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家乡——芷江的美文介绍
我的家乡--芷江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 经 109°17′-109°54′,北纬 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 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 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 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 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 39 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 ,因著名诗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远在旧石器时代, 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始置无阳县, 明清时曾为川、 黔、 滇、湖广总督府和偏沅巡抚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 年)始称芷江县,1986 年改为芷江侗族 自治县。总面积 2099 平方公里,辖 28 个乡镇,总人口 36 万,其中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 50%以上。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遍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商周 时期的编钟、青铜凤形器等珍品尚属罕见;宋代古城墙、护城河历历在目;明代所建的龙津 风雨桥巍然横卧于舞水; 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矗立于舞水之滨; 文蕴丰厚的文庙和 奎文阁等古建筑群分布于县城各处。 另外, 蜚声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 性建筑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以及盟军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 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 受降 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塔等一大批纪念性建筑在境 内熠熠生辉。 芷江青山逶迤,溪河蜿蜒。舞水河自西向东以“S”型穿城而过,跨境 92.5 公里。县城 历史上有著名的“内八景” 、 “外八景” 。现幸存有“明山叠翠” 、 “秀水拖兰” 、 “龙津春浪” 、 “杨溪云树”四景,古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诗填词。城北郊明山,现为自然保护区,主峰 高 1008.2 米, 登顶峰可以饱览城邑风光。 现今每逢农历三月初三, 相邻 3 省 18 县数万余人, 兴会于此,或歌或舞,热闹非凡。明山还盛产著名的紫袍玉带石,宋高宗建王朝和慈祥太后 兴建建颐和园时, 明山石均作为 “贡品” 进入 “雕栏玉砌” 行列。 清朝朝文人杨兆兰曾作 《图 书》赞明山峻秀: “缛浓翠色,层叠绸密。峰峰相对,岭岭相衔??” 。明山脚下的舞水河上, 刚建成蟒塘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总投资 5 个多亿, 已形成舞水湖区立体景观。 县城南郊 有芷江最大的古树杨溪云树,树冠面积 206 平方米, 有“天下第一伞” 之称。 相传汉末所植, 迄今已 2000 余年,仍枝繁叶茂。熊希龄有诗赞曰: “一片翠云矗岸稀,八百舞水树依,野渡 三千累尊首,五岳山界誉奇” 。位于县西南洞下场的三处大溶洞令人眼花缭乱。距县城 20 公里的罗旧花山寨,誉称“花山仙姿” ,拟投资 1200 多万元进行第一期工程开发,正着手开 发“风景游览” 、 “月湖垂钓” 、 “水上乐园” 、 “飞天缆车” 、 “寨主天王吊脚楼”等十大旅游项 目。城西为桃花溪植被风景区,人称县城休闲的“世外桃源” 。此外县城内还有爱情岛、龙 井泉、白杨防护林等 50 多个景点。王守仁途经沅州赋诗《过罗旧驿》和《沅水驿》 。嘉庆二 十四年(1819 年)林则徐首次路过芷江,停 5 天,宿沅州府。他在日记《滇轺纪程》中, 对芷江的自然风景、人文地理作了一番客观优美的评价。现城内铁路桥、公路桥、风雨桥三 桥并通,整个城市环境优美,面貌协调。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Ⅱ 怀化红色旅游导游词
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 秦时明月汉时关。芷江,在汉代即已建城。初名无阳,又叫沅州。也许是因为屈原流放沅湘时采撷岸芷汀兰芬芳他的诗行吧,最后定名为芷江。 位于芷江县城3公里七里桥乡的芷江受降坊,是华夏大地唯一的抗战胜利的建筑纪念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 受降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整个造型如同一个“血”字,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达8年多的浴血奋战,用三千五百多万同胞鲜血换来了胜利,同时教育国人永远不忘血的教训,永远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纪念坊的领额是蒋介石所题的“震古铄今”四个大字。立柱上分别题写两副对联,中间一幅是蒋介石所题的“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侧联是李宗仁题的“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何应钦将军题写:“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纪念坊附近的园地上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其中有一种不知名的花正开得怒放,那鲜红的颜色仿佛烈士的鲜血一样印染着大地,和平之花是用烈士的鲜血浇灌而成。 纪念坊左侧为受降旧址,由三栋黑色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呈长方“品”字天井型。左侧为陆军总司令、中国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的办公室。在“历史不应忘记!”的标语前驻足留念。何应钦当年的办公室挂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佑铭。 何应钦贵州兴义人。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抗战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蒋介石从重庆飞抵芷江,在芷江作短暂的停留,并向全国人民发表的抗战胜利广播词。一幅全身戎装的蒋委员长大型图像显得格外醒目。 受降堂里挂着一幅孙中山的半身像,国民党旗、国旗两边贴着孙中山的著名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像前有排成弧形的几张桌子,上面铺着洁白的桌布。对面摆着另一张桌子和四把漆黑的椅子,作为投降代表的座位。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20分,受降会场外戒备森严。日本今井武夫等败军之将,一扫往日不可一世的狂妄,木然进入会场,接受严正的审判。受降仪式开始后,主持受降的陆军总参谋长肖毅肃验明降使身份,命令今井武夫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并在备忘录上签字。芷江,写下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最光辉的一页。 为什么会选择在偏僻的湘西小小山城芷江受降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芷江地处湘西边陲,群山环抱,舞水奔流,地势险峻,有“西南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二,抗战时期,芷江建有当时全国第二大秘密飞机场,中美空军混合联队500多架飞机、6000多官兵驻扎于此,对日军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当时日军还有相当实力,并有拒降心态,受降地选择芷江,有利于战略机动和安全警卫;第三,1945年,日军调集8万兵力发起以摧毁芷江机场为目的、企图打通西南大通道的“湘西大会战”,经过2个多月的作战,日军伤亡二万八千多人,日军的帝国梦在芷江彻底破灭,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大获全胜,顿时芷江名扬四海。
Ⅲ 为什么日本同中国签订唯一的投降书是在芷江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在课本上没有提到芷江一字片语,这么重...
芷江县城建有标志性建筑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及受降堂。抗战后的中国陷入内战。借芷江苦撑的军队战败,芷江归于寂寞。1966年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所有“反动头子”的题字被凿灭殆尽。
字数受限。。。
Ⅳ 芷江受降 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据1945年《时代精神》四、五、六期合刊署名时集锦的《芷江受降记》一文记载:芷江定为受降地点,具有双层意义。一、芷江为敌丧师折众进攻未逞之重镇,今春湘西会战,为我转胜起点,中国八载抗战卒告胜利;二、芷江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广大机场银鹰相接,极为壮观。城郊新车奔驰,新装备之战士荷枪站立,一片朝气,人见此,必凛于中国势力,有所戒惧。这一分析,应该说是入木三分,切中肯綮。 抗战后期中美唯一前进机场 芷江机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军用机场,这座始建于1938年1月,后来又经过大规模扩修的机场,是中美空军的秘密前进基地,由美国退役空军上尉陈纳德统率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不断驾机从这里起飞,给予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以后,中国空军先后放弃衡阳、桂林、柳州等机场,芷江机场成为中美战略空军唯一的前进机场,此时芷江机场的飞机数量增加到近400架。为确保芷江机场安全,中美空军主动频频出击,近攻白螺机场、汨罗兵站、岳阳基地;远炸武汉、南京、九江、广东日军机场和军事要塞,甚至出击日本本土的工业城市和日本皇宫。数月时间,共击毁日机近200架,炸毁船舰1000余艘、战车300多辆、军用仓库两座。日军视芷江机场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占领芷江机场,突破湘西咽喉进入云贵,确保东南亚水陆交通畅通。日军于1945年4月发动旨在夺取芷江机场的湘西会战。蒋介石命令何应钦亲率两个集团军和驻芷中美空军共约20万兵力迎战,陆军总部也迁到芷江县城。战斗中,中美空军飞机总数增至400多架,再加上美国空军装备了当时极为神秘的空对空导弹和远红外线雷达,日机闻风丧胆,中美空军完全掌握了战区制空权。在空军和地面部队的联合夹击下,日军溃不成军,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全胜告终。因此,选择芷江这一日军伤心地作为受降地,首先就给敌人以心理上的挫折感,使其诚惶诚恐。 抗日战争时期的芷江,为二战盟国军事基地、湘西会战指挥中心和抗战胜利受降名城。芷江抗战文化博大精深,抗战遗迹举世无双,抗战文物珍贵精粹,纪实文史异彩纷呈,形成我国特有的人文资源。《抗战胜利受降芷江纪事》一书,采取全景立体感极强的纪实手法,以历史事件为纲的纪事体裁,全面、客观、准确、翔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震古铄今地芷江受降、克敌制胜的湘西会战、鹰扬雄风的中美苏对日空战等重大事件始末。全书辑芷江抗战史料之瑰宝,集芷江抗战名人名事名照之精华,实属难得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供国内外和海峡两岸研究近代史参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本书倘能唤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籍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肃清日本反华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罪行的影响,并为海峡两岸开展抗战文化学术交流有所裨益,有所启迪,则令人感慨而欣慰!
Ⅳ 有步抗战电影关于芷江机场的,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能看到正片
飞虎队
Ⅵ 芷江有出过明星吗我非想知道
还有一个韩国组合是芷江的 虽然不是很红
Ⅶ 芷江受降纪念馆主要讲了什么
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党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纪念坊正南北向,西柱三拱门,青砖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纪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风村宁茨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主要景点有:
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
受降旧址: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全国十六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冈村宁茨、冷欣等人来往电函40余份;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
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建于1995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苏、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一批。陈列文物这珍贵,资料之齐全,内函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
资料展览室:共陈列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庆典、瞻仰、建设、评价芷江受降等活动内容,融纪实性、史料性、观赏性为一体,观后催人奋进。
题词、书法作品展室:室内陈列作品系先辈名将题词之瑰宝,撷中外名流翰墨之精华,集抗战诗词楹联之大成,使纪念馆熠熠生辉,值得一赏。
受降纪念馆内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特殊魅力,吸引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瞻仰。被国内外报刊载雀为“中国凯旋门”、“八年抗战的伟大名号”、“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丰碑”,成为纪念历史,昭示后人,激励炎黄,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海峡两岸精谊的纽带,架通中美友谊的桥梁和旅游观光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