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1919年。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马克思名字出现在中国起源: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
1899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刊载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译,华士蔡尔康属文”的《大同学》一文,提到“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但误认为马克思是英国人。
同年4月的《万国公报》第 123 期上这一错误得到更正,并称其“主于资本者也”。对于1899年出版的《万国公报》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观点,学界比较认同。例如,1979年,夏良才在《近代史研究》发表《也谈早期中文刊物中有关〈资本论〉和马克思译名的记载》一文,指出:
“李提摩太节译的是英国进化论者颉德(Benjamin Kidd)的著作《社会进化论》(Social Revolution)的前三章。这里说的‘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就是指的马克思《资本论》。
应该说,这才是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资本论》的名字。” 这一阶段,除了《万国公报》以外,还有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史记》《富国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介绍。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❷ 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踪迹
一大代表都有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或许你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最终归肃,我知道几位,简单谈一下。
毛泽东,党中央主席,1976年病逝。
董必武,党中央副主席,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奠基人,70年代病逝。
张国焘,叛党,晚年寓居加拿大,中风后在养老院冻死。
李达,大学教授,理论家,是党内少有的可与毛泽东进行马列理论对话的人。
刘仁静,最年轻的一大代表,后倒向托派而离开党,建国后曾被长期审查,后任某大学教授,80年代因车祸遇难。
周佛海和陈公博,抗战期间倒向汪精卫,成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处死刑。
何叔衡,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在转移途中牺牲。
包惠僧,脱党后曾进入国民党,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参事,70年代病逝。
王烬美,20年代即病逝。
邓恩铭,30年代被捕就义。
陈潭秋,40年代受党委派到新疆做统战工作,被新疆军阀杀害。
李汉俊,20年代脱党后被地方军阀杀害。
❸ 1921年共产党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21年)
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时指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会道路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一大开幕日期是建国以后根据档案材料查证清楚的。闭幕日期是8月1日或2日。在此以前,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20周年抗战4周年纪念指示》,规定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一大的开幕日期难以查证,所以把7月的月首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接到开会通知后,因为路途遥远没有派代表回国参加)的代表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水族)、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刘仁静,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参加托派组织,全国解放后曾发表声明,自称在1937年已被托派开除。陈公博,1922年叛党;周佛海,1924年叛党。1927年后,陈、周二人都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并于抗战爆发后,投降日本,成为汉奸。包惠僧,1927年脱党,全国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等职)。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大会。大会进行到7月30日,会场突然遭到暗探的侦察,被迫休会。最后一天的会议是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的。
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并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党纲明确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党的首要政策。党纲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决议》还规定,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采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即中国工会办事处)在上海成立。随后又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作为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劳动周刊》。劳动组合书记部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同时秘密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掌握斗争本领。在办好工人学校的基础上,逐步组织产业工会。在党领导下,工人运动和罢工斗争有了新的发展。
9月,共产党员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领导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发表农民协会章程和宣言。两三个月内,农民协会发展到萧山、绍兴两县的80多个村庄,有的地方进行抗税减租斗争,但是很快遭到封建势力和反动军警的镇压。
10月13日,粤汉铁路武昌、长沙段工人在武汉党组织领导下,为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举行罢工。10月25日,上海英美烟厂工人9000多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反对厂方无故开除和欺压工人,举行罢工。11月,陇海铁路机务工人,为反对裁人减薪、虐待工人举行罢工,全路2000多工人群起响应。12月,汉口人力车工人也举行罢工。
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对党的组织、宣传工作作了部署。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在1922年7月以前,党员都要达到30人,尽早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1922年7月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正式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同时规定:全国青年团员要超过2000人;各区至少要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中央宣传部门要出版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20种以上。
❹ 李达是谁啊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李达
1890年10月生,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李达
李达(1905年—1993年7月12日)[1],陕西眉县人。早年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曾获二等红星奖章。1936年起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援西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处长、师参谋长。1943年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参与创建晋冀豫、冀南、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协助刘伯承等组织指挥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磁武涉林等战役战斗和百团大战。1943年后曾指挥林南、道清和安阳等战役。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指挥太行军区部队的战略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参与指挥上党、邯郸战役。曾到国民党军新编第8军与军长高树勋商定该部起义事宜。1946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1947年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进军大别山。1948年起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淮海战役后,参与组织指挥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李达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西南地区歼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及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回国后历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94年6月,《李达军事文选》出版发行。[2]
大庆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支队长
李达,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一级警督警衔,1980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担任大庆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支队长。曾任侦查员、刑警大队副队长、市公安局大同分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市公安局龙凤分局局长。2005年1月1日,大庆市警务改革新政破茧而出,李达被市公安局党组委以市局刑警支队支队长重任。 李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6次,受到通令嘉奖8次,多次被授予省级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先进个人、公安系统破案能手、市级“五四青年奖章”、区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公安集体也屡获殊荣:龙凤公安分局被评为2004年全省优秀公安局、全省公安文化建设示范点,市局刑警支队被评为2005年度全市优秀公安集体,荣获全省综合打击、侦破命案工作、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三冠王”称号。 李达二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公安事业倾注了无限热情,奉献了青春热血,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李达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平时,他十分关心民警的生活,积极帮助民警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广大民警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