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净空法师讲述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㈡ 佛教有爱国主义宣传吗
抗战时期,佛教界主张:上马杀贼、下马念佛。弘一大师讲:念佛必须救国、救国必须念佛。都强调:佛教无国界,但人是有国界的。
㈢ 为什么佛教会出现那么多宣传佛教的人才。道教没有
衷心的谢谢,这是道教自身建设的短板,即有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
我们讲宣传人才在这里我把它叫道教软实力。
在历史上金元全真派以前,道教没有出家这个概念也就没有教团的组织形式,道教都是分散的散居的。
浮教来华以前中国人是以孝行天下,不知出家为何物,只是携家人隐于市,抛妻别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包括今天道教生不改姓,教士蓄发,正一散居于市的道士,仍然格守孝行天下,而今犹存。
都是以大隐隐于市的特征分散修行的组织形式。
而五斗米道是原始的政教合一的形式,而此种形式最重要的土壤用今天的政教合一即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我们知道慢慢皇朝兴衰,中国皇权路上又怎能允许至真、至善、至美、的道教情怀。
三宝中的“师宝”其实就是宣传人才,可是是仿浮教的僧宝而存在,没有自身的特色,而就没有自身的话语权。
从浮教来看其僧宝的学胡者以“讲经说法”(宣传推广与教化广告之人)而信众就知道和尚要唱哪曲戏。可道教仿僧宝的学胡者以“讲经说法”除道德经外,我想不作介绍信众是不知道士要唱哪曲戏是没有谱子的。信众不知你为何物,试想你哪怕是好酒、天籁绝唱,知音又有几人。
而教团的组织形式是宣传人才的土壤。
分散的土壤、各自为站的终不成气候更谈不上软实力。正是你“为什么佛教会出现那么多宣传佛教的人才。道教没有?”的缘故吧,可能这就是道教特色。
我们试想如果道教信众分为道学信众、仙学信众、法事(神学与道术)信众。
我想不在下。
我就单单算算仅讲世界上的老庄与黄老学者(如包括德国道家的法国道家及其海德格尔和现象学家及其后现代主义学者与爱好者)我们国内的信众和爱好者又是多少?
㈣ 佛教是怎么开始宣传的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希腊军大举东侵,刀锋直逼印度,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成为其掌中物。但当亚历山大欲继续向恒河流域进发时,遭到了难陀王朝的顽强抗击。希腊士兵远离乡土而生厌战情绪,亚历山大只好撤回。此次进攻印度时间虽短,却使其遭到很大破坏,佛教也接受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丰富。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趁局势动荡,民众暴起,发兵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并于公元前317年统一印度北部。这个新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它的第三代王——阿育王便是我们要着重提及的人物。
阿育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即位后便对南印度发动大规模征伐战争,杀人无数,经过苦战,在血腥杀气中,阿育王终于建成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大帝国。在功成之前的一次战争中,俘虏150000人,杀100000人。这次杀戮使他臭名远扬,为了欺世盗名,他遂皈依佛教,并成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护法王,而被列入世界宗教史册。
在位期间,阿育王大力宣扬达摩思想和佛理,并命人在全国各地刻文记载。为保障一切信仰和正法,他设置了正法大官,专管道德及慈善事业,保护一切宗教,他还在国内广建寺塔,向僧团布施,举办社会福利事业。佛教被定为国教之后,地位更享尊崇。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黄金时期。
阿育王所以有此般种种举动,其意实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佛教所宣扬之佛理,要求世间的人们断绝一切欲妄之念,勤行修身,使自己的品格达到崇高的境界,而不主张人们为解除世俗的苦难而反抗、斗争。阿育王要稳固对刚统一不久的帝国的统治,便需安抚民心,使他们安于现状,念经拜佛,去追求死后的极乐。于是,佛教便成为了他施政安民的工具。
佛教自此便与政治紧密相连。统治阶级虽不信奉佛教,但他们要求被统治者信奉,以使自己能够长治久安。
当阿育王发现佛教教义异说纷纭,僧团内混进许多异教徒,破坏佛戒,造成混乱时,他决定采取行动,统一信仰和教规,清除冒充比丘的外道。他邀请了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的阿育王寺举行千人结集,以列举各部派之论点,斟定是非,这便是第三次结集。
此次结集之后,阿育王为扩大佛教之影响,派出许多使团和大批宣讲师,前往各地传教,传教者的足迹踏遍了全印各地,并终于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让佛教走向世界。在信徒们的大力开拓之下,在短时期内,佛教便传布到整个亚洲。佛教的传播分为两路:北路经西域传入中国,并以中国为中心,东渐朝鲜、日本、越南;南路则经锡兰,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并在这些国家内造成极重要的影响。
㈤ 佛教主要宣传的内容是什么
佛教的主旨是教化众生超越生死轮回,求得解脱,成就佛果
楼主还可以看看圣严法师写的《正信的佛教》,相信对你认识佛教
有很大的帮助
http://www.haikong.com/2004/rumen/c.htm
㈥ 有没有人利用佛法进行宣传的
应该说在宣传佛法吧。他们通过自己修学经验(获得心灵的解脱),感觉很多众生也版应该明了“因缘果权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等等的佛经智慧。因为我们往昔所有的人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悲喜交加,也希望大家早日共同努力解脱生老病死等烦恼束缚。但佛教说法,得讲对机(就是随缘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很多人是会产生逆反心理的。所以说讲法是需要有大智慧的,不然很可能会事得其反。
㈦ 为什么佛教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方式
既然朝野贵贱,由于各种现实原因都信仰佛教,佛教便在这片沃土上根深蒂固地内发展起来。随着佛教的普遍传播容,被佛教借助来作宣传的各种艺术手段便同时大为兴盛繁荣起来。因为佛教的宣传方式,除了传播经典文字之外,主要是靠人人都能理解的艺术形象。正因为佛教是“以像设教”的,所以它在宣传上运用立体的雕塑形象,远比绘画形象为广泛。所谓以像设教的“像”,主要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侍从们。
㈧ 佛教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到教宣传的又是什么思想两者有什么不同
苦谛:世间之抄苦。是对人生及六道痛苦矛盾的揭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与憎恨厌恶的人还要相处)、五取蕴苦,(谓所有五蕴身心活动带来的烦恼)。集谛:苦的原因。众生所起的烦恼、惑业是造成诸苦之因,主要为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烦恼。灭谛:苦的消灭。只有灭尽诸苦之因,方可证得解脱涅槃。道谛:灭苦的方法。欲达到涅槃境界而必须通过的修行之道,为八正道:正见(于佛法要意有正确见解)、正思惟(于佛法能正确思维)、正语(正口业,不妄语)、正业(正身业,不行杀盗等恶)、正命(正当谋生)、正精进(精勤修学善法)、正念(常忆念正法,摈弃杂念)、正定(依法修习禅定)。谈到道教首先要知道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思想,道教是组织。道家思想以《道德经》《南华经》《清虚经》等为主要经典。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创五斗米又名正一教,尊老子(太上老君)为师,以追求长生为目标。但后来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摒弃了长生的追求,以修心为目标。
㈨ 佛教可以宣传寺院主持吗
可以的,这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想宣传就就宣传,因为是他们的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