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央美术学院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而与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离。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一些接受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观念启迪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荷兰本土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独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风格派(De Stijl,荷兰文,即风格之意)。
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画家列克(Bartvan der Leck)、胡札(Vilmos Huszar)、雕塑家万东格洛(Ceorges Vantongerllo)、建筑师欧德(J.J.P.Oud)、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等人。显然,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对于风格派的这种艺术目标,蒙德里安更喜欢用“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一词来表达。他把新造型主义解释为一种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自然的丰富多彩就可以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现。艺术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的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等译:《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3页。)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消除可辨别的主题,去创造抽象结构”,而是“表现他在人类和宇宙里所感觉到的高度神秘。”
蒙德里安及其伙伴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有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风格》杂志。这份有影响的评论杂志自1917年6月16日创刊以来,为风格派的思想传播和作品汇合作出了很大贡献,风格派的名称亦源自于它。该杂志由凡·杜斯堡负责编务工作,蒙德里安是它的明星。直至1924年,《风格》杂志一直是新造型主义的重要舞台。随后,杜斯堡放弃了新造型主义的严格造型原则,而发表了基本要素主义(elementalism)宣言。他把矩形构图倾斜45度角,以追求一种更有动态的表现形式,这种斜线造型显然与蒙德里安所主张的直线相背离。同时, 《风格》杂志还发行增刊向达达开放。随着阿尔普等人的加入,该团体变得松散而庞杂。这种“歪门斜道”惹恼了蒙德里安,于是,他在1924年在《风格》杂志发表最后一篇文章以后,便与之分道扬镳。以后的日子里,蒙德里安一如既往地探索新造型主义,直至离世;杜斯堡则去搞他的基本要素主义实验。1928年, 《风格》杂志停刊。1931年,杜斯堡去世,杜斯堡夫人为纪念丈夫,于1932年出了最后一期专刊。不可否认的是, 《风格》杂志对欧洲前卫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
风格派的闻名遐尔与凡·杜斯堡的大力宣传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位自学成才且兴趣广泛的艺术家虽然在绘画上没有太多惊人的天赋,但却是一个极有号召力的理论家、演说家和宣传家。他在战争以后遍游欧洲大陆,通过演讲和宣传,使风格派的美学思想传遍欧洲各地,并对包豪斯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风格派的艺术实践是多方面的。除蒙德里安在绘画领域取得的无以伦比的成就外,里特维尔德在建筑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所设计的席勒住宅展示了风格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他还设计过一把红黄蓝三原色椅子,虽然坐上去不太舒服,但充分体现了风格派的造型原则。万东格洛则以简洁的空间造型《体积关系的构成》来诠释新造型主义在雕塑领域的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就越出荷兰国界,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渗入各国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arts/headline/t20060106_112718.html
荷兰风格派运动 ( De Stijl ),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
运动中最有名的艺术家皮耶·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荷兰人, 1872年 - 1944年 ),在 1920年 出版了一本宣言名为“ 新塑造主义 ”( Neo-Plasticism )。画家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荷兰人, 1883年 - 1931年 )在 1917年 至 1928年 出版了名为《De Stijl》的期刊,传播风格派的理论。期刊同时还包括画家乔治·万顿吉罗(George Vantongerloo,比利时人, 1886年 - 1965年 )、建筑师奥德(J.J.P Oud, 1890年 - 1963年 )和格里特·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荷兰人, 1888年 - 1965年 )。
http://zh.freeglossary.com/%E8%8D%B7%E5%85%B0%E9%A3%8E%E6%A0%BC%E6%B4%BE%E8%BF%90%E5%8A%A8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
包豪斯展览会的招贴画
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无论从他的深度还是从探索的广度来说,都毫不逊色于德国包豪斯或者荷兰的风格派运动。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这种前卫的探索在1925年就遭到斯大林的反对,因此没有能够象德国的现代主义那样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立了世界上帝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遭到各国列强的干预,但是革命的信条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使大批知识分子为之狂热,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共产党的革命,为建立一个繁荣、富强、平等的新俄国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内外干涉的困境中,俄国的革命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家在这红艰难困苦中开始为革命的设计探索,利用各种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
俄国构成主义者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世界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他们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谈套"理性主义",研究建筑空间,采用理性的结构表达方式,对于表现的单纯性、摆脱代表性之后自由的单纯结构和功能的表现进行探索,以结构的表现为最后终结,最早的建筑之一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塔方案,完全体现了构成主义的设计观念。第三国际塔是塔特林在1920年设计的,这座塔比艾菲尔铁塔高出一半,里面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无线电台、通讯中心等,这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其实是一个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雕塑,它的象征性比实用性更加重要。
俄国的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直到1921年新经济政策时期,与西方的联系受到鼓励,尤其是俄国的一批构成主义设计家到西方旅行和交流,把俄国的构成主义观念和思想带到西方,俄国的构成主义探索才开始被西方所认识,产生了很大震动,特别是对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联文化部在柏林举办的苏联新设计展览,不仅让西方系统地了解构成主义的探索和成果,而且了解到设计观念背后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目的,受此影响,格罗佩斯立即调整了包豪斯的教学方向,抛弃无病呻吟的表现主义艺术方式,转向理性主义,提出"不要教堂,只要生活的机器"的口号,是包豪斯自1919年开办以来第一次政策上的重大调整。
http://cn.cl2000.com/design/classical/wen_023.shtml
2. 河南金昌投资担保公司出事,目前情况进展。
金昌投资担保公司没下文了吗?就这样不了了之?人民的血汗钱就这样蒸发了?
3. 湖北万人大合唱 省广电 演员是哪的
我是《映山红》中的一位表演者,扮演红军战士的,来自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
4. 2017世界避孕日主题是什么 2017年世界避孕日宣传语
9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避孕,给身体最高的礼遇”2017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京召开,呼吁全社会女性提高自主避孕意识,选择健康、科学、有效的避孕方式。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张立、卫计委妇幼司巡视员王巧梅、中国妇女杂志社副社长吴宝丽、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刘萍和拜耳大中华区总裁朱丽仙及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李坚等出席会议,并共同发起“身体自知、精神自主、生活自信”的现代女性新主张倡议。
2017年世界避孕日宣传语
1、选择正确的避孕方法,创造和谐幸福生活。
2、为您服务我的心愿,避孕优生您的贡献。
3、珍视友情,珍重亲情,珍惜爱情。
4、知情选择安全可靠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5、自觉实行避孕节育,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6、计生药具送到家,户户盛开幸福花。
7、洁身自爱,百利无患。
8、实行计划生育,必须坚持以避孕为主的方针。
9、科学的选择避孕方法,减少意外妊娠。
10、避孕保健随您行,健康幸福伴一生。
11、宽容和理解是最好的爱情保鲜剂。
12、满足广大群众避孕节育需求、提高妇女保健意识。
13、选择正确的避孕方法,就是爱惜自己。
14、夫妻间的体贴能换来家庭幸福。
15、避孕节育是家庭幸福之源,优生优育是祖国兴旺之本。
16、生殖健康伴您度过美好的人生。
17、让生殖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18、创造幸福,营造温馨。
19、避孕药具免费发,育龄夫妇乐开花。
20、实行避孕节育是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
21、紧急避孕药不能当做常规避孕药反复使用。
22、体贴--夫妻的粘合剂。
23、美好人生从避孕节育开始。
24、避免意外怀孕,正确使用避孕药具。
25、满足育龄群众避孕节育需求,防止性病艾滋病传播。
5.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山西艺术学校时期(美术专业)1951-19581951年11月5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山西艺术学校正式成立,隶属于山西省文化局。它是山西省第一所公立艺术学校,也是建国后全国较早成立的艺术学校之一。学校地址在当时的太原市并州东街4号,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主校区。首任校长力群、副校长洛林,历任校长唐仁钧、夏洪飞、乔耀世。
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为刚刚解放的山西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急需人才,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电影放映、群众文化等不同专业,培养方式主要以培训为主。学校这一时期举办了近50期训练班,培训了5000余名文化艺术干部,他们分布在全省的工矿、农村、俱乐部、文化馆、文工团及各地区艺校,促进了省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当时的美术教师有赵延绪、力群、王学化、王世祥等。赵延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力群曾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王学化毕业于华北联大,王世祥毕业于四川美专。他们是新中国时期山西美术教育的缔造者、奠基者。
这一时期,美术专业的任务重在培养文化团体的美术创作干部及各地区艺校师资。这些美术人员成为山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服务国家建设、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先头骨干,也为新中国时期山西的美术及美术教育事业在全省各地播撒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1958年12月5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西艺术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山西艺术学院,仍隶属山西省文化局。学院成为与当时全国各大艺术学院并行的院校之一,是山西省艺术教育的重大飞跃。因学校面积有限,美术系借驻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建筑学校办学。院长夏洪飞,副院长武子慧,历任党总支书记王青野、巨玉秀,副书记蒲英,美术系主任娄霜,党支部书记王奂。
学院设有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和舞蹈科,分设本科、中专各部。本科学制五年,中专学制三年。美术系开设中国画、版画、油画、工艺美术、雕塑5个专业。1959、1960年招生两届,共招本科生60名,中专生120名。
美术专业教师有:赵延绪、王绍尊、黄景涛、娄霜、蒋采苹、赵球、董其中、肖惠祥、叶振兴、吴彻、袁珑、王世祥、刘剑菁、谢述先、张熙玉、王怀基、张一方、邹兰萍、邬国廷、焦国辉、李惠然、吴国俊、张大敏、肖林、张宗载、铁一等人。行政人员有:贾伯俞、刘萍、韩美等人。教师大都毕业于著名美术院校,有不少人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山西支援建设的,他们为山西的美术教育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他们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作教具,教学内容贯彻了民族化、地方化、现代化、群众化要求,建立了集体教学制度,加强了艺术实践。1959年,中央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曾到校参观指导并给与好评。该时期美术创作有名的是山水画长卷《同蒲风光》,由赵延绪、黄景涛等人为建国10周年献礼而作,发表于《美术》杂志,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师生们还利用木刻印制传单积极参加支援朝鲜、反对美帝等活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新兴木刻的革命战斗传统。
1962年曹美等四名同学应征入伍,曹美的4件作品在1962-1964年连续获得北京军区文艺奖,3件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军美展,1件获得优秀奖,他们以其优秀的才能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创作骨干。 1962年7月3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指示,山西艺术学院停办,美术系、音乐系本科师生大部分转入山西大学,成立艺术系美术、音乐专业,部分本科生及中专班提前就业。系址曾在省建校、山大北院2号楼、主楼、图书馆楼。
历届主任夏洪飞、吉林,副主任娄霜、张柯南、刘建昌、孔繁洲、黄万品、王永清、樊维信、王长义、谢述先、贾永珍,党支部书记王青野、刘文祥、贾振华、樊维信,副书记赵学周、夏洪飞、贾振华、樊维信、张顺清、刘世华。
美术专业并入山西大学后,成为当时全校13个专业之一,娄霜兼任美术教研组主任,刘剑菁任教研组副主任。教研组下设基本练习、中国画、版画、雕塑、工艺教学小组。转入山大的教师有:赵延绪、王绍尊、娄霜、吴国俊、刘剑菁、叶振兴、赵球、董其中、吴彻、袁珑、谢述先、张熙玉、王怀基、焦国辉等人。
此后,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陆续增加的有:仝献普、张顺清、初青云、马洪琪、李荣、史秉有、史希光、曹雯、胡有章、俞老四、刘长有、徐震、杨全仁、郭玉祥、韩植墨、刘治平、李德仁、於平、张明远、陆刚、钱世刚、刘建平、冀荣德、吴小丁、王纪平、张卫东、张骅骝、董文运、霍耀中、陈昭、苏志东、杨程远、高鑫玺、彭景跃、郭秋英等人。行政人员有:李浩然、李涤生、蒋瑞娟、崔一兵、柯菲、张菱、张喜德、闫富宝、赵桂莲、卢改芳、石晓玮、李春敏、王素兰、张文田、陈楠、王晋高等人。
1963-1965年招生三届,学生50余名均为本科。1966年“文革”爆发,停止招生。1972-1976年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170名,学制二年。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0年,共招生600余人。1978年为补充师资招收了李德仁、马洪琪、胡有章、霍山中4名研究生,这是山西有史以来培养的第一批美术类研究生。
1964年后师生两次赴忻州参加农村社教,绘制宣传大寨、焦裕禄的幻灯片、连环画等,积极配合了当时的活动。1969年,王怀基创作的毛主席塑像落成,成为山西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建筑。
1984-1990年,教师有9件作品入选第六、七届全国美展,1件获铜牌奖,2件获优秀奖,张顺清赴日举办个展,刘建平的《走过村庄》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赴日展出并在意大利ARTE发表,王纪平的当代艺术活动倍受关注。1988年发起、召开了“张彦远及《历代名画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师生作品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谢述先主编的《美术高考指南》出版。
1963年以来,毕业学生的木刻创作相继入选全国美展,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成为“文革”时期经典作品,赵益超、张明堂合作的《晓色初动》获七届美展金奖。山西大学培养的美术人才开始遍布省内外,成为艺术界的骨干分子。 1990年9月,根据山西省教委晋教人字(90)70号文件,山西大学艺术系正式分设为美术系、音乐系。系址曾在南院艺术楼、物理楼、北院图书馆楼。历届系主任赵球、仝献普,副主任仝献普、韩植墨、魏咏,总支书记刘世华、王泽华、赵培文,副书记魏咏。
这一时期增加的教师有:陈俊、李蕾、武贵文、赵紫春、耿剑、梁永刚、李雅君、王玉玺、刘彩军、乔金、武小明、王怀宇、王志俊等。行政人员有:石晓玮、吕春香、王素兰、张文田、陈楠、李春敏、王晋高、李星元、刘惠英、金辉等人。
教学上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包括本科、专科、成人、研究生课程及社会办学,加强了基础课教学,扩大了专业口径,深化了教育改革,为山西美术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期间共招各类计划内学生397名。
199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旅美画家丁绍光来校访问,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7月,山西大学承办的“中国佛教思想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太原和五台山举行,教师刘治平、李德仁宣读了论文。这一时期,李德仁出版了《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道与书画》、《徐渭》等专著,获山西省社科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委人文科学一等奖等。
1991年刘建平的《走过村庄》入选法国秋季沙龙,1993年冀荣德作品获得全国版画展铜牌奖。1994年教师作品近十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刘建平、冀荣德、胡有章、陆刚作品分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美展金、银、铜奖。1996年刘建平、冀荣德获山西省首届“跨世纪文艺新星”称号,张顺清获得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
1995年前后,毕业生赵毅凯荣获沈阳集团斥资百万、全国征集标识活动一等奖,梁永刚等人获得全国“美苑杯”大赛三等奖、优秀奖7项,牛晋平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版画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体现了当时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积极活跃的艺术创造能力。 1996年7月,根据《山西大学“九五”计划及2001年远景规划纲要》,学校决定成立美术学院,是当时学校最早的4个学院之一。院名由中央美院教授朱乃正先生题写。院址在北院图书馆楼,2004年迁入新艺术楼。
历任院长仝献普、韩植墨、王玉玺、高鑫玺,副院长韩植墨、魏咏、吕春香、於平、刘建平、王玉玺、刘彩军、高鑫玺、安春保、贺强,书记赵培文、曹振汉、杜建民,副书记魏咏、吕春香、韩树林。
这一时期增加的教师有:郭菲、王亚竹、史蕙、史宏云、刘维东、吴光宇、王芊、曹栋、郭世光、李恒东、李晓阳、仲丛惠、赵建纲、曹峰、王璐、王丽雯、白钊义、武大明、武晓梅、张桐源、廉婷、蒋莉、庞卓赟、于跃、徐胤嫣、要宇、梁勇、刘勇、胡紫南、徐海涛、王永生、周涛、於歌、冯任军、姚澜、陈志勇、张惠新等。行政人员有:王晋高、陈楠、李春敏、李星元、刘惠英、金辉、张艳华、刘维东、贾炜玲、王伦梅、张秀玲、白冬青、赵成林、张一平、毛北义、白鹭等人。
1998年承办了“全国第八届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管理研讨会”及“全国美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展”。同年申报美术学硕士点获得成功,正式开启了山西教育史上美术学硕士培养的先河。2000年又与音乐学院联合获得艺术学硕士点,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与省城乡规划研究院联合成立“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03年取得设计艺术学硕士点,2005年取得艺术学硕士点一级学科,2006年又取得了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点。至此,美术学院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艺术学学科最全的硕士培养单位之一。
1999年郭玉祥、高鑫玺、王志俊设计制作的“国庆50周年赴京庆典彩车”获总体设计一等奖,得到了专家和中央领导的好评,为我省争得了荣誉。2002年高鑫玺完成了学校校徽、校旗、校庆标志的整体设计,韩植墨、王纪平、郭秋英、彭景跃、刘维东、武贵文、仲丛惠、李蕾、陈俊等人承担了多项设计,为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做出了极大贡献。
此外,王玉玺作品《山村童趣》获全国第四届体育美展银奖,教师作品近二十件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科研成果显著:高鑫玺《VI系列设计》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武小明《唐朝御醋》获中国之星设计大奖赛铜奖,王志俊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大赛亚洲区优异奖,高鑫玺主持完成了《榆次老城的修复与保护》,王纪平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博物馆整体装饰》,霍耀中、王怀宇主持完成了《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等课题。张明远的《山西辽金彩塑的考察与研究》荣获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学院主编的《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美术作品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美术学论文集》、《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出版。
1996年至今,各类计划内招生近2000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艺术大赛频频获奖,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研究团队,团队正围绕“融合中西艺术精华,弘扬三晋特色文化”的学术定位展开新的研究与探索,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推一批具有学术前沿价值以及三晋地域特色的高端学术成果。
6.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所获荣誉
1
2005、5
作品《中国母亲》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金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2
2005、5
作品《白族酒歌》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金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3
2005、5
作品《筑路先锋颂》获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银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4
2005、8
作品《可爱的宾川》获第二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金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5
2005、8
作品《我爱移动这一行》获第二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金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6
2006、11、
作品《苍山之魂》获第三届全国原创歌曲新人新作评选大赛银奖
赵全胜
银奖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7
2007、3
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在大理州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赵全胜
三等奖
大理州委员宣传部
8
2007、7
作品《鱼水情》获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
赵全胜
银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9
2008、11
荣获大理学院教学成果奖
赵全胜
二等奖
大理学院
10
2008、12
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优秀指导教师
赵全胜
一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1
2008、12
创作和指导的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一等奖
赵全胜
一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2
2009、2
创作和指导的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业组二等奖
赵全胜
二等奖
中国教育部
13
2009、2
论文《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在全国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赵全胜
二等奖
中国教育部
14
2005、9
论文《声乐课教学中的授予学双方主体的心理初提》在云南省第四届“聂耳杯”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高师组三等奖
杨秀
三等奖
云南省教育厅
15
2008、12
在“中国声乐孔雀奖”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大赛云南省赛区选拔中,获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周刚兵
二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6
2009、9
论文《以现代声乐的眼光看待古代(唱论)等声乐论著的艺术价值》在庆祝新中国处理六十周年云南省音乐论文补赛中获三等奖
王婕
三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7
2008、12
在“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奖赛云南赛区获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王婕
二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8
2009、12
论文《二胡练习曲的创作思路探究》获“云南省高等音乐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教学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
邓蕊
二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19
2009、8
在2009年云南省“聂耳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高校教师综合比赛二等奖
柴磊
二等奖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20
2009、8
在云南省第五届“敦煌杯”民族乐器大赛中获琵琶专业组一等奖
柴磊
一等奖
云南省文化厅
21
2006、9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蹈基本功教学课堂组织》在云南省第四届“聂耳杯”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高师组三等奖
曹亚辉
三等奖
云南省教育厅
22
2007、7
作品《幻》入选“高原巡礼”云南省美术作品大理州展
张跃源
入选奖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3
2007、7
作品《花卉》入选“高原巡礼”云南省美术作品大理州展
董 平
入选奖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4
2006、1
作品《剑川木雕艺术》入选《2006“云南元素”设计艺术双年展暨云南省历届设计艺术获奖作品展》
张跃源
入选奖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5
2008、2
设计作品《藏典佛茶》获应用·概念类一等奖
董 敬
入选奖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6
2007、5
作品《石·失经评委会评选确认为《云南省第八届版画作品展览》
朱静苑
入选奖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7
2004、8
版画作品《梦乡2》经评委会评选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朱静苑
二等奖
云南省文化厅
28
2004、10
版画作品《一件》经评委会评选确认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版画精品展览》
朱静苑
展览奖
云南省文化厅
29
2010.8
书法作品隶书古诗入选全国第三届西部书法篆刻展
张云霁
入选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 1
《大学音乐》
赵全胜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3年
2
《崇尚生命》
郑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银苍玉洱之间》
段旭骏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4
《纳西乐舞文化》
杨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5
《怒江文化探究》
杨秀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年
6
《彭钢风景写生专集》
彭钢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年
7
《白族本主雕像造型艺术研究》
闵如刚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8年
8
《白尼画集》
杨 云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
9
《白族歌唱体系探究》
高丽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年
10
《艺术思考》
杨韶春赵全胜等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1
《心中的梦》歌曲作品集
杨红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
12
《彩色的梦》教师歌曲作品集
李翔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3
《回眸》教师美术作品集
李翔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4
《书法鉴赏》
张云霁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5
《图说中国书法史》
张云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6
《小学书法教材3、4册》
张云霁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
2004、9
作品 《白族酒歌》
赵全胜
发表
《云岭歌声》2004年
第九期
2
2004、12
作品《可爱的宾川》
赵全胜
发表
《云岭歌声》2004年
第12期
3
2005、5
作品《中国母亲》
赵全胜
发表
《神州歌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
2005、5
作品《筑路先锋颂》
赵全胜
发表
《神州歌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
2005、9
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
赵全胜
发表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6
2005、6
论文 《声乐教学改革探索》
赵全胜
发表
《沉思与灵动》大理学院丛书第一集
7
2006、5
作品《美丽的剑川》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教材曲选》(中央民大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赵全胜
发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8
2007、3
论文《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发表在《大理学院学报》
赵全胜
发表
大理学院
9
2007、3
论文《白族原生态民歌》
赵全胜
发表
《民族音乐》第三期
10
2007、9
《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新课程改革的探索 》
赵全胜
发表
〈大理学院〉学报2007、9
11
2007、12
论文〈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 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
------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全胜
发表
《民族音乐》2007第6期
12
2007、5
作品《美丽的校园》
赵全胜
发表
《全国优秀校园歌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13
2008、3
论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间音乐教育的思考》
赵全胜
发表
音乐核心期刊《中国音乐》2008年第二期
14
2008、6
论文〈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 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全胜
发表
《艺术思考》
15
2008、6
论文《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
赵全胜
发表
艺术思考》
16
2009、3
论文《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
赵全胜
发表
大理〈大理学院〉学报2009、1
17
2009、3
论文《白族“绕三灵”活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价值》
赵全胜
发表
全国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09年第二期
18
2009、3
作品《唱歌唱到心相合》
赵全胜
发表
全国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09年第二期
19
2007、9
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赵全胜
发表
大理学院学报
20
2007、3
大理学院青年画家朱静苑作品选
朱静苑
发表
《大理文化》
21
2008、5
浅谈版画中的线
朱静苑
发表
《艺术思考》
22
2008、5
浅议新课标下音乐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赵治华
发表
《艺术思考》
23
2008、5
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赵治华
发表
《艺术思考》
24
2008、5
论荷兰小画派的回归
刘萍
发表
《考试周刊》
25
2008、5
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高丽
发表
《艺术研究》
7. 谁能把我设计个《刘萍》的艺术签名
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 Baroque art ←(贝尼尼:《圣塞勒萨的沉浮》)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来自以下三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这种倾向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这种贬意甚重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皆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他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美术史原理》,1915)。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希腊美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哥特式美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日本美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建 筑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著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7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他在1624~1633年间完成的、置于圣彼得大教
8. 急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章
[1] 郑翔.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03)
[2] 董玉梅.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宜宾学院学报 , 2003, (05)
[3] 姜萍.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丹东师专学报 , 2002, (S1)
[4] 甘传鹤,刘海涛.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 2000, (04)
[5] 韩丽丽,尹春芬. 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01)
[6] 杨征. 挫折心理调节法. 新东方 , 2003, (Z2)
[7] 戴书新.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 心理世界 , 2001, (08)
[8] 顾理平. 化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江苏高教 , 1995, (01)
[9] 李跃雷,唐占成. 浅论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1997, (01)
[10] 洪荣平.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观念. 化工高等教育 , 1986, (03)
[11] 黄飞.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的“困惑”?. 高教探索 , 1988, (04)
[12] 郑学琴,.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与引导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 , 2006, (05)
[13] 刘周平. 浅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 湖南社会科学 , 1999, (04)
[14] 郑学琴,.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与引导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 , 2006, (05)
[15] 周广伟.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 1999, (04)
[16] 邹海燕,张建光.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预防.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96, (03)
[17] 王建忠. 辽吉黑津四省市人民出版社合作为大学生出版一套丛书. 中国图书评论 , 1990, (06)
[18] 宁艳,刘志强.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理论观察 , 2002, (03) .
[19] 刘智.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
[20] 刘萍,方乐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21] 胡佩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理论与当代 , 2005, (06) .
[22] 张坚.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02) .
[23] 王红琳.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02) .
[24] 阳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 (02) .
[25] 唐冰心,王晓燕,史黎青,陈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 , 2005, (07) .
[26] 肖冬梅. 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03) .
[27] 吴先超,杨怀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05, (04) .
[28] 张为红,于莹. 如何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 , 2005, (03) .
[29] 隗峰,努尔莎拉.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征及应对措施[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02) .
[30] 樊华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05, (04) .
9.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
董事会成员: 马五一 王倚山 周兰林 董事长: 马五一 副董事长: 王倚山 监事: 孔繁勇 总经理: 刘尚勇 副总经理: 李砚强 刘萍 王为 郑军 书画部: 刘尚勇(兼) 李砚强(兼) 四季拍卖书画部: 郑军(兼) 杨玉华 古董部: 王为(兼) 任雅武 郑里 赵艺 油画部: 艾珉 李伟伟 客户服务部: 吴奕洁 闫纯雪 刘露 刘飞鹤 市场部: 刘萍(兼) 黄巾美 蒋雷 财务部: 兰毅民 方蕾 见学勤 刘雨丝 办公室: 王晓鹏 梁明宇 管锦兵 赵记弘 徐克新 赵淑英 宣传网络部: 陆红梅 吴波 张迪 徐婵娟 侯悦 李海鑫 刘畅 展览保管部: 韩海兵 张江丽 吴芃芃 郭艳 胡皓 寿利扬 法律顾问: 于国富 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