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不是潘金莲演员姜永波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女刁民的告状故事”,说这个被称为潘金莲的李雪莲为“刁民”,可谓出于“公正立场”——你自己搞假离婚,你老公趁机把你甩了,是自作自受;你要“讨说法”,那是你和你老公的事,关别人何事?你倒好,居然一级一级地上告,把市长、县长、院长一个个拉下马……这在现实中可能吗?可这又似乎处处透着真实。这就是荒诞现实主义的魅力。
② 我不是潘金莲男演员图片 演员
刘桦 饰 老胡
范伟 饰 果农
李宗翰 饰 秦玉河
张译 饰 贾聪明
于和伟 饰 郑重
张嘉译 饰 马文彬
大鹏 饰 王公道
郭涛 饰 赵大头
赵立新 饰 史为民
范冰冰 饰 李雪莲
李晨 饰 -
简介 民警
黄建新 饰 -
简介 省长
高明 饰 -
简介 首长
田小洁 饰 -
uc头条里面有新闻,高清照片什么的,
③ 冯小刚拍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什么风格的主题是什么谁能帮我解答谢谢!谢谢朋友们。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画幅的变化。圆形画幅,方形画幅,全景画幅,个人观点主要是表现了李雪莲心境的开阔程度,以及整个环境的开放开明程度。
这部电影的中国风画风以及中国乐器乐曲的使用,能够使观众有一种美的愉悦的享受。
主题是什么?主题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讽刺-讽刺男尊女卑处女情结,讽刺官场腐败等等。还有就是中国社会的人情味儿也在这当中有很大的体现。
关于李雪莲这个女人,我看到网上评论说她勇敢不屈什么坚强,对的。但我更认为,她是一个小女人的做法。李雪莲她知道什么?她只是一个农妇,她从头至尾要证明的不过是我不是潘金莲!其实她没有想那么多。告状渐渐地,成为她心中的坎,成为她丢不掉的东西。她只是李雪莲。
④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好看吗
不谈感动 但讲幽默
文/梦里诗书
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的改编,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呈现着一场用黑色幽默所写实的现代官场现形记,而对三种不同画幅的善用,更使电影在观感上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意蕴,可以说冯式喜剧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即有着延续也有着创新。
圆形、正方形、宽银幕三种不同画幅的善用,成为了电影一道鲜明的亮点,在主人公李雪莲故事所发生的地方,电影采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的画幅,不仅形成了一种对人物和内心的聚焦,契合电影水墨丹青般的质感,也使电影仿若一场唯美的画卷,而当李雪莲上访进京的时候,电影又采用了方形画幅体现法制社会的天圆地方,李雪莲不再告状,回忆新生活的时候,画符也变回了正常的宽银幕,体现主人公对执念的放下,这使《我不是潘金莲》在颇具意境之美的同时又做到了与人物剧情的高度契合。
电影剧情上以一个假离婚不料被丈夫假戏真做,还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李雪莲为展开,她为了去还自已清白,执拗不肯妥协的四处告状希望各级官员给她帮助,但电影中的官员,看似在帮助她试图去解决问题,但实则只是明哲保身的求和谐求稳定,甚至阻挠她继续上访,以此所引发的诸多黑色幽默在逗人捧腹的同时。也令电影的深度从一个情感纠葛的故事转化成了一场将矛头直指体制,极具讽刺意味的现代官僚主义现形记。
在看这部作品的同时,其不经会令人联想到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虽然不论是从拍摄手法,还是从构思形式来说,《我不是潘金莲》都显得更胜一筹,但从故事的根本来看,李雪莲或许很可怜,但她所做的种种却并不值得认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种《秋菊打官司》那源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在法律对她不利的时候,她选择了钻空子,假离婚,而当被骗了,又希望法律能给她以帮助,甚至偏执的想利用他人帮自已杀人,如若并非是突如其来的意外,那么这个故事又应该走向何处?以如此手法所形成的官场讽刺,并无从反衬小人物的苦难与对正义公知的告解。
虽然电影在感情上很难给人以何般真挚的动容,但我更愿意相信冯小刚这次已然在严苛的审核制度下做到了极致,对比如今浮夸盛行的中国电影,不谈感动,但讲幽默的这场官场现形记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⑤ 我不是潘金莲的作品鉴赏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无腰封的裸书充分展现了内容品质的自信。虽然书中写了国策,写了官场与小民,但刘震云称:这并不是一部政治小说,而是生活小说。
⑥ 《我不是潘金莲》 这片摄影指导是谁
罗攀
代表作:《老炮儿》《烈日灼心》《五彩神箭》《狗13》
⑦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讽刺了什么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 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8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
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广阔天地中,一路与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周旋不断。县长史为民(赵立新饰)是李雪莲(范冰冰饰 )第四次告状时所找到的人,最终结果是他非但没有帮上李雪莲反而还被其拉下马,并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⑧ 《我不是潘金莲》好看吗
这是一部难以言说的电影,这是我在观影结束之后最大的感受。如果仅仅作为一部黑色喜剧来看待,它的完成度是让人满足而受用的,但却似乎不足以匹配导演冯小刚为这部新作增添的一大堆注脚里酝酿的野心勃勃。
比如作为一个因为条件有限只能看24帧3D的观众,本片在技术上所给我的反应倒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还要直接和显见。圆形画幅的呈现最后达到了宣传噱头之外的惊喜效果,拱桥上下的一天一地,流水左右的一动一静,在构图上都能看到各种精致的思考。像是一面映照着戏里戏外两个世界的镜子,也像是窥视着那个你无法触及却又近在周身时刻上演的世界的瞳孔。圆方两种画幅之间的第一次巧妙切换让电影院里的我起了一身鸡皮,穿梭的隧道将故乡的圆融与北京的规序一瞬间打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而婺源的取景也都美得那样有分寸,在让人心神荡漾与克制舒缓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同样余韵的还有配乐,急促又敞亮的鼓点密密麻麻地砸下来,像是春天里伴着雷声的鼓噪第一场落下的骤雨,又像是一被串慌张响起的幽微的心跳声碾碎的脚步,漫天起伏,跌宕不止。
李雪莲冒雨去讨说法,此景摄于江西婺源。
再说回到这个故事。永远浸泡在雨水里的乡村,隔着山林树影间可以闻见的烟火气,那些在缥缈日光下、蒙蒙细雨间、冰天雪地里的孑然茕行,那个奔走在坑坑洼洼的十年生涯里一往无前的身影,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叫李雪莲。
李雪莲,是一把刀子,斩去时光。她不懂得收敛锋芒,不懂得积蓄锐气,只懂得鲁莽地横冲直撞,有的只是那一腔红了眼眶的杀意。这把刀还很钝,没怎么打磨成真正的利器,背叛她的前夫秦玉河,那些在程序框架下履行职责却不能如她所愿的法官、院长、县长、市长,都是她曾动过念头试图手刃的对象。她并不清楚或并不在乎杀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更不可能真正计算与掂量这些人究竟值不值得让她赔上自己的一生,她就像是刚刚从生铁锻造而来,还来不及淬上一层凉水,那样直愣愣地冒着冲天的火光和热气。
她只知道她承受着无限巨大的冤屈,但这样的冤情,其实更像是一种怨情。她怨恨着秦玉河把这场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还给泼上了潘金莲的脏水,她怨恨着法院在这个她痛恨的结果上不断地盖章证实、坚持落定,她怨恨为什么向上级一层层申诉最后却落得自己愈发狼狈不堪,她或许也怨恨那个悬在她头顶的二胎政策让自己原本应该迎接新生的人生最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击溃,可能,她还隐隐怨恨着当初提出这个主意的为什么恰恰是自己。她在风雨倾盆里奔波求情,在烈日当空下坐地鸣冤,但得不到结果。她想杀人,可她这把刀却没有什么力量,她需要别人的帮助来摁着他们,她才能把刀一个个捅进去,可她最终也没能拉来援手。她只知道把刀往何处使去,却不知道如果使力,更不知道用刀的章法。
她只是一把无力的刀,因为无力,所以只能借力,这把刀子被迫着改了道,选择冲上北京告状,和所有她无法再直面的力量一路背道而驰。结果她误打误撞地割开了一圈自上而下的皮囊,挖出了鲜血淋漓的豁口,可她心头的怨气却仍然没有得到填补,那里像一座孤零零的悬崖,四面八方刮着空洞洞的风,呜咽着,喘息着,都是她自己的声音。但她多少领悟到了,她至少真的是一把刀,就算不能杀人,也可以伤人,她不是废铁。所以,后来的十年间,她再无法停止告状的动力。即使再也没能成功闯去北京,但这一次的一战成名,已经足够成为她在午夜辗转之间,落在枕边的温热的梦。那些向来涌来的低头哀求、围追堵截、严防死守,成为了她荒凉的人生里唯一余留的快慰。
无助的李雪莲。
其实,如果将这把刀理解为势单力薄的孤弱女权向男权世界伸缩出的反抗与挣扎,似乎也顺理成章。她的前夫因为她结婚时不是处女就将她指责为淫妇,她因为对生育的需求而被动牺牲掉了婚姻但最后生育的梦想也一样成为泡影,她的杀人计划里除掉一部分男人的代价是通过发生媾和借助另外的男性力量完成,她的性权利、生育权利、婚姻权利,自始至终都在一条被不断消解的路途上渐行渐远,可她从来无法察觉,这恰恰是她真正应该感到冤屈的地方。但她心头一直回荡的,只是所有郁结难舒积攒下的怨恨。甚至于当她被赵大头强迫着侵占之后,她不仅仅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而是生出了终于有人愿意聆听她心头多年斑驳的幻觉。她奋力追逐的,从来不是一个申诉冤屈的渠道,而只是一个倾诉怨屈的出口。站在黄山上的那一刻,她仿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锋化成绕指柔。而在砸下热水瓶的那一刻,她一定清醒到,她终究是一把刀,不该被高温熔化,遍体的伤痕都是镌刻。
她的十年上诉路,最后终于秦玉河的意外亡故。就像在我们的生命里,都曾怀着隐隐的期待去展望过一个美好的结局,升华出万千种渴盼,到最后却只是等到了灰头土脸地结束,那样无疾而终地潦草和枯萎下去,仿佛竭尽浮生翻腾的海水,只扑打到了一块冷却的礁石。她将一把刀的命运交给了一捆上吊绳,可她没能死成,因为她的一条命,会坏了人家果园的风水。她的命,在旁人眼中,从来不过如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条新的路子生活,她含着泪,仰头一笑,满满的天光温暖得像是要化掉她,可这却是她毕生之中最锋利的一刻。
李雪莲,是一把尺子,丈量方圆。这把尺子,原本自己都是不正不直的。她的出发点,是要将人情凌驾于法理之上。她始终执拗声讨的,从来不是一个被蒙蔽的真理,恰恰是她自说自话的无理。然而最后,她却又成为了一把丈量出更多人不端印迹的标尺。合法合理的离婚程序,她认定了是假的。因为她约定的承诺被背叛了,因为她理想的家庭被打碎了,因为她倾注的牺牲被磨灭了,所以她不甘,但对于她自己一手酿成的错失,她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正视。这就导致了她层层向上的告状成为了洪水般的生命里唯一的宣泄,一层不成就告向上一层,尝到战果就一告十年。她无心插柳造成的威力,变成了她自己安身立命的动力。她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上告,这是她最强大的一层武装。她就这样失去掌控地被他人看作一个孤独的恐怖分子,一颗异化的定时炸弹。
每年一届的人代会,短短几天时间背后的风云涌动里,上演着李雪莲十年如一日地奔逐,各级官员十年如一日地围堵。这是李雪莲一年才能赶上一回的机会,也是官员一年唯一需要倾力保住的平安。他们只需要这几日的平安,一年就能混过去。但这场牵动着除他们之外还有更多人命运的大会,最后留下在拍照的闪光之间,只有每个代表八分钟的发言时间。这是荒诞的,但更是惊悚的。
看演出的干部们。
一台庞大的社会机器要维持平稳运转,需要每一个零碎部件都各司其职。所以法院最后只需要维持住他的框架里公正的审判,但对于一个法盲的妇女却不愿意施舍一点点多余的耐心解释这套程序。所以县长最后只需要推出信访局长挡走所有的上访者,而面对求告到他面前来的人可以堂而皇之装傻离开。所以市长最后只需要保住省长来巡查时所谓精神文明的体面,所有藏在底下的污垢只需要遮掩到不见天日的地方去就好。所以各级官员只需要在每年开会的前夕对李雪莲嘘寒问暖威逼利诱,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尝试走进她的心里去理解她的苦楚。所以在长途大巴关卡巡查的人员只需要拦截住那些没有身份证的人在人代会期间无法进入北京,为此将一个发烧到浑身滚烫的女人扔在荒郊野地里也无所谓。所以医院的医护只需要为了那几百块的住院费一直穷追不舍步步紧逼,一个病人的生命和尊严在他眼中一文不计。所以全城的警力只需要听从上头的指示倾巢而出日夜盘查,却浑然忘却了他们是在用追捕一个重刑犯的规格去对待一个仅仅是要去告状上访的农村妇女。
所有的一切在这套程序里都显得那样的正常,每个人都看似笃行着自己的职责,就那样各自抱着双臂、抿着嘴唇地隔岸观火,或者为了书写从大局出发的正义,而兢兢业业地冲刷凝固在地面的斑斑血泪。唯一的异数就是李雪莲,作为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命个体,在这台社会机器里,她原本或许连一枚螺丝钉都算不上。她的天职就是顺从和安分,乖乖地待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永远做一辈子蒙昧的愚蠢的良民。可是她却选择了成为一个刁民,那样固执地冲破圈养她的笼子,去挑战她原本永远也不该明白的事,去触碰她原本永远都不该企及的人。所以她注定要被压下去,各种各样人为的力量强制涌来,甚至最后连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要炮制出秦玉河的死来断绝她生生不息的念头。因为一切都是融洽祥和的,一切都是幸福安泰的。每一年的民生大计,就勾勒在这样歌舞升平的大局之下,上上下下顺顺利利,祖国大地其乐融融,而在那些被牺牲掉的叫做“小节”的地方里,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藏在最底下被埋葬的累累白骨。
故事本身足够庞杂,也足够动人,但我却不解自己为何在观影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感觉到如坠云雾,直到渐渐梳理清楚,我才明白到这种奇怪感受的来源。电影的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要去解构这样一个人物,最理想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取巧的结果是做出取舍专注一个层面讲清讲透,而偏差的结果就是每个层面都有所涉及却都只是隔靴搔痒,最后导致人物呈现一种空虚的缥缈感。
影片中李雪莲坚持告状的动机有好几种,但展现得均不充分:第一点,婚姻被背叛,房子的利益被侵占。这一点应该是电影在前半段的大篇幅下观众所能见的唯一动机,但更多只存在于导演的旁白和人物台词里,李雪莲平静叙述的仿佛只是旁人的故事,而在人物的状态上,不知道是否因为喜剧效果的考量,却大打折扣。第二点,被前夫指责是淫妇,污蔑清白。在这场戏之后,故事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线头,也就是本片的片名,成为主人公的申诉目标。但是这一事件对于李雪莲的杀伤力,只有旁白提到一句“村子里都传开了”,却看不到村子里有其他任何人对她指指点点的段落,这样效果就显得尤为薄弱。第三点,把告状当作了生活的一种支撑和动力。从告了十年的坚持不懈,到“十年后”这三个字的一晃而过,她突然决定不再申诉,这中间就真的只有一行字幕的距离,再无他物。别说片中的一众官员不肯相信,就是荧幕前的观众心头也会有无数的问号。诚然一个人的执拗和释怀其实本就是无序的,但无序并非是无理。李雪莲死灰一般地道出“过去放不下,但今年放下了”这样的话,但烈火是如何熄灭,死灰又是否会复燃,我们却不得而知。第四点,孩子的流产,一个母亲的执念。这一点原本是非常正当的理由,却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被作为一个包袱丢出来,不仅锐减了整部电影戏谑讽刺的效果,也欠缺了一锤定音的说服力度,更加不可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而人物设计上的问题又影响到了故事走向的动摇和重心的偏离。在这部电影里,李雪莲的经历显然是一条引线,它试图串起的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官场现形记”,但在这条野心的道路上,整个故事却又不受控制地摇摆成了李雪莲的“一把辛酸泪”。但在人物动机没能充分建立的情况下,观众不仅不可能对李雪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连对她产生逻辑上的认同都非常困难。而对官场众生相的描摹,最后也奇迹般地回到了一条反思工作、弘扬正气的轨道之上,对体制和程序的质疑,却完全矫装成一种上情难达下意的粉饰理由,高高举起的重锤,变成了带着一点点酸醋气轻轻落下的拍打。
“潘金莲”与范冰冰
不过,尽管李雪莲是一个抱持着缺失和遗憾的人物,但范冰冰却贡献了一次兼顾难度和格局的出色演出。在本片众星捧月的表演格局里,虽然一众男演员的出场和演绎就像是鳞次栉比点亮的星星光芒,那样行云流水而自然顺畅,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固执地说一众男配盖过了范冰冰的光彩,这样的论调显然是刻板和偏见的。与其说众多男演员是在为她衬托搭戏,倒不如承认其实作为女主角的李雪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核心,而更像是绣工穿针引线的手指,可一旦指尖失去了灵巧,就不可能织就一袭华丽的锦绣,这才是这个表演最大的难处。而范冰冰最后的演出无疑是化解了这一点,抽丝剥茧,破茧成碟。
她身上棉布质地的衣料,她脸上红扑扑的印子,她夹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生涩的口音,她手头擦着香油腊肉的局促,她寻常坐立的麻木空洞、跪拜神佛的虔诚痴嗔、蹲地画圈的无神自语,所谓扮演村姑、打破花瓶的形象牺牲其实并不是这个角色真正的重心,但她依然贡献了这些真实自然的细节状态,与周身的那片水乡村镇融为一体。
十年前蓑衣斗笠下眼光里小心翼翼跳跃着的期盼和希冀,十年后擦着桌椅板凳被一地鸡毛压得狼藉的颓败和凋谢,两场同样和王公道对峙的戏里,从她不同的肢体幅度里已经浸透了时光的流逝与沉淀。她的眼神可以灵动如浮水,也可以呆滞成枯木。急于杀人泄愤的偏执,四处奔走申冤的倔强,不断碰壁无果的困顿,卸下多年重担的轻驰,发觉欺骗醒悟的爆发,多年夙愿抽空的死灰,一别经年归于的平静,她的神色,她的语调,她的步态,她的动作,是一直在起了薄薄云雾的山间流动的风,是时光荏苒的变幻里曾经破碎又重新聚合的烟尘。
没有频繁呈现的表情特写,没有着意安排的高光时刻,也没有持续占据的戏份空间,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她将一个被压缩化、工具化、符号化的角色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光彩。你厌恶她的愚昧,却又同情她的抗争,你为她的荒谬而发笑,但更为她的坚守而沉默,你感叹着多少人有那么点儿无辜地被她牵连着拉下了马,可还是不自禁怜惜她曾经熊熊燃起过的希望却又被伤透了心。因为你已然相信,范冰冰,她就是李雪莲。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角色生活的痕迹,而是一个生命流动的状态,不是一场又一场风暴的叠加和袭卷,而是不断延绵的流动的向汪洋滚滚逝去的河水。她演绎不仅是李雪莲这一个人物带着温度的体验,更是被她穿插和串联起的众生百态。
关于范冰冰,这个女人,带着她生命里那些风风雨雨的纷扰,继续搅动着这部电影里大开大合的纠缠,从戏里的破格村姑和十年上诉,到戏外的美妆华服和头条新闻,她一直身陷在斑斓的漩涡里,演绎着一本用明晃晃的姿态惊动着许多人的故事,永远浓烈,华丽彻骨。
关于李雪莲,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落点是什么?是她的无理取闹、胡搅难缠,还是她的执拗固拙、负隅顽抗?我始终记得的,是她站在黄山上的那一刻,曾经那样转瞬即逝地想象过,她要躲开家乡,躲开北京,躲开生活里的一团乱麻,哪也不去了。那一刻的她,一定是突然才发觉到,原来除了从家乡走到北京的那一条路,这世上还有这么多被自己错过的风景。
关于李雪莲的故事,最后变成笑谈,然后渐渐被人遗忘。她曾经那样执着而热切地倾诉着,盼望有人能认真听一听她的故事。而多年之后,说起曾经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苦痛,她也只是云淡风轻。所有人都在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她也安静了下来,认真地听着旁人说。大家说着说着,一块儿笑起来,她也跟着笑。仿佛故事里的人,不是她自己。仿佛一桩无尽悲凉的喜剧,又恰似一场异常热闹的悲剧。
⑨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她历史真实是什么样的
由冯小刚执导的,范爷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于11月18日全国公映了,电影剧情简单介绍一下。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爷),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整个电影的剧情中也没有潘金莲这个人物,甚至跟潘金莲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有些人物被贴上了标签,有些事件也被抽象戏剧化了。
我们熟知的“潘金莲”,主要是《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人物,这两部小说虽是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在里面塑造“潘金莲”成为一个美丽风流、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女人。随着小说在民间的流行,她也被贴上了妖艳、淫荡、狠毒的标签。
那历史上是否有真实的人物?如果有,那真实的潘金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潘金莲
别称:潘千金
所处时代:宋代
民族:汉族、汉人
出生地: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黄金庄(原名潘家庄,现邢台市清河县)
主要身份:阳谷县县令夫人
潘金莲历史上是典型的豪门千金小姐,少女时代是远近闻名聪明美丽的大家闺秀,是一位名门淑媛。她父亲曾官拜贝州(恩州)知州(知州在宋朝是主管一方地方军的长官)。
潘金莲的丈夫武植(武大郎),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里原本贫困,年轻时期到潘府上打工。因为品行端正且能干,潘府上知名商人潘知州资助他学习。后因武值高中状元,女儿金莲对其产生爱慕,潘知州因此才将女儿许配于他。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之贤妻良母闻于乡里。武植中年考中进士后,出任山东阳谷县令,潘金莲也是县上名声好的清官夫人。两人育有四个子女,和睦恩爱。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