 2000的财产
如果双方互碰 2000以下的 一般都走交强险的互碰自赔 如果对方没有就没法走了
Ⅳ 平安车险的营销现状 用了什么策略 产生什么效益
他说应该一种积极的效应和策略才能够产生相应的效应,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Ⅳ 保险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保险业抄营销模式现状
(一)我国保险业营销模式发展的初始阶段
保险代理人模式引入我国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代理。
(二)发展阶段
保险代理人模式引入我国之后:代理人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引入数据加以说明,并同时对代理人模式的概念加以介绍)
(三)现阶段
单纯的代理人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营销模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新兴的营销模式刚刚出现,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国保险业的营销模式还是以保险代理人模式为主。(引用实例论证在当今保险业市场代理人模式仍处于主导地位)
Ⅵ 影响保险营销策略的有哪些因素
影响车险业务的主要因素有:
1、产品的价格
2、理赔服务
3、公司品牌
4、销售渠道
5、营销员的业务拓展能力、业务资源
6、公司营销策略
7、公司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