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推广 > 中国画网络培训

中国画网络培训

发布时间:2021-07-17 08:24:13

『壹』 求学习中国画的网站

http://www.eastart.net/wangshangxueyi/zghxp/zghxp_linmo.htm中国画学谱--王学仲

『贰』 我想学习中国画,可以自学吗怎样自学啊希望各位高手指点一下!

中国画当然可以自学了,好多有影响的大家都是自学成才的,先从临摹入手,切记这点很重要!过去不少教材上强调写生,但没强调写生的基础是临摹,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法,才能在写生时运用自如. 先从白描入手,有一定基础了,再学些工笔画,这样会顺手些.中国画中的白描是很重要的,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且还可独立成画儿. 白描练习可以用叶筋或衣纹笔直接临,不用铅笔打草稿,慢慢地就会顺手了. 以上一些经验、体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早日入门!

『叁』 比较好的插画师网络培训班有哪些

需要多方比抄较,选择袭适合自己的学习插画的网络班。
在众多的教育机构中,王氏教育的口碑好,教学团队强大,想知道王氏教育插画培训有多强,线上听一听就get到了:点击进入王氏教育网校(可下载插画教学APP)。经过18年市场的洗礼,积累了大量的商业插画教学经验,融入了市场上成功的商业案例,不断迭代优化教学方案,真正用心设计每一堂课,而且王氏教育的创始人和管理层都是原画和插画设计行业的专家出身,了解整个产业,需求,就业,能无缝深入到市场需求,做到投资型教育机构所不能企及的细致入微。如果你想试听他们的插画课程,可以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绘学霸APP。上面有8000多套商业插画视频教程,有十多年来的原画和插画毕业的新老学员在里面交流和学习,成千上万的插画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在上面招人,光这些真不是随便成立三五年的培训机构可以复制出来的。

『肆』 本人很爱好国画,想学习中国画基本功,请问在哪里可以学习一下啊

可以先自学,然后再报班。
自学可以从书法入手,临帖开始。因为书画不分家。
然后在开始临摹自己喜欢的国画,了解用笔用墨。
最后,可以找培训机构,报名学习。
也可以直接找培训机构。

『伍』 有哪些靠谱的线上绘画培训班

现在学画画其实都比较方便了,推荐楼主可以去了解一下:轻微课,轻微课的魔鬼绘画班,这个比较狠一点的,据说挺不错的!

顺便说一下新手常见的一些基础问题,应该对楼主会有一些方向性的帮助!

『陆』 大家觉得原画培训网络班学到的多吗

个人觉得不多,特别是对于 无 基础、0基础的来讲,看视频 教学有时候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有啥不懂也没人给你解答是吧,我cgw ang0基础进,就是觉得远程教学不合适,学不到东西

『柒』 中国画怎么学

现在学习中国画的专业学生、业余爱好者越来越多,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如何入门、如何学习,才能不走弯路?有了一定的国画基础,如何提高,才是正确的方向呢?也许这本课堂笔记能为你答疑解惑!

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无疑是中国画学子们心中的圣地。上个世纪,国画大师如黄宾虹、潘天寿、吴?之、诸乐三等先生,均曾在我院国画系执教,是中国绘画教学体系的台柱子。他们对中国近现代书画史和书画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绘画方面的一个鼎盛时期,在全国确立“新浙派”,潘天寿先生更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

朱颖人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读杭州国立艺专(后更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时,曾亲炙潘天寿、吴?之、诸乐三等一代大师,是吴?之先生的入室弟子,更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著名教授、当代杰出的花鸟画家。他曾长期耕耘于国画教坛第一线,并协助陆抑非先生带研究生。

朱先生是有心人,曾将老先生们的言传身教细心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使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技法得以传诸后世。由他记录整理的这本课徒画稿笔记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且图文并茂,对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传承和发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此书取名‘课徒画稿笔记’,实际上已大大越出了课徒技法的范畴,老先生传授的不仅仅是技法,还有理念、思想。技法中有法理、赋哲理;教学中蕴学问、含情趣;技法谈境界、论格调。过去中国画常常被外行人看得很玄,读了此书,即使对传统绘画不甚了解者,也可以循道探入,渐渐有所体悟。所言常常涉及到美学许多原则,对普通读者提高审美修养、提高欣赏能力自然大有裨益,至于对习画者的益处便不必多言了。”

——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越淌?/p>

朱颖人著《潘天寿、吴?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本书首次出版于1992年,即刻便成为专业领域的畅销书,后多次再版,曾荣获“郁达夫文艺奖特别奖”。2017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书中所记内容不止潘、吴、诸三位先生的言谈,还包括陆维钊、陆俨少、陆抑非、沙孟海、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余任天等老先生们的若干言论。

潘天寿、吴?之、诸乐三先生早期在上海都受到近代花卉巨匠吴昌硕先生的启导,也都崇拜明代的徐渭、陈淳,以及清初的石涛、八大。然而诸乐三先生较多地保持了昌硕先生的精髓,使自己绘画上的笔墨更加净化而稳重;吴?之先生以其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和机灵见长,在逐渐脱开吴昌硕先生的影响中,从恣纵的笔墨中力求天趣,笔法既多变而复归于统一,这是他人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做到的;唯独天寿翁“我行我素”,以“强其骨”为总宗旨。他的笔墨,无论粗细,直以钢筋铁骨、力能扛鼎的气势见于画面。

左起:潘天寿、吴?之、诸乐三

潘天寿《松石图》

潘天寿先生除了他的线条以钢筋铁骨称誉以外,在用笔使转等方面,圆笔方笔参用,因而线条转折有力,变化多端,使人体味无穷。对于潘天寿先生画面上的一点一画,都可以显现他的惨淡经营与技巧的高度纯熟。他的指墨线条更有“折钗股”、“屋漏痕”的拗劲古拙之味,充分表达了大朴不雕这一方面的境界。

吴?之《潇洒水国天》(左侧为沙孟海先生题跋)

吴?之先生思维敏捷,秉性爽快而憨直,强调天趣的自然气势,行笔从吴昌硕的慢速度转变为快速度;笔线刚中见柔,极有韧性;笔墨变化非常丰富,又不失统一的原则,为一般人所不易做到。

诸乐三《九畹兰香》

诸乐三先生的画风继承吴昌硕先生而来,画面更显精到而见法度,用墨用水极为讲究。他的笔墨线条,属温柔敦厚的趣味,柔中见刚,浑厚古朴,行笔不迟不缓。

朱颖人先生(右)与授业恩师吴?之先生合影

朱颖人先生在求学时所做的画稿笔记

朱颖人先生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教学七十余载,是一位探讨生命共通的善意的画家。看了他细心记录的三位授业导师的言传身教,我们感受到了思想传承的意义与价值。朱颖人先生所做的不只是记录者的工作,也是导师的使命。

朱颖人先生为《潘天寿、吴?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题写目录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内容(笔墨、构图、书与画、诗与画等)关乎中国画最基本、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点。

一、深入内核,切中要害

以“笔墨”为例,它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老先生们的理解既概括又具体,清晰透彻:

吴?之先生说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和墨。然而以笔墨联称,成为中国绘画上的专有名词,这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笔踪墨迹,以及寄寓于这里边的笔情墨趣。如说某幅画的笔墨好否,其实几乎包括了作者表现在绘画上的全部技巧。

······

老先生们说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首重画面的意境,而意境的表达全靠组成画面的笔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正如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体,也就是形神关系,若有形而乏神必属痴呆;反之,若肢体不全亦难称形神兼备。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很少有意境平凡格调低下而笔墨独具高超的;相反,也很少有平庸的笔墨而能表达出高超的意境的。

与笔墨息息相关的还有不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重要概念,一经老先生们的锤炼,这些概念便都清楚明白起来了:

大家知道绘事“六法”,首重气韵。吴?之先生说:气,指的是生气,亦即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韵,指的是情韵,亦即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这虽很难在某一画面具体去指实,但可以为人所感知,亦可为笔墨所显示。中国画笔墨所追求的也是以此为最高标准的。如果强而析之,则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其中以笔为主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墨还是要以笔来显现的,也只有笔底之墨,方能称之谓笔墨之墨。

二、寥寥数语,醍醐灌顶

老先生们的教学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谈内容往往高屋建瓴、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潘天寿先生认为绘画成就的高低,虽有个人素质为基础,而正确的锻炼,则是关键所在,不能去搞一些似是而非的魔术般手段,要靠真功夫。一切艺术都有它本身的轨道,你可以开辟或延伸轨道,但不可以脱轨。

构图虽在中国绘画中属形式问题,但又不能孤立地说是个纯形式,因为它总是与具体的形象、笔墨、情意联系着。......构图,应使人感到画外有画,无画处亦有画意,这样才能说构图中包含着意境。画外有画,则意境开阔,无画处有画则会含意不尽。这是吴?之先生将构图的形式与意境连起来的一种解说。

内页中的“构图及画面分析”部分(更多精彩内页见文末)

绘画要注意时代感,但不能像时装一样去注意什么流行色彩或流行款式。只有像余任天先生说的“大家大面目,小家小面目”的情况。

潘天寿先生讲,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顾,或扮鬼脸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艺丐”之讥,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讲“格调”二字,于此可晓一二矣。

三、经验之谈,真切实在

老先生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大师,那些高深的画史、画理、画论、画法、画诀,经过自身多年的实践和体悟,变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吴?之先生说执笔偏高为好,尤其画竹兰时使转灵活,画出的笔线富有灵气。由于执笔高,带来的行笔速度则稍快。于此吴?之先生又提醒行笔不能过快,过于快,则笔毫在纸上滑过,所作笔线必然浮薄。前人所说要使笔“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笔轻浮浅薄。

吴?之《梅兰竹菊》册页

吴?之先生讲笔触毛涩之味,要从骨子里出来方妙,看上去虽松却是结实的。吴昌硕先生很擅长此道,他的线条,纵使是飞白很多,仍不失为力足气贯之笔,这与他的书法功力有关。假如飞白的笔线仅仅浮在纸上,只见流畅不见力量,那么笔画的力量就会显得浮薄。

潘天寿先生说,“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对于这个“偷”字,可以理解为学习中可以循迹模仿,因为对于画上可见之处可以由直觉体察到,可以由此模拟、学习。至于“不可见处难学”,因为那正是泯其迹而存其意之处。所谓“虚灵不昧”,在不可见处并非真空也。这里所讲不可见处并非机械地专指画中空白所在,而是指画的无处不在之神,是画的灵魂。这神、这灵魂只能自生,功到自有神,非能移植者,所以称之为不可学也。比如过去有些画家模仿另一画家的笔墨构图,在具体技法上甚至可以比他模拟的蓝本还好,但其中神韵仍旧是自己面目,绝不是那人的。正如人的肢体器官可以移植,而灵魂是不能授受的道理一样。

诸乐三先生两幅画中的石块,对此细悟,则会进一步理解用水的重要性

诸乐三先生说画石头出现黑气有时并非真的画黑了,而是所画石头,没有遵循石头的转折纹理,或者是没有表现好石头的突兀变化,更主要的是突处不敢以虚出之,于是成为一堆黑泥。画中墨气与黑气是不同的概念,墨气是指明豁清爽,如看古本佳刻。黑气是一眼望去全是毫无精神的昏腻,多半是墨浮于纸面所致。诸乐三先生说吴昌硕先生唯在深色处觉得不够时才用焦墨加以破之,则是常用的方法。

四、注重比较,善于分析

中国画笔墨精微、含蓄蕴藉,学生未必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这时老先生们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将此中关联清晰地解析出来,并且会纠正某些理解上的误区:

绘画中的笔法,常有中锋、侧锋之辨。当文人画兴起后,讲究以书法入画,而对侧锋有排斥的倾向。其实中锋取浑厚,侧锋取劲峭,各有所长。就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吴昌硕的笔法以中锋为主,虚谷的笔法则多见侧笔,或侧中寓正。其实吴昌硕在中锋之中含有偏侧的意味,虚谷在侧锋中寓有浑成的意味。这样就在浑厚中含妍丽,妍丽中不失浑厚。

潘天寿先生引导我们研究历代大画家,分析他们在传统的笔墨中如何蜕变,如何脱颖而出。如:元代吴仲圭多用圆笔中锋,故其画有厚重、温润之感,他是出之于董源,亦受马、夏的影响。然其笔墨的情趣与他们大为不同。

徐渭《墨葡萄图》局部

徐文长的大写花卉,使文人画进入一个新境界。他纯粹以书法笔意入画,用写字的手段置于画上,起落分明、洒脱,毫无做作之态,似乎都在有意与无意、有法与无法之间驰骋。笔墨的意态上,收得拢、散得开,绝去作家气息,潇洒脱俗,成为一代宗师。徐文长的用笔,中锋、侧锋并用,显得既有灵气,也有苍苍莽莽之味。吴?之先生说,学徐文长的书和画,都要注意不可有草气。因为对他的画,不深知其理者,往往误认为草率为神气,那就失之千里了。

八大山人画的荷花,借此想说明线条的变化,以及与荷叶阔笔泼墨之中的笔意对比效果与情致的感人程度。

老先生们说,吴昌硕也学八大山人,但在用笔方面不同,八大山人以侧锋为主,用墨一次清,不用积墨,若用积墨或积色就不是八大了;用笔不加修饰,一有修改,八大之味就全跑掉了。八大山人用笔简练,笔底极清,境界尤高,一气呵成。

八大山人写字用中锋,作画则多侧锋,但笔意不浮薄,侧而能厚,全在侧中寓正,这完全是利用笔上前端一段毫的功夫。所谓侧锋,要注意这个“锋”字,并非将笔头横卧之谓也。

五、技近乎道,富有哲理

从前面的例举中可以看出,老先生们所谈内容无非是国画的基础训练和基本修养,但都和为人为艺的道理有关,而且在理解上富有辩证意味,不走极端,圆融通达。此处再举两例:

吴?之先生讲,画文静而稍工的一路花卉,要注意用笔应文而不弱,必须有骨气。如恽南田的画,极得清秀、明丽之致,他的笔线是凝静而雅逸的,故能传于后世。意笔能有工笔的文静,就不会浮嚣;工笔能有意笔的豪情,则不会孱弱。若能以此着意,画者对笔线的道理可说思过半矣。

恽南田《萱草图》

行笔中的转笔,潘天寿先生说,目的是为了免于笔头毫毛散乱。如果毫毛已散,就难求“万毫齐力”了。同时转笔也在于使线条不落呆板,但若是一味去注意手指上的小动作,那也会适得其反,凡事总要有个适度为好。老先生们说,假使说绘画有什么窍门的话,像这一类勉强可算窍门之一吧。而窍门只能帮助一下真功夫,不能全仗于它,好像味精能使菜肴增其鲜味,然而不能代替菜肴本身,而且还不能加之过量。

六、平实生动,图文并茂

由于是讲课记录,所以老先生们的言谈多为随题发挥。从前面的举例中可见,老先生们善于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来讲道理,不但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此处再举几例:

我们当然不能固步自封,相反,十分需要吸收各民族的优良东西,用来增强自身的生存力,但需要经过消化,成为能为我所用的营养。正像吃了牛奶、羊肉,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这就叫作消化吸收。若吃了牛、羊肉,自己也变成牛、羊了,岂非怪哉。

吴?之先生说线条变化还在于得到“一波三折”的原理,“一波三折”是美,若四折就是调龙灯式的了,调龙灯式的线条是复式循环,缺少变化。三折是奇数,能得变化之致。至于逆笔、转笔,目的在于使笔线从总体上绝去甜俗的弊病。

对于取法高下及练习基础功夫问题是先生们经常叮嘱的。因为这里关系到对一个学生的从艺方向与艺术道路是否妥当的问题,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那时,吴?之先生就谈到近来一些绘画,仅求奇特,而在奇特中又缺少功夫,这样就必然要成冒险的牺牲品。好像从高岩上跳下来,是够险的,但是没有一定的真功夫是会摔死的。话是这样说,但无可奈何的事在吴?之先生眼里还是不断出现,这类学生日后有来看望老师的,言谈之中“悔之晚矣”的大有人在。先生总是鼓励大家,总说人生在世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作者名片:

朱颖人(1930.5~),江苏常熟人。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任教直到退休。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吴?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师大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朱颖人《香雪海》

朱颖人《诚斋诗意》

题跋:天寿翁作画,强其骨、好野战,感情蕴含于理性之中;?之师作画,善触机、得灵变,理性深藏于情感之内。此间格致不一,然皆异途同归,均在石涛上人所语“一以贯之”之中。

朱颖人先生收藏的潘天寿未完成稿,笔线沉着刚健,寓有奔放之致,力能扛鼎。

朱颖人先生收藏的潘天寿画石课徒稿

?后附精彩内页:

来源|潘天寿纪念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辑|张同芳

『捌』 中国画自学可能吗

1、靠《芥子园画谱》自学成才,成为国画大家的,近二百年来多了。
2、现在的网络上什么几乎都有,都可以学习到——但是一些关键的东西--诀窍,鉴于中国的老传统,画家们往往不肯露。所以,有个好老师最好。
3、既然自学国画能成才,想达到作品能送朋友的水平,那是完全能做到的。难还是不难?一项高雅艺术如果“不难”掌握,那人人可以轻易到手,那些艺术作品怎么能卖那样高的价钱?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问题提的不明确。
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花鸟,人物,山水。从技法上分为:工笔(淡彩,重彩,),写意(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白描,没骨。从流派上分为:文人画,院体画。
那种容易学?如果你想学习,还是先从白描学起。然后再决定专攻那一样吧。

『玖』 中国画的网站太多了,有哪位知道哪个最专业、最权威呀请告知!

于飞(1959.7),字:浩泉,祖籍天津,辽宁省葫芦岛生人。中国当代国画家、国画理论家。
《出版刊物》
出版有国画技法丛书
《于飞中国画葡萄技法》《于飞中国画荷花技法》《于飞写意国画花鸟画作品集》《于飞中国山水画作品集》《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荷花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葡萄画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向日葵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石榴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山水画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梅花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牡丹花技法》《于飞电话教学光盘国画柿子技法》《于飞电视教学光盘国画桃子技法》《电视访谈:别样人生——画家于飞》
《理论文章》
中国画理论文章:
(中国山水画中的风水学)(中国画的鉴赏与收藏)(中国画现代笔墨的两难性)(中国画风格表现的‘有我与无我’之间)(现代中国画与市场)等多篇著述。众多巨幅厅堂山水画作品陈列收藏于中南海会议厅、专业美术馆、大型企业会议、接待大厅。其国画葡萄作品已经成为众多手藏家炙手可热的藏品。创作业绩及作品照片收录于数十种专业报刊。
《作品风格》
于飞在国画创作上提倡“回归自然”,作品表现‘有我与无我之间’。“以师古人为技法为魂,以师自然造化为师的美学原则。他的国画创作‘有我于无我之间’则也是画家的一种创作心态和理念,在面对自然造化强调的是有我,是画家经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技法的锤炼形成自己独特无二的技法。用自己的技法表现有我。而面对自然造化,尊循造化和谐规律,抛弃有我,使绘画作品中包含着画家自己的独有的技法个性及审美取向观念,又尊循大千世界中特有的自然规律。创作中面对大自己的造化物质全身心不自觉的投入其中,与其相融,即为各性的弘扬者又是造化的代言人,修心怡情入道,最大限度的用笔墨绘制出宇宙自然的音乐旋律和大自然发出的天籁之音。他的国画作品笔墨沧润,浓淡有致,远看有感觉上的充溢韵势,近看又耐人寻味的工致精湛。以这种不同寻常的笔墨韵致,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艺术地位。他是一位学习严紧做个做事踏实博学多才厚积薄发的画家,既擅画山水,又擅绘花鸟。他笔下的花鸟画雅逸婉约,独具韵致,而其山水则气势宏伟,出神入化。从创作对象上来看,于飞的作品又分为国画葡萄和巨幅厅堂山水画。
于飞的国画葡萄不仅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的积极元素,反映了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他画的葡萄最大的看点在于对大自然原有色彩的精准把握,以及变化多端、极富个性的线条运用。画家紧紧抓住了中国画的精神特质,线条千变万化,笔墨洒脱有力,用笔的速度、力度和强度拿捏得分毫不差。除了对线条的灵活运用之外,画家还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来刻画葡萄,将葡萄的饱满多汁之感,表现得淋漓酣畅。从他的写意葡萄画可以看出,画家的线条技法已经锤炼得极为娴熟,创作时先用简括的线条勾勒出葡萄的藤蔓,然后再用墨色反复晕染枝叶和葡萄。这种大繁似简的艺术手法,不仅使得葡萄形态传神,而且笔墨情趣浓厚,在他那些笔精墨妙的写意葡萄中,总是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醇之韵。仿佛一方掩藏在幽谷中的深潭,清澈淋漓却又深不见底,令人回味无穷。反映了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创作手法上,他有力借鉴西方风景画的色彩和结构,将之灵活运用到水墨创作中。这种画法不只是为了塑造形象,也是为了营造一种心灵化的微妙境界,它朦胧、幽淡、静谧、似近又远,似真似幻,画家用传统笔墨表现了现代观念,洋溢着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于飞笔下的巨幅厅堂山水画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神韵。于飞山水画的成功,首先表现在他的境界创造上。前人曾有“写境”与“造境”之分,而他已出乎“写境”,入乎“造境”,超然于“有我”、“无我”之间。他拉近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凸现出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的意象特征,他的作品,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焕发着饱满昂扬的人文精神。在于飞的观念中,丝毫没有西方画家‘主客两分’,有的只是中国画家的‘亦物亦我’和‘天人合一’。他无论画‘苍山峻岭还是画茫茫瀚海上的铮铮古木,都深情地注入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感奋。
《历任行业协会职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创作室主任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中华两岸三地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北京人民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百年梨园写生培训基地)主任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工笔国协会)理事
(辽宁省辽西龙门山美术写生创作培训基地)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
(辽宁省博雅画院)副院长
中文名
于飞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辽宁省葫芦岛
出生日期
1959.7
职业
画家、国画理论家、学者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画网络培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际市场营销期末考试题 浏览:46
市场营销的求职目标情况及简况 浏览:253
如何解决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问题 浏览:105
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竞争者 浏览:269
建湖电子商务 浏览:327
舞蹈品牌加盟策划方案 浏览:689
培训学校集体活动安全方案 浏览:654
微信网络营销的礼貌用语 浏览:528
年会晚宴策划方案ppt 浏览:411
当当网的网络营销策略ppt 浏览:356
交付及培训方案 浏览:442
销售企业新人培训方案 浏览:939
面膜促销活动名称 浏览:188
企业重视市场营销的主要因素 浏览:774
大型活动策划方案实施方案 浏览:38
宁波qq网络营销 浏览:156
移动电子商务教案 浏览:515
讲座市场营销 浏览:266
培训班4月份活动方案 浏览:305
市场营销原理16版 浏览: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