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传统纹样市场调查

传统纹样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1-04-10 08:46:33

『壹』 杨青青教授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谈到研究意义,杨教授认为,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很多中国传统戏曲剧团,面临被淘汰出局进入博物馆的困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曲工作者在内容与形式转向现代的革故鼎新,那是“创新性发展”。未来,无论数据库与算法成果都将是共享的,这将会获得中国设计产业上的巨大效益。

『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主要特征如下: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即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即高深莫测。

4、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儒家、佛家、道家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传统文化的分类举例:

1、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与佛寺、钟楼庙宇、亭台楼阁、民宅、佛塔。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小说。

4、诸子百家: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阴阳家、墨家。

5、动物植物:东北虎、金钱豹、丹顶鹤、中华草龟、大熊猫、中华鲟等;: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

(2)传统纹样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知识面。

2、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3、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思想深度和广度。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分与其它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传统文化

『叁』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

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

广东省丝绸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528000

佘 立(SHE LI)

摘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都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师准确的把握了这些元素的深刻内涵,并将它和现代的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的延续下去。

关键词:标志设计 传统图案 古为今用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图1)。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及中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作为基础,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图2),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无处不达,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也是此类设计的佼佼者。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级饭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所以该标志采用几何图形构成,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经纬穿插,表现出王府饭店的规范管理、优秀服务的含义。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在四角处的线条有意断开,意在描绘“井”字,暗示饭店位置,同时“井”字寓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图形中间的“王”,既是五府饭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图3)

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图4)。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也正是因为这个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8、9月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这一盛会的会徽。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将黑白两色的阴阳两极增加了不同层次的灰色作为过渡,象征着各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却能取长补短、和睦相处。这个标志,不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从申办奥运会中所设计的申办会徽,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图5)

正式的标志更为出色,这个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图6)

其实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7)中所采用的中国古代刀形钱币;港龙航空公司标志(图8)中的象征着生气勃勃、飞黄腾达的龙的造型图案等等,都深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仅是在标志设计这个的小小空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更何况在现代其他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链接里有图:

http://www.sczz.cn/works/new5.htm

==============================================

『肆』 求一篇关于传统酒包装选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以后,中国与世界文明加强交换的同时,年夜量的东方设计不雅念和作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些短视的设计师会在现今囊括中国设计界的伟大的“西风”声浪中吞没,只是一味的推重东方设计派别、设计年夜师而对中国的设计作风、设计精品疏忽,不克不及在接收东方设计精华的同时对中国优良的、传统的设计作品停止研讨、进修和发扬光年夜,这对我们造就具有有平易近族义务感及中国气质确当代包装设计师是无害有益的。我们是一个汗青悠长的国度,传统艺术理应成为设计师创作的丰硕源泉。在古代酒的包装设计中,融入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艺术,更深条理地去发掘中国文明艺术中的名贵财富,对中国现代和平易近间的艺术停止深刻的进修研讨和立异,能力使酒类包装借助中国的传统艺术而融入更加丰硕的内在,从而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酒类包装设计系统。

本文拟从上面四个部门来商量传统艺术在中国古代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第一部门经由过程对酒、酒文明与中国传统艺术关系的阐释,引出国际有关本课题的研讨静态和本身的看法,和本课题研讨的实际、实际意义。

第二部门传统颜色在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经由过程对颜色的视觉性能与视觉、味觉、嗅觉之间的关系,又从颜色设计的准绳动身提出了几个方面要从吸引花费者留意,便于记忆,斟酌分歧平易近族地区对颜色的爱好等等。从“五色”以其深挚的文明内在和意味意义得出关于传统颜色不能不留意它的习气和应用规模,有选择的应用传统颜色。

第三部门从文字在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阐述了汉字所具有激烈的象形性和装潢性,论述了书法的艺术特色和酒包装文字的装潢艺术特点。

第四部门,传统装潢图形在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传统艺术图形作为艺术的精髓,是取之不尽的文明宝库,本部门以年夜量的图文解释,针对传统的纹样图案、祥瑞图案和图形在白酒包装中的运用诸方面停止剖析与研讨。在我国参加世贸组织的明天,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成长的偏向若何顺应国际市场,发明出富有中国特点的包装设计情势,是我们应当卖力研讨的成绩。

本文经由过程对酒包装艺术设计的解析。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酒包装设计艺术无机联合的可行性创作思绪。结语作为对全文的总结,对传统艺术在古代酒包装应用的研讨提出了本身更新、更深层的懂得.

参考文献
[1].陈鸿奎.BaTiO3/TiO2光子晶体及结构色彩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王保成.三国吴简文字研究(上篇)[D].安徽大学.2013
[3].鲁帅.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吴慧.商承祚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任利娟.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空间与图形”内容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华东师大版教材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0
[6].覃亚双.布依族蜡染尚蓝心理研究--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的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13
[7].刘妮娜.学前儿童文字意识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8].刘思源.论月份牌广告画对民国旗袍流行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3
[9].康盛楠.杨树达文字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王艳.通辽地区蒙古族民歌的色彩风格划分及艺术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伍』 服饰民俗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50—1979),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拓荒时期。
这一阶段,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65)[3] 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起始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64年的时候,周恩来曾经交给他一个任务,即研究中国人的服装历史,追溯中国人的服饰辉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涉及的时期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讨,其学术价值极高,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一项空白,在中国服装史研究上具开山地位。成书之后,作为中国的国礼,此书被送给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受到赞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也起始于该书。因为沈老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仅研究了汉族的服饰史,也包含了历史上各朝代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在此之前,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内容大都是零散叙述,成为其他主体研究内容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此外,上世纪50、60年代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都涉及到服饰这一物质文化;介绍各民族的民族志也包含服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十年,各项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服饰研究更是如此。
2、第二个发展阶段(1980—1989),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高潮是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两期大型的民族服饰展览,第一次于1985年举办《中国苗族服饰展览》,第二次是1987年的《中国彝族服饰展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最大两次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其影响可想而知。事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出版了《中国苗族服饰》(1985)和《中国彝族服饰》(1990)。在展览的影响下,一些民族相继出版了专题服饰图集,如《凉山彝族文物服饰图谱》(1985)、《水族服装与银饰》(1986)、《中国四川羌族装饰图集》(1992),主要是展示服饰图案。
此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是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和香港和平图书公司联合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民族服饰》,以画为主,兼有介绍性文字,后被译成英、德、日等文字。在香港和国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在香港举行首发式时,附带展出了56个民族的服饰,引来人们的惊叹之声。展览大厅内,不仅港人踊跃争购此书,而且小学生们还由老师带领前来参观,领略中国服饰文化之宏博,中国民族服饰展成为了解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教材[4]。1990年以前的画册或图集,虽然图文兼备,但大多主要是展示各民族的服饰美的画册,以图照为主,文字仅限于简单的描述民族志,没有形成专题研究。
除画册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也有较大发展。如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有阳泉等:《丰富多彩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1981)、罗庶长:《手印与方印— 白裤瑶服饰的来历》(1981)、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1982)、文海:《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妇女服饰》(1982)、黄美椿:《略论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头饰》(1982)、陶朝阳:《理县地区羌族的服饰》(1983)、王元辅:《滇人和白族的发式服饰比较研究》(1985)、龚友德: 《云南古代民族的衣著文化》(1987)等一批著述,对少数民族服饰有了初步研究成果。
3、第三个发展阶段(1990—1999),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从90年代末至2000年,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服饰文化成为各民族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形成第三次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高潮。一批论文和专著踊跃问世。一批学者分别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和各地方研究刊物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论文。同期,相继出版了为数较多的服饰研究专著。如:天津南开大学安旭先生从美术研究的角度出版了《藏族服饰艺术》(1988)一书;冯敏的《凉山彝族服饰艺术》(1990);邓启耀的《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向翔、龚友德:《从遮羞板到漆齿文身》(1991);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1992);王君平等:《四川少数民族服饰艺术》(1992)、埃利亚德:《萨满服饰的象征意义》(1983)、郭殿忱:《女真服饰史论》、罗荣:《藏族服饰刍议》(1993)、玉时阶:《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1994)、宋军:《试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主要思路》(1994)、陈晓红:《云贵高原民族服饰习俗文化类征》(1995)、傅安辉:《侗族的织绣艺术》(199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1995)、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1996)、管彦波:《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1997)、韦荣慧:《浅谈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陈列艺术》(1997)、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1998)、刘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1999)、邓启耀:《中国西部民族服饰文化史论》(1999)等等。当然,上述仅为例举,是论著中极少的一部分。综而观之,这一时期的论著分别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了论文与专著的专题研究。杨源编著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1989),收集了全国数十个民族的精彩、珍贵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悠久与风采。这一时期,形成了少数民族服饰从民族志描述到服饰文化研究的第三个热潮。具体表现在:
其一,从研究的数量看,呈直线上升。据苑利、吴英对物质民俗研究论文索引统计[5],1980—1989年,共发表23篇少数民族服饰论文, 研究对象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苗、彝、瑶、水、纳西、白等民族。其中有少量(2篇)的服饰史研究。到1990年—1999年,发表的有关论文及专著达 184篇、部,研究对象涵盖西南、 西北、东北、台湾等省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
其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不仅有服饰史、服饰文化、服饰工艺、服饰美学、服饰礼仪,还有跨地区的比较研究,如杨国的《苗族服饰与楚国服饰的比较研究》、戴平:《论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跨文化传统》等。
其三,从论文到专著,研究层次不断深入。显示出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地研究中国服饰、民族服饰和服饰工艺。
但是,这一阶段也表现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总的说来是西南强于其他地区,而西南又以苗、彝、藏服饰研究为多。
4、第四个发展阶段(2000—2004),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
20世纪末,以2000年7月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服饰博览会为标志,博展会通过服饰展示,展演,时装大赛,学术研讨等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表现出服饰展的全面性、系统性、珍贵性、学术性。
作为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召开的民族服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国内外服饰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50多位海内外学者云集一堂,其论文内容覆盖了祖国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和台湾地区的汉、藏、回、瑶、苗、彝、羌、佤、满、畲、壮、黎、水、侗、白、傣、蒙古、布依、纳西、哈尼、裕固、东乡、保安、撒拉、朝鲜、僳僳、泰雅、阿美等20多个民族,专家学者的讨论广度与深度都有所进展。从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视角的研究,拓展到服装设计与工艺特色、发展前景及中国民族服饰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民族服饰与旅游,民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对服饰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系统地挖掘、研究、整理、开发传统民族服饰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这次服饰研讨会,对服饰文化形成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会后形成学术会成果——论文集:《新世纪的彩霞》,其内容不仅反映了服饰文化形成、特点、内涵、传承的各个方面,还就民族服饰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民族服饰与现实需要相结合进行了探讨,对民族服饰的继承、与时俱进有着重要意义。
此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形成又一个高潮。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深入进行,又相继出版了一批相关论文和专著。例如,为配合服博会的召开,云南出版了《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学术论文集》(2000年);其后,戴平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2000);杨国的《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2000)。此外,各民族的服饰的专题研究有了显著进步,如杨国的《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和《苗绣》;陶红等著的《回族服饰文化》(2003) 等。此外,综合性研究的专著还有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论文集(2003),反映了近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文字研究上,而且表现在对珍贵服饰的抢救、收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博物馆,抢救收藏了全国各民族的一批珍贵服饰文物。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另一个新飞跃,是近期以来,专家学者们把服饰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的学者进行了抢救性的田野考察和影视图像资料拍摄,不失时机地为中国民族服饰领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6]。 这是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一个质的飞跃,它将有利于有效地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这一极易被忽略和遗弃的弥足珍贵部分。
在首届少数民族服饰博展会的影响下,不少地区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专题表演,一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专集相继问世。比如,2004年,为了进一步弘扬彝族服饰文化,打造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品牌,带动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举办了《中国·昭觉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节》,会后出版了《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专集》,且拟建立彝族服饰博物馆,把地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和保护与服饰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发展。
5、第五个发展阶段(2005年10月),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会成立, 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里程碑。
2005年10月,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学会在北京服装学院挂牌正式成立。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学会的成立,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又一个勃起点。正如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绍文在该会闭幕式上所作指出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的成立,其本身就站在民族服饰研究的高端,立足于民族服饰发展的潮头,着眼于来自各方面有关专家们的智慧互补,着力于振兴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的一个重要阵地”,它必将推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同时,民族服饰研究学会的成立,将在以往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建设,建构民族服饰研究的理论体系,使民族服饰研究步入专业学科门类的领域,并在各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为民族服饰文化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前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xiwang

『陆』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

一、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在设计发展的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和风格频频涌现,为了不使设计者盲目湮没其中,文化内涵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我国的设计教育受一些因素制约起步较晚,在教育模式的道路上还在摸索,照搬西方设计或传承西方设计观念成为普遍现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却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迅速,文化在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趋同的现象,中国尤为如此。因此常有评论者称,中国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同小异,毫无特色,难以分辨。设计的地域性较民族性而言,其概念更加狭隘,代表了本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民俗特征,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比如明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苏作与广作,为何出自同一朝代却如此易于识别?正是由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广作家具因为地处沿海开放口埠,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西方洛可可家具的装饰特征;而苏州地处内陆,原木料沿途消耗至苏州时已稍显短缺,能工巧匠惜木如金反而成就了苏作家具的巧夺天工。
环境艺术设计也应当具有时代性。追求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创新不代表我们要将旧时代的事物全盘否定。事实上,环艺设计就是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新旧事物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将旧事物扬弃,而产生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传统有一种创新的演绎,这犹如给一具有血有肉的躯体注入了灵魂。用全新的材料、更高超的技艺进行新的诠释,扎根于时代,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是鲜活的,才能与时间相抗衡,不被历史所遗忘。
(一)独特的“剪纸”——为什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带有民族特征、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种文化沉淀。很多设计师以剪纸艺术作为灵感,提炼出其中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将其运用在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波兰馆的外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一时轰动。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宛若民间剪纸,使参观者获得有趣的视觉体验: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剪纸同样是波兰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过去波兰人用剪纸作品来装饰家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于是年轻的波兰设计师用大胆的构思、巧妙的创意,把剪纸的元素运用到建筑外观上,小小的剪纸就这样把两国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心连接到了一起。
真正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该是带有情感的,如果这种情感能够与地方民族的审美情绪相结合,那么这种情感也就升华成为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情感同时传达了一种文化,其设计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二)当咖啡遇到“老庄”——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与“旧”。新与旧,在字面上是对立的,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确可以成为一种互补。如果按照道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设计中穿插的新与旧,将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也就是一种阴阳调和。
位于苏州山塘街的星巴克就把这种“新”与“旧”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星巴克的创业初衷就是要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使咖啡馆成为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因此,星巴克的店面设计总是走在潮流前端。星巴克是全球连锁的著名咖啡馆,而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布满园林风格的古建筑,能将两者在室内设计中完美交融,不得不钦佩设计者的把控能力。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是古色古香的简中风格:登上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传统古建筑梁架结构;就餐区一面是八仙桌配以现代简约风格餐椅,另一面有宽敞的皮质沙发与之交相辉映;餐位与餐位间采用中式镂空雕花屏风隔断;墙面饰以书法挂画和青花瓷摆件。大面积的原木色与灰墙黑瓦相搭配,唯一艳丽的色彩来自于角落交错摆满了时尚杂志的置物架。其店面装饰风格与山塘景色完全融为一体,将功能与艺术相统一,意境独特。店面装饰中所用的材质、彩色,或是结构,都隐隐透露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于是当咖啡遇到“老庄”,不但没有突兀,反而给人以一种阴阳协调的感觉。(图1)
二、探索带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
(一)海南度假酒店行业现状分析
2010年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海南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产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酒店行业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来海南旅游的客流量逐年递增,如何发展海南度假酒店产业就成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海南是全国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但像希尔顿、喜来登、万豪等顶级品牌酒店都由国外优秀设计师所设计,并不能体现海南本土的地域文化,使游人在享受奢华服务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身处何方。游客来海南的目的就在于休闲放松,追求其休闲海岛的气息、慢调生活的氛围;另外大多游客对海南本土文化的认知就体现在黎族文化、海洋文化这些方面,这决定了海南风格度假酒店的定位。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观者有归属感、认同感,是海南的设计人所需要研究的。如何突出度假酒店的海南本土特色,让具有浓郁海南文化的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也是酒店业人士需要思考的。
(二)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
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单元,造就其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建省前的海南岛相对较闭塞,与内陆地区相比人口流动量小,因此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有明显分野。可以说,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加快,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思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尝试着设计出独特的海南风格酒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情绪,只停留在海南文化的表面不肯潜心研究文化精髓,将黎族元素原样照搬或者只取其表象。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设计作品的苍白肤浅,甚至千篇一律。举海口某酒店为例:其整体风格是在东南亚的基调上添加了一些海南元素——黎族织锦上的装饰纹样,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大力神”。相传大力神为民除害,射下了天空中多余的太阳月亮,开创了新世界。因此在黎族的创世神话中,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带有这样寓意的本土图腾运用在当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本应不失为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师将完全没有经过转化的黎族织锦图案运用在大堂吊顶上、休息区域的实木隔断上、前台的背景墙等处。(见图2)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未经思考就被直白的堆砌,充满了整个室内空间,只会产生视觉疲劳使观者感到索然无味。所谓“传承”就是指继承和发展,如果在设计中只对传统文化一味继承,将一些民族符号直白的复刻,那么设计也就将停滞不前,不再有发展。为什么时尚界将香奈儿小姐设计的“小黑裙”奉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件设计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颠覆了传统,为传统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设计中,不是对古物的一味抄袭,应该像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布局方面已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的需求已和古人不同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室内装饰风格上,也要相应发生改变。 可见,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设计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黎族织锦
黎族织锦是黎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黎族织锦的纹样千变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纹样本身就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是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进行一种抽象表达。这些纹样可以运用在室内中,做镂空的隔断装饰,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可以运用在家具软装中,作为沙发靠垫和床上用品的装饰图案,或者将织锦变形处理,制成餐桌茶几的桌旗;可以用直接用织锦,或者用进一步抽象的织锦纹样,依靠油画、水粉等手法,制成特色装饰画;也可以将黎族织锦的鲜艳色彩提取出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配色。
2.船型屋
根据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这就是黎族人的传统民居——船型屋。将船型屋的元素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与室内空间的吊顶相结合,将吊顶做成带有斜度的人字顶,加以茅草或竹席饰面,以体现其精髓;也可以在建设外形上直接仿制船型屋结构,设计带有茅草盖的建筑部件或酒店园林景观中的休憩小亭。
3.独木器与黎族木雕
独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凿出各种器具,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独木器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生产工具、宗教文化用具,全都包括其中。在黎家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独木器有舂米臼、独木凳、独木谷桶等,这些独木器皆在外壁上雕刻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花纹,具有强烈的黎族风情和可识别性。另外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和作为乐器的宗教工具,被称作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黎族传统的独木器稍作变形或提炼,用作度假酒店的家具设计或陈设摆件,将使观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样视觉上、情感上的强烈震撼是高端酒店的奢华服务所无法比拟的。
4.黎族乐器
黎族传统乐器在市面上并不多见,但实际上其历史悠久,且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和吹管乐等一应俱全。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鼻萧需要演奏者用鼻孔而非用嘴吹奏,是黎族极具特色的乐器。这些乐器可以直接作为室内的摆件或挂件,也可以根据其尺寸和形态,经过转化运用到灯具、家具的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不仅与当地风俗相结合,蕴含了独特的黎族风情和黎族文化,还因为乐器的出现而增添了韵律。
(三)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
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诞生为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其独特的外观使展馆宛若一件巨大的剪纸艺术品,当然建筑的主要材料绝非纸张,而是一种激光切割胶合板。设计师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使建筑外饰面还具有防水、防火、防紫外线辐射的功能。如果不是依赖于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如此奇思妙想也就无法付诸实践。
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其表达手法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海南岛地处热带,物种丰富,带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椰壳、贝壳、黄花梨、火山岩等,常被使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但设计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常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直接将材料切割、打磨、雕刻后就用作装饰。这些都是借助本土材料对地域文化的具象表达,但运用过多难免就失去了特点、稍显大众化,降低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其实还可以在选用本土材料时进行进一步加工,使材料更加生态化、人文化,或者借助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抽象的表达更为含蓄,是一种符号的转化,也需要靠新的技术完成。值得赞赏的是海南现在逐渐流行的一种旧船木家具。家具本身采用废弃的渔船木料进行加工,形态朴拙、纹理清晰、古色古香,且木料经过多年海水浸泡已防腐、防虫。旧船木家具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体现了海南独特的渔业文化、海岛文化,极具历史沧桑感和感染力。如果能将旧船木家具放置在海南风格酒店的大堂,配以现代风格的软包和陈设,巧妙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种全新而独特的海南风格也就诞生了。
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才能设计出超越前人的作品。因此,设计人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开阔的思维与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对新型的材料和工艺保持高度敏感。
三、结语
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在体现民族情感的同时传播一种文化,这样设计意义也就更具内涵更加深远。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并不冲突,也可以是一种共生共荣融关系。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或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会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突出地域性特色已是设计行业的一大趋势,相信带有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酒店将迎来崛起之势,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海东.执意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0).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3] 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 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邱海东.海南地域文化的再现——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1).

『柒』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传统图案在服装中的消费行为分析这样一份市场调查报告

目 录 1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2
——调查大连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 2
前言版 2
一 调查目的: 2
二 问卷及权采访概况 3
1 问卷的发放 3
2 问卷的内容 3
3 采访的内容 3
三 数据统计与采访的分析 3
1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3
2.大学生消费理念 6
四 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8
1 消费两极分化 8
2 储蓄观念淡薄 9
3 追求时尚品牌,存在攀比心理 9
4 恋爱支出过多 10
5 人情交际消费愈演愈烈 10
五 大学生消费状况原因与分析 10
1 家庭熏陶 11
2 社会影响 11
3 学校风气 11
六 总结与对问题的应对之策 11
1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11
2 社会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确立公正的市场环境 12
3 学校加强学生对消费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12
附A:调查问卷 13
附B:问卷统计 14

『捌』 关于景泰蓝的资料

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

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8)传统纹样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

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颜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却后才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样貌。

『玖』 奥运会资料~!~急!

参考资料:http://www.beijing2008.cn/

阅读全文

与传统纹样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吉林正一电子商务公司 浏览:472
济南百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76
中商惠民电子商务招聘 浏览:848
关于公交车运营部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560
北京古星电子商务公司怎么样 浏览:43
服装店促销活动怎么写 浏览:333
2013电子商务概论试题及答案 浏览:257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方案 浏览:724
党校干部培训方案 浏览:177
蛋糕事件宣传策划方案百度文库 浏览:763
年底组织员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81
培训学校好朋友手拉手活动方案 浏览:906
政府组织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910
北京壹佰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5
测试员工入职培训方案 浏览:68
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方案 浏览:43
包饺子策划方案 浏览:183
电子商务与erp整合数据 浏览:538
校本培训方案申报表 浏览:697
研发安全的培训方案 浏览: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