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视剧《大秧歌》具体剧情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说很烂
这部作品的剧情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小人物通过努力成为抗战英雄的故事,但是由于电视剧的集数过长,造成了一些细节上的拖沓,有些情节也不符合事实。
如果忽略掉被吐槽的糟点的话,其实这部作品的制作还是非常精良的,而且里面的演员无论是颜值还是在演技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比如说抗战专业户杨志刚和近几年比较大火的杨紫都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的,而这部剧的导演曾经的作品也无一不让人称奇。作品从一个小人物成长变化的视角从而上升到整个国家局势的动态,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需要具备非常开阔的眼界和能力才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无论是对于导演还是演员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而一部作品的好坏不能因为它仅有的瑕疵而去忽略掉整部作品的优秀。
B.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C. 《大秧歌》又一抗日神剧
按老夫所查找到的资料,“秧”同“姎”,注意是女字旁的,就是说,秧歌一直都与女子有关系,所以国内各地的秧歌都是由男女演员共同演出的,老夫估计所谓的山东海阳大秧歌应该也不会例外,为此老夫也特意查了”山东海阳大
让老夫深感疑惑的是,不仅没找到关于女人不能参加秧歌演出的任何词语,反而还规定了女演员的动作要求。问题来了,在电视的第一集里就一直强调的女人不能参加秧歌的话,这是从何说起呢?导演,给个证据好不?是不是你为了增强剧情的冲突效果,你自己坐在山东海阳的某五星级酒店的贵宾套房的豪华马桶上想出来的再说海猫同志一再说他是有良心人,而且在虎头湾一出场就是大段大段的催泪表演,左一个”瞎婆婆,你是个大好人!“,右一个”瞎婆婆,你为什么骗我?“ 催得老夫都以为瞎婆婆会从坟地里爬出来。老夫想问问:”这台词是谁写的?请过来一下好吗?老夫保证绝对不会打死你先不说催泪催得有多恶心,但无论如何,你也要催得有点合情理吧?老夫作个分析:即然能被称为婆婆,想必年纪应该不小了,按常理说至少50多快60人,才能被称为婆婆。好了,我们就按这个最低限的年纪算,瞎婆婆接手海猫时快60了,抚养海猫20多年去世,至少也80左右了吧?我们又先不说旧社会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质量差,人的平均寿命短。就算放在今天,80岁的老人也算是高寿了。更何况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还是一个女人,甚至是一个瞎眼的女人。在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一个瞎眼的老女人,要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扶养成20多岁的成年人,有多不容易导演你清楚吗?所以老夫以为,海猫对相依为命的瞎婆婆的感情一定非常非常地深。在2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老无绝不相信海猫会对他相依为命的瞎婆婆,就这么左一个”瞎婆婆“右一个”瞎婆婆“地极不尊重地叫来叫去,至少也会叫一个更亲切点的称呼才合理,或者是”奶奶“什么的吧?好了,导演和编导大人们,你们认为,如果海猫叫了20多的”奶奶“了,当这种尊称成为一个习惯时,他会在虎头湾秧歌大赛上,左一个”瞎婆婆“右一个”瞎婆婆“的这么不尊重扶养他20多年的老年瞎女人吗?如果对一个含薪茹苦扶养了他20多年瞎眼老女人都这么不尊重,还能说他是个有良心的人吗从短短的第一集中就出现这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这说明一个问题,整个剧集很大可能全部都是瞎编的,没有半点真实的素材作为依据。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手笔瞎编呢?第一,是经济,第二,还是经济,第三,还是经济。想必为了宣传山东,宣专海口,宣传海口大秧歌,宰客山东省和海口市都投资不少吧?
D. 河北梆子或者昌黎大秧歌的作文!什么文体都行!大概400字!谢谢了!!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
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
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
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
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
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
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秧歌益处 这一切促使
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
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
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
方法。 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
、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
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
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
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E. 怎么评价大秧歌
这部电视剧我是陪着奶奶一起看的,首先从我的主观意识来讲,先不谈他的制作,演员的演技还有剧情的合理来说……我是认可的,因为奶奶看的很起劲,可能老人家并不需要这么合理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然后从我的看法来看,男主的演技真的……据说是导演的弟弟吧,杨紫的表现倒是还看的下去,但是剧情的槽点真的太多了,希望国产剧能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也照顾照顾年轻人,剧情上多费心。能够在我们和老人同时能接受的范围内,不然国产剧的走向只会越来越不好,我们的影视剧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
F. 蓝天传媒大秧歌 杨紫宣传视频里背景音乐是什么 英文歌曲,女生唱的
Wherever I Lay My Hat (That's My Home) - taylor hicks
By the look in your eyes
I can tell you're gonna cry
Is it over me?
If it is, save your tears
For I'm not worth it, you see
For I'm the type of boy who is always on the roam
Wherever I lay my hat, that's my home
That's my home
You had romance
Did you break it by chance
Over me?
If it's so, I'd like for you to know
That I'm not worth it, you see
For I'm the type of boy who is always on the roam
Wherever I lay my hat, that's my home
I'm telling you, that's my home
Oh, you keep telling me,
You keep telling me I'm your man
What do I have to do
To make you understand?
For I'm the type of guy who gives a girl the eye,
Everyone knows
But I love them and leave them,
Break their hearts and deceive them
Everywhere I go
Don't you know that I'm the type of man
Who is always on the roam?
Wherever I lay my hat, that's my home
Yeah, wherever I lay my hat, that's my home
I'm telling you that's my home
That's my home
That's my home
Yeah, I'm telling you that's my home
That's my home
Oh no, telling you baby, that's my home
G. 挂国旗 贴对联 扭秧歌 临县欢度国庆喜迎十九大
“俺们村里今年迎国庆十九大悬挂起了国旗,贴上红红的对联,还扭起咱临县的大秧歌哩!”家住临县玉荐村81岁高龄的老党员王天喜逢人就高兴地说。国庆时节,临县城乡400多个机关单位和6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都悬挂起鲜艳的国旗,大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到处充满节日祥和气氛,市民百姓脸上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
维护核心颂党恩、全民喜迎十九大。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激发全县干部群众攻坚深度贫困的内生动力,由临县县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实施方案,精心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维护核心颂党恩、全民喜迎十九大”10项系列宣传文化活动。
开展秧歌楹联征集活动,向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征集了241首原创秧歌、203条楹联作品,汇编成册,免费发放;开展写对联、贴对联,悬挂国旗活动,国庆节到来之前,组织全县百名书法家开展“维护核心颂党恩、全民喜迎十九大”书写对联活动。并将所书写千余副对联免费发放到全县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伞头秧歌之乡”的独特魅力,在市民广场举办一场独具特色的秧歌晚会;开展的由数千名干部群众参加的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拥护党,缅怀革命先烈、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临县是全国红枣之乡,特别是在沿黄河岸边的枣区,枣农们用成熟了的大红枣精心制作成“喜迎国庆十九大”、“枣脱贫、枣致富”等造型悬挂在大门口,以此形式增添节日气氛,象征红红火火的美好幸福生活。
H. 大秧歌这个电视剧好看吗
《大秧歌》这个电视剧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看的,剧情从家族情仇到抗日民族大事上都是很丰富的,演员杨志刚塑造的海猫是个小人物,逆袭成长为抗日大英雄,同时这个电视剧也宣传了大秧歌文化,还是挺好看的电视剧。
I. 和政秧歌的形式内容
和政秧歌节目丰富,阵容庞大,演员多达二百多人。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唱载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和政秧歌大体上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三大部分以及“杂耍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 和政秧歌的基本排序为: 1、流星:流星排在秧歌队的最前列,用以开路打场,一般由二人至四人组成,须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且体质较好、身体矫健的人担任。白天使用铁(铜)制流星,夜间为火流星,其衣着为传统的武生打扮。
2、仪仗队:排在队伍的第二位,置大幅横额二、三幅,写有该秧歌队的队名和宣传口号等,并有彩旗若干面为辅衬,以增加秧歌队气氛。与此同行的是秧歌柱子,后称为主席团,是秧歌队的总指挥,一般在五人以上,多为本村(社)德高望重的组织者和老把式(导演)担任,胸前佩戴写有“主席团”三字的红色小彩条,主要负责秧歌队的组织联络工作,并在秧歌出进场时致“告毕词”、接受馈赠礼品等。
3、旱船:旱船传统的有一只船、两只船、四只船、八只船等不同的题材,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童子拜观音”、“匡胤送金妹”、“东吴招亲”、“八仙过海”、“薛丁山大战樊梨花”、“七仙女”等。
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同时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来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同时伴有互相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情节。旱船表演气氛热烈、神情激荡,将每个历史典故表现得活灵活现,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四大光棍”:由四个男角和四个男扮女装的女角组成,扮男角的戴礼帽、墨镜,上身着白衬衣、黑坎肩、肩上斜搭宣传政策的绶带,下身着黑裤子,腰挎眼镜盒、腰刀,右手持扇,左手叉腰,扭动起来,舞步矫健,动作潇洒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跷(约1.5尺),戴假发,配以钗簪首饰,黑纱制成的独辫,末端彩绸扎结,垂于膝下,上着大襟绸缎服,下身穿罗裙,一手持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镜,歌舞时,动作小而优雅舒展、婀娜多姿,尽显年轻女性的矜持、羞涩之情,在表演中演唱的传统曲令有《织手巾》、《绣金匾》和《兰桥相会》等。
5、乐队:传统秧歌的乐队通常由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木鱼、撞铃、棒子等民乐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吸收了手风琴、小号等西方乐器,大大提高了伴奏效果。乐队的任务是为行进间和进场后表演的“四大光棍”及“跑驴”等小节目的表演做伴奏。主要负责伴奏的曲令有《柳青》、《八谱》、《四季歌》、《采茶扑蝶》、《十二个月》等。 “中三角”的组成,人数最多,为秧歌的主体,排在“前五角”之后,在行进和进场后“舞花场”最有声势。其组成为:
1、霸王鞭:亦称童子鞭,由少年儿童扮演,武生打扮,一般由二人或四人组成。表演者执一米长竹(木)制成的鞭杆一根,鞭之两端装响环,鞭身以红、白、黑漆涂染,鞭之粗细以执鞭者用之适宜为佳,表演时,随鼓点节奏在跳跃腾转中用鞭的两端击打身体的肩、肘、腿、脚等部位,其动作矫健灵活,是秧歌队不可缺少的儿童表演项目。
2、膏药灯:是一种木制纸糊、画有八卦图案的灯笼,下方接有约1.5尺长的木柄,总长约一米多,夜间表演时则装有蜡烛。玩手一般有2人或4人,表演者右手掌灯(木柄),左手持铃(装有钢珠的圆形铁铃,摇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掌灯者传统上扮为古代武将形象,身着战裙,头戴武生巾,两身侧插雉尾长羽,脸谱为一红一黑,威武凶猛,排在身子队列前边,在秧歌行进时,各领一分队,身子队列队形的变换和表演,都以其手中的响铃为号。
3、身子: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可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减,但须双数。身子中腊花姐大多数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中女角无异。男角不踩高跷,装束与“四大光棍”中的男角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表演场地时最先表演,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称作“舞花场”[传统的称谓是“载(音zhai,去声)花场”],在舞的同时,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传统的《十盏灯》、《孟姜女》等曲令,是和政秧歌最具地方特色的精华所在。
身子的表演形式分为行进表演和场地表演二种,行进表演节奏慢、动作简单;场地表演则节奏快而动作复杂,整个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锣鼓震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故有的热闹、红火、欢快的气氛。 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他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尕黑驴、猎人与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杂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动作和幽默语言来打趣逗乐观众,营造喜庆气氛,增加秧歌的趣味性。其中妖婆、鬼子在表演时以说吉利话、祈福祝愿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歌唱,并适时宣传计划生育、科技推广、和谐社会建设等党的方针、政策。
J. 秧歌运动对文艺的影响
秧歌运动对文艺的影响
1942年,是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年5月,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群众性舞蹈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它的产生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方向。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有它特殊的背景:1,从国内形势来看,1939年下半年,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延安成了比较稳定的后方。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在延安成立了许多剧团。各剧团演出了不少中、外剧目,为繁荣边区的文艺创作做出了成绩。但总体上以大、洋、古为主,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较少,甚至出现了在艺术上所谓“关门提高”的倾向。2,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秧歌的热土。这里的人民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之时,都要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火热的情感。于是就有了“秧歌”、“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其中“秧歌”最为盛行。“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在表演时,有很多夸张色彩。如穿着古代戏装的公主、公子,戴着各色衣饰的水泊梁山英雄或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传说人物,以及在村庄里那些引人逗笑的傻小子、老婆娘等。舞蹈中时常出现诙谐风趣、打情骂俏、男女嬉戏的场面。在说唱时,歌词内容主要表现男女间的爱情生活。面对这样一种农民的秧歌艺术,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当中出现了判断上的是非问题。以上这种现象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匡正了边区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边区的文艺工作空前的活跃,掀起了一场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鲁迅艺术学院”首当其冲,组织起了第一支秧歌队,他们对民间的秧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将民间秧歌中原由伞头手举伞和棒槌道具改为手举镰刀斧头,装扮成工农形象;将原由舞蹈中男扮女装的形象改为工农兵学商;将原由舞蹈中跑“万字形”场图改为走“五角星”等等。这些改革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许多艺术家纷纷加入到秧歌队,走向街头,扭起了“新秧歌”,引起很大反响。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开展起来了。于是,诞生了一批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边区人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赶毛驴》、《四季生产舞》、《小放牛》、《挑花蓝》、《七枝花》、《南泥湾》、《组织起来》、《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其中,《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延安新秧歌运动,就像一团不息的艺术之火快速传遍全国各地。在全国几乎出现了哪里有欢声笑语,哪里就有秧歌的现象。秧歌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始于延安的秧歌运动开展的红红火火。1945年,在周恩来的组织下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秧歌演出盛会,周恩来等领导都纷纷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使大后方的重庆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闹”秧歌的气氛。秧歌传到了昆明,与当地的民间舞蹈“云南花灯”相融合,动作灵巧活泼,就连孩子们都喜欢扭秧歌,不少青年是从扭秧歌开始接触革命的。1946年,云南大学为纪念五四运动27周年组织的大型营火晚会上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之后,几百人一起扭秧歌,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先生深有感触的说:“今晚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40年代在云南的新秧歌和新舞蹈的传播其作品数量、题材、形式及参加人数、普及程度等,在中国现代舞蹈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46年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和秧歌舞出现在上海,这是上海的进步文艺人士在面对上海十分不利的文化环境勇敢斗争的结果。戏剧家欧阳山尊和李丽莲为秧歌剧和秧歌舞在上海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8月,秧歌舞与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风靡整个上海,大受广大青年人的欢迎。从此,秧歌与边疆舞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个上海的人们,冲击着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在1949年5月2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上海人民正是以“敲起锣鼓、扭起秧歌”的形式庆祝上海的解放,使得整个上海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1946年,随着西南联大从昆明复原到京,秧歌的火种也传播到了北平。北大等高校是秧歌舞的重要传播之地,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新秧歌舞,还排演了《兄妹开荒》、《新旧光景》、《王老汉》、《一朵红花》等秧歌剧,同时还演出了很多边疆舞。1948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清华、北大、北师大、辅仁等高校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有500人参加的北平民间歌舞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学生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扭起了秧歌舞,青年们健壮的舞步表现出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勇气。
1949年10月1日,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出现了万人秧歌队和腰鼓队。刹时间,彩绸飞舞,鼓声齐鸣,人们扭着秧歌打着腰鼓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此后,中国青年文工团把《大秧歌》和《腰鼓舞》带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两个舞蹈双双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这些成绩与荣誉,是中国舞蹈工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和向民间舞蹈学习的热潮中不断进行继承、加工和创造的结果。
新秧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鼓舞人心和军民喜闻乐见为艺术标准,在特定的时代里起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中国民主进程中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延安新秧歌是支撑40年代进步歌舞文化的主流,这一运动对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现代舞蹈第一次踏上了学习民间艺术的运动轨迹。这种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自40年代延安兴起后,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15年时间里再度兴起。此次大规模的民间舞蹈采风和学习热潮,则完全是“新秧歌运动”在新时期的延续与深入。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物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人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历经了它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掀开了它全新的一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诞生,使饱尝了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了当家做主的喜悦。人们各个兴高彩烈,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汇成了一股劲,在舞蹈上的具体表现是集体舞的大流行。随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款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人们穿着新式的衣服,跳起欢快的舞蹈,成为那个时期的时尚。从中南海到各省省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能跳上一段“华尔兹”、“探戈”舞,人们把这一行为形象地称为“蹦嚓嚓”,这是一种对流行的国际交谊舞的称呼。这使我们想起了世纪初的那次交谊舞大流行的场面,50年代流行的交谊舞与世纪初的那次相比更具有全民性。此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集体舞的创作,一批以中国音乐编排的集体舞诞生,如《青春圆舞曲》、《邀请舞》、《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这些舞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风靡全国的舞蹈。与此同时,戴爱莲开创的“边疆舞”也十分流行,从舞种到内容与形式,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丰富。
这种舞蹈热潮不仅在都市如此,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兴旺。翻身农民们纷纷加入了民间歌舞的大潮中,在广大汉族民间,农民们把传统的秧歌、龙舞、狮子舞、高跷舞、旱船、跑驴、竹马、小车等这些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舞了起来。如安徽凤阳花鼓,过去是一种闹饥荒流落它乡讨饭时表演的舞蹈,如今成了最好的大众抒情方式。“灯舞”是流行于长江、黄河广大地域的民间舞蹈,50年代以后,每逢年节各地的“灯舞”活动精彩纷呈,表达了人们对新社会的一片祝福。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如:傣族著名的舞蹈家毛相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他表演的《孔雀舞》、《嘎光舞》等闻名遐迩。他表演时,常常穿戴起高高的孔雀服装架子,模仿孔雀开屏的优美姿态,引得群众的喝彩。还有善跳东北秧歌的齐怀学、安徽花鼓灯名家冯国佩、以丑角表演闻名全国的周国宝等等,在中国舞蹈界享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可以这样说,50年代是我国群众舞蹈开展的最热烈、最活跃的时期。自5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刮起了“浮夸风”,许多表演团体和群众艺术场馆都先后被撤消,这些因素深深制约了群众舞蹈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除四害舞》、《抓老鼠舞》等一些概念化、标签式的舞蹈形式。
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舞蹈领域里首先遏制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舞蹈创作领域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舞蹈作品要塑造“英雄人物”,突出表现阶级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里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一些表现花、鸟、鱼、虫、神话、童话、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被一概否定,如舞蹈《春江花月夜》被指责为“披着华丽的外衣,兜售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作品”。认为该舞表现了追求没落生活的贵夫人之流的感情。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具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造反舞”和“忠字舞”。
“造反舞”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产物,它是随着“文革”中的“红卫兵”现象而产生。“造反舞”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参加了“革命”的学生,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宣传队”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之后,这一舞蹈形式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舞蹈。“造反舞”以“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为主要动作形态。这一动作形态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八大件”。与“造反舞”相对应的是“忠字舞”,它是继造反舞之后流行于全国的又一大众舞蹈。该舞在表演时,舞者手持红色绸巾,唱着“语录歌”、伴以“十字步”、“弓箭步”、“吸腿跳”等舞步,边唱边舞。有学者考察后认为,这一舞蹈源自于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舞”,或许是内蒙古地区的红卫兵发明创造,而后流传于全国。在那时,从街头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无处不见“忠字舞”的影子。
十年“文革”,使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在中国的舞坛上却发生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发源于西方贵族宫廷的“芭蕾舞”艺术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和普及。
早在1957年北京舞蹈学院就开设了芭蕾舞专业,中国的芭蕾舞教育从开始就接受了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不少前苏联专家曾多次来华传授芭蕾舞艺术。在他们的帮助下排演了世界古典名剧《天鹅湖》、《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等,从而奠定了芭蕾舞在中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芭蕾舞艺术有了新的要求,芭蕾舞要有中国自己的剧目的呼声日益强烈。1964至1965年间,两部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诞生了。这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用西方芭蕾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军民斗争生活故事的艺术作品。
《红》、《白》两剧使中国解决了芭蕾舞民族化的问题,使芭蕾舞这一西方艺术具有了“中国特色”。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红》、《白》两剧打破了西方芭蕾舞艺术原有的局限性。在西方芭蕾舞中,以神仙、公主、王子等为主人公已成为一种惯例,而在《红》、《白》两剧中,中国的舞蹈家们从形式到内容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使普通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深受压迫的穷苦人,成为了舞剧的主角,老百姓及其命运变化上升为决定性的艺术因素。此外在艺术手段上依据中国人的欣赏,加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素材和富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将芭蕾舞动作语言的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应当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两部民族芭蕾舞剧广泛结识、参与到包括芭蕾舞艺术在内的舞蹈活动中去的。《红》、《白》两剧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无庸质疑的。这两部舞剧的成功,不但体现了我国舞剧创作上的探索成果,而且引起了整个世界芭蕾舞坛的瞩目。
《红》、《白》两剧在60年代后期被封为“革命样板戏”,于是,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红色芭蕾旋风”,芭蕾舞艺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地传播和普及。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到业余,从成人到少年形成了一个跳芭蕾的浪潮。芭蕾舞艺术走进平民的生活,真正成为平民的艺术。这场“样板戏普及运动”,对中国人是一次被革命浸染过的芭蕾舞知识和审美风格的普及教育。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干枯了多年的舞蹈又开始滋润起来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响起了“华尔兹”的音乐,与交谊舞久别的人们又开始跳起来了。在舞蹈界,很多中老年舞蹈家们重返舞台,一大批经典剧目被重新上演,如《荷花舞》、《孔雀舞》、《天鹅湖》等。文化部、国家民委多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文艺调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春天。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是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荣获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善恶故事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该剧主要歌颂了创作盛世精品敦煌壁画的普通画家,赞美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丝路花雨》不仅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生动,而且场面恢弘,服装精美,舞美设计与音乐都有新意。剧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舞段新颖别致,编排独特,尤其是剧中那些带有异域情调的舞蹈曾令当时的观众兴奋不已。就舞蹈艺术而言,《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在于“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中国“古代乐舞复兴”之风,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艺术创作,而且继承和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舞蹈家们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力。
从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中国舞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舞蹈新时期”的阶段。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始,中国的舞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型舞蹈的创作是突飞猛进。1980年国家在大连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舞蹈比赛,这一次比赛在中国20世纪舞蹈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希望》、《金山战鼓》、《水》、《囚歌》、《养蜂的小妞》、《海浪》、《追鱼》、《无声的歌》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不同层面。中国的舞蹈编导们勇敢地从单纯的“庆丰收、过节日、歌功颂德”的创作模式中摆脱了出来,开始注意寻求和探索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索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舞蹈创作领域的文化意识开始苏醒。
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创作空前活跃的局面。张继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1991年,由张继刚导演的一台名为《献给俺爹娘》的舞蹈专场晚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这台晚会在中国舞蹈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一台具有文化“寻根”意味的舞蹈晚会。张继刚有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根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在舞蹈《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一系列作品中,张继刚充分挖掘民间舞蹈的表现力,讲述了黄土高原人的悲欢离合,作品深刻关注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识。他的舞蹈注重情节,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细腻,讲求戏剧的矛盾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张继刚是一个多产编导,自1986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共有160多部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赢得了荣誉,使他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世纪之星”,也在舞蹈界之外为舞蹈界赢得了声誉,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民间舞蹈无法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的陈旧观念。
通过张继刚的这些作品清晰地折射出青年编导们怎样感受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不是一味地去追随时髦,而是竭力地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不断探索和提高中国民间舞蹈的表现力。
中国舞蹈在整个20世纪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舞蹈队伍越来越壮大,舞蹈艺术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舞蹈创作领域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呈现出了多元文化格局。很多舞蹈家们在扎根于本民族文化这块深厚土壤基础上,努力寻求中西方舞蹈文化的结合点,不断尝试着以西方文化的观念,现代舞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读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探索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会表现的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