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认为当前中国农产品营销应该有那些方面创新
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丰产不丰收”、“价贱仍卖难”的事件
频频发生,使得农产品营销问题愈来愈突出。随着农产品相
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营销困境必将严重制约我国大农
业的发展,因此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需要显得极为迫
切。笔者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并
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
供参考。
1围绕“问题”展开的阶段性研究
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开展虽晚,但发展较快,研究议题
较为广泛,其中关于营销策略的探讨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
究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基本围绕各个时期农
产品经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其研究范畴和内容与各时
期农业经营面临的困境紧密相关,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产品进入了供应宽松乃至过剩
的阶段。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此背景下理论界对
农产品经营问题展开探讨。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
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
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
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不完
善。基于此认识,这一阶段营销策略的研究集中于农产品流
通渠道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
题的各种办法与措施。此时的研究尚缺少关于农产品生产、定
价、储存、促销等系统营销策略(4P策略)的内容,但却是我国农
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
及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和道路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我国农产
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大为改观。但各地“丰产反成灾”的
事件仍不断发生,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是困扰农业经营的突
出矛盾。经过反思,研究者们认识到农产品经营困境的突围
在于微观经营主体的营销能力和营销手段的发展和提高,这
甚至关系到整个农业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发展农业的主
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1]的观点。
从此我国理论界开始从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系统
的营销策略研究,对目标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
道策略等农产品营销策略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2限于农产品流通策略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之初,研究内
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范畴,针对农产品流通市场和流通主
体构建问题提出若干对策。贾益东[2]提出应按照市场经济
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
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
系”的市场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选择“主
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标模
式[3]。崔晓文[4]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
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
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出
对策和建议,主要限于宏观管理的范畴;由于在我国旧的农
业经济管理体制下,农业经营问题长期以来突出表现为宏观
管理的各种缺陷和矛盾。虽然关于“流通网络和市场建设”
的研究属宏观经济管理范畴,但它们同时也是微观主体进行
营销渠道建设、制定渠道策略的重要环境因素。可以说,关
于营销渠道的研究是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开端。
㈡ 农产品营销特点有哪些
1、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如下:战略定位不准、消费者教育不力、品牌意识不强、标准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不够、产业链不全。
2、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问题的对策:优化产品定位、做好消费者教育、抓好品牌化拓展、重视标准化建设、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产业链。特色农产品营销是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它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事,因此,搞好新时期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产品营销学的研究内容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营销观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早期的农产品营销学研究内容比较注重流通领域的研究.,强调如何把农产品卖出去。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美国农产品营销学的研究领域仍局限在流通过程。当时一般认为,农产品营销是从农产品离开场门之后开始韵,即以出售给中间商以后为开始,至送达消费者手中为止。其特点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营销过程的界限比较清晰,场门是生产和营销的分界线,场门之内为生产过程,场门之外为营销过程,营销活动仅仅是中问商的买卖活动。在场门之内,不但农产品在产前、产中的商业性经营活动不能算作营销,就是农.产品在产后的一段时间即产后待售阶段的一些经营活动,如农产品整理、分级、贮藏等也不能算作营销。到了产品营销观念时代,人们主要用“产品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农产品营销,偏重于讨论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的运、销技术条件和内容。
㈢ 如何创新农产品电商销售机制和模式
大量的涉农电商触网,多种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对于满足品牌的营销需求而言,真正优质的内容资源其实还是稀缺的,内容资源与品牌之间的联动、互动、协同、整合都会是未来几年的趋势。尤其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网销农产品,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并乐于分享看法和体验,口碑驱动消费决策。
但总的来说,主要是两大方向,一个是从人进行切入,注重商品为人服务,吃好、喝好、玩好。从服务形式、手段和模式上进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位,强调的是服务品质的提升和改善。另一个是从产品切入,好东西、好品质、好形象。坚持品质优先,品质的根基不仅是传统营销的立足点,也是做一切电商的基础,产品也是品牌营销的内容,已不仅仅包括故事或者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和品相了。
从以人为本切入,就是要深入到用户中,利用多种渠道同用户打好交道。科特勒指出,营销的核心应该是创造。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因为营销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保守。对于企业来说,会去关注社交媒体上如何评论公司品牌或产品,但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对公司没有任何谈论的话,这既好也不好。最糟糕的是在社交媒体上的谈论全部是负面的。因此经营者要知道用户在谈什么,对他们这个观点进行引导和纠正。
如果能够被用户夸奖,那当然是最好的传播结果了。随着与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开始采用视频,以及用户参与和生成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视频将在内容营销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各品牌将会充分利用多种直播和视频平台来快速创建视频内容,实时与他们的观众保持接触。
㈣ 关于农产品营销,您有哪些好创意
第一消费行为是一种情感运作,人们是很在意这个商品背后的故事的,第二消费行为是一种心理价值比较,需要品牌的价值和背后的深意。
㈤ 农业创新点在哪
农业创新要抓四个切入点
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与其说是单个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集良种、生产、加工、储运、保鲜、包装、营销、科技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长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农业的产业体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我国面对加入WTO以后日益突出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要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关键在于着眼整个农业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化的灵魂,要把促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当作建立农业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农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竞争者的格局也是经常不断调整的,产业(产品)发展的影响因素,更是纷繁复杂。因此,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兴衰,实在是“兵家常事”。只要有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善于发现盈利机会并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农业产业化就不会游离于农业竞争力目标。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产业定位和项目选择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再好的产业和项目都可能毁于一旦。如果说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那么,企业家则是龙头企业的龙头。要强化经营者利益的独立性,鼓励企业家的职业化发展,让企业家转行从政,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官本位”思想的反映,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
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能人,往往是企业家的雏形。要不拘一格地促进这些农村能人的成长,鼓励其进一步成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家。要结合宏观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培育企业家本位的发展环境,为优秀企业家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条件。
2、打破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脱节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把加强产前、产后农业产业化薄弱环节的改进开发,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点
产前、产后系统是农业产业化的薄弱环节,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尊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打破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脱节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强化三者的有机联系;尤其是要把加强农业的产前、特别是产后开发,放到较为突出的地位。我们认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产中环节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产前、特别是产后。就产后环节来说,对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加工环节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不是加工,而是加工后的包装、保鲜、储运、营销,甚至品牌管理。
我国在这些重要方面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空间较大。轻视了这些方面,要增强农业竞争力,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水果为例,由于包装、储运、保鲜、营销等方面的技术条件落后,我国水果的出口能力低。目前,在我国水果总产量中,仅有2%左右用于出口,远低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此外,当前我国名牌农产品比较少,即使是在国内市场上,国外名牌农产品的单位售价,往往也要高出国内同类产品好多倍。
3、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农民和龙头企业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层次和经济效益,为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撑.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有39%。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差距也很大,国外农业科技投资占其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早在80年代中期就达到1.5%—2.0%,我国至今也仅占约0.20%,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的简单平均数的1/3。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业投入效益,要相对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推广投入和对省地县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开发投资少得可怜。根据资料统计,国际上用于科研、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开发3个环节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这一比例即使在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5:26。前些年对农业推广机构“断奶、断粮”,搞垮了许多地方基层推广系统。近年来限定农业科研事业费,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将科研机构的注意力往往引向搞钱求生存,严重影响农业科研开发的健康发展。
4、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加强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并把改善食品的健康安全,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许多专家认为,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中国农产品的“双高”问题(价格高、成本高),将会构成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障碍。我们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认为,影响农产品提高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可能不是“双高”问题,而是相对比较严重的农业污染所引发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因此,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加强对农业污染问题的治理,改善食品的健康安全程度,是一项当务之急。
为此,要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商品安全法规的建设,加快其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要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危险病虫防疫体系和农药监测体系、动物疫情测报网络系统和动物防疫质量监测体系,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健康安全。特别是要注意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要结合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管理和检测。(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姜长云)
采编中心 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
㈥ 特色农产品调研有哪些创新点
特色农产品调研应该有思路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对象上的创新等。如特色农产品的定义、范围等,特色农产品质、价、量上的创新等,甚至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对象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