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葫芦丝的简单曲子
1、《走进新时代》是张也演唱的歌曲,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歌曲发行于1997年4月1日,收录于专辑《走进新时代》。1999年,《走进新时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2、《我和你》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由常石磊、马文和陈其钢作词,陈其钢作曲,中国歌手刘欢和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演唱。收录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主题歌曲专辑》。
2009年,该歌曲获得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7—2009)优秀歌曲奖。
3、《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原西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4、《月光下的凤尾竹》由中国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傣族乐曲,词作家、诗人倪维德作词。该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
5、《映山红》是邓玉华演唱的歌曲,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谱曲,歌曲发行于1974年10月1日,该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2006年1月28日,该歌曲登陆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Ⅱ 普通葫芦丝价格多少
玩具级的,十几二十元,也有十元左右的,一般这种葫芦丝都没有副管,声音比较单调,音色也不尽人意。
学习级的,100元左右,稍好一点的,200元左右。用胶木压制的葫芦丝30几元一个,作为学习用葫芦丝,也不错。
演奏级的,三四百元左右,稍好一点的,五六百元,作为普通葫芦丝,这个价格基本上到顶了,再好一点的就是定制级的了,往往都在千元以上。
Ⅲ 介绍葫芦丝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
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的小卜冒抱着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都伴随着傣
族动人的歌声。
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孔,音域为3567123456,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
Ⅳ 葫芦丝的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气室,葫芦口做为吹口,通体长约30厘米。常见三管,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的葫芦丝。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的竹管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几个音孔,一般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个洞,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
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 ,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 ,在两支副管紧贴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线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主管用于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4)葫芦丝宣传单扩展阅读
葫芦丝的音调: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D/E/F/G/A/B/等调。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
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 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Ⅳ 跪求葫芦丝社团宣传单!!!!!
你不会自己设计啊?创始人的话这个工作再简单不过了。望你好好经营吧。
Ⅵ 描写“葫芦丝声音优美”的句子有哪些
听到这优美的葫芦丝,我整个人好像都沉醉在音乐里,吹得有感情,使人如痴如醉。
我好像身临其境,在西双版纳的树林里。月光、竹子相伴在我身边,美丽的傣家姑娘在那跳着优美的孔雀舞。是这一声声乐曲,把我带到了这境界。
葫芦丝悦耳的声音让我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这时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
葫芦丝的音乐令人陶醉,她的音色如此优美。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长表现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它发出的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为葫芦丝。
葫芦丝看似简单,实则味道很浓,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葫芦丝的声音能舒缓自己的思绪,能释放自己的思想漂移,那说明尼有一颗柔软的心,即使外表看起来很坚强,但心底在某个空间的某个阶段,心还是想释怀,得到一种疏松的感觉。
葫芦丝的声音宛如自然的清香,像一池清水漾起无数的涟漪,让思绪在水上飘荡。
葫芦丝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的声音柔美和谐,简单味道却足。
葫芦丝的声音犹如丝丝雨滴落在心上,让人无法忘怀。
葫芦丝的声音低调悠扬,有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葫芦丝的声音简单而又动听,余味十足,让人舍不得。
葫芦丝的声音让人难以忘怀,像优美的小提琴,却又比小提琴声音更加浓厚。
Ⅶ 葫芦丝名曲有哪些
1、《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由我国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傣族乐曲,词作家、诗人倪维德作词。1979年,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对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诗人诗兴大发之际,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
2、《婚誓》由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创作,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芦笙恋歌》的插曲。《芦笙恋歌》主要讲述的是在解放前,中国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少数民族的年轻猎手扎妥,因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奸淫烧杀、蛮横抢夺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3、《多情的巴乌》是一首用葫芦丝或巴乌演奏、欢快的、具有动感的音乐, 是著名作曲家张汉举老师的经典之作,此曲原本是一首彝族风味的声乐曲。
4、《竹林深处》是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由龚全国填词、杨正玺谱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
5、《山寨情歌》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曲目,可谓是经久不衰,至今也演变而成了一些不同的版本,最受欢迎的版本由我国葫芦丝演奏大师哏德全老师倾力演奏。
Ⅷ 描写葫芦丝声音的句子
1.
听到这优美的葫芦丝,我整个人好像都沉醉在音乐里,吹得有感情,使人如痴如醉。
2.
我好像身临其境,在西双版纳的树林里。月光、竹子相伴在我身边,美丽的傣家姑娘在那跳着优美的孔雀舞。是这一声声乐曲,把我带到了这境界。
3.
葫芦丝悦耳的声音让我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这时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
4.
葫芦丝的音乐令人陶醉,她的音色如此优美。
5.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长表现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6.
它发出的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为葫芦丝。
7.
葫芦丝看似简单,实则味道很浓,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8.
葫芦丝的声音能舒缓自己的思绪,能释放自己的思想漂移,那说明尼有一颗柔软的心,即使外表看起来很坚强,但心底在某个空间的某个阶段,心还是想释怀,得到一种疏松的感觉。
9.
葫芦丝的声音宛如自然的清香,像一池清水漾起无数的涟漪,让思绪在水上飘荡。
10.
葫芦丝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1.
葫芦丝的声音柔美和谐,简单味道却足。
12.
葫芦丝的声音犹如丝丝雨滴落在心上,让人无法忘怀。
13.
葫芦丝的声音低调悠扬,有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14.
葫芦丝的声音简单而又动听,余味十足,让人舍不得。
15.
葫芦丝的声音让人难以忘怀,像优美的小提琴,却又比小提琴声音更加浓厚。
Ⅸ 葫芦丝校本课程内容怎么写
掌握好葫芦丝演奏需要进行许多的训练,除了了解葫芦丝结构、特性、历史以及乐理常识等知识以外,着重要做到三点。
第一是用气。气息的运用关系到乐音、乐句、乐段、乐章乃至整个乐曲的连贯、流畅,比如平吹、超吹的交替,长音气振音的处理、气息压力控制(避免出现“咕”音)、循环换气法、换气位置处理等等。气息的训练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深呼吸或闻花香时的状态),从长音训练开始,通过较长时期的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的。
第二是用舌。舌头的运用通常指的是吐音,即单吐、双吐、三吐。单吐的训练一开始就要从“吐”和“苦”这两个字的舌头运动做发音练习,即单独做“吐……吐……吐……吐……”和“苦……苦……苦……苦……”的分别练习;双吐的时候要做“吐苦吐苦”以及“苦吐苦吐”或者是“的格的格”以及“格的格的”的分别练习,使舌根发音的力度、音量、音色与舌尖的发音完全相同;三吐则是由1个单吐+1个双吐或者是1个双吐+1个单吐构成的,只要前面的单吐与双吐的训练比较扎实,三吐则是水到渠成。
第三是用指,即手指的运用。手指的控制最终是由大脑控制的,因此手指的训练其实就是大脑的训练。手指的练习应该从音孔的开、闭开始着手,一方面需要控制手指开孔时高度不宜过高(约1--2cm),另一方面要做到闭孔时的准确和弹性(快速而不漏气,类似敲击),开、闭手指训练要做到小臂、手腕、手指的放松,开孔的手指不宜过高,闭孔的手指不宜过于紧张,只要将音孔盖住不漏气即可。练习时先从单个的手指开、闭的交替训练,先慢练,做到放松、均匀,然后再做多个手指的配合开、闭训练,要求做到同时起落、配合紧密。
如果掌握好这三个基本点,葫芦丝的演奏基础已经完成了一半,以后需要加强音阶练习、技巧练习以及乐曲的处理。
我也是葫芦丝的爱好者,在一家买葫芦丝的网站看到过一些葫芦丝的教法。感觉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一看,感觉还是可以跟着练习的。http://www.maiqin.com/hulusijiaoxue/
Ⅹ 葫芦丝的制作方法
葫芦丝的制作方法如下:
准备材料:西葫芦1个、花生油1勺、盐1克、生抽1勺、蚝油1勺、白糖5克、辣椒2个
一、西葫芦洗干净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