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文化沙漠
一直以来,于有意无意间,许多外省人总喜欢把广东视为“文化沙漠”,而不少广东人好像也或多或少地自认了这一评价。广东是否真的没文化,真是欠缺文化底蕴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广东绝不会没有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广东在文化层面上如果不是比别的省份要好的话,至少也绝不会比谁差。
当然,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究竟什么文化?究竟怎么样才算有文化?我们都知道,文化不过是人类各种活动承载于各种载体后的一种具体表现罢了。它虽然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却绝不是空泛的东西,它有着许多可看、可听、可感的载体,能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一向认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文化的存在,分别之在于先进还是落后而己,而无所谓有无文化”的说法。我们广东的历史传统文化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丰富得多,积淀也不比谁差,它曾结合地域特色创造出与其它地方大不相同的“粤派文化”。
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岭南也不例外。岭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和精神面貌,粤剧、客家音乐、潮剧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所以说起历史文化,中原很丰富,而广东也并不差,广东的南越王、南华寺等都很有代表性。而汉民族七大民系,广东三大民系就占了其中之三,分别是客家、广府、闽南,此外还有不少亚民系,试问又有哪个省份能有像广东这般丰富的民系文化呢?
倘自 12 万年前的“马坝人”算起,从曲江的“马坝人”到广州的“南越王墓”;从韩愈的治潮(潮州)到包龙图的理端(端州、肇庆);从近代以来,广东做为革命策源地输出的种种革命理念,到改革开放后席卷大江南北的广东风暴;从深圳输出的时尚文化,再到广州的饭食文化(现在全国起了多少各式茶楼呢?);从被誉中华民族唯一的茶道传人的潮汕人的工夫茶文化,到被称之为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千年迁移史的客家迁移文化,广东何曾欠缺过文化?
所以说,做“广东没有文化”这一结论的人,本身就是没文化的体现。这些持“广东文化虚无论”的人,除极少数是因患“红热病”而故做此言外,大多是因为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无知,鹦鹉学舌般人云亦云,所以才会妄做此无知之断论。
从张九龄、六祖惠能,到倡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再到近现代的梁任公、康有为等一众文化大师级人物,一千多年来,广东几何曾欠缺过文化名人?另外,从韩愈到苏轼、包拯,广东还存在着相当数量被贬到广东的文化名人,这就如那些在北京、上海创造辉煌的文化名人没有几个是真正土生土长的一样,他们也是完全可以算在广东或曰与广东有关的文化名人之内。
不过,就算抛开故往不提,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的文化名人也一样是层出不穷。例如:有杰出音乐大师马思聪;文学大师陈残云;被誉为“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著名雕塑家潘鹤;著名作家刘斯奋;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等……就是时至今日,这些名字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他(她)依旧响彻云霄、影响深远。这些文化土壤还不够深厚吗?广东怎么可能会缺少文化底蕴呢?
所以说,千百年来,广东从来就未曾欠缺过“文化”,它一直存在在南粤这片热土上。广东文化源于本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嫁接,故时常从中原大地上汲取养料,不过也不时反哺中原文化,给中原大地带去一片又一片的清风,注入众多全新的血液。正是岭南文化那种海纳百川般的包容并举,既吸收了无数中原文化的养料,亦汲取了不少海外文化的精华,所有这些经岭南文化所擅长的融会贯通之后,再源源不断地反哺到中原大地上去,使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地吸取清风、注入新血,而不至彻底僵化老朽。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万载而不倒,亦有以广东为首的岭南文化的一份功劳。总之与其说广东没有文化底蕴,倒不如说广东未能充分挖掘这厚厚的文化遗产,未能真正打好“文化牌”而来得贴切。广东欠缺的是对这些“文化”的包装,缺少的是对这些璀璨文化的宣传。
这从对冼星海、马思聪、钟敬文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遭遇可以看出,广东对他们又做了什么像样的宣传了呢?而同是山歌,在一部电影《刘三姐》之后,人们一提起山歌,首先想到的会是广西桂林,而不是身为山歌之乡的梅州。(据说《刘三姐》一剧中刘三姐等哼的山歌调调,其就是来自梅县)为什么本是广东的东西,却在广东丝毫吃不开,而非要到了别的地方才能发扬光大呢?
所以,广东之所以会被外人如此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于自己。众所周知,广东商业文化发达,是一个较注重实利,也即常言所说的较为务实的文化圈。而一般写小说,都是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故这就直接导致了广东难出高质量的“大部头”,难出能有巨大影响力宣传广东特色文化的小说、电影等文化精品。自然而然,这就使外界在了解广东的方法上,会出现巨大的偏差,因为他们更多的是来于电视、电台等快餐式文化传媒的直观了解(前几年,省外甚至是中央级电视媒体,不都是喜欢把广东人塑造成“暴发户”代言人形象的吗?)。
记得曾有人总结这一情况而说过这样一句话:“广东写“大部头”的小说家不易见,而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专栏作家”却多如牛毛。”这固是因为广东的商业文化使然,但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广东文化在传承中的无奈。
另外,广东在这些年来,一直都只会跟在香港后面,拍一些毫无个性而十分粗糙的泡沫电视节目,而对张九龄、惠能等一众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惠能还好一点,而同一等级的道教大师罗浮葛洪、明大儒增城湛若水,提到的更是没几个),却极少能够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宣传他们。以至就算是广东人自己,年轻一点或没刻意去留意的,也根本不知道谁是“冼夫人”,谁是“宋湘”。
还有,现在一讲到古猿人遗址,国人一般都会数出云南的“元谋人”;北京的“北京人”;浙江的“河坶渡人”;陕西的“蓝田人”,可又有几个人知道广东曲江的早期智人“马坝人”?这里边,就存在着很大的宣传失策问题了。又如梅州黄公度的“人境庐”,本是一个能很好地提升文化层次的好项目,可却任其默默于无名中。(“人境庐”是清代广东名人黄遵宪所有,位於梅州市郊周溪畔, 其意取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
总的说来,相较于其它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广东在对文学、艺术和民俗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上还显得非常的不足,比如富有特色的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和客家音乐、潮汕工夫茶等,就未能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去重视开发它。当前,重视本地文化,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大课题。广东,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历史、认清本地文化后,才不会再被人误为“文化沙漠”。
最后,我承认广东在文化层面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但却绝不能认同据此而将广东文化“虚无化”的论调。广东绝不是什么“文化沙漠”,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更不会是!广东文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此感觉不强烈,只是因为我们还远未能真正去开发这富矿,还有相当多的东西正在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认识。
在这里,就让我们用一句“养在深闺待人识”来做结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发现”那深藏着的“广东文化”吧!
㈡ 设计一条关于减少荒漠化面积宣传标语
不是荒漠征服人类,就是人类征服荒漠。
不是荒漠征服人类,就是人类征服荒漠这句话突出了减少荒漠化的重要性。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2)沙漠宣传活动扩展阅读:
干旱土地占了世界的40%,其中非洲70%的土地是荒漠和干旱土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虽然有雨林,但其1/4土地是荒漠化或干旱土地。亚洲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或干旱土地上,且干旱土地面积每年增加约2 500平方千米。当然,干旱土地并不意味着是贫瘠土地。
人类生产、生活、战争等活动,长期以来影响了自然的荒漠化过程。如超过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导致植被损失和土壤侵蚀,难以恢复,而世界约一半的牛、1/3的羊、2/3的山羊在干旱地区放牧;过度种植,导致养分丧失和水土流失。
过度灌溉导致水分蒸发,而盐分留在土中,形成的盐碱化土地也属于退化土地。全球灌溉的耕地占了总耕地的17%,贡献了世界40%的食物生产。但部分由于大水漫灌和盐渍化,作物减产,导致约200万公顷土地退化。
㈢ 我国对沙漠是如何承包的
请参照引用《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便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承包沙漠,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沙漠,指符合我县防沙治沙规划中治理开发区的沙地。
第四条 县上成立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沙漠承包治理、社会宣传、技术交流等活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受理承包者承包治理申请,筹集、管理和使用好防沙治沙基金。
第五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必须向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第六条 申请办理沙漠承包治理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单位提交的证件
1、单位证明文件;
2、验资报告;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二)个人提交的证件
1、身份证(复印件);
2、固定住所证明(由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公安派出所出具);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第七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用承包方出资委托沙漠承包管理委员会治理与承包方出资自己治理两种方式。
第八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提出的承包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林业部门划定承包范围,并与其签订治理承包协议书。
第九条 沙漠承包治理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当地政府无偿提供治理地点和技术指导。
第十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民勤县林业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治理取得成效后可以将其所种植的林木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民勤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护。
第十一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土地使用权70年不变;沙漠得到有效治理的,其相关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所承包的沙漠进行治理。治理完毕后,由林业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颁发沙化土地治理合格证。能够纳入国家林业政策扶持范围的,可以依照政策规定享受各类扶持。
第十三条 沙漠承包治理不得在承包治理区内从事打井、采沙、取土、开垦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植被活动,并且必须在承包之日后的两年内进行治理,否则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有权解除协议,收回承包治理的沙漠。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勤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民政发〔2010〕111号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已经县政府第六十四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主题词:
沙漠
承包治理
管理办法
通知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14日印发
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便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承包沙漠,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沙漠,指符合我县防沙治沙规划中治理开发区的沙地。
第四条 县上成立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沙漠承包治理、社会宣传、技术交流等活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受理承包者承包治理申请,筹集、管理和使用好防沙治沙基金。
第五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必须向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第六条 申请办理沙漠承包治理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单位提交的证件
1、单位证明文件;
2、验资报告;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二)个人提交的证件
1、身份证(复印件);
2、固定住所证明(由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公安派出所出具);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第七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用承包方出资委托沙漠承包管理委员会治理与承包方出资自己治理两种方式。
第八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提出的承包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林业部门划定承包范围,并与其签订治理承包协议书。
第九条 沙漠承包治理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当地政府无偿提供治理地点和技术指导。
第十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民勤县林业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治理取得成效后可以将其所种植的林木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民勤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护。
第十一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土地使用权70年不变;沙漠得到有效治理的,其相关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所承包的沙漠进行治理。治理完毕后,由林业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颁发沙化土地治理合格证。能够纳入国家林业政策扶持范围的,可以依照政策规定享受各类扶持。
第十三条 沙漠承包治理不得在承包治理区内从事打井、采沙、取土、开垦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植被活动,并且必须在承包之日后的两年内进行治理,否则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有权解除协议,收回承包治理的沙漠。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勤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㈣ 海尔沙漠极限挑战是个什么活动
海尔空调好像一直挺活跃的,老是发起一些挑战啥的,来宣传品牌,不过我觉得海尔空调的质量蛮好的,这一次的活动是海尔56℃除菌自清洁空调,在2020年7月12日在鸣沙山沙漠联合万维家电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极限挑战,在79 ℃沙漠高温中挑战空调性能的极限,让人们在沙漠中吹空调的愿望变成现实,同时也是海尔空调在科技上的进步,海尔空调不断挑战自己领域的极限,争取为更多的人送去高质量的凉爽。
㈤ 宣传环保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宣传环保活动应注意:一:重参与者,轻传播者 我们知道当参与者和传播者一致时,传播效果最好,即社会影响最广。看看05年超女,作为传播者的民众成了掌握“选手能否晋级的身杀大权”的重要参与者。可以说民众的广泛参与是05年超女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全民大参与使然。 还有一种是民众没有参与其中,只是由于该事件或活动给予了他特殊的利益才饶有兴趣关注之。比如前段时间的“疯狂粉丝”事件,许多人都是把杨丽娟当成“怪物”,看新鲜。这“稀奇之感”就是该事儿给很多民众的利益,所以他乐意看。 说白了,活动或事件不仅要取悦参与者,更要取悦传播者,即取悦民众。只有民众乐意看,媒体才可能炒作。也就是说,传播的核心任务是抢占民众的眼球——他们才是舆论的最终风向标。 二:作秀的多,干事的少 环保活动明显是公益性的,若娱乐过度、环保知识普及不足或没能解决些具体的环保问题都会招致非议。那么本来是改变环境形象的,而活动形象都一片狼籍了,你还厚着脸皮要公众保护环境,那谁会听呢!必须从三个方面保证环保公益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务实为王。环保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环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环保添力。因此策划的活动必须务实:解决一些民众关心的具体的环保问题,哪怕娱乐也得立足这一原则。 二、传播要广。既然是宣传环保,肯定知道的人越多越好。为此策划者通过网络互动、学生参与、社区行动、媒体策划、与企联动等方式深度整合社会一切可利用资源使传播最大化。 三、参与性高。环保宣传有无实效,关键看民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策划者在环保活动开展时着力于吸引民众的参与,通过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趣又有利益驱使的活动提升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检测环保活动是否偏题有两个标准:一是环保知识的普及率;二是百姓关心的环保问题的解决程度。两个指标完成的有效性与公众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环保公益活动一定要务实,最好从老百姓身边的环保问题入手,通过XX活动解决它,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如此他才有兴趣关注,因为涉及到他的一些利益。三:社会价值无法兑现 其实,环保性的公益活动就怕作秀,就怕不务实,花钱费精力不说,搞了很长时间可到最后一点儿环保问题也没解决,或环保知识也没宣传多少,这样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人们会说你“挂羊头,卖狗肉”,负面一波接一波,你怎么可能提升赞助企业品牌的美誉度。而一般来说,赞助公益事业的企业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它们看中的是这个项目能给品牌美誉度做多少贡献,倘若活动的社会价值得不到认可,那么企业追求的品牌增值就要泡汤,以后你再找它赞助,可想而知结果怎样。 策划就是给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一种对他有足够吸引力的利益,而且还要平衡这种利益,使之合力最大化,才能收到最大的市场效果。这就要求活动既要兑现社会价值,也要充分满足企业利益,还得给予大众关注及参与的理由,如此这般,所有利益方各取所需,其乐融融,乐哉!兴哉!四:将“借势传播”抛于脑后 许多环保活动的切入点不怎么“名正言顺”,它们以XX污染迫在眉睫为由出师,结果在新闻传播方面就大打折扣。倘若能将引起媒体关注的几个“新闻点”与此活动巧妙连接,传播便会收到奇效。比如,从现在到明年奥运开幕前,捆绑奥运进行相关的环保活动,以创意出彩,以务实为王,以共赢求成,就是比较好的策略。 我们经常说“借势传播”,是指借助目标受众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社会问题等的关注度,将产品或品牌与之捆绑、融为一体,吸收其“热度”,给自己也沾些注意力,相当于镀金。比如重庆“最牛钉子户”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事件被媒体定位为“‘物权法’实施后的维权第一案”。许多人都以此事作为试金石,看政府对“私产保护”的态度有多坚决。可以说“借势”功不可没。 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太注重“男子汉”气概吧,所以从古至今许多“大侠”都是特立独行者,包括现在许多营销界及策划界的“大侠”。但“借势”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用“新闻做广告”是上策。
㈥ 为什么都说深圳是文化的沙漠可冯唐说,富庶之地,从来都文艺
说深圳是一个沙漠文化,其实也是对的,因为现在深圳作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主要来源的城市,深圳这个城市本地人少于外地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打工的有梦想的,都会向那里涌入,全国各种各样的人,导致深圳文化就会特别的错综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所以才导致了他变成沙漠的一个现象。而且深圳这个城市其实也并不是很注重文化的宣传,它主要是以科技发展为力量和基础。
总得来说,深圳的文化走向沙漠有利有弊,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传承文化上就做得比较差,每件事情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两面性的,我们要正确理性的去看待。
㈦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的主题呢
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5年-2001年,每年的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2002年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每年都提出一个宣传主题:
每年的主题:
2002年:荒漠化与土地退化
2003年:水资源管理
2004年:移民与贫困
2005年:妇女与荒漠化
2006年: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
2007年: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2008年:防治土地退化,发展可持续农业
2009年:保护水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保障
2010年: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
2011年:林木维系干旱地带生机
2012年:土地滋养生命
2013年: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2014年:依靠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
2015年:通过可持续粮食系统实现所有人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