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奥运主题的营销策划方案
世界最大的啤酒瓶盖“奥运五环”拼图
青岛啤酒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策划案
【活动主题】
黄石迎奥运 共创吉尼斯
【活动时间】
2008年8月2日
【活动地点】
团城山人民广场或黄石市体育馆
【活动概述】
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与北京共振。为了表达了253万黄石人民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祝福之情,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5天,用“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的青岛啤酒瓶盖,拼出奥运五环图案,啤酒瓶盖总量在10万个以上,同时在“奥运五环”图案下方,用瓶盖拼出“黄石人民预祝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字样。这一时刻将把“青岛啤酒”和“黄石”的名字一起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史册。
这是一场集娱乐和挑战为一体的大型市场公关营销活动,这更是一场张扬“青啤”实力、彰显黄石民众团结与活力,众志成城迎奥运的一项新的挑战。这一活动将“青岛啤酒”与“吉尼斯世界纪录”有机结合,充分彰显了黄石经济文化的内涵,以黄石人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并以奥运精神激励黄石人开拓进取,建设美好家园。
届时活动将邀请省市领导、世界冠军、行业精英、高校学生等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一起来参加这次活动,共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活动办法】
一、活动准备阶段:(2008年元月1日-2月29日)
1、与啤酒瓶盖生产厂家联系,特制“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的青岛啤酒瓶盖;
2、设计出“奥运五环”拼图的图案尺寸,并计算出活动中各色啤酒瓶盖所需的数量;
3、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活动方案,争取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主办本次活动;
4、研究和制定本次“青岛啤酒”大型营销活动的销售政策,比如:几个啤酒瓶盖换一瓶青岛啤酒;酒店和居民小区的啤酒盖兑换政策等。
二、活动组织阶段:(2008年3月1日-7月19日)
1、在市区各大酒店和大型居民小区设立“青岛啤酒”瓶盖收集箱,两至三周对啤酒瓶盖进行一次分色整理、集中收集和数量统计;
2、召集百名活动志愿者,并给参与挑战的每一位挑战者颁发挑战证书和赠送文化衫;
3、活动场地的定址。
三、活动实施阶段:(2008年7月20日-8月2日)
1、活动所需的“青岛啤酒”瓶盖集中收集和分色统计整理;
2、参与挑战活动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3、活动场地的布置以及安全保卫工作等;
4、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申报。
【活动卖点】
策划一:青岛啤酒五色瓶盖特制包装隆重上市暨“黄石迎奥运,共创吉尼斯”活动启动仪式
卖点1:向媒体展示“奥运五环”色彩的啤酒瓶盖,并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五色瓶盖特制包装青岛啤酒摆出一个“奥运五环”创意示意图;
卖点2:黄石市委领导带头开启并捐献首个活动啤酒瓶盖。
策划二:黄石名人捐献啤酒瓶盖
卖点1:世界冠军程菲捐献;
卖点2:黄石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或百位企业家或黄石百位文化名人捐献;
卖点3:黄石百家企业员工捐献。
策划三:捐献啤酒瓶盖龙虎榜和奥运幸运星抽奖
卖点1:每两周在商业中心举办一次瓶盖现场征集活动,现场兑奖,前50名捐献者在媒体公布和奖励;捐献瓶盖成绩可以累计,累计数量最高者给予重奖;
卖点2:每捐献10个瓶盖可获得摇奖券一张,通过电脑摇奖,抽取“奥运幸运星抽奖”2008名。
注:奖励为青岛啤酒和奥运会纪念品
策划四:百名活动志愿者大征集
卖点1:征集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同月同日出生之人。最少征集29名,年龄29岁,出生日期为8月8日出生的青年男女;
卖点2: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者报名条件之一:捐献五色瓶盖各两枚以上,方获得申请表格。
策划五:吉尼斯世界纪录高调收官
卖点1:五位重要领导人各持一枚不同颜色的瓶盖,在最后一刻填满“奥运五环”拼图;
卖点2:五色瓶盖停止生产,收藏价值提升;
卖点3:“奥运五环”拼图展览一周,供市民拍摄纪念,门票收入全部捐献希望工程。
【活动宣传】
一、以《东楚晚报》和《黄石日报》为主要宣传阵地,同时整合电视、广播、户外、网络等多种传播途径,并通过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互联全国,引起省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
二、通过不断的活动新闻炒作,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三、活动广告宣传费用约x万左右,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费用5万。
【活动特色】
一、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创造黄石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主题,能激发广大黄石市民的参与热情,以及市民对“青岛啤酒”的钟爱;
二、通过活动推广,尤其是与广大消费者的互动,极大推动“青岛啤酒”的销售;
三、本活动依托《东楚晚报》和《黄石日报》等主流媒体,具有超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能极大地树立“青岛啤酒”品牌形象。
B. 奥运营销的奥运营销面临的挑战
真正重金购票“奥运豪门盛宴”入场券、拥有奥运市场营销权的,全球仅有58家各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冒出那么多纷纷实施“奥运战略”的企业来?我们有必要厘清这里面“纠缠不清”的奥运与非奥运营销矩阵:
第一阵容是正统“奥运”行列企业,柯达等11家全球奥运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5家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22家奥运赞助商。这其中有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同是奥运赞助商,也有袜子、猪肉、皮鞋、家具等等赞助独家赞助商或供应商。以上“奥运”行列企业,按照金字塔式赞助级别,58家企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多的13亿,最少2100万元人民币。
第二阵容是第一关联性奥运企业。包括周大福、金至尊等奥运商品生产与零售特许企业。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奥运市场营销权益,但是,未来一年里,他们一定绞尽脑汁通过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以“奥运”的“面目”展开市场攻略,提升品牌形象,直接刺激销量上升。事实上,创于广州发展于香港的周大福,已于年初通过媒体发布了其“周大福夺08奥运首饰专营权 分三期生产有关商品”的奥运战略意图。
第三阵容是第二关联性企业。日前,奥斯克空调高调宣布耗资千万元成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并称未来一年将花费上亿元实施“奥运战略”。事实上,民间资本与国家财力合资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已按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模式开发其市场计划。万家乐、格兰仕、康宝等家电类企业都已签约国家体育场,都曾高调启动其“奥运战略”。
第四阵容是非奥运企业。与前三大阵容不同的是,他们高姿态区别于奥运赞助企业,比如新飞电器,在北京启动其“非奥运营销”战略,而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三家奥运赞助企业夹攻下的雪花啤酒,干脆把自己号称为“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各大营销杂志的“奥运营销”专题中,不约而同盛赞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初见成效。
诸如“国家奥体中心指定产品”更多与奥运有着关联性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正规机构或非正规机构在法律边缘开发的“奥运市场”计划将继续,“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2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及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华帝股份在京共同宣布:中国第一个奥运社区家庭体育展示活动——“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正式启动。活动涉及全国11个中心城市,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10个家庭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比赛、开闭幕式。同时,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办单位之一,26期《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特别节目将在中央体育频道每周三夜间播出。
3月9日,中国移动启动“中国移动伴你行——奥运家庭游北京”活动,面向全球征集选拔10个“奥运家庭”免费参加奥运之旅。中国银行推出“奥运家庭·圆梦北京”——“中行·奥运家庭”活动。活动将产生36个“深圳奥运助威团”家庭亲临奥运现场。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宣布,湖南将于6月初推出“迎奥五环潇湘行”活动。其中,10个决胜“奥运家庭”赴京观看奥运……
这仅仅是各大奥运赞助商或官方围绕“奥运家庭”概念开展的活动,其实,奥运赞助商青岛啤酒的“我是冠军”、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 海尔“奥运城市行”,非奥运赞助商蒙牛的“《城市之间》全国10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新飞电器“2008助威团全国选拔赛”等大型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活动,同走“全民奥运”、“全民海选”路线,奥运营销同质化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花大钱甚至达到“豪赌级别”的营销推广活动效果将接受严峻考验。
可以断定,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打着“奥运”名头的营销活动将更加眼花缭乱,奥运营销同质化将更加严重,这将大大稀释奥运活动的公众关注度。“如何突围奥运营销困局?”成当下奥运营销将士们不得不深思的命题。
C. 奥运营销的奥运营销的方案
赞助与冠名是奥运营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运用得最多,投资巨大的方法,一般都为大品牌、大企业所用。比如Visa公司就把赞助视为整合营销沟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虽然投资巨大,但回报甚丰。 它赞助过的活动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外,就连美国十项全能队、NBA梦之队、美国体操联合会等等都不放过,由此可以看出赞助给企业与产品带来的好处。
奥运营销
当然,公司赞助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接受方提供资助以外,更多的是能从赛事本身得到更多的宣传,而这种宣传效果要远比普通电视广告要好得多。一个人在激动不已的情况下接受一个产品与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的情况下接受一个产品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商家为了要实现这一特定的商业目标,才肯投入巨资。
很多跨国公司也都愿意赞助奥运会活动,从而让自己的品牌获得更大的提升。比如奥林匹克的全球合作商就有博士伦、IBM、 《时代》 、Visa(付款系统)、可口可乐、柯达、松下、施乐等等等。
除了赞助以外,冠名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比如曾经争取冠名权的就有雅芳、尼桑、宝马、麦当劳等等,它们都从冠名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相当的好处。
2008年奥运会预计在2003年1月开始实施共同市场开发计划,预期10家国际企业集团将成为组委会合作伙伴,10~15家企业集团将成为组委会的赞助商。到时具体竞争情况如何,我们只有试目以待了。 奥运期间,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都将成为焦点,也将成为商家与产品竞争的真正舞台,如何能在这方面前瞻性的进行投入,也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
这一点从申奥过程中就有了很大的体现。单是央视连续14小时的申奥直播收视率一直稳定在70%,申奥成功后收视率一度攀升到88%的创纪录数字,与央视联盟的海尔集团的手机广告被反复播放,这一连串的数字不能不让各商家垂涎。
另外,各种户外媒体也将成为竞争的注意点,如何能在奥运期间,让品牌能在各个角落形成一个统一鲜明的视觉系统,商家从现在开始计划与打算,其实并不算为时过早。 真正的奥运营销与品牌精品打造过程,除了赛事本身以外,在前期如何能借用奥运资源,结合自己的产品创造出一种“本土奥运文化”,也很重要。
这一点从美国柯达公司借日本长野办1988年冬奥会之机,一举攻进被富士公司垄断的日本胶卷市场这一案例,就能给各商家以很大的鼓舞。事实上,柯达公司在这之前是经过了长时间精心准备与筹划的,而并不是奥运赛时时的突发奇想,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比如我们的商家,完全可以在奥运之前,创造一些本土的奥运文化,从而为奥运期间的成功突破打下基础。
例如某一产品或商家,完全可以就此想很多办法,进行连续的品牌打造工作。比如可以结合申奥纪念日举办各种纪念与庆祝活动,一方面与消费者互动,另一方面畅导一种文化或精神,并进行广泛传播,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D. 奥运会最成功的商业活动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要想通过奥运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仅仅在名片上增加“五环”或支起帐篷揽游客是远远不够的。近15年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性赞助商,VISA国际组织认为要想有效地利用这一全球最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事,并非只是简单地往奥运圣火里扔钱的活动。
据此,我们知道( )。
A.通过对奥运会的赞助以达到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有效的市场营销
B.赞助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种往奥运圣火里扔钱的活动
C.VISA国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赞助商
D.VISA国际组织没有支起帐篷招揽游客
E. 奥运会的营销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
奥运会的营销收入来源主要有五部分:全球电视转播费、国内赞助商收入、全球赞助商收入、门票和奥运衍生品、许可证等。
转播权销售收入:出售转播权是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国际奥委会要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美国电视台NBC 从1988年起就在全美独家转播奥运会;为了转播北京奥运会,NBC 向国际奥委会支付了8.94亿美元的费用,而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转播权已经上涨到了11.8亿美元。
商业赞助收入 :大到全球范围的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小到官方供应商。每种类型的赞助商都会有不同的条款限制,与奥运相关的 Logo,名称、图标等可以用在广告、服装、App 和 Twitter 上。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TOP)是奥运会赞助商的最高标准,在奥运会期间大约会花费2亿美元。
门票收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800万张门票,门票收入达4.2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000 年悉尼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6.1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1.78%。
城市红利“奥运遗产”:这部分无形资产或许才是各大城市争破头要申办奥运会的原因。
首先,可以借奥运契机,整治城市环境和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城市中原有的落后地带;其次,采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来建设场馆,并通过奥运会的国际性大舞台加以推广;第三,借助城市开发和奥运旅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借助奥运会的大舞台来宣传本国文化、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展现综合实力。而以上种种,都是之后各种商机接踵而至的前提。
这方面表现最优秀的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被认为是明显地加速了西班牙的经济复苏。这届奥运会只投资73亿美元,就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亿美元的效益,对于西班牙全国的拉动更是难以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