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跨国公司的优缺点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长久
透析当代国际垄断的力作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琮教授的力作《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代国际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由于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国公司,因此,该书以跨国公司为主线,不仅全面论述了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国家、跨国公司与当代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与新科技革命及新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实质、特点、优势和两重性。这部专著中关于跨国公司为什么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中国为什么要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组建什么样跨国公司的分析与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书中关于“当代”的界定具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这一段时间,但作者认为,到19世纪60年代,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垄断组织。所谓“垄断”是指巨大企业或企业联盟,而“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从而揭示了国际垄断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作者以跨国公司发展为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史。书中将垄断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4年。垄断组织从萌发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转变到垄断阶段并不断加强。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干预与垄断组织紧密结合,垄断组织继续发展并全力对外扩张,但由于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碍了垄断组织的对外扩张进程。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为争霸世界而进行殊死斗争,终于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般垄断转变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国际垄断大大加强。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作者辩证地分析了国际垄断主要是巨型跨国公司与诸多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涵盖生产、商品流通、资本流动、科技转让、知识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经济各个领域,而所有这些领域巨型跨国公司都是其行为的主体。作者还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对国际生产关系或国际经济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是适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合理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作者对比垄断发展后两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主要区别时指出:“今天的世界,尽管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超级大国仍奉行霸权主义,世界仍很不安宁,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近1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民族爱团结,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要求。”
该书强调了跨国公司的特点和两重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78年在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的报告中对跨国公司下过这样的定义:“跨国公司是在作为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们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国家所有制的实体。”作者认为:“若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不会有跨国公司,而没有跨国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发生,二者如影随形,是分不开的。”据联合国统计,1999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加到6.3万家,它们的国外子公司从10.4万家增加到近70万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在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14919亿美元。跨国公司进行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目前世界总产值的约1/3由跨国公司所占有,其中90%以上由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控制。“这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几乎所有各部门和各行业都为大跨国公司所控制”。
据作者分析,巨型跨国公司与中小型跨国公司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巨大;跨国化程度高;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占绝对多数;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立足于核心产业,发展多样化生产。因此,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具有10大优势:即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范围优势;无形资产优势;融资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管理优势;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作者强调指出,巨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失去国籍而成为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全球公司”,它们的“根基”仍然在它们的国家。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大跨国公司的两重性,如强化垄断和加剧竞争的两重性、追求利润和促进发展的两重性、高效运营和畸形分析的两重性、公司生产有计划和全球生产无政府的两重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将继续增加和扩大,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将占世界跨国公司的大多数,仍将处于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极分化都将加剧。
该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要有和建立什么样的跨国公司。书中指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由于跨国公司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引起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关注。“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走出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从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对大跨国公司的实质、特性、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大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进行经贸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大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我国必须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本国大跨国公司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一,在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大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高层有意进行的各种欺诈、坑害投资者和客户的行为,而要以诚信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其二,坚持我国一贯坚持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外国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实现双赢。其三,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它与现代管理科学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并吸取他国、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新的企业文化。
至于缺点,有一本书我刚看,就是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败走麦城或失败的施展案例,还有客观分析。
作者是:李海龙
泛德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著名职业营销管理专家、世界咨询师协会注册高级咨询师
国内数家著名企业行销顾问,十余家中小企业总经理营销顾问
多家大学管理学院与学术研究机构E-MBA客座教授/专家
浙江大学经济技术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
中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国际品牌研究院品牌专家
青岛潜力品牌评选专家评委
《考验》
李海龙先生2003年7月著作《考验》因为书中的激烈观点和所披露的大量跨国公司的败阵事实、内部信息,它的出版和热卖曾经引起了营销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极大关注。
书中披露了富士、宝洁、奔驰、麦当劳、飞利浦、三菱、麦肯锡等世界企业巨头在中国“败走麦城”的历程,并找出了它们的“败阵基因”。
『贰』 跨国公司的基本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的特征
(一)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商品输出和在国外建立销售分公司;第二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向外输出商品为主的做法,已满足不了争夺世界市场的需要,便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在国外建立生产和销售网。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的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外直接投资,就地创建新企业;另一种是兼并原有企业。
(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第一阶段:横向扩展型经营;第二阶段,垂直扩展型经营;第三阶段,综合多种经营。
(三)跨国公司从全球性战略目标出发组织经营活动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是指现代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经营时,有一个以追逐世界市场为目标的战略,它所追求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利润,而不仅仅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
(四)跨国公司实行内部一体化经营和领导
(五)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信息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现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1990 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跨国公司深感仅凭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竞争环境要求它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缺口,即“战略缺口”。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公司自我发展的步伐,在客观上要求它们改变竞争方式,形成合作竞争,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据《世界投资报告》(1997)统计,跨国公司之间各种联盟协议的数量明显增加,从1990年的1760份增加到1995年的4600份。预计到2004年,企业战略联盟的价值可望达到25-40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和股市价值的16-25%。
按联盟各方合作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可将其分为研究开发型、资源补缺型和市场营销型的国际战略联盟。第一,研究开发型国际战略联盟。如1998年日本松下公司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共同开发16M的DRAM技术。第二,资源补缺型国际战略联盟。如一个企业的上游R&D(研究与开发)或制造与另一个企业的下游市场营销结成战略联盟,分别利用对方的下游营销网络优势和上游R&D及制造优势,可以取得资源互补、风险共担、规模经济以及协同效应的优势。第三,市场营销型国际战略联盟。
二、R&D国际化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为适应国际市场复杂性、产品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偏好差异性的要求,同时也为充分利用各国的科技资源,降低新技术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谋求技术价值链总体收益最大化,在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要素,R&D国际化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国外R&D支出不断增长,如美国跨国公司1977年仅为21亿美元,而到1993年则达到110亿美元;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从事R&D人数大幅提高,1980年原西德跨国公司国外制造业工作岗位占其整个公司17%,1995年上升到25%,而在R&D部门, 1995年猛增到33%;跨国R&D战略联盟蓬勃兴起。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设立海外R&D机构并与母公司形成网络系统。第二,组建海外产教研联合体。第三,与其他跨国公司缔结R&D国际战略联盟。
三、组织网络化成为跨国公司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据统计,美国《幸福》杂志所列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从1990到1995年,平均减少管理层次3个左右。198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始致力于减少组织层次,最初通过大规模的合并和分解,重新组合以业务为中心的企业单位,随后逐步取消了部门经理层次,并于1991年取消了生产副董事长层次。 1993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将原有的7级管理层次压缩为4级。
跨国公司组织网络化有其内在的原因。第一,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中,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个人或组织可通过网络穿过组织边界,与它们的环境相联系,这种边界的模糊性使企业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体成为社会经济网络的结点,从而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实现更大发展的契机。第二,企业中许多工作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下,适合于层级管理的简单重复性工作急剧减少,更多的机械性工作可由机器体系完成,而要求大多数雇员做的是充满创造性的工作,组织的功能在于激发员工的才智,而不是依赖于专制性规则或机械的生产线,人们更加注重学习,与多个结点的接触和信息交流,加强与同伴的协调,进行不断的创新。第三,交易赖以建立的市场治理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下,经济活动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其突出表现是经济活动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它突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空间,进入了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与原有实物经济并存的虚拟经济,经济交易时空范围的无限扩大,使得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交易中的信息对称性要求更加迫切。第四,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已经有了新的特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联结可以产生经济,即联结经济性。网络经济下的联结经济性使企业组织之间不仅是相互竞争的,而且也可以相互合作。不仅单一的经济主体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可以获得范围经济,而且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多个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也能实现范围经济。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资料: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9318071.1.aspx
『叁』 分析一下跨国企业进入市场后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正确面对文化冲突。199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与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总公司签订了苏北石油风险勘探合同,同年4月,经过公开招标,江苏油田228地震队一举中标。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是世界四大跨国石油(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公司之一,素以管理水平高、规范要求严著称。在石油行业有个说法:“能与壳牌公司合作成功,就取得了走向世界石油勘探市场的通行证。”为了取得这张通行证,他们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准备,但施工前的检查结果是不合格,而且主要栽在一些被中方职工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壳牌公司海牙总部派出的检查验收团团长汉斯先生一到队部,人未落座,伸手在桌面上抹了一下,手指上沾了一层薄灰,当即满脸不悦地给228队下了一份书面整改备忘录。下午到勘探工区,汉斯从地上捡起一张测量工丢弃的小纸条,非常严肃地问:“先生们,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留下的吗?如果是,就是对环境的破坏!”一天的检查,类似的问题提了200多条,同时宣布,原定开工时间推迟16天,扣罚待工费4万美元。同样地,从1984年与法国CGG公司成立油田第一支对外合作队伍——中发地震队,1987年承包澳大利亚CSR公司海南岛福山盆地钻井工程,1998年中标苏丹地面工程,1999年进军卡塔尔钻井市场,2004年获得也门1区块26年风险勘探开发权等等,从为国外石油公司风险勘探提供反承包施工起步,到成长为进入国际石油市场进行风险勘探的油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对外合 作,都伴随着激烈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行业规范等等方面的碰撞。
江苏石油勘探局回顾这10多年来对外合作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深切地感受到:合作的最大障碍,不在于资金、设备以及工程的难易,而在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在于这种差异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合作的最佳途径,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是被对方所同化,而是文化的交融、文化的整合。这些冲突如他们为完成任务不惜拼设备、拼体力,外方认为是野蛮施工;他们为加快速度简化工序,外方认为是偷工减料(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他们提前做好的开钻前准备,外方认为是未按操作规程;他们奋不顾身保护国家财产,外方认为是对生命的漠视等等。面对冲突,职工感到难以接受,大家迷茫、愤懑,有人把它上升到维护国家尊严、民族自尊的高度,说“这是洋人在故意找茬,欺负我们”。他们引导职工理性地认识冲突的本质:这些冲突是合作中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绝非阶级仇民族恨;它不以对立为前提,不以对抗为手段,不以对付为途径;既要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注意以欣赏、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方文化。同时,他们积极用国际标准对所有队伍进行统一贯标;将“教室搬到市场,国内搬到国际,职工搬到大学”,培养通晓国内外市场管理惯例、胜任国内外市场业务能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法则的职工队伍,使油田的海外施工队伍逐渐适应了这种文化差异,并成为甲方“最愉快的合作伙伴”。在对外合作中,他们不仅注意积极适应文化冲突,更着眼于以竞争的胆识学习、借鉴、接纳国外先进的理念,将其熔铸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中。也门修井项目组针对管理中的老好人、操作中的随意性等缺陷,积极延用外方的“JSA”制度,把所有工序中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安全行为逐条梳理出来,形成手册。 在每次施工前,给职工逐条提醒一遍,然后让职工签字;在施工中刚性执行,即使在职工认为可以节省步骤的情况下也绝对不容许变通。通过这种傻瓜式、契约式的管理保障了安全生产。物探处在全国物探系统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SE管理法,创造了“102万人力时无损失事故”的业绩。近些年,他们还注意将油田的铁人精神、 “三老四严”作风以及“四进四到四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优秀企业文化与国外的以人为本、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科学管理以及强调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JOECO(江苏油田英文缩写)文化。这一文化帮助他们塑造出一支支扬威海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完成了一项项争气工程、丰碑工程。一支又一支开拓市场的铁军,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红遍长城内外,插到异国他乡。
『肆』 帮忙介绍一些国内或国外做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专业公司
中国市场调查公司25强(2008版,派名不分先后)
序号 机构名称 简介
1,上海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跨国集团)
在中国主要提供三大市场研究服务:零售研究,研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城镇的70多类非耐用消费品;专项研究,包括一些独创的研究工具,如预测新产品销售量的BASES、顾客满意度研究(CustomereQTM)、测量品牌资产的优胜品牌(WinningBrandsTM)以及广告测试服务,最近推出了在线研究服务。其提供的电视收视率数据和报刊广告费用监测已成为媒体和广告行业的通用指标。其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超过75%的广告市场。
2,TNS中国研究公司(跨国集团)
3,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
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中国)拥有全国50多个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抽样框,能精确地进行各种全国或地区性的消费者调查。自1994年起,其持续进行的两年一度的全国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态度调查,用数据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近两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
4,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
华南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RIChina)是RI(华南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与SCMR(国际市场研究集团)的合资公司,它的成立是本土知识和国际经验的完美结合。1990年,SCMR在广州成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本土专项市场研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市场研究机构,拥有中国第一代市场研究人员。RI 1973年成立于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项市场研究集团。
5,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成立,主要投资方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世界著名的市场研究集团TNS,拥有中国最大的媒介调查网络,在中国已有10多年的电视观众收视调查经验,拥有连续八年的有关中国媒介市场和广告研究数据库。
6,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1975年成立,是目前市场研究顾问行业中惟一一家独立的由专业研究顾问人员管理的全球性的上市公司。集团旗下Ipsos-ASI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广告投放前测试的专业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下属公司,业务涉及100多个国家。拥有Ipsos-ASI(品牌与广告研究)、Ipsos-Insight(营销研究)、Ipsos Loyalty(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和Ipsos FMC(预测、模型和咨询)等4个专业品牌。 由广东大通、北京华联信组成。
7,GFK(赛诺、科思瑞智)市场研究公司
1992年成立,前身是隶属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1994年政企分离,现为独立的市场研究机构。核心部门包括专注于家电行业的家电零售监测部、家电调查研究部和专注于通信行业的通信零售监测部、通信调查研究部等。
8,华通明略市场信息有限公司
由明略行收购1992年成立隶属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的华通公司成立。
9,I 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全球著名的市场咨询和顾问机构IDG集团的一员,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市场研究与咨询。IDC所公布的数据信息频繁地被华尔街分析家和媒体所引用。IDC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10年,成为国内业界历史最长的国际市场研究公司,中国IT市场的最可信、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10,北京零点研究集团
1992年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广州和武汉设有分公司。是中国专业研究咨询市场的早期开拓者与市场领导者之一。旗下拥有“零点调查”(专项市场研究)、“前进策略”(转型管理咨询)、“指标数据”(共享性社会群体消费文化研究)和“远景投资”(规范的投资项目选择与运作管理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行业与产品研究、消费文化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群体文化研究等。
11,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
1997年成立,同年与英国市场研究局、美国天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市场与媒介研究(CMMS)”年度连续调查制度,作为全球37个国际TGI研究体系的重要一环。主要产品包括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媒介内容分析和网页浏览监测。
12,上海大正市场研究公司
中国最早的资深市场研究公司之一。
13,北京环亚市场研究社
隶属北京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1984年开始从事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服务,是国内最早的专职于市场调查的独立法人公司之一。世界民意调查协会会员、欧洲民意及市场调查协会会员、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会员,全国首批29家涉外调查单位之一。
14,广东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5年,是ESMAR(欧洲市场研究协会)在中国华南的代表及AMA(美国营销协会)会员。研究产品包括:客户满意度研究CSMI、派样监测技术SEE、农村研究技术CRS等。在医药保健品、家电耐用品和快速消费品(FMCG)等几大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5,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
1996年由高校研究人员创建,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广州设有分公司,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极为密切。主要专注于个人、家庭和商业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心理研究。
16,真谛信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1997年成立,是在原艾力森基础上由中科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支持组建,是中国早期成立的资深专业市场研究公司之一。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四家公司,擅长工业品、房地产、消费品研究和满意度研究。客户由国际机构、专业协会和国内特大企业构成,具有从研究到执行全面、综合的运作能力。
17,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
1998年成立,与全球最大的图书数据提供商NielsenBookScan合作,为书业提供专业化的市场信息服务,现为国内图书产业信息和咨询服务第一提供商。1998年7月,创建了”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通过选择全国最有影响力的633家书店门市的零售数据组建而成),至今已形成了连续6年的完整的图书零售市场数据库,建立了中立的书业零售市场评价体系,目前,其监测到的书店图书码洋约占整个图书零售市场总码洋的14%以上。
18,上海迈普市场研究公司
主创人员来源于国际公司。
19,广州成予国际市场研究公司
20,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1994年成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首批29家涉外调查机构之一。下设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医药咨询和社会经济信息调查研究所共三家子公司。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的集团公司。
21,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其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市场研究事业部。2001年,新华信重组为新华信集团。致力于“专业化市场研究+与行业结合+营销咨询”。在汽车、电信、IT、医药和工业产品等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总结和发展出了新华信自主的行业问题研究模型,如新华信汽车领域市场研究模型、新华信电信领域市场研究模型、新华信产业研究模型、新华信医药领域市场研究模型等。
22,北京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1992年创立,1999年接受IDG风险投资,现已在香港上市。现有两大研究机构:慧聪研究院和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分别从事行业市场研究和媒体广告信息监测,现监测1058种报刊广告数据,囊括4万多个品牌和40万户广告主信息。首创商情信息服务,设有知名的慧聪商情网,专门从事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和市场研究,涉及20多个行业。
23,东方市场研究
1992年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市场调查与咨询专业机构之一、欧洲市场研究协会(ESOMAR)最资深的中国会员之一、美国营销协会(AMA)首家中国内地会员,美国定性研究协会(QRCA)会员。一直服务于宝洁、摩托罗拉、中国电信、ICI、科龙等世界和中国五百强企业,致力推广世界先进营销管理技术,为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科学的市场营销和管理咨询服务。
24,深圳思纬市场资讯公司
25,广州市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前身为中国第一家专业市场研究公司,1996年重组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市场研究企业,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沈阳及香港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是“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员单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会员单位、涉外调查单位之一(甲类)、ESOMAR成员之一。
是国内惟一为医药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OTC产品及保健品零售网点研究服务的市场研究专业机构。
『伍』 跨国公司主要有哪些部门
部门的设置是没有一个统一摸版的,其划分很多种,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部门。
一般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设定组织结构,再设置相应设置部门,部门大概有:研发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营销部、财务部、客户部、公共关系部等。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陆』 跨国公司经营特点及贡献是什么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是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国家的垄断体系。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
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1885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的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电气公司,德国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期就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至1988年,跨国公司投资总额达9628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0312亿美元的93%,全球已有2万余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它们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过10万家。近年来,由于wto的成立,更加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及其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
跨国公司的管理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稳定,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论。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渐深入,如果把众多的管理之论加以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管理之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管理之论。从目前看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七大学派,即管理的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以上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的管理思想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型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就是“从方便面条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巴登笨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首饰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
多种经营给跨国公司营销带来极大的好处:(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式,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率的高低多寡取决于企业如何筹划和组织生产、销售与分配这三道前后相衍的运动环节,多种经营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进行低价值的投入,高价值的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利润最大化。(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资金的投入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性选择,生产要素组合的合理、经济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组合也要优于一国自身。跨国公司就是国际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灵活而又高效的载体。(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行业、种类日趋繁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在年度之间状况波动很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司的经营,就不会因一项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高技术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故跨国公司之间在这一方面展开了一场较大的角逐,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的磨擦上。
(一)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革命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若要保持优势,或从一种优势向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始终在新技术部门占领先地位,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如汽车、石化、制药和电子工业等,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的控制。
跨国公司注重于生产工艺的研究,每一个跨国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大量财政资助,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用预算拨款资助了民用科研项目的1/4以上。
(二)跨国公司奉行特有的技术战略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从全球范围比较生产成本,选择最佳生产基地,以确保高额利润。首先,把研制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其次,经过若干年后,再将新技术转让给设在其他发达国家里的子公司,取得当地市场的技术优势。再次,又过若干年后,再向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转让技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要考虑生产能力(或运用生产技术的能力),投资能力(或扩大生产以便利用扩大了的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的能力)和革新能力(它使研制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成为可能)。
四、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传统的价值竞争是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商品销路。
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及装璜、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1)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3)提供信贷;(4)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5)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璜,注意包装装璜的“个性化”;(6)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五、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易关系。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日益呈现出巨大的重要性,不仅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方式而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关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资料相当困难,但从所获得的不太多的资料中发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相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在研究与开发的密集较高的产业部门中的公司内部贸易,比研究与开发密集度低的部门高。公司内部贸易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海外经营活动,是因为它们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拥有某些优势,而这些优势的获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为代价。因此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的代价付之东流,将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内进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构成主要是最终产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组装的中间产品。经系统的研究证明,公司贸易的内部化率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关系,即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内部化率越高;反之,则内部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而是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进行。这不仅是公司内部贸易区别于公司间贸易的一大特点,而且是跨国公司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程。
可以预料,跨国公司除了有更大发展之外,在未来10年还将会出现三种趋势:按“国际化经营三阶段”论,专家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为中心,即商品进出口部门展开国际交流的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处于此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进入所谓“当地化阶段”,即就地产销、设立据点的第二阶段。只有少数跨国公司已达到第三阶段,即国际分工阶段。据预测,新世纪将有大批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即跨国公司的人才、物资、钱财、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倾向于效益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最终成为“无国界企业”。
美、欧、日三方跨国公司“三足鼎立”雏型已见眉目,今后将是他们演绎“三国志”的时代
『柒』 跨国公司的发展史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2003-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宝洁概况
成立时间 1837年
总部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
销售额 514亿美元(2003 - 2004财政年度)
利润额 64.8亿美元(2003 - 2004财政年度)
分公司分布 超过80个国家
产品销售 超过160个国家
产品种类 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
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品牌 约300个
员工数 约100,000
董事长 雷富礼(A.G.Lafley)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雷富礼(A.G.Lafley)
全球技术中心 20个
持有专利数量 超过29,000项
宝洁的企业理念:
“众志成城,创造未来!
我们将做到: 我们富有远见卓识,勇于实践。
我们不断超越自己,领导变革,创新,勇于承担风险及行动迅速。
我们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素质。
我们提供品质优良,且价格合理的产品,消费者信赖而且天天使用。
我们是大中国地区的模范企业公民,与我们所在的社区共同繁荣。
我们充分利用不同市场的优势。
我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各地市场,消费者和客户的差异,不断试验和发展各种成功模式。
我们建立策略性的伙伴关系。
我们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和社区组织一起合作, 在大中国建立竞争优势。 我们是一支团结的队伍。
我们充分利用大中国所有员工的不同背景、经验和技能,携手共进,取得成功。 我们培养和激励员工全力以赴。
我们为员工提供在个人、事业和经济收入方面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大家都希望在宝洁工作。 大中国员工不仅领导本地公司,而且在全球宝洁公司担当重任。
我们为全球的革新作出贡献。
我们发挥大中国员工的聪明才智和传统文化的优势, 为世界提供新的想法、观念、产品和技术,并成为全球的的成功典范。 ”
1980-2003 跨国公司
2003
玉兰油成为宝洁第十三个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
宝洁收购了威娜公司。
2002
宝洁庆祝165周年。
雷富礼当选董事长
宝洁拥有12个年销售过10亿美元的品牌
2001
雷富礼先生当选公司董事长。
宝洁公司从施贵宝公司收购了伊卡露系列。伊卡露是全球染发、护发领导品牌,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
2000
雷富礼先生当选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宝洁公司推出reflect. com, 一个互动性网上商务美容公司。美国FDA通过了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新药--Actonel。作为发明者的宝洁公司将与Aventis制药集团共同营销这一新药品。
就象一个多世纪前宝洁的创始人Procter和Gamble一样,宝洁人永远着眼于未来,我们将继续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让消费者的每一天尽善尽美!
1999
公司前首席营业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公司收购了lams公司,开始进军宠物保健和营养产品领域。Lams公司是一家在高档宠物食品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另外,公司收购Recovery 工程公司、并运用公司在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开发了PUR品牌水过滤系统。
1998
宝洁Olean新厂落成投产。宝洁公司2005机构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真真正正的跨国企业,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
宝洁公司收购了Tambrands公司和它旗下的全球知名品牌Tampax(丹碧丝),扩展其妇女卫生用品市场。宝洁公司和赫斯特Marion Roussel公司签订全球性的协议,共同营销Actonel-宝洁公司的一种骨骼保健新药物。
1996
宝洁推出一种无热量的食用油-Olean,用于各种咸味小吃。Olean获得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的检验认可。Olean使消费者能够尽情享受小吃,而不用担心发胖。宝洁公司举办全国性的“全美最脏小孩”比赛,庆祝汰渍洗衣粉推出50周年。宝洁公司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1995
白波先生当选为公司第九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当选为公司首任首席营业执行官。公司开始采用四个地域性机构来管理全球生意。宝洁公司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国家技术奖章-这是美国对技术成就所授予的最高荣誉。这一奖章充分肯定了宝洁公司开发、运用先进技术,改善消费者生活的种种努力。
1993-94
宝洁在中国发展更多合资企业,连续建立了四间公司和五个生产基地。宝洁重新进入南非市场。宝洁荣获美国劳动部颁发的“机会2000”大奖。这是一个年度性颁发的奖项,鼓励企业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建立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1993
宝洁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在公司历史上,国际分部的销售额第一次超过总额的50%。在日本神户,日本的总部和技术开发中心落成
1992
宝洁重新推出原Richardson-Vicks公司的Pantene-Pro-V(潘婷)品牌。此品牌迅速成为世界上生意发展最快的洗发香波产品。
1991
宝洁购买了Max Factor和Betrix,进一步扩展公司的化妆品和香水生意。宝洁购买捷克的Rakona,建立在东欧的第一间分公司。同年,在其它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和俄罗斯设立分公司。
1990
宝洁购买Shulton's Old Spice产品系列,扩展男士个人护理用品的生意。Spic and Span Pine采用100%可回收的塑料做包装,为公司赢得杜邦国际包装大奖。
1989
宝洁购买Noxell公司和它的Cover Girl、Noxzeme和Clarion品牌,进入化妆品和香料生意行业。宝洁公司在中国首次招聘本地大学毕业生。
1988
宝洁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建立的第一间公司。
1987
宝洁创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公司在“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榜上被列入全球最大五十家企业的行列,并且是这五十家企业中历史最长的第二家公司。宝洁收购了欧洲的Blendax系列产品,包括Blend-a-med和Blendax牙膏。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收购行动。
1986
宝洁首创一种新的技术,使消费者可以采用洗发水和护发素二合一的产品来同时清洗和护理头发。Pert Plus,又名Rejoice飘柔洗发水迅速成为世界上领先的洗发香波品牌之一。
1985
宝洁购买Richardson Vicks公司,扩展成药保健用品市场。公司又购买了Mefumucil、Dramamine和Icy Hot三种品牌,成为最大的非处方类零售成药制造商。
1983
宝洁推出了一种优质妇女个人卫生用品,Always,又名Whisper(护舒宝),该品牌在1985年成为同类产品全球市场的领先品牌。
1980
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
1980年,宝洁150年大庆在即,公司已为迅猛的发展做好准备。宝洁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通过收购Norwich Eaton制药公司(1982),Rechardson-Vicks公司(1985),公司活跃于个人保健用品行业;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购了Noxell,密丝佛陀,Ellen Betrix公司,宝洁在化妆品和香料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收购项目也加快了宝洁全球化的进程。为了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优势,宝洁建立了全球性的研究开发网络,研究中心遍布美国、欧洲、日本、拉美等地。宝洁的帮宝适、护舒宝、潘婷、汰渍、碧浪、佳洁士、Vicks和玉兰油等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是市场上的佼佼者。
1945-1980 崭新的领域 迅猛的发展
1972
公司研究人员发现了如何把柔顺剂加入一块无纺布内,从而可在干衣机里使衣物柔顺。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Bounce品牌的推出。它迅即成为仅次于Downy品牌的第二大织物柔顺剂。
1973
宝洁收购了日本Nippon Sunhome公司,开始在日本制造并销售公司产品。
1963
宝洁收购了J.A. Folger & Co.公司,进军咖啡市场。欧洲技术中心在布鲁塞尔落成。
1961
宝洁首创的全新产品: 婴儿纸尿片“帮宝适”推出。公司在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开设分公司。
1960
美国牙防协会确认“佳洁士”是“防龋牙膏”,佳洁士的销售突飞猛进。宝洁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办事处,雇佣15名员工。三年后,德国的第一家工厂投产。宝洁推出公司第一种织物柔顺剂: 液态Downy。
1957
宝洁收购制造纸巾及卫生巾的Charmin Paper Milk公司,正式进入消费性纸品生意。
1955
宝洁推出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种含氟并经临床证实能预防龋齿的牙膏。
1954
宝洁在法国马赛租用了一个洗衣粉生产工厂,开始发展在欧洲大 陆的生意。
1952
宝洁在辛辛那提市成立了一个全新研究中心,这是公司第一个专 门从事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的研究中心。
1948
宝洁在墨西哥建立了在拉丁美洲的第一间公司。公司成立了国际分部,管理公司日益壮大的国际业务。
1946
“洗衣奇迹”----Tide(汰渍)推出。在试销一年后,在美国各地正式推出,汰渍采用了新的配方,洗涤效果比当时市场上所有其它产品都好。卓越的洗涤效果及合理的价格使汰渍于1950年成为美国第一的洗衣粉品牌。公司另外推出了Prell洗发香波,个人健康护理用品系列开始不断发展。
1946年,宝洁公司推出汰渍。这是公司继象牙皂后推出的最重要的新产品。汰渍比当时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性能优越得多,因此很快就大获成功。它的成功为公司积累了进军新产品系列以及新市场所需的资金。在汰渍推出后的几年里,宝洁开拓了很多新的产品领域。第一支含氟牙膏佳洁士得到美国牙防协会首例认证,很快就成为首屈一指的牙膏品牌。 公司的纸浆制造工艺促进了纸巾等纸制品的发展。宝洁发明了可抛弃性的婴儿纸尿片,在1961年推出帮宝适。公司原有业务的实力不断加强,同时开始进军食品和饮料市场-最重要的举措是于1961收购了Folger's咖啡,推出第一种织物柔顺剂-Downy。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公司对拓展全球业务的高度重视。宝洁开始在墨西哥,欧洲和日本设立分公司。到1980年,宝洁公司在全世界23个国家开展业务,销售额直逼110亿美金,利润比1945年增长了35倍。
1890-1945 创新与发展
1937
宝洁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年销售额达到二亿三千万美元。
1935
宝洁购买了菲律宾制造公司,在远东地区建立第一个运作机构,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
1934
宝洁推出Drene: 第一种合成洗发香波,开始进军洗发护发产品市场。
1933
由宝洁赞助播出的电台系列剧“Ma Perkins”在全国播出,大受欢迎。公司于是赞助播出更多的“肥皂剧”。“肥皂剧”的忠实听众也同时成为宝洁产品的忠实用户。宝洁首创每周五天工作制。宝洁率先推出人工合成洗衣粉Dreft。这一洗涤用品技术的新发展带动了整个洗涤技术的革命。
1931
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萌芽于二十年代末。到1931年,公司创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机构,由一组专门人员负责某一品牌的管理,而品牌之间存在竞争。这一系统使每一品牌都具有独立的市场营销策略,至此, 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正式诞生。
1930
宝洁在英国购买了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建立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Fairy香皂是Thomas Hedley公司的主要产品。
1926
宝洁继象牙香皂后又推出Camay香皂,公司拥有两个存在竞争的品牌,这是品牌管理系统的雏形。
1924
宝洁成立市场调查部门,研究消费者的喜好以及购买习惯,这是工业史上最早的市场研究部门之一。
1923
宝洁尝试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台广播。公司以Crisco名义赞助全国性烹调节目,成为首创使用电台广告的公司之一。
1919-1920
批发商季度性购买宝洁产品导致生产需求的不稳定以及工厂的裁员。宝洁因此宣布实施新措施:直接向零售商销售产品,并雇佣了450名销售人员。这一改变使生产稳定,减少了裁员,同时改变了杂货店行业的运作方式。
1919
公司章程内加入“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的条款。
1917-1918
宝洁开始积极招聘研究人员,并首创一天八小时工作制。
1915
宝洁首次在美国以外建立生产设施:加拿大生产厂拥有75名员工,生产象牙香皂及Crisco烘焙油。宝洁实施全国性的病残退休保险制度。
1911
宝洁推出首创的纯植物性烘焙油Crisco。Crisco向消费者提供了比动物性油脂更健康且更经济实惠的烹调选择。
1939
电视在美国推出仅5个月后,宝洁就推出它的第一个电视广告(象牙香皂),在电视首次转播的棒球比赛过程中播出。
1904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宝洁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厂。
1896
公司聘请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制作“象牙”女士及“象牙”宝宝形象,以吸引公众注意力,这成为历史上肥皂制造商所作的第一个彩色印刷广告。
1892
宝洁正式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
1890
宝洁在Ivorydale工厂建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研究及改进肥皂制造工艺,这是美国工业史上最早的产品开发研究实验室之一。 1945年,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近3.5亿美金的大公司。宝洁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广受欢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英格兰的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开始拓展海外业务。通过108年的努力,宝洁为迅猛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890年,宝洁公司共销售包括象牙皂在内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肥皂。极具创意的广告,包括在全国性杂志上刊登的彩色广告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宝洁产品,对宝洁香皂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立工厂,首先在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设立工厂。接着又在美国以外设立工厂。美国境外的第一个工厂设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和工厂一样繁忙。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诞生:象牙皂片: 一种洗衣和洗碗碟用的片状肥皂;CHIPSO: 第一种专为洗衣机设计的肥皂;以及CRISCO-改变美国人烹调方式的第一种全植物性烘焙油。
也许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创新产品都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公司以领先的市场调研方法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
宝洁的营销策略同样具有开创性,包括在电台赞助播出“肥皂剧”,派发产品试用装,以及促销奖金等。
1837-1890 公司的创立
1887
宝洁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员工们在该年的十月欢庆第一个分红配息日。
1886
Ivorydale工厂投产,工厂的设计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并同时注重员工工作环境的舒适,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1885
P&G首创周六下午不用上班而员工仍可支薪的福利措施。
1882
宝洁公司首次投资11,000美金以印刷广告在全国促销Ivory(象牙)香皂。通过一份名为“独立”的周刊,象牙皂纯白温和以及可飘浮于水面的特性被广为宣传。
1879
创始人的儿子: JAMES NORRIS GAMBLE和一位化剂师,共同开发出一种质量与进口的橄榄香皂一样,而价格适中,颜色洁白的香皂。另一位创始人的儿子: HARLEY PROCTER为这种香皂取名为“象牙”皂。这个名字很能体现这种香皂纯白,温和以及耐用的特性。
1859
在公司创立二十二年后,宝洁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百万美元,公司员工发展为八十人。
1850
“星月争辉”标志在19世纪50年代成为公司非正式的商标。到了60年代,星月标志出现在所有公司产品以及来往文件上。由于电灯的发明和使用,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终止生产蜡烛。
1837 年并不是创业的黄金时间。虽然辛辛那提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当时的美国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有成百上千的银行倒闭,经济危机笼罩着这个国家。
然而,PROCTER和GAMBLE这两位创始人依然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更关注于如何与城内的另外14家肥皂和蜡烛制造商一比高低,而不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金融风暴。他们的镇定充分显示出他们对商业所具有的长远规划策略: 一种后来成为宝洁公司标志的经营策略。例如,在19世纪50年代,尽管谣传内战在即,他们毅然开设一家新厂,扩大生产力,以支持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
后来,他们又成为美国首批推出利润分享制度的公司以及行业内首批投资研究实验室的公司。到1890年,宝洁已经具有几百万美元的资产。然而宝洁并不满足于现状,依然放眼未来。
1837
虽然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 GAMBLE)一心要往美国西部寻求发展机会,但都因客观原因在辛辛那提市住下了。威廉开始从事制造蜡烛的生意,詹姆士开始学习制造蜡烛。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凑巧娶了两姐妹,这两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他们的岳父说服 两个女婿成为合伙人。1837年4月12日,他们开始共同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正式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订合伙契约。首间生产厂兼办公室位于辛辛那提市。
<资料>:宝洁捐款
全国牙防组没有法人资格,其存在18年间曾接受上千万的企业捐助,令人怀疑其中存在着权钱交易。全国牙防基金会共接受捐款超过1300万元,其中1000万元来自宝洁。经过全国牙防组认证的口腔保健用品共有10个品牌(8家企业),其中包括佳洁士、两面针、乐天、冷酸灵牌牙膏或牙刷类产品。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jjz/yw/200603220589.htm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捌』 因为市场调查做得好而成功的例子举一个就行
吉利公司市场调查的成功案例
男人长胡子,因而要刮胡子;女人不长胡子,自然也就不必刮胡子。然而,美国的吉利公司却把“刮胡刀”推销给女人,居然大获成功。
吉利公司创建于1901年,其产品因使男人刮胡子变得方便、舒适、安全而大受欢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吉利公司的销售额已达20亿美元,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然而吉利公司的领导者并不以此满足,而是想方设法继续拓展市场,争取更多用户。就在1974年,公司提出了面向妇女的专用“刮毛刀”。
这一决策看似荒谬,却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 的基础之上的。
吉利公司先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发现在美国30岁以上的妇女中,有65%的人为保持美好形象,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这些妇女之中,除使用电动刮胡刀和脱毛剂之外,主要靠购买各种男用刮胡刀来满足此项需要,一年在这方面的花费高达7500万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妇女一年花在眉笔和眼影上的钱仅有6300万美元,染发剂5500万美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
根据 结果,吉利公司精心设计了新产品,它的刀头部分和男用刮胡刀并无两样,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双层刀片,但是刀架则选用了色彩鲜艳的塑料,并将握柄改为弧形以利于妇女使用,握柄上还印压了一朵雏菊图案。这样一来,新产品立即显示了女性的特点。
为了使雏菊刮毛刀迅速占领市场,吉利公司还拟定几种不同的“定位观念”到消费者之中征求意见。这些定位观念包括:突出刮毛刀的“双刀刮毛”;突出其创造性的“完全适合女性需求”;强调价格的“不到50美分”;以及表明产品使用安全的“不伤玉腿”等等。
最后,公司根据多数妇女的意见,选择了“不伤玉腿”作为推销时突出的重点,刊登广告进行刻意宣传。结果,雏菊刮毛刀一炮打响,迅速畅销全球。
这个案例说明,市场调查研究是经营决策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对市场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决策才具有针对性,从而拓展市场,使企业兴旺发达。
『玖』 全球有哪些重点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公司
1、GfK捷孚凯公司(德国)
GfK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研究业务,涉及耐用消费品调查、消费者调查、媒体调查、医疗市场调查和专项研究等方面,并在其中确立了绝对的专业性权威地位。特别是在耐用消费品调查方面,GfK集团在全球位居第一,并成为唯一的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耐用消费品零售调查和研究的企业。GfK于1993年进入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GfK在中国的调查网络由最初的5个城市发展到200多个城市及近300个郊县;监测的产品涉及黑色家电、白色家电、小家电、通讯产品和IT产品的近40个品类;月度数据报告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并且在其中100个主要城市还能对通讯产品提供市场零售监测周报。
2、zwzyzx中为咨询公司(中国)
中为咨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中为咨询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IPO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智研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中为咨询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3万多家企业,并向海外市场拓展。目前中为咨询业务范围主要囊括了产业细分领域研究、行业市场研究、行业市场调查、IPO咨询、项目可行性分析、并购与重组、投资咨询等领域。
3、Frost&Sullivan沙利文公司(美国)
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帮助客户加速企业成长步伐,取得行业内成长、创新、领先的标杆地位。沙利文公司的增长系统服务以及沙利文公司最佳实践奖帮助CEO及其成长团队开发、评估和实施有效增长战略。50多年来,沙利文公司立足遍布六大洲的40多个办公室,以全球化的视野,为全球1000强公司、新兴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了可靠的市场投融资及战略与管理咨询服务。企业提供的增长咨询服务能加速客户成功的达成增长目标,帮助客户从容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增长咨询能帮助客户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增长战略,从而帮助客户公司促进销售额、市场分额和利润率的增长。
4、Gartner高德纳公司(美国)
Gartner Group公司成立于1979年,它是第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它为有需要的技术用户来提供专门的服务。Gartner已经成为了一家独立的咨询公司,Gartner公司的服务主要是迎合中型公司的需要,它希望使自己的业务覆盖到IT行业的所有领域,从而让自己成为每一位用户的一站式信息技术服务公司。Gartner(高德纳)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成立于1979年,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IT产业,就IT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协助客户进行市场分析、技术选择、项目论证、投资决策。
5、Synobate思纬(英国)
思纬(Synovate)是一家以资讯调查访问为主的行销顾问集团。成立于1991年,总部设在英国,设有七十七个分公司遍及全球四十六个国家,是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世界级资讯集团之一。思纬市场资讯是全球前十大市场调查和行销顾问集团-Aegis集团底下的一份子,Aegis集团公司是一家领先的营销服务公司,在60多个国家拥有约8000名员工。集团总部设在伦敦,在伦敦交易所上市(AGS.L)。目前在全世界46个国家设有77个办事处;亚洲地区9个国家设有13个办公室。思纬业务跨越五大洲及二十四个时区,并有四千名热切求知的精英员工每天为客户提供服务。
6、IRI美国信息资源公司(美国)
IRi美国信息资源公司是全球大数据分析的引领者和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致力于为消费者、零售以及非处方医疗企业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全球领导者。2013年,IRI完成了对Aztec的收购,Aztec是一家市场评估及相关服务的领先供应商,业务遍及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新西兰、南非、瑞典和英国。同年,IRI还收购了在保鲜食品行业提供数据及咨询服务的Fresh Look Marketing。IRi收购勺海是一家在中国提供分析服务和市场研究的领导企业。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客户研究、品牌研究、满意度和忠诚度计划、新产品测试、广告效果评估以及分销策略。
7、nielsen尼尔森(荷兰/美国)
NetRatings,Inc.(Nasdaq:NTRT)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媒体和市场研究公司,也是行业中重要的网络广告统计测评服务的提供方,拥有的服务产品包括NetView,SiteCensus,MarketIntelligence,AdRelevance(i),以及客户定制研究和分析服务等等,覆盖了70%以上的全球互联网使用。Nielsen//NetRatings的服务提供整合的互联网及数字媒体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从而帮助客户获得高价值的业务信息。Nielsen//NetRatings是NetRatingsInc.(Nasdaq:NTRT)旗下的服务品牌。由国际媒体及信息公司VNU部分控股。NetRatingsInc.是ACNielsen和NielsenMediaResearch的姐妹公司。尼尔森//NetRatings公司提供了一系列专有的研究工具和服务,以帮助您满足您的业务挑战,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区分你的产品和服务,目标和达到你的首要受众群体,并确定你的业务目标。
8、Ipsos益普索(法国)
益普索(Ipsos)是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于1975年成立于法国巴黎,1999年在巴黎上市,是全球唯一由研究专业人士拥有并管理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是全球第三大研究集团,2014年集团全球营业额22.184亿美元,在全球87个国家设有办公室。益普索在六大研究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洞察和服务:广告与品牌研究,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营销研究,媒介研究,公共事务研究,以及调研管理服务。益普索于2000年进入中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等5个城市设有办公室。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研究产品线和行业专长,研究领域覆盖广告和品牌研究、营销研究、媒介研究、公众事务与社会研究、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汽车研究以及金融与服务研究。
9、McKinsey麦肯锡(美国)
麦肯锡公司是由JamesO’McKinsey于1926年在美国创建,同时他也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的新纪元。现在麦肯锡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84间分公司或办事处。麦肯锡目前拥有9000多名咨询人员,分别来自78个国家,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麦肯锡拥有4500多名咨询人员,分别来自78个国家,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企业管理硕士(MBA)占49%,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6%。在招聘咨询人员时,麦肯锡着眼于杰出的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的智慧、有效地同各层次人士交往的能力。
10、Euromonitor欧睿公司(英国)
Euromonitor(欧睿)信息咨询公司成立于1972年,在出版市场报告,商业参考资料和网上数据库方面拥有超过40年的经验,服务和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确保了公司多年来始终在所有市场信息解决方案提供者中的领先地位。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全球有超过600位分析师,并在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新加坡,中国上海,迪拜,南非开普敦,智利圣地亚哥,澳洲悉尼,日本东京和立陶宛维尔纽斯都设有分部。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国际市场有关行业、国家和消费者的各类商业信息,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对全球205个国家的消费者和行业信息进行研究,并对其中80个国家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调查。
11、IMS艾美仕公司(美国)
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Health)是全球领先的为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专业信息和战略咨询服务的公司。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在全世界的100多个国家开展市场研究服务,在亚太区的18个国家都设有分支机构,是制药和保健行业全球领先的市场情报资源提供商。IMSHealthInc.(纽约证券交易所:RX)是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之一,在全世界的100多个国家开展市场研究服务,在亚太区的18个国家都设有分支机构,是制药和保健行业全球领先的市场情报资源提供商。这
12、IDC国际数据公司(美国)
国际数据公司(IDC)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IDC帮助IT专业人士、业务主管和投资机构制定以事实为基础的技术采购决策和业务发展战略。IDC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名分析师,他们具有全球化、区域性和本地化的专业视角,对110多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业务营销机会进行深入分析。在IDC超过48年的发展历史中,众多企业客户借助IDC的战略分析而达致关键业务目标的成功。企业的客户不仅包括全球财富500强中多家著名跨国公司,而且包括中国本土许多行业的知名企业。IDC是IDG旗下子公司,IDG是全球领先的媒体出版、研究咨询、及会展服务公司。
13、INTAGE英德知公司(日本)
英德知联恒市场咨询(上海)有限公司(INTAGE CHINA)是INTAGE集团(亚洲第一最大规模,全球排名第9位的市场研究公司)的中国子公司,主要开展在中国的市场研究,市场咨询等业务。INTAGE CHINA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北京,广州设有分公司。INTAGE CHINA作为INTAGE集团的子公司,在坚持贯彻集团高品质服务宗旨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本土经营的优势实现低成本运作,无论在品质上还是在价格上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为顾客深度挖掘中国消费者的INSIGHT。也因此得到了来自欧美,日本,中国国内许多客户的支持。成为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研究方面首选的战略合作伙伴。
14、Gallup盖洛普(美国)
基于80多年的经验和其全球影响力,盖洛普比任何其他的企业都更了解全世界员工、客户、公民的态度和行为。根植于战略咨询、领导力提升和全球分析三大核心领域,盖洛普向领导层和企业提供深入分析和专业见解,以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企业的2000多位专家都是各领域的翘楚,其中有著名的科学家、享有美誉的行业专家和畅销书作家,他们专攻分析学、客户投入度、员工敬业度、企业文化、领导力提升、基于才干的测评、企业形象建立和幸福感研究。他们的专业知识涵盖广泛的行业,包括银行、金融、医疗、消费品、汽车、房地产、酒店、教育、政府和B2B企业研究咨询。
15、Kantar凯度咨询(英国)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凯度(Kantar)是提供消费者研究、市场分析与媒体监测服务的专业公司。凯度的母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传播集团WPP集团。凯度的12家成员公司是各自专业领域的领导者,企业持续不断地为全球客户提供可靠而高效的市场调研和咨询服务。凯度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00个国家,覆盖了市场调研和消费品咨询业务的所有环节。企业既分析刚刚发生的购买和媒体接触行为,也提供预测性的长期趋势报告;企业的调查手段既有传统的投票站出口调查(exitpoll),也有最先进的脑神经分析;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定量调查,也有深度的定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