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陶瓷茶具市场调查

陶瓷茶具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1-04-27 17:25:50

⑴ 喝茶的茶具里有小桶杯干嘛的

问题中的应该是指小品杯,所谓小品杯或者品茗杯就是用来品茶了,品的话就得慢慢品,才能品出茶香,茶滋味。真正喝茶嫌麻烦的话,当可以选用大茶杯咯。
茶杯使用:
茶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喝茶的杯子,成套茶具中的小茶杯又称品茗杯。有瓷、陶、紫砂、玻璃等质地,其中紫砂、玻璃、白瓷、青瓷的较多;款式有斗笠形、半圆形、碗形等,其中,碗形的最为常见。
杯子首先要和壶搭配,比如紫砂壶最好配紫砂杯,有些人用白瓷杯或玻璃杯,却总不如紫砂杯看起来和谐。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比如绿茶茶叶在水中飘飞,最好用大的玻璃杯,普洱茶汤红艳,适合用瓷杯等。
小茶杯使用的姿势也有讲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身,中指托杯底,无名指和小指收好,持杯品茶。
杯托有套杯和普通两种,成套的一般和茶杯或闻香杯同一材质,图案、颜色相合,普通的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搭配。材质上,常见的有紫砂、瓷、竹、木等,品茶用的杯托一般不选择合成纤维或塑料材质。
杯托有防止烫手、取用方便、保护杯子、防止水溅到桌子上等多种作用。
闻香杯不单独出现,都是和品茗杯一起的,而且一般只在茶艺表演中才出现,家庭泡茶一般不使用,闻香杯多为圆柱体,也有其他形状的,比较小巧。瓷制闻香杯为上品,因为和茶壶茶杯不同,闻香杯是用来闻茶香的,所以最好一点也不吸收茶汤,以瓷制的闻香杯为最好。
使用的时候,先将茶汤倒入闻香杯,然后将品茗杯盖上,用手指按住两头,迅速翻转,闻香杯的茶汤就全部倒进品茗杯了,然后将闻香杯用双掌夹住,轻轻搓动,靠近鼻子嗅闻茶香。

⑵ 想在外地开茶具店,该从哪进货

小李:张站长你好。我现在很烦恼,我现在在学中医,但我想到福建开一家陶瓷茶具店,我也到中国陶瓷城等许多大型陶瓷市场进行过一些调查,发现如果直接到我们市里的一些陶瓷市场拿货,再把这些瓷器运到福建去,利润不会很大,我想找到实惠的货源。 因为以前我在福建工作过,我发现福建人都很喜欢喝茶,我觉得茶具在那边应该会有市场。所以我觉得我只要能找到实惠的货源,就能成功。请问我在哪里能找到物美价廉的货源呢?站长:在与你的交谈中,我发现你很年轻,对创业很有冲劲,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先不谈你的这个创业项目,单从你的年纪来看,现在还处于一个学本领的年龄,学好本领,有了一技之长之后再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建议你暂时先不要放弃学习了多年的中医知识,这些知识是你最 宝贵的财富。假如你另起炉灶转战商界,那么就意味着你丢掉了自己最值钱的资本。 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咨询了我市一家经营日用陶瓷产品的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先生。他说,在景德镇经营中低档茶具的商人绝大部分是二道贩,他们所销售的中低档茶具全部是从外地进货而来,他们通常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就要从外地进一批价值在50万以上的茶具到景德镇来销售,其中福建算得上是他们一个比较大的进货渠道。景德镇生产的茶具绝大部分是中高档的,所以在景德镇作为进货渠道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试想,这些中低档茶具的原产地本身就在福建,而你却从景德镇的二道贩子处购买了他们从福建贩来的茶具,然后再又销往福建,你是不是会感觉到很荒唐呢?另外,陈先生还对我谈到,你能意识到福建人喜欢喝茶,茶具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但是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福建人喜欢喝茶,必定有一个茶文化的底蕴作为支撑,茶具市场也理所应当成为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肯定,茶具在福建不会是稀罕物。在中国陶瓷产业的布局上,福建德化也是首屈一指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日用陶瓷产品上,德化瓷可能胜过景德镇瓷。 对于进货渠道的问题,陈先生说,如果你执意想要尝试这个创业项目,他建议你可以尝试在福建当地进货。他提醒说,在福建做瓷器生意一定不能偷懒,如果你只是开个店在里面等顾客前来光顾的话,你的成功概率不会很大。

⑶ 日本瓷器发展

日本瓷器发展:
日本的陶瓷历史或许可以讲很久,但是单拿出瓷器来讲,无论怎么算都只是有500多年的历史。相较中国在东汉时代就出现了真正的青瓷,日本的瓷器历史可以说非常短。关于日本瓷器的开端,我们可以把故事讲的很感性。甚至可以用来解释当年丰臣秀吉 对高丽的出兵。在丰臣秀吉的时代,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战乱,武将之间开始流行饮茶。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接受了来自中国的茶道文化并将它完全民族化,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所谓的“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无处不在。可见这个人对当时日本国民审美的巨大影响。这个人在茶道中最偏爱的是当时的“高丽茶碗”。丰臣秀吉 早年对茶道相当痴迷,和千利休的关系相当紧密。“高丽茶碗”不只引发了国民的推崇,也引发了丰臣秀吉对出产地朝鲜的极大关心。不久之后他就出兵朝鲜,回国之时带回了上千名朝鲜陶工。事实证明他的目的却是达到了,在这些人一个叫做“李参平”的人在1616年,开启了日本的瓷器历史。当时的佐贺藩主把他从朝鲜掠走时,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对日本瓷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参平最初是在佐贺县炼胚烧制瓷器,当时当地土质并不适合生产。他开始在全日本的范围内寻找瓷土,终于在有田的泉山发现了优良的瓷石,这一年是1616年。以此处为中心,周边窑炉兴盛,制瓷业急速的发展起来。到了江户初期,日本首次烧制出了白瓷。这便是代表着日本瓷器的“有田烧”,李参平因此也被尊称为白瓷的鼻祖。从此日本的瓷器结束了完全依赖进口的时代。
但是当时的白瓷就真的只是白瓷,没有彩色装饰。之后酒井田喜三右卫门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在正保三年(1646)应用赤绘技术成功烧制出第一件彩绘瓷器。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喜三右卫门付出了三十年的心血,这位初代“柿右卫门”和他开创的“柿右卫门”
彩绘瓷器一起被载入了日本陶瓷的史册。在大片的余白上,用青蓝色或者红色,描绘上艳丽的图案,是其特点。色彩之所以会产生一种既明亮鲜艳又典雅脱俗的感觉,关键在于表层的独特白色,那种独特的温和的白色。经过大概40小时,1300度的高温烧制下,才会产生出了那种柔和的白色,烧制后产生的白色称之为“浊手”所谓的浊,用当地的方言来说就是淘米水,画出瓷器所独有的精致图案,然后第三次放进窑里,于是,浊手之白上,各色颜料尽显其魅力。仿如在纯白的画纸上描绘水彩画一样,充满透明感。柿右卫门的特色,便是在浊白的瓷器上,活灵活现的表现出鲜艳的色彩。
日本的瓷器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在此之前它也经历由土器到陶器再到瓷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日本陶瓷的历史开始于绳纹土器。一些学者提出:根据放射性碳十四的测定结果,绳纹土器最早可以上溯到12000年以前,存续时间达一万年以上。绳纹器一般用粘土泥条盘筑而成,野烧,即烧成时不用窑室,烧成温度在800度到900度。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日本的陶瓷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演变。
日本陶器始于7世纪后半期,这时出现的是以绿釉陶为代表的施釉陶器。这是日本受到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影响的结果。奈良?平安时代(公元538年至公元794年)的陶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三彩和绿釉的低温铅釉陶,一类是高温灰釉陶器。前一种是中国唐三彩和朝鲜半岛绿釉陶器影响下的产物,主要有以正仓院三彩为代表的奈良三彩和绿釉陶器等彩釉陶。文献记载它们在当时被称作“瓷”、“瓷器”或者“青瓷”。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虽然被称为瓷器,但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日本陶瓷闻名于世的风格是古朴,禅意。但事实上,在日本500多年的瓷器发展史上大部分的经典风格和作品都是工巧、细致,色彩华丽鲜艳、或者大量使用对比色。时间来到1655年,这一年日本出现了后来闻名于世的“九谷烧”。当时是日本的江户时代,加贺之藩大圣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志,以从其藩属内九谷村金山发现了磁土矿为契机,派遣其原在金山炼金的后藤才次郎前往肥前有田学习制瓷技术。后来引进技术开始在九谷建窑,生产瓷器。从此,九谷窑诞生。
九谷窑的瓷器大都色彩华丽,气派较大,符合当时贵族的消费心态。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它非常善于采用金、银等华贵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或绘画。中国瓷器也用金,但是都非常少量的的装饰,比如杯口、壶钮等位置常出现,而且一般都出现在通体素色的器物只上,给予点睛的作用。但是九谷窑就金则是非常大规模的使用,并配以精细的、色彩鲜艳的图案描绘九谷窑的装饰技法有红彩、金彩、绿彩、银彩等种类。进入明治时代之后,陶艺家九谷庄三的彩色金澜手瓷器名气日盛。同时,大量的日本九谷瓷器开始出口到欧洲各国。九谷烧银彩作品。釉面下发出闪闪的银箔光彩,是九谷烧银彩技法的精髓。在整件上将作品先涂抹一层黑色墨底,然后彩绘以淡青、淡樱等纹样。在几何形图案上柔和的银彩中显露出一种厚重的审美情趣。
九谷烧的绘画作品内容丰富。有花鸟、山水、风景等内容;有鱼纹、鹤、神灵等寓意吉祥的题材;也有人物、儿童;还有松、竹、梅、菊等纹样。也有的陶艺家深受中国古代竹林七贤等中国文化影响,描绘中国风格的图案。许多绘画艺人,绘画技法娴熟、老道,绘画作品一丝不苟、精工细描。
而关于古朴我们可以回到日本茶道的鼻祖干利休。干利休发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谓“和汉”境界——完美无缺的“汉”与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结合,达到了纯日本的简素美——“和、敬、清、寂”。他推崇的美学也是带有禅意的古朴,前面我们提到的高丽茶碗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一时间相对应的窑厂则是濑户和美浓。
它们是日本中世窑业的中心,是这一历史时期唯一烧造施釉陶的窑口。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市町时代,茶汤文化勃兴,世人追崇从中国进口的所谓“唐物”。以此为背景,从14世纪开始,濑户窑模仿中国陶瓷器大量生产天目茶碗(黑釉茶碗)和茶叶罐等茶具陶器(这一点将在后文更加详细的介绍)。进入15世纪,濑户系施釉陶器的生产中心转移至岐阜县的东美浓地区。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美浓窑一度模仿中国陶瓷生产的态势陡然一变,开始烧造以濑户黑和黄濑户为代表的自己独特的产品。前者是半筒形的茶碗,釉色漆黑为其特征。后者用黄釉,有时也用叫做“胆矾”的绿釉。釉色有独特的胎土映衬,再配以端正的造型,别具一格。这类器物产生的背景依旧是茶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以及人们对唐物的喜爱追崇。那时,在京都等地方,闲寂茶文化盛行于市井阶层之间,因此茶具的需要也更多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所谓的“高丽茶碗”等从朝鲜半岛进口的陶瓷器也十分流行,对日本的和物茶具产生了影响。
续“高丽茶碗”之后的另一个古朴风格的陶器窑是唐津。
唐津陶器诞生于天正年间(公元1573年至1592年),推断的依据是一件带有天正20年(公元1592年)铭文的遗物以及各地的考古发掘调查结果。文禄、庆长年间(公元1592年至公元1614年),不少朝鲜的陶工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佐贺县、长崎县一带的备前地方,刺激了当地的制陶产业。同时这种日本从未有过的窑炉也开始向美浓等地乃至日本全国传播开来。拥有这样的技术背景,唐津的产品开始大量在国内流通,一跃成为著名的陶瓷产地。产品的面貌体现出来自朝鲜半岛和美浓的影响。高级品多是茶道用具,有模仿高丽茶碗的产品,还有净水罐、花瓶、小碟等。到后来这里生产的一般餐具也超过美浓,占领了国内市场。代表器物有铁锈花釉下彩绘陶和挂有长石釉的“绘唐津”。从此以后,在西日本,唐津逐渐演变成为陶瓷的代名词。
日本瓷器的开端并不是本土自我演变的结果,当时中国的瓷器文化已经非常成熟,日本相当于是在这种嫁接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青花瓷的发展。1624年后,中国青花瓷输入日本,伊万里青花中出现了完全仿制明代青花瓷的作品,日本首次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就被称为“伊万里青花瓷”。如今户栗美术馆收藏的青花双耳扁壶造型、装饰就是完全仿制永乐青花扁壶。同时,受明代天启青花和所谓“祥瑞”器的影响,伊万里青花瓷纹样出现了简洁、疏朗或通体装饰两种倾向。当时青花瓷依旧在日本迅速的发展出了很多的自我特点,比如常见日本青花瓷喜欢把蓝色和红色一起使用,通常器物通体都有花纹装饰,且比较繁密。这种风格在中国并不典型。
其实在级别较低的古董交易之中我们常见的一种日本瓷器是,看上去与中国某名窑风格有相似之处,但是你又觉得这种相似之中还有一股子别扭劲,那么你翻过来看底下的题款,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是几个写的歪斜的中国字。歪斜的程度就可以知道这绝不是中国人写出来的。这很有可能是就日本当年仿造的中国名窑瓷器。当年中国瓷器一经以贸易和礼品形式传入日本后,立刻引起了日本各阶层的追捧。但供不应求,因此带有商品性质的仿制品开始充斥日本瓷器市场。有观点认为:“17世纪后期,日本仿制中国瓷器的风气愈演愈烈。从目前的传世物来看,其所仿制传世品的范围,上自宋代的龙泉、黑釉瓷,下自明代五彩、青花及德化窑瓷器。其中带有欺骗性的作伪手法着实令人震惊,为了达到目的,诱使购买者的信任,他们往往在日本本土烧制这类器物,然后经商人带来中国,在中国本土定做适合盒、罐、盘、碗等小件器物的锦盒……”
来华学习瓷艺,当时应该是是日本一代又一代陶工的梦想。他们中间的成功者大抵如加藤四郎和五良太甫这样。其中的加藤四郎曾在镰仓时代初期,来到中国浙江天目山学习制做黑釉瓷器的技术,回国以后,仿制了很多黑釉瓷器,日本陶瓷界称之为“濑户天目”。到了14世纪,濑户烧已成为得心应手的仿制窑了。五良太甫是于明万历时期来到中国学习制瓷技术的,带有“五良太甫祥瑞造”款识的青花瓷器。
资料来源中奢网:
http://collection.chinaluxus.com/Itm/20111226/107131.html

⑷ 中南海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1975年监制出品的茶壶值多少钱啊

“7501”瓷,也就是“主席瓷”是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当年为毛泽东主席用瓷而研制生产的,在1975年接受上级下达的研制任务,俗称:毛瓷。此类瓷器极为珍贵,且未见市场销售,流通过。我国当时仅将部分“7501”瓷,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因此市场价格难以估算。

⑸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产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虽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有河北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都烧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的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只是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一个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堡镇窑和玉华宫窑等。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各种用具。每一器类的式样繁多,如碗的式样竟达八种,可见当时生产的发达。但也正因为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不太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发展与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辽朝是10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情况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gang刚)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由此看来,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金代的陶瓷,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没有金瓷之说。人们即使见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视为宋元之物。
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迁都,在这近三十年间,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作为主要目标。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发展的陶瓷手工业,但长期的战争,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坏。后二十多年间,金代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可能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窑工的南逃,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间,据《金史·世宗纪》载:“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会刺激陶瓷业生产。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系白釉黑花乌纹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许多定窑瓷器。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显然它是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在大定年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则相反,南宋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业得到发展。
陶瓷为我国独有的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场。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瓷器,便已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区域。东达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的地区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外,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但元初就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张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蟹)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于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汉文化,而且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都有爱好。当时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类艺术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所制造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朝历代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便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国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的外销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许,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易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艺和品种,这时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斗彩的品种增多;单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黄、蓝、绿、矾红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熙和雍正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当时白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则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在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成和气氛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益加精进。从技术角度看来,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级白瓷的质量,无论在外观上或是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制瓷业渐趋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康、雍、乾的黄金时代,而焕发古老瓷国的青春。

⑹ 中国陶瓷行业名牌

工业陶瓷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广东佛陶集团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

金刚牌陶瓷辊棒

潍坊华美精细技术陶瓷有限公司

KCE牌反应烧结碳化硅制品

陶瓷窑炉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黄冈市华窑中洲窑炉有限公司{TodayHot}

中洲牌陶瓷工业设备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KEDA牌辊道窑

日用陶瓷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

红玫瑰牌骨质瓷

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苑牌瓷器

国林陶瓷(邯郸)有限公司

力力牌强化日用瓷{HotTag}

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

“冠福”牌日用陶瓷

广东长城集团有限公司

长城工艺日用陶瓷制品

山东淄博华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华光牌日用陶瓷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红叶牌景德镇高档日用细瓷

广东伟业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W牌日用陶瓷

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环牌日用成套瓷、餐具、茶具

重庆华陶有限公司

华陶牌日用陶瓷

广东顺祥陶瓷有限公司

顺祥牌日用瓷器

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

银凤牌日用陶瓷餐具

广东省廉江红星陶瓷企业有限公司

红亭牌日用陶瓷

江苏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

银鱼牌精陶餐具、茶具

潮州市松发陶瓷有限公司

松发牌日用陶瓷

邯郸华玉瓷业有限责任公司

白玫牌日用陶瓷

唐山海格雷骨质瓷有限公司

海格雷牌日用骨质瓷

江苏高淳陶瓷有限公司

玉泉牌日用陶瓷

唐山华美陶瓷有限公司

华美牌文象岩日用细瓷

潮州市三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圆加圆牌釉中彩日用陶瓷

唐山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

隆达牌骨质瓷

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

协发光洋牌日用陶瓷

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

华联(HUALIAN)牌颜色釉日用陶瓷

陈设艺术陶瓷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有限公司

顺美工艺品

广东四通集团有限公司

四通牌陈设瓷

广东佛陶集团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

红狮牌艺术陈设瓷

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

龙鹏牌蓝玉瓷

广东雄英集团有限公司

雄英牌玻塑瓷系列产品

陶瓷装饰材料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

大鸿牌陶瓷色釉料

江苏拜富色釉料有限公司

拜富牌陶瓷色釉料

佛山市南海万兴无机颜料有限公司

万兴牌无机颜料

淄博福禄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红光牌陶瓷玻璃颜料

墙地砖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

新中源陶瓷墙地砖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

蒙娜丽莎陶瓷墙地砖

佛山钻石陶瓷有限公司

钻石牌陶瓷墙地砖

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萨米特”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市三水新科迪陶瓷有限公司

新科迪瓷质抛光砖、高级内墙砖

广东宏陶陶瓷有限公司

宏宇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市南海欧雅陶瓷有限公司

欧美牌陶瓷墙地砖

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格莱斯”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市樵东陶瓷有限公司

樵东牌建筑陶瓷墙地砖

广东汇亚陶瓷有限公司

“汇亚”瓷质抛光砖、釉面砖

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华鸿牌陶瓷墙地砖

广东能强陶瓷有限公司

“能强”牌抛光砖

广东省佛山市嘉俊陶瓷有限公司

嘉俊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市朗高陶瓷有限公司

中源朗高牌墙地砖

佛山市南海欧雅陶瓷有限公司

奥米茄牌陶瓷墙地砖

广东强辉陶瓷有限公司

强辉牌瓷质抛光砖

南安协进建材有限公司

协进牌陶瓷墙地砖

信益陶瓷(中国)有限公司

冠军牌瓷砖

佛山高明顺成陶瓷有限公司

顺辉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市顺陶实业有限公司

顺陶牌陶瓷墙地砖

佛山建辉陶瓷有限公司

“卡迪雅”牌釉面墙地砖

卫生洁具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佛山市顺德区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

箭牌卫生陶瓷洁具

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

鹰牌卫生洁具

广东潮流集团有限公司

潮流牌卫生陶瓷

潮州市欧美尔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欧美尔牌卫生陶瓷

佛山市美加华陶瓷有限公司

micawa牌卫生陶瓷洁具

上海中陶卫浴有限公司

CTO牌陶瓷系列高档卫生洁具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卫生陶瓷分公司

金卫陶牌卫生陶瓷

陶瓷机械

企业名称

产品品牌

广东佛陶集团力泰机械有限公司

力泰牌YP系列液压自动压砖机

福建海源建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海源牌HP系列液压自动压砖机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KEDA牌全自动液压压砖机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KEDA牌瓷质砖全自动抛光生产线

⑺ 所有现代瓷都

除景德镇外,中国再评出了六个“瓷都”: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所以现代“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更新日期:2010-04-25 点击:341 来源: 中国信息报

关于China,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位华裔青年非常好奇,为什么中国(China)与陶瓷(china)的英文单词只是首个字母有大小写之分?于是青年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后来发现中国的陶瓷在古代出口到海外时价格等同于黄金,于是西方人把中国称为陶瓷之国。

而在中国这个“陶瓷之国”,有座古老的城市把这古老的行业、古老的艺术,将这曾等同于黄金的陶瓷一直做到今天,做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这就是“中国瓷都”——广东潮州。

她古为州郡府治,今是广东“东大门”。2100多年的历史更迭,为她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瑰宝。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堪称“中国第一古牌坊街”的太平路牌坊街;源于唐朝的“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国内最大的历史人居八角围楼道韵楼……她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更依靠科技创新,以快速发展的特色经济成为拥有“中国瓷都”、“中国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第一食品名镇”等十多个“国”字号的特色产业基地。她还是广东省陶瓷、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这里的“枫溪陶瓷”成为广东省三个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试点单位之一;古巷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凤塘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饶平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

瓷都制造 历史悠久

瓷都潮州,作为中国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素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的特色闻名遐迩,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魅力。

潮州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这里的瓷土资源总计超亿吨。唐宋两朝,经济繁荣,当时朝庭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据史载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当时中国最好的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就是瓷器。据考证,当时中国出口的陶瓷,福建和广东瓷窑的制品又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而在广东,潮州宋窑又占了很大份额,质量也最高,整个笔架山一年就能生产好几千万件瓷器。当时潮州方圆15公里遍布窑场,其中笔架山窑群延展2000多米,民间称之为“百窑村”。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潮州发现了四尊宋代白瓷佛像和一个莲花座,为中国绝无仅有。经过调查和发掘,考古专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潮州笔架山。从1953年开始,笔架山先后出土了11条窑,其中一条长79.5米,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长的宋窑。

发展迅猛 国内前茅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潮州陶瓷注入了新动力,陶瓷行业蓬勃发展,以其“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加上个体户、手工作坊和配套企业总数近万家,从业人员40万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技术陶瓷多个产业门类,是全国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产品门类最齐全、出口量最大的基地。

据统计,去年1-10月潮州的外贸进出口总值21.9亿美元,增长17.3%,增幅列全省第一。近年来,潮州陶瓷业产品更新换代大大提速,年创新产品2万多件,创新率达到40%以上。目前潮州陶瓷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项,省名牌产品26项,中国驰名商标3件,品牌总量和档次在全国各大瓷区独占鳌头。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潮州市陶瓷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古巷、凤塘和饶平等瓷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南国瓷都 龙头效应

枫溪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是“中国瓷都”——潮州的龙头。早在1300多年前,枫溪人民就开始了陶瓷生产。据史载,明朝中期枫溪境内的陶瓷砖窑绵延数华里,手工作坊达几十家。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直传承下来,至20世纪60年代,枫溪已成为全国十大产区之一。进入80年代,枫溪陶瓷更是紧抓时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把枫溪陶瓷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国际市场需求产品为主的国际化产业。

枫溪区紧紧围绕“科技兴瓷”战略,以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为关键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借脑”国内外,全方位提升枫溪陶瓷的核心竞争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从而实现支柱产业的逆势上升,拉动陶瓷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完成GDP62.59亿元,比增11%;外贸出口总值48674万美元,比增16.3%,增速居潮州市第一。

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枫溪应对发展经济的长远战略,那么,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则是枫溪有效举措。这里的顺祥,是南国瓷都的一朵奇葩,是瓷都崛起的缩影。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宴大厅使用的就是顺祥生产的“高效电磁节能灯”,据测试,顺祥公司研发的高效电磁节能灯比普通的白炽灯节能70%左右,使用寿命6万小时以上,是一般节能灯的10倍、白炽灯的100倍。这里的“全福”公司使失传800多年的窑变红釉重新面世,并在“2009广东潮州陶瓷暨特色产品(上海)展销会”上,该公司精心研制的直径2.15米,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瓷盘”的“儒圣图”巨型瓷挂盘,更以180万元天价在潮州市工艺精品拍卖会上成交。这里的“伟业”陶瓷引进“隧道釉”可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降低耗能达到30%,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德兰特陶瓷厂的产品,则以其独特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吸引消费者。这些产品既可作艺术品来欣赏,也可作高雅的日用瓷来使用。

在枫溪,值得一提还有陶瓷城,该陶瓷城占地6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配有地下车库的枫溪陶瓷展览中心和13幢共203个铺位陶瓷专业批发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枫溪陶瓷城已成为粤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陶瓷交易市场之一。目前,枫溪产品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仿古瓷、礼品瓷、陈设瓷、园林瓷、建筑卫生瓷等十多个门类,具造型精致、色彩丰富、品种多样、风格独特、价格合理等特点而倍受世界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畅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枫溪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和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也是国际市场上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卫陶重镇 瓷都骄傲

古巷镇作为广东省区域中心镇之一,历来以盛产陶瓷卫浴制品而享誉中外,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古巷镇的陶瓷企业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依靠科技,争创高、精、尖、优、特产品。近10年来发展迅猛,2004年古巷就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2006年又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今春,“国家卫生陶瓷模具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也落户古巷。

在卫生陶瓷业的发展过程中,古巷镇始终抓一个“特”字,以卫生洁具产品为主导,把古巷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卫生洁具特色经济专业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更新花式品种、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战略上调整卫生洁具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卫生洁具业。符合标准的产品是打开市场的基础,在国家卫生陶瓷标准的修制订工作上,古巷已取得话语权:“梦佳、康纳、非凡、畅顺、荣信”等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牧野、欧美尔”等被选为全国工业节水标准化委员会用水产品和器具用水效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带动行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表率。

古巷企业的生产技术已挤入国内前沿,产品科技含量走在前列:国内其他产区所没有的“牧野”中国红、皇帝黄洁具,“欧陆”的一条龙生产电脑马桶,“梦佳”的隧道窑和高压注浆技术……还打造出“安彼”、“利发”、“植如”、“培兴”、“东姿”、“依梦”、“皇马”、“畔岛”、“唯雅妮”、“鹏陶”、“穗陶”、“美隆”、“鹰陶”、“南国”、“名斯路”、“四海”等知名品牌。

陶瓷重镇 潮州凤塘

毗邻枫溪、古巷陶瓷经济区的潮安县凤塘镇也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特色产业,提高产业规模、档次和经济效益。现已形成卫生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为主配套齐全的陶瓷产业集群。该镇继荣获“广东省陶瓷专业镇”称号后,于2007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为“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凤塘镇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潮汕路、池漳路横穿境内与镇道相接,毗邻枫溪区、揭阳市的揭东县、潮州火车站,形成“三角”地带,有利于带动异地贸易的发展。随着潮州市区逐步西移和枫溪、古巷陶瓷经济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凤塘镇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明显。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提升产品品位和竞争力。各陶瓷企业也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大胆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更新花式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目前,全镇几乎所有陶瓷企业都采用了先进梭式窑或推板窑。

凤塘镇现已打造出“恒洁”、“联发”、“金澳特”、“都龙”、“卡朗妮”、“金盾”、“敏东”、“昌隆”等10多个知名品牌,并有“澳丽泰”等多家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获“绿色环境保护标志”。

今日饶平 活力四射

饶平是广东产瓷名县,瓷器生产历史悠久,瓷土资源丰富,有近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是广东省四大陶瓷产区之一。明清时期我国的青花瓷器风行世界时,饶平九村一带便是粤东出口青花瓷器的主产地。饶平的传统釉下蓝花工艺蓝鲤鱼盘深受拉美人喜爱,1959年被国务院选为国庆10周年庆典期间的餐具。新丰瓷厂生产的128头釉下青花餐具于1961年被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部分釉下成套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在阿联酋展览。

改革开放后,饶平县各地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上饶、饶洋、新丰、新塘、三饶、黄冈、钱东等镇以科技强企和品牌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打造名牌名标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提升支柱产业整体素质,其中新丰镇还被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如今,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套套先进生产设备在这里安家落户,一辆辆满载瓷器的集装车在这里启程,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中东、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饶平县日用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现有300多家陶瓷企业,主营工艺、日用陶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从原来单一的日用细瓷发展到日用彩瓷、艺术瓷、建筑瓷3大系列;陶瓷产品也从传统的碗、盘、杯、碟、汤匙五大类发展到通花艺术瓷、西洋美术瓷、汤锅、鱼盘、圣诞节用品、装饰品、中西餐具、咖啡茶具及系列建筑瓷等10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生产基地。

正是这一个个“国级”陶瓷产区的不懈努力,才有“中国瓷都”今日的辉煌。如今,“经营区域”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顶着“国级金名片”前进的潮州人,正掀起一次又一次“中国瓷都”的发展热潮。一个繁华的国际都市正在这里腾起!瓷都潮州将以全新的姿态傲立于世界都市之林!

潮州,名不虚传的中国瓷都!

潮州,享誉中外的陶瓷基地!

潮州,指日可待的世界瓷都!

阅读全文

与陶瓷茶具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少儿培训机构汇报演出活动方案 浏览:929
设备培训计划及方案 浏览:178
三只松鼠公司的网络营销策略 浏览:632
网络营销师资格证要求 浏览:968
关于防盗门营销方案设计研究 浏览:98
四川省建筑施工安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浏览:634
水运会策划方案 浏览:961
营销业绩奖励方案 浏览:612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920
上海大学市场营销学考试 浏览:501
小学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440
慈溪市鹏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66
世纪开元电子商务 浏览:428
网络营销知识如何传播 浏览:289
市场营销管理的第一步 浏览:860
市场监管局综合业务培训方案 浏览:886
银行夏季营销宣传方案 浏览:51
2014感恩节策划方案 浏览:891
网络营销实物试卷 浏览:598
法院党建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