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才能让皮影戏传承下去
承德皮影戏是至今还流传在该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剧种,应对其加以保护传承。笔者针对承德皮影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予以探讨。
承德皮影戏作为承德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戏曲剧种,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属于滦h皮影戏的北路。热河省建制撤销前,称其为边外影、热河皮影,曾有热南皮影、热北皮影两个分支。承德皮影戏在吸收滦州皮影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特色,即:唱腔粗犷质朴,板式以慢二六和小三眼为主,善用唢呐曲牌,锣鼓点供听,以及火爆的武场操纵表演。承德皮影戏是该地区乡村民俗活动的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承德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决办法予以探讨。
一、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承德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笔者曾于2008年对承德市所辖各县区的皮影戏班社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承德共有皮影戏班社二十九个,从业艺人一百二十人左右。有宽城满族自治县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彭俊林皮影班、才东洋皮影班、张明林皮影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尹国富皮影班;承德县孟家院乡李文东的承德红星皮影剧团、三沟乡张会皮影班、头沟镇吕印皮影班、头沟镇北台村林凤贵皮影班;兴隆县半壁山乡王山皮影班;平泉县郭宝珍皮影班,等等。承德现有的戏班社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演出两种。其中,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的演出是常年性的,其余的皮影班社都是季节性的,在农闲和节庆时唱影。从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戏班社的艺人年龄结构看,六十岁以上的占多数,其余的为五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四十岁以下年龄的艺人没有。尹国富皮影班、林凤贵皮影班的艺人年龄均在五十七岁以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笔者了解,承德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即使这样,每个艺人每晚的收入仅有五十元。这个收入与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比还是较低的。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学皮影戏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因而,造成了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
承德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人口流动的频次和范围的增加,不仅使城市文化便捷地下乡,而且也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这样的双重动力,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这也对皮影戏市场形成了冲击。
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承德的皮影艺人根据受众的需求,改良了影人特别是头茬,扩大了影窗,丰富了布景灯光,并创作演出了神话题材的新剧目《珊瑚笛》。这些改良和创新,从时下现代文化的消费情趣,以及健康娱乐的时代要求看,承德皮影戏仍需与时俱进。比如,演出的影卷,题材大多是清朝以前的历史故事,太陈旧,不具有顺应时代的“活态”;内容还存有君权至上、神鬼妖魔、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等方面的糟粕。这些应改而未改的问题,原因在于:皮影戏班社内部没有人员创作新剧目,社会上更没有人给皮影戏写新剧本。各级各类学校对传统戏曲包括皮影戏的普及教育缺失。据笔者了解,在承德市的大中小学校中,大专以上院校开设的艺术和音乐课程,没有设置传统戏曲。即使是音乐专业的院校,也很少涉及传统戏曲课程。中小学的音乐课,也是如此。
二、保护与传承措施的探讨
保护好承德皮影戏的老艺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用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要避免承德皮影戏发生“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问题,必须保护好老艺人。这是当务之急。鉴于承德皮影戏未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没有确定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界定标准,以排查的方式,分别选定具备热南皮影和热北皮影代表性的老艺人,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保存、保护、传承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内在条件,是区别于其他皮影戏的个性美。然而,目前承德的大部分皮影戏班均是搭班唱戏,艺人有的不是来自承德本地,随着时问的推移,极容易使承德皮影戏的特色发生流变。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所谓保存,就是到实地录音录像,定期跟踪记录情况,并且到实地收集各种资料,将其妥善保管。所谓保护,就是给皮影戏艺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和存在”。所谓传承,一方面是鼓励支持民间自发性的学习、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人。另一方面是倡导大中小学校,特别是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欣赏、学习皮影戏。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承德皮影戏延续。
保护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所谓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其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民俗活动和人们的记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抗拒的。在这种情势下,在顺应的同时,还应通过全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多留一些空间。为此,笔者建议,尊重和正视皮影戏在民俗活动中的角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皮影戏,唤起全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家乡皮影戏的记忆和认知。拓展创新承德皮影戏的戏路、影窗和布景灯光。笔者认为,承德皮影戏要赢得更多的观众,打开一片新天地,一方面要在娱人上拓展戏路。比如,创作一些为来承德旅游的游客服务的作品。其题材既可以是承德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与避暑山庄、外八庙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表现承德名山大川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新创作的作品,既要健康向上,又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既要有长卷的剧目,也要有单出的短小剧目。另一方面,要在影窗和布景灯光上创新。比如,将影卷中的文字内容,由电脑监控,以滚动字幕的方式打在影窗的底部,便于观众了解剧情;此外,可以借鉴唐山市皮影剧团的布景灯光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更丰富的特殊场景。
B. 给唐山的皮影戏说一条广告语
唐山皮影戏,传承了我国民间艺术,将我国的皮影戏文化发扬光大
C. 皮影的艺术文化背景和文化符号
艺术文化背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文化符号: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D. 代表传统文化,皮影艺术都有哪些文化内涵
中国皮影一直是古老的传统民间技术,而且皮影艺术一直在中国城乡之中盛行。蕴含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仔细的观察,你会发现皮影的人物造型其实是佛教的变相。唐代用来描绘佛经的故事,宣传佛教的教义。我们可以在寺、庙石窟的墙壁上都能够看到皮影的身影,它其实就是吸取了一些佛像菩萨的造型特点来制作的。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中国皮影艺术文化。你看过皮影戏吗?是什么感受呢?欢迎写在评论下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E. 皮影宣传册怎么做
陕西皮影,现在鱼龙混杂。
F. 陕西皮影文化应该怎么宣传推广呢,有什么团队专门做这么,请留下联系方式
陕西雨田社,现在专门在做这个,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皮影展厅马上就要开张了,
G. 如何保护皮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入网络社会,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要更好的传承皮影戏,首先要在经济上贴补传承人的后代,保证其薪火不断;把老皮影保存起来,建个皮影博物馆,来见证皮影戏的传统发展演变过程;多搞一些皮影戏演出,多做宣传推广,使其保持活态;最好能把皮影戏引进到学校,以授课形式教给小孩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文化情感,这样才能更好把一项艺术传承下去。
H. 皮影戏广告语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窗砂纸,演绎古今传奇!
I. 皮影海报怎么做
首先你得选择是做什么样的题材。例如:是做宣传某场戏的皮影,还是做承传皮影手艺?有很多种的,你得清楚自己要做哪种
J. 给对于皮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一些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皮影这种传统艺术,让大众知道、深入理解这种文化,从心底增强保护意识。
第二,保护想要有力,就必须要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必须尽快健全相关法律。
第三,执行要到位,必须要有地方政府大力的支持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