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橡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年多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橡胶工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橡胶消耗量都有大幅下降,唯独中国逆势而上,呈现一枝独秀的亮丽风景,全球橡胶工业的重心也正向亚洲转移。
权威机构IRSG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世界橡胶消耗量为1577.1万吨,同比下降10.6%;产量为1574.2万吨,同比下降10.1%。世界前10位橡胶消耗国中,中国橡胶消耗量为601.1万吨,增长20.1%,占全球的38%;美国为151.1万吨,下降26.8%;日本为108.3万吨,下降29.7%;印度为90.2万吨,增长2.2%;巴西为50.7万吨,下降24.3%;德国为44.5万吨,下降26.2%;韩国为40.3万吨,下降23.8%。
在橡胶生产方面,中国的表现也引人关注。前三季度中国合成橡胶产量为212万吨,同比增长23.3%,占世界的23.7%;美国为145万吨,下降21.3%;日本为91万吨,下降27.8%;韩国为82万吨,增长5.1%;俄罗斯为73.2万吨,下降22.1%。中国天然橡胶产量增长12.5%,以41万吨超过越南前进至世界第5位。位居世界第1~4位的分别是泰国,214.9万吨,下降8.9%;印尼,198.7万吨,下降7.3%;马来西亚,61.8万吨,下降29.2%;印度,53.6万吨,下降10.8%。
估计2009年全年世界橡胶实际消耗量可达2060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9.1%;橡胶产量2090万吨,下降8.4%。全球橡胶工业在遭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将进一步向亚洲新兴国家地区倾斜。目前亚洲已成为全球橡胶生产和消耗的中心地区。世界前10位橡胶消耗国亚洲已占到7家,消耗量占到60%以上;前10位合成橡胶生产国一半在亚洲,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8%,仅中日韩三国就占45%;天然橡胶生产92%集中在亚洲,而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三国又占至全球的70%。
2009年中国率先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霾,GDP增速达到8.7%,汽车产销量超过1370万辆,更给橡胶工业带来新的生机。2010年将是中国橡胶工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一年,橡胶消耗量有望接近700万吨。
2010年中国合成橡胶产能将超过300万吨。齐鲁石化新建的10万吨/年乳聚丁苯橡胶装置已投产,合计能力达30万吨/年;兰州石化除10万吨/年的新乳聚丁苯橡胶投入运行之外,又有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建成;巴陵石化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橡胶(SBS)由年产12万吨/年能力扩至20万吨/年,总产能为23万吨/年;新疆独山子石化新建的18万吨/年装置开始生产,总产能为23万吨/年;四川的15万吨/年顺丁橡胶和辽宁抚顺的20万吨/年乳聚丁苯橡胶即将建成;山西合成橡胶在原有3万吨/年氯丁橡胶生产线基础上,又新添了3万吨/年新装置。此外,普利司通惠州合成橡胶5万吨/年溶聚丁苯橡胶和申华化学南通的5万吨/年顺丁橡胶新装置也加入了生产行列。
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橡胶产量今年有望达到65万吨,橡胶种植面积由3年前的68万公顷扩大至93万公顷。
中国企业走出去种胶也开始取得很大成果,以云南橡胶投资有限公司为首的大小30多家企业在老挝和缅甸建设天然橡胶园,广东、海南农垦企业也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投资建设天然橡胶园,数量已达30~40家。仅海南农垦橡胶有限公司一家在境外的种植面积即有20万亩,每年可加工天然橡胶2万吨。此外,中国主要轮胎生产基地山东,为谋求轮胎原料的自供比,也在产胶国投资自建橡胶园。
国内外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在由世界橡胶工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强国,市场前景可期
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医用等轻工橡胶产品,而且向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各种橡胶制生产设备或橡胶部件。橡胶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物资。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橡胶工业发展面临着调整、转型、重组的考验,如何顺应变化,调整结构,促进我国橡胶工业走出逆境,平稳健康地发展,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由橡胶大国向橡胶强国迈进
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使用是1493年由哥伦布所发现,但直到1839年固特异发现硫磺可使橡胶交联,才使橡胶有了使用价值,从此诞生了世界橡胶工业。橡胶工业是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重要的传统产业。
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和进口国。2009年,中国橡胶消费量达到588万吨,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橡胶消费量的26%以上,主要橡胶产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尤其是2009年国家相继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使我国橡胶产业不仅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顶住了轮胎特保案的考验,还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
2009年,中国橡胶工业完成总产值略高于2008年,出口交货值略低于2008年,利税高于2008年。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力车胎、胶管胶带、制品、胶鞋、乳胶、炭黑、废橡胶综合利用、轮胎模具等九个分会247家重点会员企业的统计,2010年1月份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2%;出口交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47.4%;实现销售收入167.95亿元,同比增长96.1%;实现利润总额7.09亿元,销售利润率4.22%,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8亿元,同比增长357.3%。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枝独秀,大大拉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橡胶研究组织秘书长埃文斯日前在中国表示,随着中国成为天然胶、合成胶的主要消费国,其生产及需求模式将对全球橡胶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橡胶工业正在由世界橡胶工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强国,市场前景可期。
尽管如此,一些专家也指出,今年橡胶行业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一是输美轮胎特保案对我国轮胎出口的不良影响将显现,加之欧盟对轮胎实行环保壁垒,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大宗原材料在国际炒家的炒作下一再暴涨,将大量吞噬企业的利润。三是世界轮胎等橡胶产品市场没有明显回暖,中国以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已经出现放缓的信号,而以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态势还远未形成。四是以低碳经济为首的一系列技术壁垒已经摆在企业面前。此外,最近丰田等汽车厂家的“召回门”也为企业的扩张之路敲响了警钟,企业如何在保证产品安全、质量前提下进行数量上的扩张,真正做大做强,这应当引起中国企业的关注。
橡胶市场发展具有坚实的支撑
尽管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很多,使中国橡胶工业面临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和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双重考验,但今年也是蕴含着更大希望和更多机遇的一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家将继续实施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举措,橡胶工业与之密切相关,汽车工业的发展将是今年轮胎等汽车橡胶产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专家介绍说,汽车橡胶制品约占汽车总成本的6%左右。全球每年消耗生胶量的70%以上都用于汽车行业,其中60%用于轮胎,40%用于汽车橡胶制品。而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千人平均汽车拥有量为140辆,其中欧洲国家平均拥有500多辆,美国拥有800多辆,而我国不足40辆,因此我国汽车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表示,由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0年汽车增长可达10%—15%,产量或达1500万辆。
另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的继续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对轮胎、胶管胶带、工程橡胶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继续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各种橡胶产品的需求。为此,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尽管中国橡胶需求有所减弱,但橡胶消费量仍将达到630万吨。
调整结构是关键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范仁德认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橡胶工业发展面临着调整、转型、重组的考验,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促进我国橡胶工业走出逆境,平稳健康地发展,企业必须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一是调整增长方式结构。从粗放型数量能力的增长,调整为技术型质量的提高。二是调整产品结构。从中低档产品调整为中高档产品,增加节能、环保、智能等橡胶产品的比例,培育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三是调整市场结构。从单一市场调整为市场多元化,开发国内新市场,重视农村市场需求。从过分依赖出口,调整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力求多元化,稳定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扩大非洲、南美、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四是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结构转型。一方面要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方向转变。五是调整企业结构,从小而多,调整为大而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走低碳经济道路
据了解,轮胎滚动阻力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滚动阻力每减少20%,每百千米二氧化碳排放就可减少400克,随着家庭轿车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车辆燃油经济性的重视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橡胶工业与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密切。橡胶原材料大部分以化石能源为原料,如合成胶、炭黑、纤维材料等,这种原料构成决定了橡胶工业必须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道路。
为此,范仁德提出,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支持天然胶种植。他说,植树造林不仅绿化生态环境,而且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的的途径之一。建议国家支持国内天然胶企业扩大种植面积或者“走出去”种植天然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积极推动杜仲胶等“新兴天然胶”产业的发展,同时提高天然胶的使用量。
此外,橡胶工业还应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低碳化要求,如开发、生产适合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轮胎及低耗油轮胎,应用热塑性弹性体等新材料开发制造汽车用密封、减震等制品,提高汽车用传送带的效率,开发生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需要的橡胶产品。同时,加快环保橡胶填充油的研发与应用,为绿色轮胎制造提供技术保障,并大力开展废旧轮胎等橡胶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据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雪文介绍,中国再生橡胶工业发展60年来,回收利用废旧橡胶近3000万吨,为社会创造价值500多亿元,节约和替代原生橡胶900多万吨,我国自主开发的“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不仅在国内迅速成功推广,并走出国门,为世界废橡胶综合利用,解决“黑色污染”和发展橡胶工业循环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天然橡胶75%、合成橡胶46%依赖进口情况下,3吨再生橡胶可以替代1吨天然橡胶。2008年我国利用废旧橡胶生产再生橡胶245万吨,相当于为橡胶工业提供了80多万吨宝贵的天然橡胶资源,比我国全年的天然橡胶产量还要多。按正常年份的价格,进口1吨天然橡胶需2200元美元左右,仅这一项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17.6亿美元以上。他预计,2010年全国再生橡胶产量为270万吨,增幅将达8%以上,作为变废为宝的可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⑵ 2021年粘胶纤维会大涨吗
2021年的粘胶纤维有可能会达成,现在需要粘胶纤维的地方越来越多,口罩用的就是这种材料,所以应该会大涨。
⑶ 粘胶纤维发展史
我国第一家粘胶短纤维生产工厂,是1939年日本“东洋纺”在丹东建的粘胶短纤维厂。它曾号称日产10吨纤维,实际上只有几吨。后因战争影响于1945年停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开始复工建厂,1957年恢复生产,规模很小,年产仅1500吨左右。
1947年,我国上海办了一家人造丝企业,引进法国纺丝机,但一直并未生产。1956年,我国引进东欧(德国)设备和技术,在保定正式建人造长丝厂,年产人造丝达5000吨。从此我国有了“半连续纺丝机”(该纺丝机是中性纺丝),这种机型在我国加工制造一直延用到现在,成为我国粘胶长丝的主力设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还引进了苏联的技术,仿制了R531型纺丝机,分别在丹东、南京、新乡、杭州四个粘胶厂使用。随后,我国一共建了粘胶长丝生产厂13家,粘胶短纤维生产厂20多家,为我国奠定了粘胶纤维生产的基础。
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上合成纤维的潮流,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合成纤维上,从而使粘胶纤维的发展出现了停顿。直到80年代对粘胶纤维又有了新认识,才又重新有了较大发展。
在粘胶纤维发展的过程中,从技术上讲,是一个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学习苏联、东欧的技术,并成套模仿他们的设备,在中国发展。这时候的技术主要特征是单线能力小,设备台次多,自动化程度差。直到80年代,丹东化纤厂等从德国引进成套的闪蒸技术和设备;90年代九江化纤厂又成套引进瑞士毛瑞尔的技术和设备;唐山化纤厂又继而引进了奥地利兰精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以后又有好几家化纤厂引进了意大利斯尼亚的连续纺丝机及技术;与此同时,在环保方面引进了毛瑞尔的废气治理装置和兰精的废气治理装置;直到2003年丹东化纤公司又引进了日本东洋纺的高湿模量纤维(波里诺西克纤维)的技术和设备。
在这一系列的引进过程中,我国的同行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粘胶纤维企业都有了考察和了解,从他们那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上述引进,我们实现了单机产能大,单线产量高,自动化水平高,并对这些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国产化,对我国粘胶纤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进和仿造的过程中,我们的重大缺陷就是在我们引进国外技术后,缺少研究和提高,更谈不上有哪一块技术是我们自己的新技术,从技术上讲我们还是处于模仿阶段,所生产的纤维在国际市场也属于较低的档次。
我国粘胶纤维工厂的布局,由于受当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全国大大小小约40家工厂(长丝最多时16个工厂,短丝32个工厂)现已有一些小厂停产,它们被分布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大多为一些不具规模的小厂,即使在国内算是大厂的粘胶纤维企业,在国际上也只能算是中型工厂。
日本在上世纪40年代就进行了结构调整,从33家公司48个工厂逐步调整为5家公司6个工厂,这几家化纤公司又分别与大商社取得固定联系,而商社又是由几个财团做后盾,这就将生产企业、商社、财团联系在一起,使得企业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也有国内外商贸上的渠道。
世界上许多化纤行业都在重组,以强化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粘胶纤维亟待资产重组,进行结构调整做到,组建大集团,壮大经济实力;形成几个较具规模的垂直产业链(从原料供应、纤维生产、纺织染整、服装设计制作、模特队、科研开发机构);强化交流协调能力,避免重复研究开发,统一对外(国外市场);以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
⑷ 中国成人用品行业调研报告
《2021-2027全球及中国女性性用具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
2019年,全球女性性用具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达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中国市场规模增长快速,预计将由2020年的XX亿元增长到2027年的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XX%(2020-2026)。
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女性性用具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女性性用具的的产能、产量、销量、收入和增长潜力,历史数据2016-2020年,预测数据2021-2027年。
本文同时着重分析女性性用具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和中国本土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厂商女性性用具产能、产量、产值、价格和市场份额,全球女性性用具产地分布情况、中国女性性用具进出口情况以及行业并购情况等。
此外针对女性性用具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报告篇幅】:149【报告图表数】:199【报告出版时间】:2021年1月
⑸ 粘胶纤维的优缺点
优点:
1、 粘胶具有很好的吸湿性(平凡化纤中它的吸湿性是最强的)、透气性,穿着安宁感好;
2、粘胶织品光洁柔软,有丝绸感,手感滑爽,具有精良的染色性,并且不易褪色;
普通粘胶纤维吸湿性好,易于染色,不易起静电,有较好的可纺性能。短纤维可以纯纺,也可以与其他纺织纤维混纺,织物柔软、光滑、透气性,穿着舒适,染色后色泽鲜艳、色牢度好。适宜于制作内衣、外衣和各种装饰用品。长丝织物质地轻薄,除适用作衣料外还可织制被面和装饰织物。但是粘胶纤维的缺点是牢度较差,湿模量较低,缩水率较高而且容易变形,弹性和耐磨性较差。
(5)中国粘胶纤维市场调查报告扩展阅读:
缺点:
1、粘胶纤维手感重,弹性差并且容易褶皱,且不挺括;
2、不耐水洗、不耐磨、容易起毛、尺寸稳固性差,缩水率高;
3、不耐碱不耐酸。
⑹ 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市场调来研报告主要包源括三个方面,像开篇部分、主体部分、附件部分
(一)调研报告格式
1、开篇部分
包括:封面、题目、目录和摘要(调研目的、问题的描述、处理问题的途径、所采用的方案设计)。
2、主体部分
包括:引言(问题的背景、表述、处理问题的基本途径)、调研方案设计、调研实施、数据分析、调研结果、结论、说明和建议等。
3、附件部分
包括:调查问卷、图表、有关计算细节或技术说明、参考文献等。
⑺ 粘胶纤维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手感柔软光泽好,粘胶纤维像棉纤维一样柔软,丝纤维一样光滑。
2、吸湿性、透气性良好,粘胶纤维的基本化学成份与棉纤维相同,因此,它的一些性能和棉纤维接近,不同的是它的吸湿性与透气性比棉纤维好,可以说它是所有化学纤维中吸湿性与透气性最好的一种。
3、染色性能好,由于粘胶纤维吸湿性较强,所以粘胶纤维比棉纤维更容易上色,色彩纯正、艳丽,色谱也最齐全。
4、具有超强的抗静电性能,不会产生附着在身体上的感觉,因而十分滑爽,特别适合运动穿着。其含湿率最符合人体皮肤的生理要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调湿功能,被称为 “会呼吸的面料”。
缺点:
1、粘胶纤维手感重,弹性差并且容易褶皱,且不挺括;
2、不耐水洗、不耐磨、容易起毛、尺寸稳固性差,缩水率高;
3、不耐碱不耐酸。
(7)中国粘胶纤维市场调查报告扩展阅读:
清洗粘胶纤维材质的注意事项:
1.该类面料遇水发硬,洗涤时要轻柔,以免起毛或裂口。
2.用中性洗涤剂或低碱洗涤剂,洗涤液温度不能超过35℃。
3.洗后排水时应把衣服叠起来,大把挤掉水分,切忌拧绞,以免变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粘胶纤维
⑻ 国内生产粘胶纤维的大型企业有那几家
我国第一家粘胶短纤维生产工厂,是1939年日本“东洋纺”在丹东建的粘胶短...我国的同行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粘胶纤维企业都有了考察和了解,从他们那里...
⑼ 急!求一份市场调查报告
以《关于全市2002年电暖器市场的调查》一文为例,该市场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写为:
1.生产情况
据调查,国内以电暖器为主要产品的生产企业为数不多,大约30多家。2002年,这些企业电暖器总产量约240.19万台。其中年产量超过10万台的主要有广东美的家电厂、宁波天工实业公司……八家企业。这八家企业电暖器总产量约209.53万台,占国内电暖器总产量的87.24%。具体数字见表一(略)
以上情况表明:虽然电暖器行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生产集中程度都非常高。特别是产量排行第一的广东美的家电厂,其产量超过国内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本行业中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
2. 销售情况
据对北京、大连、沈阳、济南、杭州、武汉六个城市的27家大商场的调查,2002年总销量约为71000台。其中,销量超过5000台的有大连商场、大连百货大楼……五家商场,年销售总量约44447台,占27家销售总量的62.2%。具体数字见表二(略)
以上情况表明:与电暖器生产的高度集中类似,电暖器销售的集中程度也非常高。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电暖器市场正处于开发阶段, 大部分商场都把电暖器作为试销商品经营,把电暖器作为主要商品经营的为数甚少;另一方面,虽然经销电暖器获得成功的商场数量不多,但这些成功者的事实至少说明,电暖器极具市场潜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各种品牌的竞争(略)
4.市场分析与展望(略)
产品与建筑面积、供热面积的分析,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的分析(略)
5.几点建议(略)
楼主 加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