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特尔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
1.先介绍下英特尔——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圣克拉拉。由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及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特里尼。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2.CPU就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所以英特尔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芯片~~~
3.英特尔自己是不生产电脑的;
4.主板,内存以及其他等等电脑元件,都是要用到集成电路的。
5.其他生产集成电路的厂商还有ST,NXP(飞利浦),Atmel,ON,TI等,中国自己想要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别的公司已经起步很多年,很多技术都是保密的,我们想要迎头赶上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
6.其他电脑公司全部都是要从inter或是AMD买进CPU的,没有公司例外~~~
7.摩尔理论不是说18个月你所买到的CPU频率翻倍,而是说18个月以后,用你当时买CPU的钱,可以买到CPU频率翻倍的产品。
8.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CPU的,大部分电子产品只需要一块微控芯片,它们的工作压力,工作频率也和CPU差很多;
9.其实做电脑整机和作汽车不一样,所有的电脑整机的生产商都没办法生产CPU,所以牌子都是自己的,并不是像汽车那样名字和牌子不一致,电脑只需要标明什么处理器就好了!
好啦!全部回答完了,希望你满意~~
『贰』 英特尔主要是做什么的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回具有46年产品创答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在2015年世界五百强中排在第182位。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叁』 你认为英特尔必须做些什么以实现如前所述的2000年利润目标
收购AMD.这是一种方法,减少竞争,也是一种提高利润的手段.
广告上减少开支费用(养了一群废物).
多和终端市场,如DIY商利润,他们还是你们最大的客户,
试想, 如果所有的DIY商都推荐AMD,Intel估计会完蛋.前两年AMD就是如此红火
放下行业领导者的架子
多给利润给终端销售商.
『肆』 英特尔公司是如何细分自己面对的市场
目前主要是以酷睿I系列作为主打产品,以酷睿I7---I5---I3这条为主线,依次是从高到低。其中I5还穿插酷睿2四核Q系列,I3还穿插酷睿2双核系列,但是目前其余的产品日后将逐一推出市面。
『伍』 AMD和英特尔在中国的销售情况
应该是英特尔卖的多吧!英特尔的高端产品多,AMD的CPU运行速度快散热量大 但性价比很好 适合学生配机用
『陆』 英特尔公司背景,战略管理
英特尔公司( Intel Corporation )
网址:http://www.intel.com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 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由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及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
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创办起源
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许多才华年轻科学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异行为引起员工的不满。其中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的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联合辞职并于1957年10月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安迪·葛洛夫于1963年在高登·摩尔的邀请下加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由于仙童半导体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组织管理与产品问题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请辞,并于7月16日,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志愿跟随高登·摩尔的脚步,成为英特尔公司第3位员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传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员工的角度来看,他是“英特尔创办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权来说,因未受邀1美元价格购股,而是以首位自愿加入员工。
多核心处理器与未来发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布重组架构及提出节流方案内容,在2007年中前裁员1万5千人,把员工总人数裁减至9万2千人。9月7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博锐技术。[4]11月14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面向服务器的至强5300处理器和面向台式机的酷睿2四核处理器至尊版。[5]2007年,英特尔宣布将会重返图形芯片市场。第一款产品会命名为Larrabee。在ATI和3Dlabs的出售过程中,英特尔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师和部分ATI的工程师,该产品就是由他们设计。有人担心缺乏驱动程序的配搭,显卡效能不能有效发挥。Larrabee能运行万亿次运算,在首发时可能会有24至32个核心,次年升级到48个。开发者可利用英特尔提供的Ct编程模式,去发挥Larrabee的功能。Ct编程模式建基于C语言和C++语言,会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
行销概念与口号
intel inside
1989年4月,技术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认为英特尔的微处理器80386无法取代80286,主因是终端消费者不会想要80386所提供的强大运算能力,卡特认为必须直接说服80386微处理器才是终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之后再葛洛夫的支持下,卡特在丹佛市报纸广告登上将286黑体字画上红色“X”,报纸下一版面即出现386并引用文字说明它的优点,此广告随后在全美报纸登出,并带动80386销售量。
卡特认为:“我们希望处理器在电脑中占有更显眼的位置,她极为重要却看不见,人们不知道微处理器的存在,它们不认识我们。”“英特尔需要一个品牌,品牌名称不会是386或是486,数字不能登记为商标。”,卡特主张针对终端消费者提出完整行销计划-“intel inside”,他希望打大众广告也和电脑品牌合推广告,也是就是说电脑商如果广告中包含“intel inside”以及其生产的电脑中也贴有“intel inside”贴纸,英特尔愿意分摊广告成本。另外当广告和电脑出现英特尔的品牌可能会造成资讯混乱,冲淡自身品牌价值,所以在“intel inside”中的intel写的样式和公司正式商标不同。此计划于1990年4月展开,直到2005年5月,欧特里尼担任执行长调整组织架构及推动配套行销再造工程为止。
『柒』 英特尔是如何让好创意付诸东流的
当我走出苹果的简洁世界,成为负责英特尔广告宣传的新人后,我在英特尔的经历堪称令人震撼。在与苹果合作的日子里,批准并接受一个创意,就意味着广告公司可以开始行动了。史蒂夫信任自己的广告公司。他再次见到我们的时候,通常是大家回到苹果的会议室分享广告成品的时候。史蒂夫会精简创造性工作的流程。 英特尔的世界里却容不下这样的精简,英特尔公司认可创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英特尔的体系里缺乏信任,审核步骤众多,负责人还得左右权衡。事实上,英特尔并不信任自己做出的决定,它创设了一套复杂的全球系统,对广告团队给予双重、三重的关注和确认,而且认为这才能创造出最好的广告。 英特尔的做法多少受到了其全球视角的影响,它会从多个文化的角度关注广告的可行性,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苹果也有类似的顾虑,但它选择了更简单的方式。苹果没有在小组座谈上耗费精力,也没有作冗长的分析,它会简单地从不同国家的员工中收集意见。如果有任何问题,我们就可以立即处理。 英特尔对小组座谈的依赖与其他大公司不谋而合,当然,与会者们获得的结果也很类似。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将导致他们的广告有雷同之嫌。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企业力争打造完美广告的时候。如果几家企业都想做出涵盖所有卖点且不冒犯任何人的广告,那么,它们的作品就会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小组座谈可能会对这样的广告给出反馈,但企业往往无法做到与用户沟通情感。 在苹果公司,选择最佳广告是一个逻辑过程,头脑精明的成年人会围坐在会议桌上讨论广告的优点。(只有一次例外史蒂夫九岁的儿子里德应邀参加了iMac新广告的讨论。结论是:孩子很喜欢这个广告。) 尽管我知道英特尔喜欢小组座谈,但我还是低估了英特尔对它的依赖。当我们参加英特尔组织的新活动时,我们发现流程是这样的: · 选出三个最好的活动。 · 在几个城市里组织小组座谈,测试上述三个活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小组座谈)。 · 组织更多的小组座谈,再一次测试所有广告的最终版。 · 根据调研结果,修改广告。 · 开始在电视上播出广告。 · 再次测试已播出的广告并及时调整。 测试就像是英特尔的信仰,正如简洁是苹果的信仰。英特尔的体系从头到尾体现了它对小组座谈的依赖。每个营销项目都必须进行这样的调研,这种工作模式强烈阻碍了工作的进行。 英特尔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全球调研小组,不断地在世界各地进行各项测试。遇到重要问题时,我们会和英特尔的市场营销人员一同召开会议,研究测试报告。 这样的测试似乎意味着,广告最终版的每一秒、每一幕都是经典。当然,这不是因为故事叙述得有多漂亮。这种分析已融入了英特尔的血液,这些会议也是英特尔强制要求召开的。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英特尔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把广告变得越来越平庸。 英特尔在后来发展的道路上也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在苹果总部,这些流程根本不存在,但苹果的广告却连连获奖。 英特尔模式的前提是,只要出现一个坏主意,整个帝国就可能面临灾难。苹果则认为,犯错不要紧,能一鸣惊人则更好,即便是落入窘境也比重担在身、广告创意人员江郎才尽要好。 精简能力的高低就是两家公司流程差异的问题所在。苹果有精简能力,而英特尔没有。 史蒂夫对一切都抱着精简到底的态度,无论是对一款新产品还是一则新广告。他对任何可能让事情变复杂的建议都过敏比如小组座谈。 恰特公司是幸运的,因为它拥有史蒂夫这样的客户,崇尚简洁的史蒂夫不允许外人评价他的广告。至于那些被迫参加小组座谈的广告公司,它们最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客户兼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伟大的创意失之交臂。 位于旧金山的古德拜·希尔福斯坦广告公司(Goodbye, Silverstein & Partners)接手通用的土星(Saturn)汽车广告业务后,出现过一个著名的小组座谈时刻。当时,古德拜公司设计了一则石破天惊的广告,即金属板(Sheet Metal)。广告中,人类代替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直到最后才出现了真正的汽车。广告语是:我们设计车辆时,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金属板,而是它未来的主人。这是一则迷人的作品,也是一首华丽的赞歌。它会让参加小组座谈的人不知所措,因此大多数汽车公司都可能扼杀这个创意。幸运的是,尽管客户想驳回这个创意,但广告公司始终咬定不放。最终,金属板广告大获成功。 信奉简洁的人相信,好创意需要得到保护。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精简创意成为产品必经的流程。 肯·西格尔(Ken Segall),曾担任NeXT和苹果公司的创意总监,与史蒂夫·乔布斯共事17年的广告狂人。
『捌』 英特尔具体有哪些业务
英特尔具体业务有计算机零件和CPU。
英特尔是美国一家以研制CPU为主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52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玖』 看看英特尔公司怎么玩转品牌营销
英代尔品牌营销成功将仰仗两项因素:1) 合作营销:与个人计算机制造商合内作,授予他们使用英特容尔商标的权利,借由他们的营销渠道,直接将英特尔推向终端;
2) 消费者品牌打造: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强大的品牌,以对英特尔形成认知保护,同时形成“挟品牌以令厂家”的掌控力。
英特尔成立合作基金。从销售收入拿出一部分累积作为广告资金。只要PC厂商采用英特尔的商标,英特尔将会分摊电脑厂商的广告成本。结果,很多PC厂商都在广告补贴下折腰。光1991年底,就有300家公司参加了这个营销计划。
从此,连续数年我们看到,IBM、惠普、戴尔、联想、acer电脑外包装上都有“intel Inside”。广告中也打出这个口号。英特尔很快就成为曝光率最高的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