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款特斯拉狂降17万,特斯拉降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特斯拉降价最近可以说是非常的惹人关注,对于特斯拉来说,其中,在中国的最高降价幅度达到34.11万元人民币,降价也引发了一些老车主的维权活动,对于大幅度降价来说,对特斯拉真的是救命灵丹妙药吗?
另外也能为特斯拉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能够快速的回本,毕竟作为企业而言,看重的还是成本收益。
特斯拉的降价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救命的丹药,是一种营销策略。同时也是全面推广自己产品的一个方式。毕竟这种通过降价线上营销打广告的方式。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看到国内铺天盖地的报道,各种特斯拉车主的维权,让大家都知道特斯拉车市降价了。而这种行为比在各种渠道进行打广告都要好得多。好多人都会要了解特斯拉到底要降了多少价才能让这些车主维权。甚至不得不怀疑这次降价行为的掐点时间是特斯拉营销团队的有意而为之。
一
㈡ 特斯拉产品战略的三步曲是哪三个特斯拉产品战略的三步曲是哪三个
2010年,很多传统汽车厂商还在电动车热潮中摇摆的时候,特斯拉将精力从Roadster转移到另一款全新电动汽车Model S的研发。
Roadster是一款驾驶性能堪比燃油车的两人座跑车,最早的客户包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好莱坞明星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施瓦辛格等,这些明星客户为特斯拉赚足了吆喝。
按照特斯拉的计划,Roadster是第一步,造出小批量高价车,证明电动车是可行的。第二步,把消费者范围扩大,造出性价比更高的车,同时实现盈利。第三步,则是推出更便宜的大众市场的电动车。
2012年6月,Model S正式上市。如果说Roadster是借莲花汽车公司(Lotus)的Elise跑车开发练手,那么Model S是特斯拉从一张白纸开始正式造车。这款车是真正为特斯拉打造。
铝质轻量车身,传统的线条,苗条的车身,几乎没有多余重量;为了降低风阻,车门把设计成自动感应,行驶中、平时车门把手收进车身,当钥匙接近的时候会感应打开来。
车体从地板向上都是空间,一共可以坐7个人,后行李箱既可以放东西也可以放两个儿童座椅——人们调侃说这一设计部分原因是穆斯科有5个儿子(双胞胎和三胞胎),一辆车可以把他们都带上。传统燃油车车头是用来放置发动机的,在这里则是一个行李箱。
2013年5月9日,一家在产品评判方面深具影响力的美国媒体《消费者报告》,把它创刊以来的最高汽车测评分数——99分——打给了Model S,满分是100分。《消费者报告》称,驾驶这款汽车就像使用iPad一样方便。
特斯拉把驾驶汽车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单踏板驾驶——踩住一个踏板就可以开车了。它的传动系统不到一米长,从0加速到100公里只需4.8秒,就跟电灯开关一样,扭力即时涌现,不需要换挡,一路加速到底,简单却并不影响到驾驶体验。
Model S车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块17英寸的中控触屏,这也是这款汽车硅谷气味最浓的一个部件,也让汽车控制系统变得简单易用。除了双闪灯和副驾储物箱按钮是独立于中控屏外,所有的控制操作都在中控屏上完成,就像变魔术一样。例如,你可以通过触摸来开关天窗,或者把天窗开到合适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这块触屏背后,是一个活的系统,随时联网随时自动更新,而且可以免费升级。相比传统模式,特斯拉让汽车升级换代也变得简单,或许你不用换一辆全新的车,也许只要升级电池和系统。
为了解决充电难题,穆斯科还实施了一项“超级充电网络”(Supercharger)计划。最初建好的六个充电站,让特斯拉用户在加州畅通无阻。充电网络的电力来自穆斯科创建的另一家公司SolarCity所提供的车载太阳能系统,使得这套系统只要在安装之后,能源成本几乎为零。
㈢ 特斯拉的营销思维究竟强在哪里
特斯拉的营销思维强,强在能够利用长板思维代替短板思维,极其精准且高效地为其用户提供差异化价值。
这里的长板思维就是充分极致地利用自己的长处去赢得胜利,短板思维就是平衡地发展各方面能力保证没有缺陷地去赢得胜利。前者是特斯拉用的方法,后者是传统汽车厂商用的方法。特斯拉有效地利用了几乎他的全部优势,并将每一种优势几乎都做到了极致,极其高效地利用这些优势精确地为其用户创造一种差异化价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㈣ 特斯拉的营销厉害在什么地方
针对特斯拉的营销,小编觉得有两点还是非常厉害的:创立汽车行业新零售业务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践行到底;同时,尽最大可能的进行事件营销,最大化品牌传播价值。当然,特斯拉对于马斯克的人设创造以及利用马斯克这个点制造热度,进行品牌传播也是非常厉害的。
小结
线上专属定制和下定,线下体验和交付是新零售模式最核心的本质内容,这也是特斯拉践行直营新零售模式的初衷。同时,通过塑造马斯克的人设,加上利用各种各样事件,进行最大化的品牌传播,这些都是特斯拉营销非常厉害的地方。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资讯,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