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宣传部曾琦

宣传部曾琦

发布时间:2021-10-11 03:40:42

① 宗旭之怎么死的

宗旭之没有死。宗旭之是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里的人物。原型为曾琦。

青年党创始人,时用名曾慕韩。与毛泽东、周恩来熟识,早期合作,中期分道,后期敌对。

宗旭之不怀好意直指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阴谋。周恩来、邓希贤(邓小平)沉着应对。宗旭之等青年党人心有不甘,试图阻挠共产党参与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大会。

周恩来和其他人忽略了危险,被迫进入场地,并发表演讲,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宗旭的情节已经破产,反对铁路公寓会议成功举行。

剧情: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一批中国进步青年开始把寻找救国道路的目光转向欧洲,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邓希贤(青年邓小平)、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立三、陈毅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先后来到法国,目睹了法国共产党与底层劳工的革命运动,在求生存、求真理的过程中组织了“反饥饿大会”、“拒款大会”、“里昂大学事件”等一系列爱国运动。

最后自觉集合到了共产主义的大旗下,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邓希贤于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入选书记局,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列车。

② 中国青年党与第三党,现在是否还存在或者更名了

中国青年党 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主要发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鲁之、李不韪、张子柱、胡国伟、何鲁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发起人均被推选为中央委员,还推选曾琦为委员长,何鲁之、李璜、张子柱、李不韪、胡国伟、段震环分掌内务、外务、宣传、组织、训练、总务各部。1929年8月20日在沈阳举行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中国青年党”。该党由地主、资本家、军阀、政客及部分知识分子组成。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成员公开投靠日本。解放战争期间,进一步依附国民党政权。该党于1949年随国民党去到台湾。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在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共产党个别领导人之间,就曾有解散共产党,再次改组国民党,另组第三党的酝酿。这个主张当然被共产党所拒绝。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去苏联,后又到欧洲考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声明该会的职责是:“宣告南京武汉的伪党部中央之罪过,以革命手段中止其受第二次大会委托之职权;并临时行使革命指导之机能”(在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面前,要实现这样的主张是不可能的。邓演达也曾提出建立“平民革命军”的问题,但他并不是从革命群众中去建立,而是寄希望于那些“潜伏在国民革命军内面而忠实于农工平民大众的分子,必然的能了解他们自己过去的光荣而与新起来的人民打成一片,形成新的革命武装——平民革命军”)。但这个临时行动委员会在当时并未形成为一个组织。

③ 左舜生的党魁

左舜生于1914年,在其长兄的资助下入上海震旦大学,与曾琦、李璜分在同一宿舍,由此奠定了“曾、左、李”三人事业和生活的终生友谊。1919年初,他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同年10月,在王光祈出国留学后,他继任学会执行部主任,并主编《少年中国》月刊,负责联络散居于国内各地和国外的一百多位会友,安排会友的往来、通信、汇款、会务及著作出版等事。在少年中国学会的历练,成为其一生政党活动的牛刀初试。少年中国学会分裂后,曾琦、李璜等人于1923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中国青年党,提倡并信服国家主义。1925年春,左舜生加入中国青年党,1935年任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与曾琦、李璜并称中国青年党三巨头。左舜生对政治形势极为关注,并常在各大报刊发表时评,声名鹊起,逐渐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3年到1934年之交,蒋介石两次托人带话给左舜生,希望能与他面谈。1934年5月,蒋在杭州给他发电报,约他暑假到庐山见面。为了应对与蒋介石的谈话,左舜生认为在抗日的大背景下,青年党必然要与国民党合作,但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青年党信仰国家主义,爱国第一,主张民主宪政、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这个基本立场,不容动摇。二、左本人是一个书局的编辑员,同时在大学教书,对实际政治无经验,也无兴趣,假定蒋先生要我担任什么纯政治性的工作,我只能婉谢,这是我的身份,必须保持。三、听说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也很多,如果我们真要走上与国民党合作的路子,我主张只能以整个国民党为对象,决不参加他们派系的角逐,以避免无谓的纠纷。他把自己的这个三原则概括为三句话,即团体不失立场、个人不失身份、不参加国民党内的派系角逐。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曾琦的认可。1934年7月,左舜生在庐山和蒋介石见面,先后会谈两次。蒋意犹未尽,请左随时通信。这是除了共产党之外,蒋与另一党派要员会晤的较早记录。左舜生对当时的蒋印象很好,认为蒋是“当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938年初,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宣言》及《抗战建国纲领》,虽有抗日的言辞,更有加强专制的反动政策。当时,各团体多对此加以抨击。左舜生却以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于1938年4月21日致信蒋介石,表示对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以极端之善意迎之”。此举被蒋赞许为“思深虑远,至切钦佩”。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成立了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并把各党派领袖和各界社会名流悉数网罗进来。左舜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事,开大会时担任大会主席团主席,休会时任驻会委员。他也积极参与、推动了抗战中期和后期的两次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参政会的这一经历使他认识到“民主政治在中国之实现,不仅确有可能,而且实实在在有其必要”。为了于国共两党外形成一种制衡力量,进而组建一具有较大规模的大党,青年党与国家社会党、第三党、救国会等于1941年3月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黄炎培任主席,左舜生担任秘书长直至青年党退出民盟。这期间他长期主持民盟中央工作。民盟的重要文件大多出自左舜生之手。1945年7月,左舜生还以民盟代理主席身份与黄炎培、傅斯年等5名参议员一同访问延安。左舜生等人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多次会谈外,还与曾同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的毛泽东、张闻天进行了单独会谈,加深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青年党由中间党派迅速转变为国民党政权的追随者。它从民盟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党派参加了1946年1月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宣布召开其一党包办的制宪“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这种彻底撕毁政协决议的行径坚决反对,拒不参加会议。左舜生却于11月16日以青年党宣传部长身份向国民党提出了本党参加“国大”的代表名单,使该党完全成为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御用工具。1947年4月,青年党与国民党、民社党共同签订《国民政府改组后施政方针》,组成所谓三党联合政府。左舜生出任国民政府政务委员兼农林部长。他认为,农林水利事业是国家的基础和命脉,地位非常重要,同时,是一个纯技术部门,人员必然要有专门的学识、经验,易于人事安排。基于这两点,他愿意出任农林部长,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有所作为。左舜生于1947年5月出任农林部长,至1949年3月因行政院总辞职离任,时间将近两年。任职期间,他深知自己的花瓶地位,对人事处理较为圆滑。他对部中原国民党籍的官员全部加以任用,而对青年党中想借机到农林部做官的人晓以用人不徇私情的道理。1948年,部中三位国民党籍的单位主管因舞弊被揭发,左舜生却加以掩盖,未加处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农业上,力争有所成就。他制订全国性粮食增产和民生必需品的增产改进计划,开展土壤与肥料的研究、建立造林实验区和水产研究所。还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左舜生的作为博得了蒋介石“立身无改儒素、爱国出乎至诚”的称誉。1949年4月,左舜生携家人赴台湾,9月去香港定居。尽管退到台湾的中国青年党依然奉他为党魁,但左舜生不再涉足青年党的党务,其政治生涯基本结束。

④ 建国大业剧情问题

他指的是,当1920年代国共即将和已经合作时,当时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劳工中,尤其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人中开展政治宣传的旅欧共产主义支部和曾琦,左舜生等人(那时他们尚未组建青年党)为首的信奉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斗。当时的争斗不仅仅是论战打笔仗,双方在咖啡馆里面骂红眼时,就上演全武行,甚至动过手枪,把当地警方都惊动了。
后来大陆拍了一部吹捧邓小平的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里面出现的曾琦持枪威胁周恩来的场面,据说是历史真实发生过的。

⑤ 曾琦是谁

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原名昭琮,字慕韩。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堂。后赴日本留学。1918年回国,翌年参与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曾在留学法国期间成立中国青年党。回国后创办《醒狮》周报,反对国共合作,煽动蒋介石镇压共产党人。但在抗战中,曾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6年任“国大”主席团主席,次年4月参加蒋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国应继续援助。
他创立了"国家主义派"
国家主义派指中国青年党,当时以其外围组织“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公开进行活动。组织这个政团的是一些反动政客,他们投靠帝国主义和当权的反动派,把反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当作职业。

主要理论是《中国之青年与共和之前途》一文。这组后来被结集出版、定名为《国体与青年》的文章,曾琦杂糅了“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众多观点,并结合中国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国家主义”主张。他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义”为“民族主义”,唤醒大多数民众参与救亡,国家才可能生存发展。
毫无疑问,这样的观点,能够赢得众多青年的认同,其与"世界主义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苏俄的态度不同
1926年青年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因与国民党有矛盾去日本。回国后拥蒋反共。1938年成立国民参政会时,被聘为参政员。日本投降后,参加青年党十大,当选为主席。后参加国民大会,被指定为主席团主席。聘为总统府资政。1948年赴美。1951年卒于美国华盛顿。

⑥ 李大钊被捕后的资料

李大钊
(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主编。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19年8月写《再论问题和主义》,批判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遂于1926年3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等。

⑦ 中国八大党派的介绍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2、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3、中国民主建国会

简称民建,于1945年12月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创始人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

4、中国民主促进会

简称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

5、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6、中国致公党

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

7、九三学社

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目前有成员2100多人。主要创始人为谢雪红、杨克煌。

(7)宣传部曾琦扩展阅读:

1、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青年党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主要发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鲁之、李不韪、张子柱、胡国伟、何鲁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发起人均被推选为中央委员,还推选曾琦为委员长,何鲁之、李璜、张子柱、李不韪、胡国伟、段震环分掌内务、外务、宣传、组织、训练、总务各部。

1929年8月20日在沈阳举行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中国青年党”。该党由地主、资本家、军阀、政客及部分知识分子组成。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成员公开投靠日本。解放战争期间,进一步依附国民党政权。该党于1949年随国民党去到台湾。

⑧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1、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

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2、周总理谈笑吃“纳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

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

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3、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喜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

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4、“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

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5、基辛格博士访华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

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

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6、对!牛弹琴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

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7、谈判中印边界问题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 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在周恩来的反驳中,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⑨ 青年党的一些问题

中国青年党 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主要发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鲁之、李不韪、张子柱、胡国伟、何鲁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发起人均被推选为中央委员,还推选曾琦为委员长,何鲁之、李璜、张子柱、李不韪、胡国伟、段震环分掌内务、外务、宣传、组织、训练、总务各部。1929年8月20日在沈阳举行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中国青年党”。该党由地主、资本家、军阀、政客及部分知识分子组成。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成员公开投靠日本。解放战争期间,进一步依附国民党政权。该党于1949年随国民党去到台湾。
该党赴台初期,在政坛上尚能发挥些微小影响,在一些民意代表选举中还能获取一些席位。但在50年代后,其实力明显衰退,在政坛上难以发挥制衡作用。导致这种状况的内因是党内派系林立,外因是国民党分化控制。在台湾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退职之前,青年党在“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中有50多个席位,但在台湾的第二届中央“民意机构”中则无一人当选。
青年党自成立之后,内部一向不统一,到台湾后,各派别间的斗争逐渐公开化。1986年12月27日,青年党召开第14届三中全会,通过了15项党务革新提案,确定了争取报禁开放、制定政党法、政党地位平等、政党经费应由国库平均负担等为该党未来目标。

⑩ 建国大业 这里说的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这个说话的人叫曾琦,是“青年党”的创始人。

1919年曾琦到法国留学。1923年在法国成立青年党,任党务主任。1924年回国,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宣传国家主义,反对国共合作。

在法国期间,与中共组织多有冲突。


主要理论是《中国之青年与共和之前途》一文。这组后来被结集出版、定名为《国体与青年》的文章,曾琦杂糅了“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众多观点,并结合中国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国家主义”主张。他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义”为“民族主义”,唤醒大多数民众参与救亡,国家才可能生存发展。

这样的观点,能够赢得众多青年的认同,其与“世界主义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苏俄的态度不同

阅读全文

与宣传部曾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万科金色家园三期车位营销方案 浏览:189
食药年度培训方案 浏览:402
2016市场营销试卷答案 浏览:140
吉利汽车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浏览:340
学市场营销知识 浏览:939
市场营销需要什么软件下载 浏览:988
网站seo方案策划书 浏览:648
农业局培训方案 浏览:928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71
银行对农村客户的营销方案 浏览:157
地方风味美食促销方案 浏览:746
易瑞国际电子商务 浏览:173
天津艾维森市场营销策划 浏览:775
南航的微信营销 浏览:675
证券公司营销人员考核方案 浏览:929
房地产前期策划方案模板 浏览:501
新的汽车品牌推广方案 浏览:20
会议欢迎晚宴策划方案 浏览:646
系统集成公司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 浏览:528
微信营销培训资料 浏览: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