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产防弹衣占据了全球防弹衣市场的70%吗
据报道,国产防弹衣占据了全球防弹衣市场的70%。
92式手枪、9mm手枪弹、5米射距垂直入射,这顶头盔的抗弹率达到了100%。这就是传说中的国产QGF03头盔。
中国威武之师的军事装备,短短几十年所融入的科技含量,不仅让我们的士兵无坚不摧,更是让中国军事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Ⅱ 军用防弹衣,警用防弹衣,民用防弹衣分别有什么不同
防弹衣的防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防手枪和步枪子弹目前许多软体防弹衣都可防住手枪子弹,但要防住步枪子弹或更高能量的子弹,则需采用陶瓷或钢制的增强板。(2)防弹片各种爆炸物如炸弹、地雷、炮弹和手榴弹等爆炸产生的高速破片是战场上的主要威胁之一。据调查,一个战场中的士兵所面临的威胁大小顺序是:弹片、枪弹、爆炸冲击波和热。所以,要十分强调防弹片的功能。(3)防非贯穿性损伤子弹在击中目标后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作用于人体所生产的伤害常常是致命的。这种伤害不呈现出贯穿性,但会造成内伤,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防止非贯穿性损伤也是防弹衣防弹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Ⅲ 防弹衣的历史
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弹衣经历了由金属装甲防护板向非金属合成材料的过渡,又由单纯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与金属装甲板、陶瓷护片等复合系统发展的过程。
人体装甲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原始民族为防止身体被伤害,曾用天然纤维编织带作为护胸的材料。武器的发展迫使人体装甲必须有相应的进步。早在19世纪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纪的铠甲上的真丝也用在了美国生产的防弹衣上。
1901年,威廉·麦肯雷总统被暗杀事件发生后,防弹衣引起了美国国会的瞩目。尽管这种防弹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枪子弹(弹速为122米/秒),但无法防住步枪子弹。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以天然纤维织物为服装衬里,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厚实的丝绸服装也一度曾是防弹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真丝在战壕中变质较快,这一缺陷加上防弹能力有限和真丝的高额成本,使真丝防弹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美国军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弹片的杀伤力增加了80%,而伤员中70%因躯干受伤而死亡。各参战国,尤其是英、美两国开始不遗余力地研制防弹衣。1942年10月,英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由三块高锰钢板组成的防弹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国试制和正式采用的防弹衣就有23种之多。这一时期的防弹衣以特种钢为主要防弹材料。1945年6月,美军研制成功铝合金与高强尼龙组合的防弹背心,型号为M12步兵防弹衣。其中的尼龙66(学名聚酰胺66纤维)是当时发明不久的合成纤维,它的断裂强度(gf/d:克力/旦)为5.9~9.5,初始模量(gf/d)为21~58,比重为1.14克/(厘米)3,其强度几乎是棉纤维的二倍。
朝鲜战争中,美陆军装备了由12层防弹尼龙制成的T52型全尼龙防弹衣,而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则是M1951型硬质“多隆”玻璃钢防弹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间。
以尼龙为原料的防弹衣能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体积较大,重量也高达6千克。
70年代初,一种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的合成纤维——凯夫拉(Kevlar)由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研制成功,并很快在防弹领域得到了应用。这种高性能纤维的出现使柔软的纺织物防弹衣性能大为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弹衣的舒适性。美军率先使用Kevlar制作防弹衣,并研制了轻重两种型号。新防弹衣以Kevlar纤维织物为主体材料,以防弹尼龙布作封套。其中轻型防弹衣由6层Kevlar织物构成,中号重量为3.83千克。
随着Kevlar商业化的实现,Kevlar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国军队的防弹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后来的特沃纶(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现及其在防弹衣的应用,使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特征的软体防弹衣逐渐盛行,其应用范围已不限于军界,而逐渐扩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对于高速枪弹,尤其是步枪发射的子弹,纯粹的软体防弹衣仍是难以胜任的。为此,人们又研制出了软硬复合式防弹衣,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增强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体防弹衣的防弹能力。
综上所述,近代防弹衣发展至今已出现了三代:第一代为硬体防弹衣,主要用特种钢、铝合金等金属作防弹材料。这类防弹衣的特点是:服装厚重,通常约有20千克,穿着不舒适,对人体活动限制较大,具有一定的防弹性能,但易产生二次破片。
第二代防弹衣为软体防弹衣,通常由多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制成。其重量轻,通常仅为2~3千克,且质地较为柔软,适体性好,穿着也较为舒适,内穿时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尤其适合警察及保安人员或政界要员的日常穿用。在防弹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枪射出的子弹,不会产生二次弹片,但被子弹击中后变形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贯穿损伤。另外对于步枪或机枪射出的子弹,一般厚度的软体防弹衣难以抵御。第三代防弹衣是一种复合式的防弹衣。通常以轻质陶瓷片为外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作为内层,是防弹衣主要的发展方向。
印度MKU公司最新研制出的新型防弹衣(Instavest),号称是目前世界上穿、脱速度最快的防弹衣。这款防弹衣的最大亮点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脱下。它专门设计有快速拉环,只要拉动此环,整件防弹衣就能轻松脱下。据介绍,脱下该防弹衣只需1秒钟时间,穿上这款防弹衣则需要45秒。
Ⅳ 防弹衣的主要材质是什么
防弹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衣套常用化纤织品制作。
防弹层是用金属(特种钢、铝合金、钛合金)、陶瓷片(刚玉、碳化硼、碳化硅、氧化铝)、玻璃钢、尼龙(PA)、凯夫拉(KEVLAR)、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DOYENTRONTEX Fiber)、液体防护材料等材料,构成单一或复合型防护结构。
防弹层可吸收弹头或弹片的动能,对低速弹头或弹片有明显的防护效果,在控制一定的凹陷情况下可减轻对人体胸、腹部的伤害。
(4)防弹衣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1916年,德国为军队正式配发了防弹衣。这种防弹衣由硅镍合金制成,由4块缝缀在一起的合金片组成,穿在身上状似龙虾,因此被称为“龙虾甲”。“龙虾甲”同样重量过大,很影响行军和打仗,德军只能把它发给卫生兵或很少移动位置的机枪兵。
其间,美国制造出了防弹效率最高的防弹衣。这种由铬镍合金制成的防弹衣被称为“布鲁斯特护身甲”,可抵御“刘易斯”重机枪子弹,但重量高达18千克,很显然不适于步兵作战。
战争结束后,沉重、僵硬的金属防弹衣再次退出潮流,多层棉制或布制防弹衣再次大行其道。相比大战前的丝制防弹衣,棉制或布制防弹衣虽然效果有所不如,但胜在价格便宜。
Ⅳ 目前中国顶尖防弹衣防弹能力能答道什么水平
说起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自行研制生产的“护神”牌防弹衣,有几个很有趣的故事。
故事之一。8年前的一天,初出茅庐的“护神”牌防弹衣与来自美国的某型最先进防弹衣进行现场比试。试验开始前,来自大洋彼岸的专家,悠然自得地坐在靠背椅上闭目养神,对挂在靶场正前方的那两件防弹衣看也不看一眼。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两件防弹衣本来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左边挂着的是大名鼎鼎的“凯芙拉”防弹衣,产自素有“防弹衣王国”之称的美国;右边挂着的是当时人们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护神”牌防弹衣,产自中国军队的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一阵急促的枪声过后,在场的宾客一起跑向这两件设台打擂的防弹衣,结果却大出意料:“凯芙拉”被5发子弹打了两个洞;而“护神”却只留下几个弹头亲吻过的痕迹,一切完好无损。
时隔半年后,在擂台上输了的对手不服气,尤其是听说美国一家公司要从中国大量进口“护神”牌防弹衣,他们更咽不下这口气:“在中国打一两次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应当按国际惯例和通行的标准进行检测。”然而,几天之后,由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检测结果再一次表明:“护神”牌防弹衣无论是防弹性能,还是重量,都明显优于美国“凯芙拉”,而且防护面积还比“凯芙拉”大70%。于是,曾经被美国列为防弹衣禁运对象的中国,却生产出更优异的“护神”牌防弹衣反销美国。“护神”牌防弹衣一跃成为新“宠儿”。
故事之二。“护神”牌防弹衣在擂台上打出国威之后,某位客人无意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子弹的力量那么大,就是打不穿,人也震得差不多了吧?”是不是震得差不多了?,“护神”的主要研制者周国泰又带着“护神”上了试验场。一只训练有素的狗穿上了“护神”牌防弹衣:20米,狗挨了一枪,没事;10米,那狗再挨一枪,停顿了一下回头看了看,没事,便接着往前走;两米,那狗又挨了一枪,只是本能地蹦了一下,仍然无事地往前走。专家们对狗进行了严格的检查,结果发现,狗在两米处挨的一枪,只导致表皮略为红肿。过了几天,狗身上的红肿自然地消失了。这一下,“护神”牌防弹衣真的更神了起来。
中国的“护神”牌防弹衣之所以如此“神”,是因为设计者瞄准了世界顶尖技术,不断改进材料、改进工艺,先后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实弹试验钢板2.3万多块,终于自行研制出了911型防弹轻型合金钢。由911型防弹钢片和高强纤维防弹织物组成的防弹层,可完全分散和消耗掉子弹所具有的能量。TF90-54式防弹背心,可有效地防止54式手枪弹对人体要害部位的伤害;TF90-79式防弹背心,可有效地防止54式手枪弹、10米以外的79式轻型冲锋枪弹对人体要害部位的伤害。
Ⅵ 防弹衣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弹衣经历了由金属装甲防护板向非金属合成材料的过渡,又由单纯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与金属装甲板、陶瓷护片等复合系统发展的过程。
人体装甲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原始民族为防止身体被伤害,曾用天然纤维编织带作为护胸的材料。武器的发展迫使人体装甲必须有相应的进步。早在19世纪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纪的铠甲上的真丝也用在了美国生产的防弹衣上。
1901年,威廉·麦肯雷总统被暗杀事件发生后,防弹衣引起了美国国会的瞩目。尽管这种防弹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枪子弹(弹速为122米/秒),但无法防住步枪子弹。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以天然纤维织物为服装衬里,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厚实的丝绸服装也一度曾是防弹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真丝在战壕中变质较快,这一缺陷加上防弹能力有限和真丝的高额成本,使真丝防弹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美国军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弹片的杀伤力增加了80%,而伤员中70%因躯干受伤而死亡。各参战国,尤其是英、美两国开始不遗余力地研制防弹衣。1942年10月,英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由三块高锰钢板组成的防弹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国试制和正式采用的防弹衣就有23种之多。这一时期的防弹衣以特种钢为主要防弹材料。1945年6月,美军研制成功铝合金与高强尼龙组合的防弹背心,型号为M12步兵防弹衣。其中的尼龙66(学名聚酰胺66纤维)是当时发明不久的合成纤维,它的断裂强度(gf/d:克力/旦)为5.9~9.5,初始模量(gf/d)为21~58,比重为1.14克/(厘米)3,其强度几乎是棉纤维的二倍。
朝鲜战争中,美陆军装备了由12层防弹尼龙制成的T52型全尼龙防弹衣,而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则是M1951型硬质“多隆”玻璃钢防弹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间。以尼龙为原料的防弹衣能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体积较大,重量也高达6千克。
70年代初,一种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的合成纤维——凯夫拉(Kevlar)由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研制成功,并很快在防弹领域得到了应用。这种高性能纤维的出现使柔软的纺织物防弹衣性能大为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弹衣的舒适性。美军率先使用Kevlar制作防弹衣,并研制了轻重两种型号。新防弹衣以Kevlar纤维织物为主体材料,以防弹尼龙布作封套。其中轻型防弹衣由6层Kevlar织物构成,中号重量为3.83千克。
随着Kevlar商业化的实现,Kevlar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国军队的防弹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后来的特沃纶(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现及其在防弹衣的应用,使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特征的软体防弹衣逐渐盛行,其应用范围已不限于军界,而逐渐扩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对于高速枪弹,尤其是步枪发射的子弹,纯粹的软体防弹衣仍是难以胜任的。为此,人们又研制出了软硬复合式防弹衣,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增强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体防弹衣的防弹能力。
综上所述,近代防弹衣发展至今已出现了三代:第一代为硬体防弹衣,主要用特种钢、铝合金等金属作防弹材料。这类防弹衣的特点是:服装厚重,通常约有20千克,穿着不舒适,对人体活动限制较大,具有一定的防弹性能,但易产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弹衣为软体防弹衣,通常由多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制成。其重量轻,通常仅为2~3千克,且质地较为柔软,适体性好,穿着也较为舒适,内穿时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尤其适合警察及保安人员或政界要员的日常穿用。在防弹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枪射出的子弹,不会产生二次弹片,但被子弹击中后变形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贯穿损伤。另外对于步枪或机枪射出的子弹,一般厚度的软体防弹衣难以抵御。第三代防弹衣是一种复合式的防弹衣。通常以轻质陶瓷片为外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作为内层,是防弹衣主要的发展方向。
印度MKU公司最新研制出的新型防弹衣(Instavest),号称是目前世界上穿、脱速度最快的防弹衣。这款防弹衣的最大亮点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脱下。它专门设计有快速拉环,只要拉动此环,整件防弹衣就能轻松脱下。据介绍,脱下该防弹衣只需1秒钟时间,穿上这款防弹衣则需要45秒。
Ⅶ 防弹衣由几个部分组成
防弹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衣套常用化纤织品制作。防弹层是用金属、陶瓷、玻璃钢、尼龙、凯夫拉等材料,构成单一或复合型防护结构。防弹层可吸收弹头或弹片的动能,可减轻对人体胸、腹部的伤害。
Ⅷ 防弹衣与防弹头盔卖给什么人什么店
随你便,ebay上一箩筐的防弹衣,便宜量又足,还有SAPI。MICH或者PASGT头盔也有卖。另外有一个有名的人体装甲的商店就是Bullet proof me,不过他们不会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出口III或IV的防弹陶瓷板的。
人称无敌的龙皮衣,Pinnacle Armor有售,就是不一定愿意卖你,谁敢和政府作对?想当年有美国大兵在ebay卖他的龙皮衣我没卖,到现在都后悔......
龙皮衣:http://www.pinnaclearmor.com/body-armor/dragon-skin.php
ebay:http://everythingelse.search.ebay.com/body-armour_Personal-Security_W0QQ_35QQsbrsrtZd
Bullet proof me:http://www.bulletproofme.com/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