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大全 > 中国失败市场营销品牌

中国失败市场营销品牌

发布时间:2021-10-05 07:37:20

A. 举出国内失败的企业一个,请你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李宁品牌重塑战略的失败在国内企业界是一个经典案例。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可以说业界对于李宁公司启用新的品牌标识、宣传口号“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和90后李宁概念毁誉参半。李宁这个具有先天优势的品牌虽然在2008年奥运会出尽风头,并在2009年以83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位居中国体育用品业第三名。
然而到了2010年5月前后,李宁品牌在经历20年以后确实危机四伏。长期以来李宁品牌个性模糊不够突显,目标消费群的老化,再加KAPPA、PUMA、锐步等一批国外势力的挑战和安踏、361等国内小兄弟的雄心……这些因素一直不断动摇着李宁“老三”的位置。

李宁品牌重塑战略正是在此境况下应运而生。只可惜,一年来的事实说明一点,就是除去LOGO与广告语的简单更换,李宁品牌更有被“90后”幻象迷失的趋势。记住:一个品牌重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LOGO的好坏,更不在于广告语的好坏,而在于对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认知与建设。

一.李宁品牌问题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品牌个性的酷炫不足

2008年李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李宁品牌给消费者的感觉是一个“可靠的、温和的、可值得信赖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先来看看一段流传甚广的三巨头间的对话:耐克说:“我就是老大,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Just do it(想做就做)”,阿迪达斯说:“别以为你是老大,我做老大也是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不可能)”,最后,李宁弱弱的说了句:“是的,尤其在中国,Ever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这反应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与“激情、勇敢、锐气”等运动品牌应具备的特质相比,李宁实在没脾气与个性。

原因二:品牌目标的群体偏移

成立于1990年的李宁公司在早期主要是凭借李宁本身的社会感召力迅速成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即使到今天,在中年人群体中仍有一大批消费者簇拥在李宁周围。但对于体育用品企业来说,14-25岁的年轻人群是最为理想的消费者群体,不过今天的90后有几人知道李宁个人的辉煌历史?因此,2008年调查中发现李宁整体用户群年龄偏大就不足为奇了,35岁到40岁的人群居然超过50%。

原因三:品牌国际化的形象缺乏

自从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后,李宁公司就逐渐明确了企业国际化愿景,2005-2008年专注国内市场,2009-2013年为国际化做准备,2014-2018年全面国际化。到那时国际市场份额希冀占到公司总销售的20%以上,李宁公司要成为世界前5位的体育用品品牌公司。但最近几年李宁的核心市场集中于二、三线城市,上有阿迪、耐克的打压,下有安踏、361和特步的追击,这就是李宁面对的市场现实。今天耐克、阿迪在中国本土化就是国际化,李宁公司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要在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从锁定本土年轻消费群开始,就是要先“国际化”后“国内化”。于是,品牌重塑的整套计划急吼吼的出炉了,其品牌形象是什么,不清楚,结果是可能想象的。
二.李宁品牌重塑的关键是怎样(全面)认识“90后”特征及其与之关系建设

今天李宁品牌重塑是针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最好回答,但品牌重塑不是为标识、口号寻找一个简单载体,更不能把载体的极端瞬时特征作为品牌重塑的方向。一年来,“90后李宁”大有被“90后”幻象迷失方向的趋势,更可惜的是,讨好的不买账,买账的没讨好。李宁品牌问题究竟错在哪里?

“90后”毫无疑问是李宁重塑的核心依据,各类诉求中毫不吝啬对“90后”的溢美之辞。暂不论做法是否可取,在对“90后”的赞美中,李宁品牌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90后仅是极端个性的体现。作为“80后”的派生词,“90后”内涵的演变与前者如出一辙,不外乎以各种极端事例作为其某种特征的例证,不外乎以个别神人作为这一群体的代言人。李宁品牌也将此发挥到极致,只有T台上才出现的90后形象确实很跩,在他们与林丹、伊辛巴耶娃、巴郎戴维斯神出鬼没的对话后,观者终于知道了,“自己确实不了解90后……”。这是品牌重塑者臆想出的90后,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90后。现今流行的90后描述不外乎以下:“好奇心强,有一技之长;自信又脆弱,敏感且自私;偶尔来点古怪爱好,还特别会装;张扬个性不用说,还要否定别人等等,但这一切在品牌重塑上则显得格外空虚。然而如何生活化的、正向的体现90后特征,让现实中的90后感到有模仿的可能性,这方面在李宁品牌塑造中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是品牌核心诉求的缺失。新推出的系列广告中,李宁最强调的莫过于“Make the Change”、 “你不了解的90后” 、“90后李宁”等,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90后究竟是什么样?90后李宁又是什么?都没有回答,如同平地一声雷,前后无牵连,里外没内涵。比较对手,耐克在70年代面对反叛的一代,毫不犹豫的开始编织健身文化并构筑体育精神,把品牌忠诚演变成一种新的信仰,打造“世俗宗教”。面对咄咄逼人的耐克,90年代的Adidas在重振品牌之路上,表现的自然、平和、收敛而真实,淡淡的给出了句“A make your own B”(Adidas 只是你身体Body的部分)。今天的李宁也处在品牌发展的转折点,不应只是粗暴的告诉消费者“做出改变”,而应当明确你的新的品牌精神,告诉对象怎么改变,改变什么。

三是在对比“伤害”中凸显“90后”。有人反驳“‘90后李宁’讨好了‘孩子’丢了‘老子’”,认为“哪个‘老子’都是打年轻过来,90后青春的阵痛,‘老子’也经历过,都会有共鸣”。这其中有两处谬误:一是特立独行90后的年少经历(2000-2010)和父辈的青春浪漫(1980-1989)相比较,谁敢说有相同之处,有共鸣的可能;二是在大多数家庭中,估计没有多少人会为一个体育品牌而大动干戈?今天是“老子”的最爱,明天就一定是“儿子”的首选,冲突之下,更可能的是一笑置之,选择更换品牌。

基于上述分析,首先我们主张将“90后”还原为一种精神诉求。如诞生于70年代的耐克,面对即使是极度反叛的一代,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打出“70后”,而是在80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84年与乔丹订下终身,让后者成为“Just do it”的头号传播者。几十年来,耐克创造出品牌神话,只因成功的打造了世俗宗教,造出了神。回看李宁,一个志向高远的大品牌不应该局限于市场细分(90后)的小视野,李宁缺少一个神,缺少一个让青少年崇拜的神。当然更重要的是,那个神嘴里说的那句话,能让消费者在崇拜中得到指引。

其次要正视尴尬,追求最广泛的共鸣。在足球、篮球、网球等能引发消费时尚的体育项目中,李宁没有绝对优势;在国内一线城市增长乏力,二、三线市场遭遇国内外品牌下沉;抛弃成熟稳固的中年群体,另起炉灶收效甚微;上调价格,喊出十年打造出世界品牌前5和中国体育品牌第一的口号,却无法抛弃对品牌发展贡献巨大的国内中低端市场。

这是李宁式的尴尬,所以我们强调提供崇拜的重要,就是要能团结尽可能多的人,在崇拜偶像中与品牌沟通,并产生共鸣,才能化解尴尬产生的精神基础,才能校准所有营销策略的方向。

再次品牌重塑要从品牌理念宣传入手。李宁的重塑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认为对”90后”的认识是重塑品牌的核心。针对现状,李宁急需在两方面做出调整:一是在广告创意与表现的改变,从“Everything is possible”(敢为)到“Make the change”(敢变),李宁设想的是品牌内涵的传承,但诉求对象却是从70后为主,80为辅到全以90为核心的断裂。因此,“敢变”在留给消费者满是疑惑的时候,未必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不管是造神运动,还是纯粹理念诉求,关键要能成为目标群体的精神引领者,也许“敢装”留给“90后”无限自主的同时,更能引起共鸣。

二是对其他措施失误的警醒,一度称霸国内的李宁在品牌重塑的初期,即去年年底就迎来了寒冬,甚至在两天内市值蒸发了近50亿。其中渠道之殇尤为显眼,李宁以店中店的形式增加第六代店铺的新开和整改,直接与耐克、阿迪展开肉搏。整合业绩不好的门店,重构分销体系,通过提高单店销售收入促进业绩增长初衷。但事实证明目前看来,此法未能有收效。

另外李宁还有溢价之痛,在新的品牌内涵尚未完全成熟,贸然提价,结果只能陷消费者于尴尬境地,让品牌顶上不义之名。阵痛之后,也许李宁眼下更应继续强化二三线市场领先地位,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抽出部分资源推进海外市场扩张。品牌重塑中的阵痛并不可怕,这甚至是必然要经历的。

“90后”不是李宁的起点,更不是终点,因此,拥有大志向的李宁不应再拘泥于表面上的“90后”,而应深入挖掘时代精神成为一种宗教崇拜,即只有品牌精神或品牌形象符合消费者所追求的精神偶像,那么拥有这样产品就会成为他们精神依赖。如今天苹果产品就是这样。李宁品牌只有这样,其国际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B. 有哪些外国品牌进入中国营销失败的案例

DG,这个牌子的东西之前在中国卖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他的领导人有一些对中国的侮辱性的话语和一些行为,就导致他进军中国失败了,然后现在在中国已经完全不能看到这个牌子的商品存在了。

C. 求市场营销失败案例、、失败的市场决策案例 或者 失败的运营管理 之类的分析方面的网站或电子书

推荐两本书给你看看,淘宝网上当当网上都有卖的。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失败篇)

跨国品牌失败案例

也许对你有帮助的。

D. 有名的外企在中国发展失败的案例(侧重流通和市场营销方面)简单说一下

流通方面就看一下沃尔玛,就是说他的流通环节是如何规范的,如何控制成本的。市场营销就看一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了就可以,但行业不同市场运营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哦!区别对待!仅供参考!

E. 有哪些外国品牌进入中国营销失败的案例

Contagion的病毒广告牌。一部分行人对这个广告牌感到不适,但是这个创意吸引了版大量媒体的关权注,获得了媒体大奖,并成为启发同行的源泉。拉腊米(John Laramie)是纽约户外广告创业公司Adstruc的CEO,他表示:“这个创意很酷,它很可能是某个人想到的疯狂创意,但是从策划到执行都非常成功。”

F. 有没有“品牌市场策略”的失败案例

我觉得3721不是失败而是应市场需求而采取变通!

因时间原因我只说一个:(不是关于互联网的)
美国骆驼牌香烟就曾在泰国市场大败:
多年以前,骆驼牌香烟有一句很好的广告语:为了一支骆驼烟,我宁愿多走一英里的路.
画面为一烟民高翘着二郎腿,皮鞋底的洞赫然显露.其本意暗示烟民,为了拥有此烟哪怕是鞋底见洞也在所不辞.这个广告在西方得到普遍的好评.因而也成为世界杰出品牌之一.
为了能打开泰国市场,骆驼牌香烟的生产商英美烟草公司认为,要引起消费都的购买欲望,就要再增加地方色彩,为此他们为"骆驼人"拍摄穿着漏洞的皮鞋照,背景为曼谷的大庙巨寺,一见就知是佛国风情.殊不知,在泰国佛庙是至尊圣地,脚底乃是最污秽不堪之处,在最弛名的佛庙前如此肆无忌惮."是可忍,孰不可忍'结果可想而知,骆驼牌香烟只能席卷而归了!
因为他们忘了市场存在着差异性---宗教的信仰差异!

G. 市场营销中企业营销失败的案例

时间仓促,给你些参考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奥妮之败

1998年奥美国际广告公司参与的旨在拯救奥妮皂角洗发浸膏的行动,成了奥妮的“滑铁卢”———在广告市场砸进8000万元后,销售货款只收回1亿元,减去广告费用后可谓是血本无归。
奥妮从此一蹶不振。

秦池“标王”之殇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通过采用广告促销战略,以巨额资金获得中央电视台1996年黄金时段的广告“标王”,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使白酒的销售额直线上升,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厂一跃成为全年销售收入达9.5亿元,利税达2.2亿元的知名白酒企业。但是,广告促销会带来很大效益,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大风险。初尝广告甜头的酒厂人开始有些过分依赖广告的作用了。他们把“宝”完全压在广告的投入上,希望凭借广告“标王”的身份再度称雄市场。但是,这样的决策给该厂带来的并不是希翼中的滚滚财源,而是难以咽下的苦酒。由于生产管理方面没有相应加大力度,而且巨额的广告收入又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资金负担,该厂的经济指标开始大幅下滑。之后,该厂连续亏损,最后到了破产边缘,“秦池神话”最终破灭。

巨额广告费拖垮智强

因每年上亿元的高昂广告费所累,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核桃粉大王”———四川智强集团因破产最终走上拍卖台。
智强集团原是一家地方国营食品企业,在1998年央视广告招标会上,该集团以6750万元的巨资夺得央视在1999年第一、二、四季度广告黄金段位的“A特段”。加上在其他媒体投放的广告,所耗广告费用高达1亿多元,成为当年四川投放广告最多的企业,被称为四川“标王”。
在巨额广告费的轰炸下,“智强”商标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提升。该集团的主导产品“智强核桃粉”、“智强鸡精”等产品销往全国近400个大中城市,出口到了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企业也先后获得“四川省重点企业”、“四川省小巨人企业”等殊荣,并被誉为“中国核桃粉大王”。
然而,由于该集团鼎盛时期的年产值才1.6亿元,而每年的广告费就超过1亿元,企业经营被高昂广告费所困,因而经营每况愈下,出现了借钱或贷款打广告的现象。2003年成都春季糖酒会,智强出巨资包断主会场的大门和最重要的展场,做最后一拼,不久就溃败得不可收拾,半年后,集团即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

H. 市场营销与企业成功或失败有什么关系

市场营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既是前又是后的一个贯穿于企业所有活动中的、必不版可少的主要权内容。
市场营销在前的根本存在决定了企业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这个是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企业的投资行为就变得很盲目,很多人认为这个步骤叫做市场调研或者市场调查,殊不知,这个行为恰恰正是市场营销的第一步。
说市场营销在后,是指当企业再完成销售行为之后,于此有关的售后服务、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等等,也都是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如果这些企业行为中,缺少了市场营销作为支撑的话,那么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新产品,新产品研发应该向哪个方向……顾客需要什么样的售后服务……等等,都会变得模糊。
以及企业仓储、物流、财务、生产、采购等等任何一个企业部门都需要市场营销的参与,如果没有市场营销的准确数据和客观的判断,企业仓储就不知道需要储备多少、企业物流就不知道该准备多少、企业财务就不知道下一阶段该准备多少预算、企业生产该计划多少生产力、企业采购该准备多少供货商、甚至企业人力资源该做多少人力储备等等。
所以说,如果没有市场营销,就不存在企业的成功。

I. 哪个品牌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市场份额不高

我同意军统老狼的观点: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市场营销。因为市场是变化的,营销手专段往往是滞属后的的。
市场份额高与不高是相对的。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企业内部的横向比较。
例如:沈阳与武汉的市场环境接近,大连与青岛的市场环境接近,那么自己公司内部的销售数据列在一起,就看出高下了。

当然,最客观的方法,就是市场调查。
把最匹配的竞品的销售数据、渠道数据调查出来,再做一下与竞品团队编制人数和市场费用投入的比较,结论就会得出来。
再辅之以市场总量的占比,就可以得出自己团队的市场占比,制定市场目标了。同时也可以看出本品牌在局部或全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

J. 市场营销失败案例

直接进中国知网查询

阅读全文

与中国失败市场营销品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地产公司2014年度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21
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课件 浏览:130
大学校园电子商务 浏览:966
浅谈电子商务会计发展 浏览:162
社区党员参观博物馆策划方案 浏览:511
培训学校教务主管考核方案 浏览:854
财经委外出培训方案 浏览:852
汽车品牌娱乐营销 浏览:43
新干部岗前培训方案 浏览:978
银行年度员工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533
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大学浙江 浏览:612
积分兑换营销方案 浏览:848
白酒营销方案2017 浏览:871
着装礼仪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451
美发店策划活动方案 浏览:78
怎样进行网络营销吸引顾客 浏览:109
签订合同策划方案 浏览:704
江西乐采电子商务 浏览:503
信用卡销售推广方案 浏览:89
洛阳上海市场那个电子商务叫什么 浏览: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