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宁皮影戏的发展现状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浙江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郎章铭出身“皮影世家”,他爷爷郎自立是家族第四代传人,曾在省皮影剧团任鼓板。皮影给郎章铭留下许多彩色回忆。孩提时代的他经常跟爷爷去村后林海寺庙会演皮影戏,一会躲在台下,一会窜上台去,许多经典皮影戏剧目都耳熟能详。“一演皮影戏,整个村都空了,大家看得可高兴了。”上学后,家长要求郎章铭以学业为重,渐渐与皮影戏越离越远。
2002年,郎自立去世,另一位省皮影剧团老艺人沈圣标发起成立“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招收年轻学员。2008年,沈圣标拜访郎家,希望郎家有年轻人传承皮影。郎章铭的奶奶心动了,“儿子没有学,让孙子学吧。”
此时,正在扬州科技学院读书的郎章铭也一口应承:“完成学业后,就回家学皮影。”他将皮影戏比作“散落在民间的瑰宝”,“我对皮影太熟悉了,就像我儿时的伙伴。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实在太可惜。”文质彬彬的郎章铭说。
去年年初,郎章铭真正拿起签子棒,开始学皮影。为了学到传统皮影戏的精髓,他逐一登门拜访海宁会皮影的老艺人。如今,郎章铭已学会了童话剧《鸡斗》、《龟与鹤》,神话剧《闹龙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传统戏《南天国》等5部戏。郎章铭还不满足,“有的老艺人肚子一藏就是上百本大戏,只有拼命学,才能让更多宝贝留下来。”
为推广皮影戏,郎章铭和其他三个年轻人在盐官观潮景区开始表演皮影戏,边演边学,一个月只轮休四天。“观众最多的一天,我们连演了40多场。”说到这里,郎章铭眉头一扬。
㈡ 海宁皮影戏的制作工艺
海宁皮影的主要制作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汉族文化特色。
皮影的制作较为复杂,前后共有数十道工序。先要选材,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或牛皮,经去毛、刮挺、去脂后拉紧晒干;然后画稿,即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再将设计好的画稿拷贝到经加工过的皮上,并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以不同的色彩,一个人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为了颜色不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还须罩上一层清漆。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一个人物最少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六、七根。现有新制皮影均为斜桥剪纸艺人王钱松所制。
㈢ 海宁皮影戏在海宁哪里可以学到
海宁皮革城那边也有一家,可以去问问应该可以跟着学的。盐官风情街那里每天演是有固定时间的,如果愿意的话等他们演完应该会很乐意交你的……现在没什么人学这个了,所以他们心里很可惜估计会很高兴有人要学的。
㈣ 2006年海宁皮影戏和什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
㈤ 海宁哪里能看皮影戏
海宁皮革城餐饮一条街上有皮影戏演出,每天都有几个固定的时间表演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