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气森林营销策略怎么分析
一、“品牌标识”是营销的开始
从品牌名字到饮料包装,元气森林充满“日系”元素,从“元気森林”logo的日文“気”,到包装上“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的字眼,不得不承认,这些快速的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门槛,在消费者中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帮助产品打开了市场的第一扇门。
尽管,最近元气森林正在悄悄撕掉自己的“日系”外衣,但品牌表示,极具辨识度的“気”仍会作为商标保留。
二、定位精准,“无糖茶”成为大爆点
元气森林创办的时间是2016年,正是国内茶饮料市场开始重新洗牌的时间。彼时国内的无糖茶饮料仅有“东方树叶”,表现也不及三得利推出的乌龙茶系列,整个无糖茶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元气森林在此时入局,抓住“无糖”这个消费痛点,主打健康燃脂,包装简介年轻,直击90后、00后的要害——喝个饮料都能瘦,赶紧买爆!
同时,元气森林从线下的便利店铺开,线上也在小红书、抖音、微博铺开宣传,并开启电商销售。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元气森林一炮打响,2019年618活动中,元气森林的全网销量及销售额均为第一。
三、公关迅速,办工厂活动不惧回应
随着元气森林的火爆,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公众号“浙大一院”在六月发布推文,称元气森林每瓶含糖量能折合成四块方糖,近似是一瓶雀巢咖啡的含糖量。元气森林马上重拳出击,直接在官方微博甩出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
测试结果0糖0脂0卡,维护品牌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
食品安全对食品企业来说是头等大事。元气森林旗舰店的客服立刻给出回复,态度诚恳。同时,在仅仅一天后,元气森林就在官方微博上展开公关,拿出十足的诚意。
提供路费餐费,邀请用户参观元气森林的加工工厂,让用户眼见为实。在事情还未发酵的时候,元气森林的公关迅速且真诚,立刻收割一波好感,在平台的口碑也一致转好。
四、着眼青年,综艺影展游戏齐刷脸
为了更好地开拓青年市场,元气森林在年轻朋友们感兴趣的各个领域均有布局。赞助综艺“我们的乐队”、“运动吧少年”、“元气满满的哥哥”,强化品牌活力、运动派的形象;合作FIRST影展,在文青领域开疆拓土;同游戏“和平精英”合作,扩展二次元平台。
层层铺开,抓住年轻一代的每一面生活。
五、跨界联动,积极合作提升影响力
作为瓶装饮料,元气森林并未囿于传统瓶装饮料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是借鉴了喜茶、奈雪的思路,同多方品牌展开联名合作。
从一开始联名的酒品牌“绝对伏特加”、“江小白”,到后面的“好欢螺”螺蛳粉,甚至跨界合作了护肤品牌“悦木之源”。这些品牌都在年轻人心中有一定影响力,强强联手,势必会让元气森林的号召力越来越壮大。
㈡ 柳州螺蛳粉的发展简史
说法一:1980年代中,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里的店员在早上九点左右学习完后,常会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后来又有人买来青菜一起煮。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就卖起了螺蛳粉。 说法二:文革结束后,商贸开始复苏,谷埠街菜市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电影院的观众散场后又会在附近逛,形成谷埠街夜市。柳州人素来嗜吃螺蛳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就同时经营煮螺和米粉的生意。人们又喜欢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与米粉一同享用,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说法三: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但用作配米粉吃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后来再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说法四:柳州人一直喜欢吃螺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柳州螺蛳摊档的食材是石螺,汤水鲜甜可口,不像田螺汤有腥味,所以螺蛳汤是螺蛳摊档的重要销售品种,售价为每碗人民币5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当时的螺蛳汤比螺蛳更加畅销。柳州人在家经常煮螺蛳,米粉也是柳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两者混合,就是螺蛳粉。因此,在1983年以前,螺蛳粉这个米粉的品种已经出现在柳州人的家里。之后,在解放南路、青云菜市、谷埠街三处柳州当时的重要小吃市场慢慢兴起螺蛳粉,其中以解放南路的螺蛳摊档最多。 经过不同的改良、加配料,螺蛳粉就成为柳州的经典小吃。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柳州人民努力奋斗,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餐饮夜市从无到有,走向繁荣和发达。本地饮食文化使然,当时时兴吃螺蛳(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售卖煮螺的小摊遍布柳州市区,随后米粉也进军餐饮夜市,两大柳州人气小吃同台献技,不久便出现了兼营米粉和螺蛳的摊点,不知是必然还是无意,不少食客喜欢在米粉里加入螺蛳汤,两者激情碰撞后,产生了螺蛳粉的最初雏形。之后经过餐饮业者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出现了螺蛳粉的升级版本,即有加入青菜等其他配菜的螺蛳粉。
发展归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期,新生事物“螺蛳粉”开始流行后,不少业者涉足这一领域,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创新起步阶段,各家制作方法暂时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同的统一标准,尤其反映在螺蛳粉的精华重头部分——用汤部分。之前谈及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由于其迎合了柳州人偏重酸辣的口味,并且结合其主体米粉和螺蛳两者的固有特点,业者的探索方向主要分为两个:
a、部分业者在探索完善螺蛳粉的做工,特别是制作其用汤过程中在始终坚持走注重酸辣口味线路的基础上,还在“汤鲜味甜”四字上做足了文章。从而逐渐获得了本地食客的大力认同。
b、另一部分业者则拘泥于螺蛳粉的螺蛳二字,认为螺蛳粉必定应是螺蛳为绝对主角,孰不知光有螺蛳煮汤,难以达到“酸、辣、鲜、爽、烫”的效果。
c、一部分受欢迎,另一部分不受欢迎,虽说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属于商业机密、但当时大家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偷师学艺或者是彼此的交流传授使得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有了一个较大广度和深度的归一。
由此,经过市场和食客的检验和相关业者的不断努力,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有了第一次的定型。螺蛳粉的前景呈现大好之势。
第一次繁荣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20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螺蛳粉的第一次繁荣期,凭借其首次归一后所体现出的“酸、辣、鲜、爽、烫”的特点,赢得了柳州本地广大食客的心,发展势如破竹。如日中天的10年,奠定和确立了螺蛳粉做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显赫地位。在外漂泊多年的柳州游子,回到家乡后通常会以吃上一碗味道正宗的螺蛳粉来告慰其多年的乡思。
低迷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
a、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赚够钱,功成名就后,选择激流勇退地退出了市场。因而不少受到认同的做螺蛳粉的秘方,配方随之大部分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说明:在柳州卖米粉,只要米粉做得好吃,吃米粉的柳州人基数很大,肯定是有赚无亏,前景看好,但同时卖米粉需要起早贪黑,钱虽好赚,但却甚为辛苦,觉得自己赚够了不求过多的人多数会选择退出。*箭盘山夜市的一位做螺蛳粉味道正宗而很受欢迎的业者,做了10来年赚够了,觉得需要休息而退隐江湖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b、同时在柳州,从90年代开始,大柳州地区的城乡交流日渐活跃,进城打工成为广大青年农民的选择,不少农民朋友也在柳州市区开始做些小生意。这类人士中也有不少在餐饮店特别是米粉店面摊点打工或者干脆自己筹资开起了米粉店子售卖米粉的。
9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激流勇退后,留下大片市场的空缺,一些原来在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所开店铺打工的农民工朋友,在打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老板退出了,他们也想着自己较长时间在这些比较受欢迎的螺蛳粉店铺做过,自己何不筹集一些资金自己开家店铺做自己的老板,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虽做了较长时间打工者,耳濡目染应该也可能学会了制作螺蛳粉或者偷师到一些制作的方法配方,可是经过商业化洗礼的或者出于其他目的掌握着所谓受欢迎螺蛳粉配方手艺的但已激流勇退的第一代经营者们未必会传授其核心内容给之。只掌握皮毛或者说功力不够未掌握到制作精髓的这部分打工者自立门户,反而有可能降低螺蛳粉的品质。
另外那些一开始就自己做老板的农民朋友们可能更是因为“无师自通”,只掌皮毛,就加入了售卖螺蛳粉这一行业,其品质可能也是不敢恭维的。
c、1997年年末,亚洲金融危机横扫亚洲。正是这一年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国资委成立,柳州成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自1998年开始,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步入国企改革三年攻坚的大流,随之而来的是前后下岗工人10万余众,市区将近40万常住人口受到牵连的巨大痛苦,龙城各方面的发展瞬间仿佛陷入了停顿。餐饮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沉重打击,米粉业也深受其害,创新发展犹如止步不前,同时数量巨大的下岗工人们,在再就业的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加入螺蛳粉售卖行业借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同样的结果可能是,这些螺蛳粉的售卖新手,大部分也未得先前之制作精髓而成为造成制作螺蛳粉的整体水平在这一时期大幅下降,间接或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意:我们这样说并没有歧视农民兄弟和下岗工人朋友的任何意思,事实却为如此之一、二)
d、恰恰在这一时期里,柳州的某家方便食品企业制造出方便式的螺蛳粉,其酱料包也开发得颇具新意,虽仍然显不出了原产的味道,差了很大一截,但其实为创新之举。受其启发和影响,本已暗流涌动的偷工减料之潮,仿佛一夜之内,在螺蛳粉的精华所在,粉汤之制作可否做成配料汤包取代之,从而恶意降低制作成本的问题上寻求到了明确的答案,。暗流渐变为洪水,被一些投机取巧的螺蛳粉售卖者列为其最佳选择。粉汤不再需要精工细做,而是可以投机取巧,弄巧成拙的背后潜藏着对螺蛳粉的致命打击。
e、除粉汤水平大为下降之外,所用重头配菜酸笋,腐竹的品质下降也让人甚为汗颜。为降低成本,配菜花样翻新,却又五花八门。萝卜干被酸菜、头菜、榨菜所取代,似有不伦不类之嫌。
f、原料环节偷工减料。螺蛳用料不考究不注重卫生或者干脆连一点螺蛳都不放而熬汤,粉汤里应有的螺蛳味消失殆尽。辣椒油的选用也杂七杂八起来,部分辣椒更是只见红彤彤的卖象,而不见实际的辣味。
g、传统螺蛳粉所用应为干切粉,煮前应用清水将其泡软,这样弄出来的米粉爽滑而有弹性。一段时期的一定范围内,为节约时间和成本,不少业者把干切粉取代为普通榨粉(即圆形米粉)。同时问题干切粉也不断在市场涌现。极大地破坏了螺蛳粉所用米粉应有的口感。
复苏发展期
(2001年——至今)
a、步入21世纪、国企改革攻坚期基本结束,伤痛慢慢得以抚慰。柳州正在恢复之前的活力。餐饮业的利好显现,螺蛳粉经过多年低迷之后,开始复苏,此时原本较受欢迎的桂林米粉早已大举跨越早餐市场,进军中晚餐甚至是夜市,市场分额不断扩大。外地特色美食和小吃不断涌入,特别是外地其他类别的特色米粉也大举进攻柳州市场。生性爱吃,乐意猎奇尝鲜的柳州食客们、粉友们(嗜吃米粉的人)不断变换着曾经难得激情变换的口味,人们的口味和选择面不断扩大,螺蛳粉不再是人们享受宵夜时的唯一最爱选项。
b、2003年,“三品王”米粉连锁店抢滩柳州米粉市场。本地不少一直抱持着“小本经营、小富即安甚至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的米粉从业者,开始不屑一顾,但到后来看到人家生意越做越大后,开始有了危机感。
2004年,政府部门大规模开展“三项整治”(指的是整治脏乱差现象)。之前的桂林米粉,特色米粉大举扩张和进驻;之后的连锁化理念强势入侵,使柳州米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速升级,传统柳州米粉和螺蛳粉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之大有目共睹。
“鲶鱼效应”越加明显,本地有了危机感和想法的米粉老板们,开始思考起怎样搞连锁?怎样在米粉行业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怎样保持自己米粉的特色和美味?怎样提升自己店面的档次?成为这些老板们思考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最近的这两年(2004—2005年)在不断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中,柳州市区不少米粉店的形象大为改观。螺蛳粉低迷期显现的不规范现象,在市场机制的冲击和食客的优胜劣汰下,得以较大程度改观和恢复。
c、螺蛳粉业者自身意识也不断提高,改良创新,连锁经营,方兴未艾!螺蛳粉的味道和做法回归传统的同时改良创新也在持续进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客的要求(有人认为同样的价格,其他米粉可以吃到肉而螺蛳粉却不行很不划算),市场和食客的要求使得出现了传统螺蛳粉和改良螺蛳粉[如三鲜螺蛳粉(有肉型)]分类之趋势。
结束语
不管是恪守传统还是改良创新,螺蛳粉复苏之势正在持续中。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地位也从未严重动摇过。愿螺蛳粉的前景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话:“不食螺蛳粉,枉为柳州人”。
㈢ 想开一家螺蛳粉店,店名想了很久,想出来,百度却有了一家同名的,真是烦恼。
这需要结合你的产品定位,来做,根据你螺蛳粉的特点做,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名而取名,希望帮到你
㈣ 做螺蛳粉行业要怎么做才能吸引客人
我是桂林的 我只会吃出好不好 螺蛳粉的相关简介:
a、螺蛳粉: 柳州第一原创小吃——广西“三大名粉”之一的柳州螺蛳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干切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米、油炸腐竹、萝卜干、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螺蛳粉的味美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这汤料是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配制而成的一种调味品,至于13种香料放多少又有严格的比例。
b、螺蛳粉在柳州的影响:
可以毫不隐讳地说:螺蛳粉乃柳州第一原创小吃,其此显赫地位短期内恐难动摇。柳州人嗜吃螺蛳粉,而在外漂泊的柳州游子更是以回到家乡后能吃上一碗味道纯正的螺蛳粉的方式来告慰其多年的乡思!
螺蛳粉产生的基础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
在柳州,从大街小巷的小食摊到星级饭店的厅堂,都可以看到人们吃米粉,吸食螺蛳的种种吃相。白莲洞里的螺蛳壳遗迹距今已逾万年,这足以证明柳州人吃螺蛳历史之悠久。米粉早已成为了柳州人除米饭之外的最重要的主食。这些使得柳州人对“米粉”和“螺蛳”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情结就如同湖南人的“辣椒”情结一样,如此独特的情结为“米粉”和“螺蛳”的结合——“螺蛳粉”的出现埋下了隆重的伏笔。
2、历史条件: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生活水平低,柳州的餐饮夜市并不发达。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柳州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饮夜市也日渐发展壮大,尤其以市内几大电影院和传统商业区附近的餐饮夜市发展最为迅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初步繁荣起来的夜市时兴吃螺蛳(煮螺),本是早餐的米粉也向日渐红火的夜市进军。两者在柳州的餐饮夜市上同台献技,激情碰撞、火花显现的可能性大增。
3、饮食条件:
柳州人的饮食口味偏重酸辣,螺蛳粉结合其自身固有的实际,从起步之初一直沿寻着这一口味线路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做到迎合本地人的口味,这也是螺蛳粉为何在经历不过30年,这一不长的时间内飙升为柳州招牌小吃的重要原因之一。
螺蛳粉的发展历程:
1、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柳州人民努力奋斗,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餐饮夜市从无到有,走向繁荣和发达。本地饮食文化使然,当时时兴吃螺蛳(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售卖煮螺的小摊遍布柳州市区,随后米粉也进军餐饮夜市,两大柳州人气小吃同台献技,不久便出现了兼营米粉和螺蛳的摊点,不知是必然还是无意,不少食客喜欢在米粉里加入螺蛳汤,两者激情碰撞后,产生了螺蛳粉的最初雏形。之后经过餐饮业者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出现了螺蛳粉的升级版本,即有加入青菜等其他配菜的螺蛳粉。
2、发展归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期,新生事物“螺蛳粉”开始流行后,不少业者涉足这一领域,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创新起步阶段,各家制作方法暂时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同的统一标准,尤其反映在螺蛳粉的精华重头部分——用汤部分。之前谈及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由于其迎合了柳州人偏重酸辣的口味,并且结合其主体米粉和螺蛳两者的固有特点,业者的探索方向主要分为两个:
a、部分业者在探索完善螺蛳粉的做工,特别是制作其用汤过程中在始终坚持走注重酸辣口味线路的基础上,还在“汤鲜味甜”四字上做足了文章。从而逐渐获得了本地食客的大力认同。
b、另一部分业者则拘泥于螺蛳粉的螺蛳二字,认为螺蛳粉必定应是螺蛳为绝对主角,孰不知光有螺蛳煮汤,难以达到“酸、辣、鲜、爽、烫”的效果。
c、一部分受欢迎,另一部分不受欢迎,虽说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属于商业机密、但当时大家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偷师学艺或者是彼此的交流传授使得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有了一个较大广度和深度的归一。
由此,经过市场和食客的检验和相关业者的不断努力,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有了第一次的定型。螺蛳粉的前景呈现大好之势。
3、第一次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20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螺蛳粉的第一次繁荣期,凭借其首次归一后所体现出的“酸、辣、鲜、爽、烫”的特点,赢得了柳州本地广大食客的心,发展势如破竹。如日中天的10年,奠定和确立了螺蛳粉做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显赫地位。在外漂泊多年的柳州游子,回到家乡后通常会以吃上一碗味道正宗的螺蛳粉来告慰其多年的乡思。
4、低迷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
a、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赚够钱,功成名就后,选择激流勇退地退出了市场。因而不少受到认同的做螺蛳粉的秘方,配方随之大部分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说明:在柳州卖米粉,只要米粉做得好吃,吃米粉的柳州人基数很大,肯定是有赚无亏,前景看好,但同时卖米粉需要起早贪黑,钱虽好赚,但却甚为辛苦,觉得自己赚够了不求过多的人多数会选择退出。*箭盘山夜市的一位做螺蛳粉味道正宗而很受欢迎的业者,做了10来年赚够了,觉得需要休息而退隐江湖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b、同时在柳州,从90年代开始,大柳州地区的城乡交流日渐活跃,进城打工成为广大青年农民的选择,不少农民朋友也在柳州市区开始做些小生意。这类人士中也有不少在餐饮店特别是米粉店面摊点打工或者干脆自己筹资开起了米粉店子售卖米粉的。
9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激流勇退后,留下大片市场的空缺,一些原来在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所开店铺打工的农民工朋友,在打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老板退出了,他们也想着自己较长时间在这些比较受欢迎的螺蛳粉店铺做过,自己何不筹集一些资金自己开家店铺做自己的老板,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虽做了较长时间打工者,耳濡目染应该也可能学会了制作螺蛳粉或者偷师到一些制作的方法配方,可是经过商业化洗礼的或者出于其他目的掌握着所谓受欢迎螺蛳粉配方手艺的但已激流勇退的第一代经营者们未必会传授其核心内容给之。只掌握皮毛或者说功力不够未掌握到制作精髓的这部分打工者自立门户,反而有可能降低螺蛳粉的品质。
另外那些一开始就自己做老板的农民朋友们可能更是因为“无师自通”,只掌皮毛,就加入了售卖螺蛳粉这一行业,其品质可能也是不敢恭维的。
c、1997年年末,亚洲金融危机横扫亚洲。正是这一年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国资委成立,柳州成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自1998年开始,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步入国企改革三年攻坚的大流,随之而来的是前后下岗工人10万余众,市区将近40万常住人口受到牵连的巨大痛苦,龙城各方面的发展瞬间仿佛陷入了停顿。餐饮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沉重打击,米粉业也深受其害,创新发展犹如止步不前,同时数量巨大的下岗工人们,在再就业的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加入螺蛳粉售卖行业借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同样的结果可能是,这些螺蛳粉的售卖新手,大部分也未得先前之制作精髓而成为造成制作螺蛳粉的整体水平在这一时期大幅下降,间接或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意:我们这样说并没有歧视农民兄弟和下岗工人朋友的任何意思,事实却为如此之一、二)
d、恰恰在这一时期里,柳州的某家方便食品企业制造出方便式的螺蛳粉,其酱料包也开发得颇具新意,虽仍然显不出了原产的味道,差了很大一截,但其实为创新之举。受其启发和影响,本已暗流涌动的偷工减料之潮,仿佛一夜之内,在螺蛳粉的精华所在,粉汤之制作可否做成配料汤包取代之,从而恶意降低制作成本的问题上寻求到了明确的答案,。暗流渐变为洪水,被一些投机取巧的螺蛳粉售卖者列为其最佳选择。粉汤不再需要精工细做,而是可以投机取巧,弄巧成拙的背后潜藏着对螺蛳粉的致命打击。
e、除粉汤水平大为下降之外,所用重头配菜酸笋,腐竹的品质下降也让人甚为汗颜。为降低成本,配菜花样翻新,却又五花八门。萝卜干被酸菜、头菜、榨菜所取代,似有不伦不类之嫌。
f、原料环节偷工减料,典型地表现在:螺蛳用料不考究不注重卫生或者干脆连一点螺蛳都不放而熬汤,粉汤里应有的螺蛳味消失殆尽。辣椒油的选用也杂七杂八起来,部分辣椒更是只见红彤彤的卖象,而不见实际的辣味。
g、传统螺蛳粉所用应为干切粉,煮前应用清水将其泡软,这样弄出来的米粉爽滑而有弹性。一段时期的一定范围内,为节约时间和成本,不少业者把干切粉取代为普通榨粉(即圆形米粉)。同时问题干切粉也不断在市场涌现。极大地破坏了螺蛳粉所用米粉应有的口感。
5、复苏发展期(2001年——至今)
a、步入21世纪、国企改革攻坚期基本结束,伤痛慢慢得以抚慰。柳州正在恢复之前的活力。餐饮业的利好显现,螺蛳粉经过多年低迷之后,开始复苏,此时原本较受欢迎的桂林米粉早已大举跨越早餐市场,进军中晚餐甚至是夜市,市场分额不断扩大。外地特色美食和小吃不断涌入,特别是外地其他类别的特色米粉也大举进攻柳州市场。生性爱吃,乐意猎奇尝鲜的柳州食客们、粉友们(嗜吃米粉的人)不断变换着曾经难得激情变换的口味,人们的口味和选择面不断扩大,螺蛳粉不再是人们享受宵夜时的唯一最爱选项。
b、2003年,“三品王”米粉连锁店抢滩柳州米粉市场。本地不少一直抱持着“小本经营、小富即安甚至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的米粉从业者,开始不屑一顾,但到后来看到人家生意越做越大后,开始有了危机感。
2004年,政府部门大规模开展“三项整治”(指的是整治脏乱差现象)。之前的桂林米粉,特色米粉大举扩张和进驻;之后的连锁化理念强势入侵,使柳州米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速升级,传统柳州米粉和螺蛳粉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之大有目共睹。
“鲶鱼效应”越加明显,本地有了危机感和想法的米粉老板们,开始思考起怎样搞连锁?怎样在米粉行业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怎样保持自己米粉的特色和美味?怎样提升自己店面的档次?成为这些老板们思考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最近的这两年(2004—2005年)在不断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中,柳州市区不少米粉店的形象大为改观。螺蛳粉低迷期显现的不规范现象,在市场机制的冲击和食客的优胜劣汰下,得以较大程度改观和恢复。
c、螺蛳粉业者自身意识也不断提高,改良创新,连锁经营,方兴未艾!螺蛳粉的味道和做法回归传统的同时改良创新也在持续进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客的要求(有人认为同样的价格,其他米粉可以吃到肉而螺蛳粉却不行很不划算),市场和食客的要求使得出现了传统螺蛳粉和改良螺蛳粉[如三鲜螺蛳粉(有肉型)]分类之趋势。
6、结束语
不管是恪守传统还是改良创新,螺蛳粉复苏之势正在持续中。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地位也从未严重动摇过。愿螺蛳粉的前景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话:“不食螺蛳粉,枉为柳州人”。
由于历史原因,螺蛳粉的准确起源时间和地点已难可考,但在民间流行甚广,遵循尊重历史之前提下,稍微弥补螺蛳粉典故缺失之憾。
发源地传说一:王记有阿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现“大可以饭店”楼),店员每天早上需学习,学习完却已是九点有余,来不及吃早餐的店员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现解放南路金鱼巷内)煮粉吃,店员觉得好吃,后来便买来青菜一起煮。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卖起了这螺蛳粉。之后经过业者前赴后继地数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进而,柳州的经典小吃——螺蛳粉慢慢形成,满街飘香,民众为之狂然。
发源地传说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贸开始复苏,谷埠街菜市(牛奶巷附近)逐渐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电影院的事业如日中天,数量众多的散场观众从旁强势拉动,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是一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当时,人们尚未有今日我们这般丰盛美味的菜式可选,故而肚内油水无多。所以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不免有意或无意间地要求在自己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发不可收拾,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其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发源地传说三:无巧不成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饥肠辘辘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可是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这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将此记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晚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相关资料的严重缺失,确切的发源地已难考证,而有着浓重 “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的柳州人,于无心插柳的不经意间,创造出一个名闻遐迩的柳州原创第一小吃——螺蛳粉。历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
㈤ 螺蛳粉消费人群有哪些
螺丝粉的消费人群还是挺多的,有大多数人都想说尝一尝一尝螺丝粉是什么什么什么味道的传说中的臭粉。周螺丝那个味道就是比较追究小年轻吧这个比较多比像老年人吃的不太能接受比较能接受今年是我的经验人还是居多的一买就买好几个了。有多的爱好的比如说爱好留恋那这一类的。那都可以然后想吃的话可以在网上买几袋也可以现在购物非常的发达在哪都可以买让市场上网上都可以然后实体店的话稍微贵一点然后?呵呵。一点多吃一点嗯所以螺丝粉来着到现在我只吃过一次不过味道还是没有出来弄的那么不好那么臭还是想吃的话还是可以的。明天。
㈥ 做微商怎么卖好螺蛳粉
宣传很重要
种子客户很重要
服务很重要
㈦ 螺蛳粉网络销售优势
土芒佳品的土豪系列螺蛳粉 是最近比较火热的,有他们独特的优势
㈧ 餐饮店的目标顾客的描述怎么写
写作思路:从餐饮的角度说,做任何营销的目的都是赚钱,不以赚钱为目的营销都是瞎折腾! 首先,营销有几个核心点,就是营销的原因,营销的目标,营销活动的设计,营销方案的落地。
正文:
1、我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顾客群定位不太准确,过于狭窄。
总的看我市酒店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只要原因是酒店过多,供大于求,而且经营方式雷同,没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定位过高,消费者难以接纳,另外就是部分酒店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到酒店消费的信心。
我店在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去年的经营状况不佳,我们应当反思目标市场的定位。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优越性,拓宽市场。我酒店目标市场定位不合理,这是导致效益不佳主要原因。我店所在的金桥区是一个消费水平较低的区,居民大部分都是普通职工。
而我店是以经营粤菜为主,并经营海鲜,价格相对较高,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尚不能接受。但我店的硬件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本区都是上乘的,我们一贯以中高档酒店定位于市场,面向中高档消费群体,对本区的居民不能构成消费吸引力。
(2)新闻宣传力度不够,没能在市场上引起较大的轰动,市场知名度较小。
我店虽然属于X杰集团(X杰集团是我市著名企业)但社会上对我店却不甚了解,我店除在开业时做过短期的新闻宣传外句再也没有做过广告,这导致我酒店的知名度很低。
2、周围环境分析
尽管我区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但我店的位置有特色,我店位于101国道旁,其位置优越,交通极为方便,比邻商院、理工学院、机电学院等几所高校,所以过往的车辆很多,流动客人是一个潜在的消费群。大学生虽然自己没有收入,但却不是一个低消费群体,仅商院就有万余名学生,如果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学生的产品,一低价位吸引他们来我店消费,这可谓一个巨大的市场。
3、竞争对手分析
我店周围没有与我店类似档次的酒店,只有不少的小餐馆,虽然其在经营能力尚不具备与我们竞争的实力,但其以低档菜物美价廉吸引了大量的附近居民和学生。总体上看他们的经营情况是不错的。而我们虽然设施和服务都不错,但由于市场定位的错误,实际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在市场中与同档次酒店相比是处于劣势的。
4、我店优势分析
(1)我店是隶属于X杰集团的子公司,X杰集团是我市的著名企业,其公司实力雄厚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们在细致规划时,也应充分利用我们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掘其品牌的巨大内蕴,让消费者对我们的餐饮产品不产生怀疑,充分相信我们提供的是质高的产品,在我们的规划中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来吸引消费者。
(2)我店硬件设施良好,资金雄厚,而且有自己的停车场和大面积的可用场地。这可以用来吸引过往司机和用来开发一些促销项目以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