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浮桥镇的新农村建设
时思村位于浮桥镇北部,村域面积4.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00亩,现有41个村民小组,740户农户,农业总人口2501人。农副业主要以稻、麦、油、棉以及传统的养殖业为主;村域内坐落各类企业68家,主要以加弹、电镀、棉纺为主,2003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上交国家税收4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00元。1999年以来,时思村坚持每年1月10日、7月10日的民主决策日制度,向村民代表汇报半年的工作情况,分别就有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村里成立了由7名群众代表组成的民主监督小组,对村务进行民主监督,并由此产生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里的收支进行审核。坚持每季一次的村务公开,及时公布村干部的报酬、水电费、村里的债权、债务、资产运作、费用支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以及涉及到农户的征地、拆迁、养老保险、扶贫帮困、代收代缴等情况,有重点地、及时地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在百姓的监督管理下实践好“三个代表”,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时思村通过了“江苏省卫生村”和太仓市“三清村”的达标验收,获得了“苏州市调解先进村”、太仓市“文明村”等称号。
② 乌江镇的旅游景点
乌江渡景区位于乌江干流与川黔铁路纵横交汇点——播州区 乌江镇境内,乌江镇地处遵义市与贵阳市交界处,素有黔北南大门之称,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横贯镇境,交通便捷,北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40公里,南距省府贵阳100公里。
1935年1月至3月,中心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在黔北辗转作战,三次出入县境,在乌江两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战斗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在中共 党史、军史、战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笔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如闪闪红星,熊熊火炬,照耀着这片英雄的故土。红军抢渡乌江,血战高原的光辉历程,使天堑乌江渡成为国内外游人热切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全国诸多红色旅游区中,是独具个性特色的地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在娄山关战争中重创黔军,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2月28日重占遵义城。遵义失守,蒋介石大为恐慌,急令中心军薛岳部军长吴奇伟率五十九、九十三师从贵阳北进,渡过乌江,星夜驰援遵义。3月1日,国民党中心军两个师反扑,企图夺回遵义城,红军主力在红花岗、老鸦山、插旗山阵地与敌决死战,中心军大败,溃兵沿川黔公路向南仓皇溃逃,红军一、三军团勇士乘胜长追,誓“把敌人赶下乌江去喝水”。在红军沉重打击下,吴奇伟及僚属夹在溃兵和难民中来到乌江,仰天大哭,在侍卫护送下逃过乌江渡浮桥,此时,沿川黔公路东侧和公路追击的红一、三军团将士已控制了北岸山头,在浮桥东西两翼居高临下猛烈射击,同时阻断了败兵顺江逃窜的去路,溃兵背水反抗,拥塞北岸浮桥头和沙滩上,人马杂沓,争先抢登浮桥乱成一团。红军发动冲锋将敌压缩江岸,吴奇伟唯恐红军追过乌江,急令砍断浮桥缆索,大批人马掉进波涛,淹死无数,留在北岸的1800多名中心军成了红军俘虏。红军缴获大批辎重武器,轻重机枪上百挺,子弹十万发。乌江追击战的胜利,红军消灭敌两整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为遵义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斗志。蒋介石中心军在遵义乌江的惨败,哀叹“这是国军追剿以来的奇耻大辱”。 乌江渡红军战斗遗址,不但是工业重镇,水电之都,更是美食之城,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餐饮美食中,首推乌江豆腐鲶鱼,独特的配料和烹饪工艺,造就了辣、烫、香、鲜的地方美食,具有很高的营养滋补功效,号称“中华一绝,黔北一技”。以乌江豆腐鲶鱼为代表的地方美食闻名遐迩,已建成乌江美食一条街,有专营店37家,慕名前来品尝的食客和旅游团队络驿不绝。 精品线路及周边景点介绍: 2010年到2014,以乌江渡为中心,已形成“贵阳——息峰集中营——乌江渡景区——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发电厂大坝——两河口——化觉——六广、乌江渡——茶山关——构皮滩——长江”三条红色旅游线路。 老君关又名老君关,镇南关,乌江北岸古代军事要塞,地处临江两山相夹的槽中,控扼川黔必经孔道。始建于宋元时代,是播州宣慰司土司凭借乌江天险构筑的屯军关隘,原有城堞卡门。1928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贵阳至桐梓“贵北公路”时,拆除老君关城门,其遗址当地仍称为关口。 1935年1月7日至17日,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营奉命驻防乌江,担任警戒,在乌江北岸十余里长的山头设防,营部设在老君关,营长住叶文毕家,有一名连长住刘兆南家,红军则驻扎在双龙寺。红军营长宣传动员群众,建立了老君关农民调查组,有刘兆南等6名成员,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粮食、杀猪分肉给穷人。调查组长刘兆南在红军领导下组织农民打土豪,将在乌江渡厘金卡敲诈勒索过境客商和过渡习惯行人的毛卡员列为打击对象,没收了他掠夺的不义之财。红军带领群众到双龙寺,没收了大地主陈厄姑的几千斤粮食,几大缸菜油和几条肥猪,老君关人民同红军结下深情厚谊,当地流传许多动人的红军故事。 古驿道和乌江关古驿道是从老君关山尖口朝南直下乌江老街的一段石板路,建在狭窄槽沟中,陡曲弯环,当地称为“九道拐”,全长500米,以块石条在筑砌,修建于宋元间。《遵义府志》称,乌江北岸“悬壁临水,盘折而上,口开一,十里蚁行,为经省之要隘。”驿道坡顶以巨石建关一道,称“乌江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有重兵驻守。驿道的半山腰处称为“半关”,设有卡门。红军长征时,老君关的战士,即从古关,驿道下到乌江边侦察敌情,开展革命活动。驿道及左边的山峰,是红军乌江追击战的主要战场,年久失修,亟待清理复原。 红军战斗工事红军驻防乌江期间,在江北岸的印子山、轿子山山腰,山顶挖掘了战壕掩体等作战斗工事,在印子山腰横向挖了两道战壕,全长1000余米,后来修建公路,房屋,基建中开山取石将这部分战壕掩埋,山顶的战斗工事保存较好。1935年在遵义战役乌江追击战中,利用这些工事战壕,同国民党中央军吴奈伟部作战,取得遵义战役的圆满成功。 茶山关山川形胜极为险要,民谣有“行遍天下路,难过茶山渡”之说。古关原建于茶山关口,从关口岩畔开凿石级古径,盘旋至渡口,长1.5公里,江面波涛汹涌,使人不寒而栗。红军于1月10日在茶山关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员会,由钱承龙等8人组成,开展革命活动。红军为加强沿江警戒,在茶山关山梁上修建了战斗工事、碉堡。有一名红军伤病员在茶山关医治无效牺牲,当地群众买大棺木,葬在关口上,每年设奠追思。
③ 泉州市浮桥镇新天城市广场房地产怎么样
不 怎 样 。广告宣传很美满,现实很骨干。 加上最近吵得很火的 有家化工厂已经签入驻附近,那将来的环境污染就你我心知肚明了
④ 苏州和杭州的比较~~~了解的进
来------可与天堂抄媲美的苏州吧,这里一定能让你找到更合意之地的,考虑到现代交通拥挤等状况,你可在苏州管辖的县级市中作选择,譬如张家港/太仓!作为苏州的普通市民真诚地欢迎你来苏州安家落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你早日成为新苏州居民!从钱的数量上讲,我想你目前只要有百万以上基本就可以实现你的目标啦!
⑤ 太仓肉松的资料
太仓肉松
太仓肉松,太仓食品一绝,中国食品一绝。 太仓肉松,老少咸宜咸喜,闻名海内海外。
太仓肉松历史久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太仓昭忠祠旁即开设了倪鸿顺肉松店。因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对肉松美味称赞有加,故太仓肉松遂成为官礼物品,驰誉四方。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奖,乃享誉一百多年的著名特产。
太仓肉松厂是太仓实力雄厚、技术精湛、设备先进、信誉良好的中型国有企业。九十年代后,其产量已达到三百多吨,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顾客欢迎与好评。因各地仿冒太仓肉松事件屡禁不止,太仓肉松厂于八十年代初即向中国工商局注册了“太仓牌”肉松。因此,唯“太仓牌”乃太仓肉松之正宗产品。
目前,太仓牌肉松已成为肉松市场的名牌荣誉产品,为维护太仓牌肉松之信誉,保证消费者利益,太仓肉松厂严格把关,挑选优质太湖瘦肉型猪宰杀,佐料极其讲究,且炒制工艺先进,采用全封闭式机械化生产,洁净卫生。由于先进科技保证了太仓牌肉松食蛋白质的指标,保证了水与脂肪成份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因此大大延长了太仓牌肉松的保质期,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王牌产品。
太仓牌肉松曾在92年、93年、94年三次蝉联江苏省著名商标;1984年、1988年连续被我国商业部评为优质食品;1988年又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优质保健产品金鹤杯;1999年被《人民日报市场报(江南市场版)》与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评为“用户评价满意商品金奖”;2000年被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江苏市场用户满意产品”。
太仓牌肉松以其过得硬质量赢得了肉松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太仓肉松厂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建立了两百多个销售点,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已基本形成,并仍在不断扩大着销售辐射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太仓肉松厂南邻上海,西接苏州,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浦东开发开放后花园的中心位置,水陆空交通都极为便利,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客户前来莅临指导,洽谈业务。
太仓牌系列产品有香酥松、寿星松、儿童松,各种规格的听装、盒装、代装,太仓牌肉松名闻遐尔,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亲睐,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200多个销售点,在上海、南京等地设有办事处。
太仓自古至今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特产尤以太仓肉松著名,太仓肉松是传统特色食品中一朵奇葩,欢迎品尝。
⑥ 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是哪位领导
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分工
徐志强同志主持党工委、管委会全面工作。
邹家宏同志负责管委会常务工作,负责现代服务业和大物流产业规划、发展、招商工作。
朱葛明同志负责纪工委工作。
展建良同志负责党建、组织、宣传、群团、统战、武装、民族宗教、关工委、老干部等工作。
马骏同志负责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工作。
张舒源同志负责新港城开发、运营和城市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贸旅游工作。
许超震同志负责浮桥镇党委全面工作。
丰华同志负责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协调、企业上市、企业技改、科技、科协、总部经济、项目环保报批工作。
陆湘元同志负责工业经济运行管理服务、统计、安全生产、消防、环保等工作。
李焱同志负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载体开发、新港城建设、公寓房建设,扎口管理招投标、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以及规划设计工作,产业岸线的规划利用和交通、水利、人防、城乡大环境整治管理等工作。
⑦ 太仓双凤陵园里有哪些烈士
烈士 李灿(1901-1932)原名文斌,字昭炳,湖南省宜章县人。1901年1月1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城东李家村(今城关镇长冲村)。父亲李光河,力田积善,有田土10余亩。母亲吴初善,生有六个女儿,李灿是老大。他9岁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高小。由于学习勤奋,品学兼优,学校每期都给他补助金,以资奖励。 1917年夏,李灿高小毕业后,因当时宜章无中学,没再升学。但他坚持自学,常去沙坪乡沿江村的萧芳怀家借书和请教,很得萧芳怀的赏识,要招他为女婿。17岁时,他铜萧芳怀之女萧映梅结婚,以后又到萧氏义塾任教。 李灿并不以读书求知为满足,更不沉溺于儿女情长中。他志向远大,决心投笔从戎,献身军旅。1918年5月,他应在湘军第二师当参谋的内兄之邀,告别新婚燕尔的娇妻,来到湘乡,入湘军第二师第三旅六团一营二连当兵,班长是彭德怀。入伍后,他与彭德怀成了莫逆之交,互相帮助,亲密无间。不久,经彭德怀介绍,他又结实营部文书黄公略,很快也成好友。在彭、黄鼓励下,他对前途充满信心,于是将原名李文彬改为李灿。他在家信中说:“我要追求光明,扫除邪恶,已将文彬之名改为灿。” 为了在旧军队中提倡新风,并在士兵中培养新的力量,李灿同彭德怀联合七名士兵,发起成立救贫会,在军队中开展秘密活动。1921年8月,他被调到第二师师部当上士文书。这时,彭德怀在南县注滋口镇秘密处决恶霸地主欧盛钦一事被告发,因而弃职离伍,住在湘潭县城南大先桥郭得云家。李灿在师部看到督军署的通缉令后,带着救贫会成员的赠款,乘船赶到湘潭,劝彭德怀去广东投军。不几天,他又同黄公略、张荣生等救贫会成员到湘潭为彭德怀践行,并一起讨论了救贫会章程。章程归纳成四条:一是灭财主,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借,取消领事裁判权;三是发展实业,救济贫民;四是实行士兵自治,反对苔责、体罚和克扣军饷。彭德怀后来回忆说:“讨论这几条基本内容时,是很热烈的。特别是当李灿提出收回海关、租借、取消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时,爱国情绪很高的黄石(公略)高兴得跳起来,说:“这就是救民救国的纲领!”” 此后,在李灿的主持下,救贫会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组织,这时,内兄萧文铎已调任城步县长,想邀他担任田赋稽征员。他婉言谢绝,说自己“不想发财,只愿扛这七斤半(指步枪)”。 1922年6月,在彭德怀处决恶霸一事不再追究后,李灿同黄公略商量,写信邀彭德怀一同报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并且替彭德怀办理一切入校手续,他们三人在讲武堂学校一年。毕业后,李灿仍回原部,担任下级军官。 1926年7月,北伐军占领长沙后,湘军第二是第六团被唐生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二师一团,李灿在团部担任上尉副官,彭德怀在一营任营长,黄公略在第三团当连长,三位好友又在同一部队共事了。 李灿带兵作风民主,关心士兵,深得士兵拥护。这年年底,他调任一团一营二连连长。李灿当连长,从不打骂士兵,也要求班、排长不打人骂人。士兵生病,他嘘寒问暖,重病号还要请医生来看。1927年元旦,李灿和彭德怀 及救贫会成员由讨论修改会章。为从政治上提高士兵的思想觉悟,在会章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将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等等,作为会员的奋斗目标。他们还成立了公开的士兵委员会。士兵在李灿的主持下,组织士兵争取官兵平等,经济公开等。李灿还亲自发展了谢嵩、石云成、萧文汉、田长江等人参加士兵会组织。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的一段时间,唐生智曾打起讨蒋旗帜。第一师随第四集团军沿长江东进,在安徽桐城战斗失利,损失很大,于是经武汉、汉口,退驻湖南南县。由于形势逆转,李灿将士兵委员会转入秘密状态,各连以军士为主组成读书会,继续活动。特别是在鲁涤平策动第一师师长周磐率部脱离何键的第三十五军,改番号为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彭德怀被委任为第一团团长时,李灿认为应该掌握好读书会这个阵地,以便教育团结全团官兵,实现从国民革命到走共产党那条路的转变。 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马目事变,更坚定了李灿要走共产党那条路的决心。对于南县的土豪恶绅在他的驻地卷土重来,他特别不能容忍。一次,在他的防区梅田湖,有个绰号叫“活阎王”的地主从长沙回来,叫嚣要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实行报复。他就派兵将这个“活阎王”捉拿,并游街示众。南县反动势力准备在国民党的“双十节”成立“清乡委员会”,他布置事变会的成员在前一天晚上,将“打倒土豪劣绅”、“枪毙清乡委员”的标语,贴满大街小巷。土豪劣绅一个个吓得失魂落魄,“清乡委员会”也不敢正式成立。 这时,彭德怀介绍一位客人与李灿认识。客人就是共产党人段德昌。段德昌在领导湖北公安暴动时负伤,来南县家乡治疗。在与段德昌的接触中,李灿进一步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更加明确和坚定了自己应走的路。所以,这年年底南县党组织派人要求他支援一些枪支,以便发动年关暴动时,他派李寿轩送去两支长枪和一支短枪。
烈士 徐农(1912-1949)山东省沂水县人。曾任沂水县区委书记,民运部长,浙江省委组织部长。1949年解放上海时任解放军某部团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转移到太仓县陆渡镇解放军前线医院治疗,因医治无效,光荣牺牲。
烈士 徐明德(1918-1945)王秀乡(现璜泾镇)草庙村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1945年8月牺牲于常熟横塘市。烈士徐明德系太仓第一个党支部
烈士 周斌(?-1941)浙江省人。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任太仓县委书记。他经常深入农家,宣传我党抗日救国和减租减息的道理,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动员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每到一处,他总是亲自帮老百姓扫地打水,忙个不停。他处处以身作则,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群众爱戴。在他领导下,县委工作开展的非常扎实。 1941年6月20日,日军“清乡”前,周斌和通讯员到归庄花桥西面的倪家桥开会,突然遇到伪军,周斌立即持枪反击,钻过棉田,涉水突围。当大队伪军包围上来,他机智的将身上的文件全部埋入河泥之中,继续战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敌人用绑腿布将他和通讯员五花大绑押去据点。途中,周斌泰然自若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汪精卫!中国共产党万岁!----”凶恶的敌人不准他喊口号,把他的嘴打得鲜血直流,但他依然昂首高呼。途径老江桥时,他趁敌人不备,突然分身投入河中,敌人慌忙向他开枪,未中,结果因溺水英勇献身。
烈士 李田文(1921-1940)原名李国瑾,小名桂生,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38年在上海南方小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党组织将他派往常熟抗日游击区何家市一带从事民运工作。 1940年春,李田文被派往太仓县从事开辟新区工作。他以项门小学教师的职业为掩护,与吕品生等民运干部在岳王一带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发动青年,培养积极分子,壮大抗日力量。7月,中共太仓县委成立后,李田文任县委青年部长,经常在三五区一带活动。8月27日,“江抗”五支队侦查参谋浦太福率二大队来台执行任务。李田文随部队一起行动。当晚,部队秘密宿营批把园(现属浮桥镇河沼村)。因被告密,28日拂晓,遭到日军一个班,伪军一个连的包围袭击。在突围的激战中,李田文为了让部队首先撤离,自己陷入重围。敌人逼他供出我军活动情况。李田文守口如瓶,敌人当即在他身上连砍两刀,李田文坚贞不屈,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十九岁。
烈士 潘新(1923-1946)又名潘云鸿,太仓浏河镇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益友社”。1939年,与我党派到太仓工作的干部取得了联系,在浏河、新塘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1月,地下党吕品生、陆逸到浏河镇和潘新联系开辟二区工作,被汉奸告密,三人均被捕。日伪,对他们使用吊打、做老虎凳、上电刑、用火炭烫下巴等酷刑,妄图逼迫招供。潘新等始终没有吐露我党的任何秘密。敌人将吕品生、陆逸枪杀于浏河镇北郊,想以此来比潘新屈服,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在家属的营救下,潘新被释放回家。他即辗转到苏北去找党组织,参加苏中公学干训班学习,后在淮阴、高邮、东台等地新四军交通联系站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前夕,回江南在常熟吴市交通站工作。1945年11月,潘新留守江南吴浒太片武工队副队长兼太仓组组长。在斗争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潘新带领武工队队员风餐露宿,昼伏夜出,坚持依靠广大群众,机智灵活地穿插于九曲、老闸、浮桥、岳王、浏河一带活动。 1946年8月。潘新到常熟开会,回太途中遭老闸保安队袭击,他立即反击,不幸中弹负伤,在突围过河时牺牲。时年二十三岁。
烈士郭永华(1963-1985)南郊乡(现城厢镇)沼泾村人。1963年6月生,1979年7月加入共青团,1981年11月入伍,1983年11月入党。1985年2月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任济南军区三五二八一部队八十九分队班长,同年6月9日牺牲,追记二等功。时年22岁。在部队里,郭永华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技术和部队的光荣传统,仅用一年时间自学完高中课程,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在冲锋枪点射比赛中,以十发十中的好成绩夺魁,受到连队嘉奖。1984年底,服役期满,指导员找他谈话,让他退伍,他“软磨硬泡”,终于作为战斗骨干留了下来。郭永华紧张的进行临战前训练,翻阅大量亚热带山林作战、防御的书籍,并编写了不少教案。战役打响后,他在攻打211高地时,带领战士以灵活、机智的战斗动作,占领敌人哨位。敌人炮火袭击猛烈,他果断地用冲锋枪射击。一枚手雷从敌人哨位抛出,恰好落在与郭永华同组战士李宗松跟前。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反身将李宗松推开,自己被手雷炸伤,鲜血直流,腿不能动,左手失去知觉。此时,他只有一个念头:“要坚决完成任务”。突然,一大炮弹落在他的身旁,鲜血染红了大地.....
烈士丁家贤(1929-1951)浮桥乡(现浮桥镇)陆公村人。1951年3月入伍。志愿军战士,同年10月早朝鲜牺牲。
烈士高阿林(1934-1953)横泾乡(现横泾镇)华南村人。1951年3月入伍,志愿军战士,1953年7月在朝鲜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