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增殖放流的性质
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水利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效手段。
针对不同水域特性,以补充、修复原水体的水生生物链中缺失的种类和保护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作用,同时注重自然原始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防止发生外来物种侵袭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贰』 增殖放流的作用和效果
增殖放流的效果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因为现在,刚才说到的水生生物资源下降了,有的资源甚至很少或者没有了,我们通过增殖放流,人工的来补充这些生物资源到水里去,这样就增加了资源,改善了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濒危的物种,就是现在水里面很少的、受到保护的这些品种,我们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它的数量,起到了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
第二个方面就是增殖放流同时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根据放流的品种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现在放流的一些滤食性的品种,如一些鱼类、贝类,它们可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通过这种作用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近些年一些湖泊水库,比如太湖前几年爆发蓝藻大家都知道,像北京市的密云水库是饮用水源地,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对保证水的品质、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水生生物还有一种碳汇的作用,可能很多网友或者很多社会上的朋友不是特别了解,就是水里边的这些水生生物,包括鱼类、贝类和藻类,可以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分解到水里面去,最近这几年讲减排,水生生物就可以间接起到减排的作用,这是水生生物非常独特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可以说它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促进了渔民增收。我们这几年大规模放流水生生物经济物种,放流之后,过一段时间它长大之后渔民再去捕捞,渔民捕捞的产量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说像对虾、梭子蟹、海蜇这些品种,放流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很高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增殖放流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让社会上的各方面人士都来关注这个事,使得大家能够关心水生生物资源问题,以及它的生态环境问题,来支持帮助这件事情,提高了大家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效益。
『叁』 水电站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上班是怎么上的
一般鱼类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分为养殖岗(一般鱼类喂养)、繁育技术岗(人工繁殖技术)、后勤岗(生活供应、站内环卫等)、维修保障岗(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和其他岗位,职务一般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现场负责人、班组长等组成,上班时间为长白班(一般为早8点半至下午5点半),晚上轮岗值班,休假根据站内人员饱和度安排,人员设置饱和的话可以实现双休,但是如果到了5月-6月份鱼类繁殖季节,会安排加班并调休,工作难度不大,技术上由技术负责人指导没问题的;平时就是喂鱼、清洗水池、站内环卫绿化、设备维护等,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安排的好的话比较轻松。突击性的工作主要有:人工繁殖期(1个月),清洗水池(视水质状况不是很频繁),放流(准备工作1个星期,放流2天左右完成)。
『肆』 增殖放流等我宣传词
通过人工放流主要是对我们水生资源进行增殖,另外它还有保护提高水质,保护环境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工业污染,大型的水工建筑对鱼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通过人工放流人工增殖,对我们整个环境都有很大的提高。
『伍』 我国在增殖放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近年来,我国每年投入增殖放流资金约10亿元,放流各类水生物种近400亿尾(只),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开展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海洋伏季休渔、限额捕捞试点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也是稳定发展渔业生产、促进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韩国、越南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周边国家联合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养护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更广泛双边渔业合作。
『陆』 实施渔业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的意义
稳定生态,使食物链复杂,不易被破坏。提高物种丰富度,保护环境。增加自然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