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什么理念
科老的贡献之一:让营销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是典型的学院派专家,他生于1931年,是美国最著名的传播类大学----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在很大程度上,西北大学之所以成为市场营销与传播类高校的翘首,与科老息息相关。科老的学术背景惊人,他拥有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等8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同时又担任美国管理科学联合市场营销学会主席等职务,被多家著名企业聘请为顾问。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写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写出了近二十本著作。
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营销管理》,这部被称为“营销圣经”的巨制己经在全球14次出版,令他被公认为是现代营销集大成者,“现代营销学之父”。
《营销管理》是一部教材,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全面的关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教材,也是被认为是所有营销人必读的教材——尽管读起来很辛苦。
这部教材从洞察市场、联系顾客、识别与细分市场、培育品牌一直说到开发产品、管理渠道、大众传播、开拓全球市场,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史上无出其右,这令市场营销真正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打个比喻来形容科老干这件事的意义吧:这就好像一个江湖,各行各业都有山头。原本卖货郎并不入流,但科老苦心孤诣,收罗各种卖货秘诀,编印成册,集大万于一身,于是让卖货郎也登堂入室,成一宗脉,自此与各行各业平起平坐,成为一门有身份的职业。自然,科老亦成一代宗师,受人顶礼膜拜。
科老的贡献之二:将企业定义为首先是一个营销组织
上面的比喻其实并不太恰当,事实上,科老最重要的思想在于:销售不是营销;企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营销组织。
这意味着,营销并不单单是销售人员的专业,而是整个企业组织运营的核心。这一下子就把营销的队伍扩展到整个企业层面,意义非凡。
“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这是科老最著名的论断,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思想相映成辉。
科老的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全球大部分产业产品过剩,实际上,问题不是出在供给层面,而是需求层面。过多的产品在追求过少客户的青睐。与此同时,全球化、资讯科技以及网络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变化,对企业生存环境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转型。只有逃脱传统的营销局限,转而由营销来打造企业战略,才能对市场容量及企业自身定位做出更明确的界定,才能在转型中成功。
整个《营销管理》其实也是围绕这样的主线展开,你可以将这本圣经看作企业运营的教科书——一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公司经营法则,销售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从调研到传播再到新产品推出的整个过程才叫营销。
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评价说,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与管理的贡献之一是:、在鼓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上,他比任何一位学者或者商业作者做得都多,从而把市场营销从一种边缘性的企业活动,提升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能理解和遵从“创造市场”的企业永远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企业现在、以后都将处于“把产品销售出去”的生存状态,所以他们更加现实主义的需要是:从《营销管理》中学到如何销售的技能。
还好,即使是功利主义分子,也能从中找到经典的教义。
科老的贡献之三:4P的发展
有个段子说:某人深夜路遇警察,被喝令检查。警察问:干什么的?答:跑业务的。警察问:跑业务的?那你说说4P是什么?答: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警察敬个礼:辛苦了,早点回去吧!
这个段子大概是业务人员的自嘲,但倒也形象地反映了4P理论的深远影响——从来没有哪一句话能如此简明扼要地代表营销的要素,正如它的初创者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所说,“它的伟大在于它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
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Theory of 4P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的雏形是1953年尼尔·博登(NeilBorden)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罗姆·麦卡锡教授在1960年总结性地提出4P, 科老是这个理论的支持者和发展者,1967年,他在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产品(Pro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
价格(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Place):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
促销(Promotion):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营销现场气氛等等)促成消费的增长,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或导致提前消费来促进销售的增长。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老提出了“大市场营销”概念,即在原来的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他认为21世纪的公司还必须掌握另外两种技能,一是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就是说,公司必须懂得怎样与其他国家打交道,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推销产品。二是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公共关系,知道如何在公众中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这显然更像是对企业家的要求。在科老的营销学中,企业家就应当是位首席营销员。
6P之后,科老又提出战略上的4p:探查;细分;优先和定位。
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在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中,定位是指消费者头脑中对某一品牌在该品类中占据的位置,更多的强调来自顾客的心智资源。而科特勒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战略选择。比如:如果某公司想生产出世界市场上最好的机床,那么该公司就应该知道,他的产品的质量要最高,价格也要高,他的渠道应该是最好的经销商,促销要在最适当的媒体上作广告,还要印制最精美的产品目录等等。如果我不把这种机床定在最佳机床的位置上,而只是定为一种经济型机床,那么我就采用与此不同的营销组合。
如此一来,4P就变成了10P,“大市场营销”理论将市场营销组合从战术营销转向战略营销,意义十分重大,被称为市场营销学的“第二次革命”。
当然,最广为人知的依旧还是4P,人类似乎再也找不到比这更贴切的营销关键词。尽管之后出现了4C、4R等新潮理论,但人们发现万变不离其中,至今为止仍然可以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来解读营销行为。
而科老,虽然不是这个理论的原创者,却是最重要的支持者、发展者和运用者。你甚至可以认为,如果没有科特勒,4P不会如此的深入人心。
科老的贡献之四:推崇互联网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菲利普·科特勒之所以伟大的一个显著的原因是:与时俱进。
在他步入古稀之年之后,仍然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清晰的认知,并且不断在他的著作中阐述和修正。其中,互联网的意义与作用是他在营销管理中大力鼓吹的对象,这与他的全方位营销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恰恰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工具。
在他的《科特勒营销新论》中,为全方位营销下的定义是“……公司将创业资源的安排、供应链的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能量整合在一起,以换取市场上的更大成功。”显然,互联网就是整合的最佳工具,它将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组合成合作网络。
在《营销管理》最新的版本中,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地成为营销突破的案例,亚马逊、雅虎和eBay都是他的研究对象,而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似乎尤其能验证科特勒的主张:市场营销必须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它的重点必须是在客户身上。在一个产品泛滥而客户短缺的世界里,以客户为中心是成功的关键。
的确,无论是美国的亚马逊、脸谱,还是中国的阿里、腾讯,无一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他们对客户体验的重视等同于企业的命脉,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客户的需求和满足而展开。
科老在他的生命暮年,不遗余力地宣扬互联网对营销的重要价值,显示出真正的大师级别的高瞻远瞩,而事实也在不断地证明,他的预言和判断是对的。在今天的商业世界,己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个背景,要么上网、要么死去,似乎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互联网与营销这件事上,也许即使没有科老的鼓吹,历史的浪潮也一样汹涌。但科老的价值在于:就象船上的一位老水手,他的呼喊让人们更早地确信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❷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电子书 word pdf 要完整的,
亲,手机用户部分网址不可见=转到电脑即可,如可见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即可下载回
资源答已光速上传网络云,请尽快查收吧。
若满意请【采纳】呦!有疑问请及时追问。
亲请放心下载,附件下载的财富值只针对其他童鞋,
提问者无需再支付财富值了哟,么么哒!
❸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电子完整版 最好标注好版本和出版社 版次什么的 谢谢
版本很多的,如需电子档,加下i好友吧!!
《市场营销原理》
作者:(美)科特勒内,(美)阿姆斯特朗著容 页数:582 出版日期:2010.04
简介:本书是市场营销学本科教材中的No.1。阐明营销行为中蕴含的理念的同时,以深入和现实的例子或故事介绍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真正为你创造价值——它在有效且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引导你学习和掌握市场营销。
❹ 《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原理》这两本书哪本好阿都是菲利普·科特勒的 看过的回答下 速度阿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我想说的是:
其实挺推荐“菲利浦科特勒”的《市场营销》(老内版本的)或者《容市场营销原理》13版的;
要知道这些都是国外传进来的书籍,很多翻译因为不了解营销,导致很多版本翻译的乱七八糟,让人读起来很费力气,而且有甚者翻译错误,所以不要随便买一些翻译不太好的一些版的营销书;
其次就是如果你想学基础的话,我推荐的那两本其中任意一本都可以的,只要你好好理解,即使一些案例有些老,不过理论是没问题的,营销管理我建议你可以以后再看,那个有一定基础再看效果会更好,市场营销导论总体感觉也不如我推荐这两本更有含金量,所以还是先看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这两本书吧,以后可以看看“营销管理”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
❺ 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学有什么意义
Philip Kotler 菲利普·科特勒复曾对制市场营销的定义相信对很多的营销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原话是:
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
因此,明确的指出市场营销是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同时也是潜在的交换
这就是菲利普先生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与内涵
同时也是学习市场营销开始时介绍的人物
以下两句同样也出自菲利普先生:
“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
“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
❻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的pdf可以给我一份吗
是《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 第6版》
作者:(美)科特勒,(美)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军译 页数:758 出版日期:2004.01
这个么?
❼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第九版的中文版电子书
http://wenku..com/view/a0a97618650e52ea551898f5.html
http://wenku..com/view/dc3962104431b90d6c85c720.html 【部分内容展示】
Why the increase in Sales Promotion?
Growing retailer power
Declining brand loyalty
Increased promotional sensitivity
Brand proliferation
Fragmentation of consumer market
Short-term focus
Increased managerial accountability
Competition
Clutter
……
❽ 谁有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的课后讨论和聚焦科技的答案呢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两本书是他的精华之作。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对于中国的很多营销管理者都有很大的启发,如4P组合理论。对于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有几点;一是他说营销胜利的基础越来越取决于信息,而非销售力量。他肯定了理性和系统的信息分析对于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二是他关于竞争的观点。他说忽略了竞争者的公司往往会成为绩效差的公司,效仿竞争者的公司往往是一般的公司。他特别强调了获胜的公司往往在引导着自己的竞争者。这一点和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中国的家电和数码产业也真实地印证了他们的观点。还有一点,我本人深有体会的是他对于营销渠道的论述,指出了很多企业选择渠道的盲目性。他说营销渠道必须是根据企业的效率、贡献能力和适应能力来选择的。总的来说,他的很多营销观点都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你怎么运用,毕竟有些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我的理解是要西为中用,不要盲目认同,也不要刻意排斥。
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比如对于营销信息的管理。在我们电子信息行业,速度是取胜的关键,这就要求你对信息要有快速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汇聚成创意,从而真正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体系,而不是老盯着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降价。再有就是对于4P的运用,过去中国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而4P强调的是这几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和平衡,缺一不可。我个人认为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在营销决策上要充分考虑顾客、公司、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点的突破。菲利普•科特勒最大的贡献是他促使中国企业对于营销本身的重视,在从销售升级到营销的过程中,一大批中国企业的营销能力大大地提升了。
❾ 菲利普·科特勒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是什么
菲利普·科特勒下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价值导向: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和欲望。
事实上,科特勒最重要的思想在于:销售不是营销,企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营销组织。这意味着,营销并不单单是销售人员的专业,而是整个企业组织运营的核心。这一下子就把营销的队伍扩展到整个企业层面,意义非凡。
“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这是科特勒最著名的论断,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思想相映成辉。
(9)菲利普科特勒大市场营销扩展阅读
科特勒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全球大部分产业产品过剩,实际上,问题不是出在供给层面,而是需求层面。过多的产品在追求过少客户的青睐。
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资讯以及网络科技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变化,对企业生存环境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转型。只有逃脱传统的营销局限,转而由营销来打造企业战略,才能对市场容量及企业自身定位做出更明确的界定,才能在转型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