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统编教材和部编教材是一个概念吗
是一个概念。
统编教材亦称“通用教材”、“部编教材”。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统一组织编辑,属通用于全国各地学校的教材。
通用教材和部编教材:
都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组织编审、出版的可供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的教材。
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习题集、实验教材等。基本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观点正确稳妥,内容科学、系统,材料充实、可靠。
(1)历史网络统编教材培训内容扩展阅读
198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规定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
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
2018年,全国七年级新生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语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道德与法治》)。
参考资料
网络-统编教材
网络-部编本
❷ 如何落实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
如何落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每个老师都有不同解读。
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汤瑾老师抓住“如何运用单元语文要素?如何掌握阅读策略单元?如何同步落实语文要素之外学习目标?”等问题,从“解读语文要素,构建要素图谱,要素落地路径,直面三个问题”四个方面为教师们讲解如何落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
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
要素落地路径: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
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
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
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
❸ 教师如何用好初中 历史统编教材
教师如何用好初中历史统编教材:
1、深刻领会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统专编教材体现国属家意志。统编教材既要体现教育改革的方向性,又要遵循学科体系的专业性。
2、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统编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因素,利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化、生活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好统编教材的前提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5、初中历史学习显然不是以记住零碎的历史事实为目标,而是要掌握历史发现规律,通过“点”连成“线”进而认识历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