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中国文化对人的尊崇,强调人对宗族和集体的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作者:钟新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网络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网络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统治术;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Ⅱ 刘氏家族史2000字
刘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刘姓目前已是中国第四大姓。刘氏据1987年中国社科院遗传研究所杜若普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刘氏为全国十大姓氏之一,排在第4位。刘姓发源于河北唐县,两汉时期,经长安和洛阳向全国各地辐射。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Ⅲ 村霸恶霸十种表现行为
严格来说,“村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而是对农村一些流氓恶势力的通俗用语。“村霸”的特征有七个,符合其中之一的,一般均可归属于“村霸”范畴:
一是横行乡里,称霸一方,严重干扰破坏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
二是无事生非、无理取闹、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危害农民群众利益,群众不敢惹、乡村干部不敢管的;
三是倚强凌弱、强拿强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或坐地纳贡、结伙哄抢的;
四是有组织、有固定成员,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扰乱和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
五是对乡村干部不满,寻衅滋事、无理取闹,或者依仗其家族、亲属势力或利用其物质财富操纵农村基层组织选举的;
六是诬告陷害,利用热点难点、矛盾纠纷煽动群众,操纵闹事,破坏农村安定团结的;
七是受雇于人、充当打手,残害无辜的。
如何区别对待宗族中的恶势力?
在农村治理中,宗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区别对待其中的恶势力?
孙忠诚表示,宗族的确在农村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也有一些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出现扭曲,演变成为争夺家族利益甚至一己私利而从事非法活动,侵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股恶势力。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宗族恶势力,必须毫不手软,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治理中面临哪些困难?
孙忠诚表示,目前,在治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工作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不足,许多适龄青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很容易蹚入“村霸”浑水。
二是存在个别基层组织人员为“村霸”充当保护“保护伞”的行为。
三是一些地方基层“两委”班子选举制度不健全、不透明,“村霸”拉票、贿选,或为当选“两委”而拉拢成气候的“村霸”、宗族势力,从而沦为其欺行霸市的爪牙。
四是有些基层组织弱化,作为民间纠纷第一道防线的村调解委员会、治保会等面对矛盾纠纷不愿管、不敢管;而一些村民法治观念淡薄,面对不法侵害多数选择忍气吞声,助长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造成执法、司法部门无从了解相关犯罪行径,无从查办和治理。
如何建立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的长效机制?
孙忠诚表示,建立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要加强检察、纪检监察、公安、社会综治的协作配合力度
二是要发挥检察职能,配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和换届选举机构共同维护好“两委”换届工作秩序,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是加大宣传,及时曝光查办的典型案例,
同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Ⅳ 怎样写宗族碑文
幼小贫寒,能独立,进学堂,谋杂事,糊口全家,敬孝双亲;
少年才俊,善书绘,画板报,搞宣传,卓尔不群,倜傥其身;
年青入党,做连长,任干部,担书记,组织建设,协调乡里;
半生为民,起砖厂,建桥梁,修水库,恩泽百姓,名垂人心;
老有作为,采树籽,育苗木,养花果,分享其乐,满庭芳芬;
尽是榜样,重亲朋,尊师长,亲友邻,融洽和谐,素性好善;
堪称楷模,有学识,讲原则,查大体,光明磊落,从容一生;
领导家庭,伺爱妻,带儿女,顾媳婿,含辛茹苦,细致勤俭;
兴旺宗族,训子孙,言教导,行激励,积德耀宗,聚福后人;
Ⅳ 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的成员
曾仕生 新加坡内阁成员
曾筱龙 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州州长
曾水照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原理事长
曾信雄 台湾世界曾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台湾光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清诚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秘书长
曾国鹏 菲律宾曾氏总会原理事长
曾银金 台湾旭展投资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连环 菲律宾曾氏宗亲总会
曾仲远 菲律宾曾氏宗亲总会
曾宪概 泰国曾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
曾昭宝 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曾光春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原曾子文化研究会南阳分会会长 以下是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于2006年9月24日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当选职务公告:
姓 名 性别 职 务 简 介
曾文仲 男 会长兼理事长 原籍福建惠安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海峡两岸科技开发促进会永远荣誉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常务会董、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理事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曾达康 男 常务副会长 云南永善人,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曾福成 男 副会长兼监事长 原籍福建惠安人,新加坡曾邱公会现任会长兼产业信托人、新加坡龙山堂现任会长兼产业信托人、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顾问及名誉社长、曾福成咨询私人有限公司顾问
曾文穆 男 副会长 泰国曾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泰国展文印刷厂总经理
曾国荣 男 副会长 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理事长
曾汉源 男 副会长 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副理事长
曾观涛 男 副会长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香港九龙分会理事长
曾志伟 男 副会长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香港九龙分会副会长、著名艺人
曾广福 男 副会长 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曾金桥 男 副会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曾子研究会副会长、东江曾子研究会副会长、惠州市国家税务局机关党委书记
曾广河 男 副会长 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海南曾氏宗亲会副会长
曾宪理 男 副会长 江西省吉安锦源曾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曾纪明 男 副会长 广东省潮州曾氏联谊会会长
曾宪盛 男 副会长 广东普宁曾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曾少葵 男 副会长 广东汕头澄海曾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曾宪付 男 副会长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信阳金诚工程公司总裁
曾国杰 男 副会长 福建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曾庆峰 男 副会长兼副理事长 嘉祥县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嘉祥县曾子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
曾台萍 男 副理事长 福建厦门人,新加坡曾邱公会副会长兼产业信托人、新加坡禾山公会副会长兼产业信托人、新加坡龙山堂现任副会长
曾换塔 男 副理事长 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秘书长
曾 昱 女 副理事长 加拿大籍,世界曾氏宗亲总会香港九龙分会当届会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副执行长、全球北美客家人、华人、华侨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联盟秘书长、广州岭南教育集团项目发展总监、国际教育与投资 发展中心主任
曾志平 男 副理事长 广东惠州海燕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建民 男 副理事长 广东惠州华民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曾德和 男 副理事长 惠州天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良建 男 副理事长副会长 广东惠东益成EVA 橡塑发泡厂总经理、惠东鞋材商会
曾 晨 男 副理事长 四川泰德富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光明 男 副理事长 广东第四建筑公司东莞分公司经理
曾三源 男 副理事长 广东增城曾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曾添标 男 副理事长 广东潮州曾氏联谊会副会长
曾宪祈 男 副理事长 江西吉安锦源曾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
曾范志 男 副理事长 广东罗定曾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曾令霞 女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山东嘉祥人,嘉祥县政协常委、中国嘉祥曾子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建廷 男 副监事长 广东惠州市发展计划局副局长
曾修维 男 副秘书长 新加坡曾邱公会正财政
曾森平 男 副秘书长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九龙分会副会长
曾少求 男 副秘书长 泰国曾氏宗亲总会总干事
曾子彬 男 副秘书长 广东惠州市河南岸办事处公会主席 理事
曾志忠 马来西亚槟城三省堂曾公司
曾楚彬 马来西亚槟城三省堂曾公司总务
曾少求 泰国曾氏宗亲总会总干事
曾侨荣 新加坡曾邱公会副会长
曾修凯 新加坡曾邱公会副查账
曾换敏 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
曾森平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九龙分会副会长
曾 羽 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九龙分会秘书
曾虾女 侨港英德同乡会会务顾问
曾继贤 香港旅港曾氏宗亲会业务秘书
曾子由 香港旅港曾氏宗亲会总务主任
曾昭演 曾氏宗亲网主编、广府泉公理事会理事
曾金友 福建平和县宗圣庙管理委员会会长
曾子谅 福建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
曾文攀 泉州市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秘书长
曾添辉 泉州市曾公亮学术研究会成员
曾换胜 泉州市曾公亮学术研究会
曾宪科 河南信阳日报社主编
曾明泉 河源市连平县公路局副局长
曾聪明 泉州汇高造价公司总经理
曾翼建 福建厦门新安华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文侨 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秘书长
曾子彬 广东惠州市河南岸办事处公会主席
曾念歆 广东汕头外砂华华乐园经理
曾卓宽 广东潮州曾氏宗亲会副会长
曾德贤 广州市白云区龙岗村
曾祥贤 广州市白云区政府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曾孟祥 广东中山市古镇东鲁照明有限公司经理
曾树能 广东中山市罗浮宫灯饰照明有限公司经理
曾广权 广东中山冠升电器(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冠华 香港协力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广春 河南信阳市光山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曾 强 河南信阳市金盾技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宪钧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庆长 河南信阳市神龙集团副经理
曾令金 江西德安县民政局干部
曾庆让 广东澄海曾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曾一勤 浙江瑞安市曾氏同宗联谊会理事
曾 云 山东济宁市九巨龙房地产开发公司
曾雄文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政府宣传办主任
曾令文 重庆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公司项目经理
曾德程 海南曾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
曾宪源 广东潮州曾氏联谊会副秘书长
曾祥安 陕西西安市印石轩经理
曾国桄 云南永善县建设局干部
曾祥君 山东嘉祥县文化局副局长
曾祥斌 中华书画协会西北分会常务副主席 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祥符 东宗宗子、嘉祥县城北居委居民
曾庆淳 嘉祥县退休教师
曾昭玉 嘉祥县南武山曾氏宗亲会会长
监事
曾伟芳 马来西亚怡保曾氏宗亲会总务
曾宪强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行政处副处长
曾 时 河南信阳市平桥监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曾庆超 襄樊七中初一六班学生
曾柏波 湖南耒阳市人士
曾 平 福建武平
海南澄迈金江镇曾维民发布
Ⅵ 什么是家族观念
1、释义: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
2、简析
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不断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并形成家族体系。在原始群的杂交时期,不能产生家族。母权制氏族公社时期,由于这时男从妻居的多偶通婚,形成了母系家族,这种家族是大家族;到了父权制氏族公社时期,女从夫居的多偶通婚,又形成了父系大家族。但这时由于对偶、专偶的通婚,父系大家族之中已经包容了若干父系小家族组成的个体家庭。
3、意义
家族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这两种职能把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团体。
①家族对内职能:家族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族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
②家族对外职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相应地向社会提供智力、财力,包括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孤、寡的扶养义务。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十分重要机能,它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家族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左右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
Ⅶ 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家族不仅是社会最稳定的基层单位,同时,家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封闭性和自足性,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东方奇观”,这一现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性资源。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是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虽然具有浓厚的血缘小团体性、宗法性。但它强调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对于建设当代社会伦理,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Ⅷ 梅县胜黎士家族
梅县林姓渊源与宗族文化述略据《林氏世糸总记》和《姓纂》载:“林氏出自子姓,黄帝后裔,历夏、商32代而生比干,为商纣王少师。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洒色,朝廷中以比干为首的文武大臣为着国家利益,直谏纣王。纣王执迷不误,反而怒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还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为避纣王之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下旨修建毕干墓,寻访比干后人,拜见其子泉。泉以其居长林石室而生,周武赐泉为林姓,改名为坚。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为冀州之地又称西河。长林现在河南省卫辉市附近,该市建有比干墓。林姓始祖比干。二世为林坚,生子林载。三世林载生三子,长子为林磋。四世林磋为冀州牧,官司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时为大将军。比干22世孙林才,周平王时为大将军。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时是孔子的学生,后仕为大夫,列七十二贤。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晋愍帝时,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入击中原,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至江淮地区,有一部分过长江向南迁徙。这次北方汉人的大迁徙。林禄举族护驾愍帝渡江定都建业(今南京)。林禄后任晋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为晋安王,葬于九龙岗,两个儿子定居晋安。林禄为林氏入闽始祖,林禄的子孙分迁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晋陈宣帝大建4年为朝廷丞相,年老辞官后定居福建莆田县北螺村,为福建莆田开居祖;林万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县林家厢。因林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梅县和梅江区林氏祖宗的迁徙路线。林万春的后裔林岩(林氏87世),官为杭州府御史,定居广东程乡县(今梅县)西角,置许、蓝两姓房屋,田地59亩,粮80余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为唐代林姓入梅县最早的一支。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梅县的林氏多为福建甫田、泉州、晋江迁来。有的是由福建莆田迁拮阳,再由拮阳分迁梅县。梅县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该系林姓是由广东拮阳县移居至嘉应州程乡县(梅县)松源葵坑开基,再由松源分迁至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林氏由闽入粤来梅县开居,历唐、宋、元、明、清、民国,人口不断蕃衍。外迁人口不计,现居住梅城及梅县、梅江区的东郊、西郊、城东、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瑶上、城东、径义、畲江、水车、梅南、长沙、西洋、白宫、丙村、松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个乡镇111个管理区。据1992年统计梅县和梅江区共有林姓21870人,居县区人口排列第12位。梅县林氏迁居国外人的众多,人口数难于统计。迁居国外华侨始于何时无可查考。有据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约1750年前后),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有一部分人迁台湾。祟拜祖宗寻根问祖祭祖祠、祖墓是纪念祖宗,激励后人的传统的宗族文化活动。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祭祖祠、祖墓是林氏传统的宗族活动之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梅州老一辈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从福建迁来,祖屋的堂号,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的得过什么功名、官职等。如《比干墓的传说》、《林家诗》、《天上圣母“妈祖”》等故事传说。旧时林县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圣母神”,经常到“圣母庙”(妈祖庙)去膜拜圣母娘(即林默娘)。旧时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农历八月)的习俗。祭祖祠的时间是农历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规模不一,有单家独户举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为主,有钱人家则全猪全羊。祭祖墓时,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参加,人多能显示此系宗族人丁兴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着彩旗敲锣打鼓,女人挑着祭品,抬着全猪全羊,列队而行,浩浩荡荡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时,由族中长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聆听,祭文内容是讲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丰功伟绩,本族人的迁徙历史。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内外交往频繁,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异地他乡的梅州林氏裔孙乡梓情浓勃发,返乡观光探亲、寻根问祖、借此联络亲情乡谊。很多侨居在异国它乡的梅州林氏后裔,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发思乡之情。近年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乡亲一样,总是不忘祖宗的发脉之地,这些致富了的林氏后裔们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学校,捐资公益事业,实业。回报父老乡亲,回报林氏的祖宗赤足走过的山山水水。石扇吧庄林姓迁居台湾己有25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后,两岸交往频繁,激发了海外林氏宗亲的桑样情怀,他们回大陆寻根问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们不忘祖宗发脉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旅居印尼的林清荣、林荣章先生,香港的林国英先生、林凌运女士,台湾的林飞虎、林和平等人。他们事业有成,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钱、捐物。林飞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曾服务于政界,1945年到台湾,现是新竹市长青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出有个人画册、自传。他热爱家乡,他多次组团回祖国观光访问,为海峡两岸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为梅州、台湾的文化团体牵针引线,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区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和“1994年梅州城区书画艺术在台湾的联展”活动,1997年广东汉剧团到台湾访问演出,2000年他率领台湾新竹客家业余三脚采茶剧团梅州市、蕉岭、大埔、五华的等地访问演出。他还出资在梅州市了一间中专学校。他先后被台湾政府授“模范父亲”“文化先锋”等荣誉奖证、奖章。2004年农历十月初三,在海内外林氏乡亲的倡议下“蔼慈坑林氏宗亲会”召集在梅州城区和附近村庄宗亲开会,筹备祭祖活动,中午设席60台宴请参会人员。宗族活动目的是:加深宗亲情谊,宣传宗族文化;启发族人要承先启后,继承先祖的创业精神;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共建家园。林氏宗族文化《林家诗》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旧时异地林氏祖叔相见均于能背《林家侍》为佐证。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宋仁宗御书题诗如下: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芝兴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斯年。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月中。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天上圣母“妈祖”,中国和平女神——林默林愿是福建莆田林氏后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经擢第,官翰林检讨,授国子监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相传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于福建甫田县湄洲岛,因满月仍不曾哭闹,故父母给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学慈善,谙熟天文海情和医学,指引渔民耕海谋生,教导民众水上救助,并施医济世,深得人民尊敬爱戴。会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升天仙逊。海峡两岸人民闻汛遂相邀于她出生地湄州岛建庙纪念,尊称她为“马祖”寓意她比母亲还亲。不久妈祖德名传到朝廷,皇上也为之感动。从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为止,历代皇帝对马祖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圣母。于是妈祖贤德之名由海峡两岸传到整个江南,继而传到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区。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马祖庙、宫4000多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座马祖宫庙,1600多万信众。占岛内人口的80%。我国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信奉着马祖——海上女神。同时马祖也被外国人友人誉为中国的和平女神。广州市建有雄伟的马祖庙。梅州各地也有圣宫(即马祖庙)。随着各地信众不断到湄州马祖庙朝圣活动,相信今后的马祖文化还会更加弘扬光大。林氏宗族人才辈出旧时梅县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尝奖”的资金鼓励本族学子读书。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为本宗族的集体资金,这种资金称“公尝”(即本宗族的公用资金,由宗族领导人管埋),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兴本族的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支持鼓励本族子弟上学。旧时有些学校是本宗族的,有的地方则把祠堂作学堂,用公尝的钱请私塾教师,支持本宗族的学子完成小学教育。本宗族子弟习成绩名列前矛者,给予奖励,贫穷家庭的学生免费读书,俗称“尝缴上学”。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尝可资助本族的学子渎大学。每年学期考试或春节前夕,按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予奖励。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的海外侨胞和己致富的企业家们,都愿为当地学校或本宗族的学子捐赠奖学金、奖教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学出色者,赞助本宗族作家出书。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因而林氏后裔人才辈出,文人多当官的多。下面列举事例。林氏来梅后裔中较著名的有:丙村镇田头林奕孟,封武德将军。清乾隆年间,他仿效台湾筑陂的方法,在家乡丙村银场溪筑了36陂,引水灌溉农田。西郊乡林绍龙,清嘉庆七年进士,任云南按察史。南口锦鸡林绍斐(竹君),民国初年任广西都督府参谋长、广西民政长等职。丙村银竹林百举,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曾任国史馆编纂。白宫林风眠,著名画家,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口绵鸡林伦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程江长滩林登云,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林氏家族根在中原,历经一千多年发脉播衍,在闽粤地区得以发展壮大,而且远播至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林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花繁五洲,成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辉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