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企业营销战略分析怎么写
动销,是当前的一个热门的营销话题。俗话说:被淹死的人往往都是很会游泳的人。这句话如果用在当今的营销界,还真有几分道理。正如许多企业的营销高手会经常面临着这样一些头痛的问题:在一个行业做了好几十年的营销,新品不能成功上市、产品突然出现滞销、甚至突然要从市场上消失等等,出了这些问题,还往往理不清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单凭经验直觉就可以迎刃而解那么简单。中国的市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跨国资本的不断加入,使市场运作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整合营销时代的来临,使营销的致胜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供大于求,使消费者面临更多的选择,消费更趋于理性化、个性化。营销咨询业的兴起,对企业的营销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精准营销,找准营销致胜的支点。这些复杂的变数,导致不少企业陷入动销的迷途。从实践中看,不能有效动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产品定位不准:
细分市场,几乎是每一个新产品诞生前的必修课。一个产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可能卖给所有的人,只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因为消费者往往只记得住第一、却记不住第二,即是在竞争中锁定最具差异化优势的核心目标消费群,以重度消费群为主要目标对象,辐射和带动周边消费群,实现“二八法则”的销售目标。
市场细分的标准很多,如:按年龄、按收入、按职业、按性别、按个性偏好、按身份地位、按产品用途进行分类等,但必须选择一个最适合消费需求和竞争需要的细分市场进行定位,同时要求其它各项营销组合必须与之相匹配。如:把“OPEN”这样一个年轻、时尚的啤酒产品定价很高,这就是定位不准。因为年轻的消费群大多收入并不高,不是高消费的主流群体;反之,高消费群大多年龄偏高,但却与年轻人的个性偏好有较大差距。
定位不准就会像男女之间找对象一样,错位的消费者是不可能选择与之不符的产品,因为市场上有大把的与之相符的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供他们任意挑选。
二、产品缺少价值感:
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包括五个部分: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其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最具影响力的是核心产品。它包括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卖点或USP、UVP,是该产品区别于其它同类竞争产品的独特利益点。在竞争中,这个利益点不但要求鲜明、独特,而且要求领先市场,并与竞争产品相比更能符合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如:大浪啤酒的“第一道麦汁酿造”、黄河王啤酒的“开启精英时刻”,都具有独特性、领先性,从而有效地占据了消费者心智的第一位,成为目标消费群的首选产品。如果产品本身不具备这些卖点,消费者并非专家,他们会更相信具有价值提炼的产品广告宣传,而且还要从这些宣传中挑选第一,而不是第二。
三、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不足:
消费者在选择一个产品时,往往需要经过认知、认同、认购的过程,即使是快消费品也不例外。这是一个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时代,消费者处于被信息包围的时代,产品自身不但需要高度“商品化”——经过精心的、全面的策划包装,更需要把这些包装好的优势点抢先一步告之消费者。
只有让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价值,才有可能认同你的产品。
四、品牌处于被屏蔽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消费观念很快从产品质量消费、价格导向转向品牌选择,品牌选择型消费群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市场,被一些国际品牌和国内大品牌所操纵。中国的很多市场虽然还不成熟,但每一个区域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三法则”效应,甚至出现“赢家通吃”的竞争格局。所以,许多后来者或中小品牌,特别是一些中小品牌的新品,在很多时候都处于被大品牌或赢家屏蔽的状态——大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基本建立,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和尝试别的品牌。
处于屏蔽状态的品牌应该根据各地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首先需要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在关注和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认知,并尝试着试用产品,进行使用体验,在试用中权衡与竞争产品的不同和优势。突破品牌屏蔽不能全面开花,需要找准一个突破口——消费者中的“意见领袖或新新人类”,这部分人往往是早期消费者,敢于尝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好,他们的尝试和早期消费起着以点带面的关键性动销作用。
五、消费惯性和心理障碍不能被打破:
在竞争的较量中,总会有品牌处于劣势。处于优势的品牌常常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和较好的忠诚度,往往都是进入市场较早的品牌。当消费者处于一定的消费定势状态时,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势和心理顾忌。
虽然很多弱势品牌在产品功能、卖点提炼、产品形象等方面都与大品牌“旗鼓相当”,但总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产品溢价能力也相当差。其实,把自己当成一个消费者,你会很快明白许多弱势品牌不能被尝试的真正障碍——担心!消费者往往认为你的产品是具有某些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价格的优势,但始终就是不敢采取行动。这是为什么?担心,担心质量不好!稍微有一点洞察力的营销人都知道,与其使出各种高代价的高级教化手段,还不如发一个小小的赠品给消费者试用。在试用中体验产品效果、比较与竞争产品的差异、比较产品的性价比,通过比较,消费者很快就会明白,你的产品是不是符合他的消费定位。由此可见,突破消费心理障碍的第一关至关重要!
当然,不能突破消费定势的原因还有很多,如:产品档次不够、售后服务跟不上、销售人员态度不好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无动于衷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因素。在此,我们建议在营销中采取如“消费者座谈”、“消费者意见反馈”等深度市场调查手段,找到动销的关键壁垒。
六、营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随着营销模式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十分挑剔,在不同的经济地区和竞争环境,购买行动的决定因素不尽相同。在营销决策中,我们必须调查清楚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定因素,并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这些关键决定因素构成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优势支点,并促使产品在竞争中形成动销的主要省力杠杆;如果这些关键决定因素呈现为营销短板,它所起的竞争作用将成为动销的费力杠杆。其它次要性营销组合因素也是竞争优势促成的附加砝码,许多国际大品牌对品牌营销的管理几乎达到完美的地步——全方位、零缺陷的品牌营销管理,包括细节管理。
影响动销的堠素还有很多,如:渠道垄断、终端拦截、促销活动、价格战、负面公关事件、广告高空信息屏蔽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两大因素。
一切的营销组合,都是为了争取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行动服务的,都是为了竞争需要服务的,读懂了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动销就有了突破口。动销必须抓住关键性、决定性营销因素,做到精准营销,避免少走弯路,尽量不浪费资源,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实效性良好效果。
② 中国品牌营销战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在今天,似乎关注内心世界的、关于生活方式的,才能与现代人产生丰富而有内涵的共鸣。所以,越来越多的品牌营销策划正以生活方式之名揽住我们的视线。谈到品牌的演进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顺时而为,自发演化。在农业经济占主导的年代,商品稀缺,谈不上市场经济和商业竞争。最初的品牌是自发演化的结果。
阶段二:知名度是品牌核心。工业时代,生产力远落后于思想力,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并不多。此时消费者:广告知名度等同于「品牌」。
阶段三:品牌觉醒。世界市场日趋发达,竞争愈加激烈。多且同质化的品牌涌现,“品牌是什么”成为首要问题。品牌经由差异化塑造。
阶段四:品牌强势占领。品类不断分化,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最有利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有利于教育消费者向品牌倒戈。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这个时期品牌即品类。
阶段五:品牌营销策划由主动转变为被动。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care品牌定位了,他们更在乎质感、文化、效果,以及是否凸显个性,品牌丧失主动权。
那么,品牌营销策划的未来走向会是怎样呢?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做出以下洞察:
其一,消费在升级,消费者在升级。有句话说“市场环境转变后,消费者变得更看重品牌在价值观层面的认同。”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社会消费环境重组,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感和狂热度逐渐下降,转而追求更高层次、更抽象的需求。
其二,品牌开始被消费者定义。喜茶塑造一种文化去凝聚消费者,星巴克营造精致高阶咖啡文化让消费者为之倾倒。品牌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重构商业模式、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渠道和沟通方式。
其三,消费者要品牌,更要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让品牌意识逐渐淡化,而更关注态度和观念。瞄准用户群体的生活方式特征,才能迎合他们。
具体来说,生活方式品牌是怎样的品牌?
其一,生活方式品牌需要洞察消费者。以无印良品为例,“空”和自由性成为向往,就如空容器一样容纳终极自由的思想。
其二、生活方式品牌更具有生命力。在心理上,其迎合了消费者三种心理需求:①彰显社会地位,是身份象征②表现专业能力,是职业化标签③展示价值品位,是自我象征。
其三、合作成为展现生活方式的首选。合作成为生活方式品牌的时代选择,这是认同自有文化、渴望和向往品质生活的。
总结来看,现在对于品牌营销策划而言,生活方式定位不应也不再是空头口号,而是支撑自己的生命力!
③ 浅析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摘 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现已成为企业争夺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原因,从多角度提出了提高国产品牌的多种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品牌战略 品牌联合 市场定位
由于“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三鹿集团面临破产危机,很可能被三元公司或其他企业收购重组。对于拥有“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中国奶粉行业惟一标志性品牌”等声誉的三鹿集团的结局,值得我们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进行深思。
一、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缺陷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商品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提出了品牌战略建设。品牌战略是指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其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使企业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社会背景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来占领市场。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对品牌战略内涵认识不够。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简单地认为品牌战略只不过是给产品取个好听的名字,拍个好广告,然后在主要媒体如CCTV上砸大钱打广告。其实做广告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自然也很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当年的标王:孔府宴酒、秦池、爱多企业在央视花巨资打广告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到后来终究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品牌战略的内涵,忽视了提高品牌的美誉度,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存在缺陷而使品牌的畸形发展,最终轰然倒地。
2.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导致战略选择失误。中国企业品牌的推广,通常都是在品牌前期知名度的推广上不惜重金,可是一旦品牌家喻户晓之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了,如三鹿奶粉事件导致其破产。在具体应用品牌战略时常脱离企业所在行业实际。比如说许多食品饮料业中大公司如娃哈哈、统一、康师傅、旺旺等采用品牌宽化战略,在一个大品牌的统帅下,产品发展到各类饮料、奶制品、罐装食品等多种领域,但随着单一品牌下产品类别的扩展,品牌的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品牌核心价值含金量的降低。而喜之郎专注于做果冻,采用品牌窄化战略,市场份额多年高居60%以上,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3.品牌战略的组织和实施存在困难。我国许多企业的品牌战略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组织和实施时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品牌战略在规划的组织构架难以上升到战略高度,许多企业的年度规划中根本就没有品牌战略规划这一项。第二,品牌管理人员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品牌战略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能够真正了解品牌战略的运作并有实际规划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很少。一些公司市场部的品牌经理、产品经理们以为品牌战略就是如何打广告如何搞促销,缺乏专业性。并且品牌规划中不重视长期投资收益,充斥着急功近利行为,而忽略了品牌的生命线——质量。 转二、提升国内企业品牌战略水平的对策 企业品牌战略的不足已深刻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对策来提升国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1.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通过学习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知识,了解国内与国际行业发展形势,积极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只有深刻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夺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才能塑造出在国际上扬名中外的国际著名品牌,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国企业家应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战略品牌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将通过何种营销方式、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显著同质化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专注于在特定领域开发一、二个品牌并使之体现出异质性,而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意味着要紧跟市场走。如饮料行业中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奢侈品产业中的劳力士手表;汽车消费品行业中的宾利、劳斯莱斯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学习。
3.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实行品牌联合。对于中国已有的品牌,我国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保护:第一,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使品牌持有人维护自己合法的权利不受侵害。第二,努力学习国外有关商标注册的法律知识及国外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理过程,为以后开拓国外市场进而使中国品牌能够成为世界品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品牌联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企业品牌,通过相互联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品牌,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品牌联合不仅更好的表明了产品的品质或特性,而且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联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比如“索尼—爱立信”这个新品牌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运作资本经营,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为了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国际化企业的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其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我们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来确定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为了扩大品牌领域,在销售模式方面,可以采用“找区域代理合作,以较低价格让利于代理商,并出卖代理权”的模式来拓展产品的销售区域,从而能够随时获得市场前沿的第一手需求信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孙伯良:企业战略管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郝继伟:民族企业品牌战略与企业运作探讨.企业活力[J].2006年,第10期 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④ 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创劲广告公司 发表于2009年06月08日 22:23 阅读(0) 评论(0)举报 摘要3-4 Abstract 4-5 第一篇 中国乳业发展趋势 8-10 第二篇 蒙牛乳业集团简介 10-13 1.“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10 2.建立“全球样板工厂” 10-11 3.智力整合财力 11 4.年平均发展速度为329%,年平均增长率达229% 11-13 第三篇 蒙牛的品牌成长之道 13-19 3.1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内蒙牛 13-15 3.2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二步——中国牛 15-17 3.3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三步——世界牛 17-19 第四篇 成就蒙牛品牌的事件营销 19-28 4.1 理论回顾 20-23 4.1.1 事件营销的作用 21-22 4.1.2 成功事件营销的四大要素 22-23 4.2 蒙牛品牌与事件营销的巧妙结合 23-28 4.2.1 注重定位 24-25 4.2.2 强调创意 25-26 4.2.3 高端载体 26 4.2.4 形成话题 26-27 4.2.5 项链理论 27-28 第五篇 蒙牛运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的实例分析 28-40 5.1 “超级女声”案例陈述 28-31 5.2 蒙牛在超女营销中成功的关键 31-32 5.3 蒙牛品牌成功提升 32-33 5.4 蒙牛品牌成功提升的原因分析 33-36 5.4.1 蒙牛的企业文化 33-34 5.4.2 蒙牛的营销方法 34-36 5.5 对蒙牛品牌成长的思考 36-40 5.5.1 思路决定出路,超常规增长背后的战略 36-38 5.5.2 品牌的基因是品质,品牌的常青源于文化 38 5.5.3 蒙牛品牌战略的背后——重塑中国奶业产业链 38-40 第六篇 结论及对未来的借鉴 40-42 6.1 三网一体,才是整合营销 40 6.2 品牌不仅是沟通,而且要形成文化符号 40-41 6.3 产品定位要准确 41 6.4 以共赢为准则 这个是大纲,感觉对口与我索取全文184886722 透视蒙牛的营销渠道变革策略 蒙牛正在寻找各种模式以拓宽其在全国的销售渠道。近日,蒙牛在北京的专卖店开出了第27家,预计到年底突破1000家。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向媒体透露,5年内建5000~1.5万家专卖店的设想已开始。 进入实操 为了加速开店进度,蒙牛已经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连锁,还在30多个城市设立连锁分公司。从今年起蒙牛放开了只允许蒙牛经销商加盟的要求,同步发展其他法人特许加盟商。 目前,国内乳业的主流模式还是通过经销商进入大卖场、超市等终端。令人费解的是现有的销售渠道已经能满足蒙牛产能需求,蒙牛何以要大费周折在全国开辟渠道? 卖场挤压? 与大多数生产企业一样,蒙牛在各地一般都通过当地经销商分销到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山西太原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超市的各种费用让我们日子难过。各项收费几乎和销售毛利差不多。如果再被拖欠货款,就赚不到钱了。 从格力到TCL,从茅台到五粮液。“渠道的挤压迫使中国不同领域的生产企业都尝试自建终端。”上海壹言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师汤志庆告诉记者。 “建立连锁专卖店,蒙牛主要是从品牌经营的角度考虑。”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表示,单一用大量的广告投入已难以打动消费者。而主流渠道也无法传达蒙牛独特的文化,只有建专卖店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能帮助蒙牛直接感知市场的变化。 自建渠道成本颇大 为了鼓励加盟,今年起允许蒙牛经销商以外的法人加盟,交纳2.5万元,包括加盟费、权利金、保证金在内的费用,另外再购买相关设备后就可以开店了。甚至蒙牛还能提供租金在5000元/月以内,30平方米左右的铺面,允许50%的商品为蒙牛以外的产品。商品价格可以比卖场平时价格略低。“开一家蒙牛专卖店已经没什么门槛。”太原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不过他并不认为做专卖店能帮他提升利润。 乳业与零售业同属于微利的行业,据汤志庆测算了开店的成本:在北京或上海的市区租1间2~30平方米的门面,每月至少要3000元,两名雇员一月薪水2400元,再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每月至少也需要六七千元的成本,而乳制品的平均毛利能到10%已经很不错了,一个月需要多少的销售额才能保证赢利?又如何确保加盟商的稳定收益? 同时商铺资源正变得日益稀缺,房租上涨,运营成本屡增不降。 伊利集团一位大区经理告诉记者,两年前,伊利也曾想过做专卖店,但是调研发现,各地区在地段、房租、合作模式上发现建店的费用比较大,而经销商也不愿单方面投入,最终放弃了专卖店的打算。 即使在去年,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创下了201亿元的历史新高,仍然难掩其在连锁经营上的尴尬。其年报分析:去年双汇商业连锁店实际投入1.39亿元,收益为-1476万元,由于商业经验不足,牵涉地域较广,对各地尤其是大城市的商超模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效益方面都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蒙牛的策略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分析,蒙牛推出的这种专卖店的业态,直接会与传统的零售渠道产生冲突。如果管理不好,有可能两败俱伤。 “虽然北京已有超过50个加盟申请,但是,目前国内便利店整体赢利状况不理想,缺乏店铺资源,都是限制开店速度的原因。”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 而且其专卖店仍然要依靠原有的经销商配送体系,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国统一配送。而不同的分销渠道,如何维持正常的价格体系?如何有效跨区域管理? 对于蒙牛的动机,汤志庆认为:“渠道越多元化,对销量的增长越有利。”乳业销售的一个要件是铺设销售网络,无论专卖店未来如何经营,都能更好地对终端进行控制。 未来,蒙牛专卖店能够在原有的主流渠道覆盖之外,辐射一个新的区域,在自己控制的分销渠道中,整合蒙牛的系列产品,从而在相对饱和的渠道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市场。 参考资料: http://www.ru.cn/jyzd/ShowClass.asp?ClassID=119 给你几篇参考资料: 蒙牛营销实践的理论解读在中国企业界,“蒙牛速度”是一个真正的传奇故事,开创前三年蒙牛“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5年间销售额增长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籍籍无名到影响力在乳制品行业里首屈一指,蒙牛人确实是令人惊叹。惊叹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一定是蒙牛?蒙牛为什么能够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蒙牛何以在几千家乳品企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蒙牛的经验能不能被借鉴? 毋庸置疑,来自成吉思汗故乡雄浑苍茫的大草原的蒙牛人成功地做了一篇大文章,而我们只能从一个个分解后的经营环节进行解读,以求获益。蒙牛的成功首先是其营销战略的成功。蒙牛总裁牛根生曾经提到,做企业就是做事、做势、做市。产品做好了,是“做事”;营销做好了,是“做势”;品牌做好了,是“做市”,而蒙牛“做势”的能力尤其强。从做内蒙古第二乳业品牌到来自草原的亲情问候,从为中国喝彩的航天精神首倡到想唱就唱的超女个性张扬,蒙牛发起的营销战的冲击在中国营销界是空前的。运用营销领域最新的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蒙牛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求,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品行业的营销经理而言,研究蒙牛人的营销理念、营销手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企业的营销活动已经转向了市场竞争导向阶段,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仅要看到客户需求,还要更多地注意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竞争中求发展。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理论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与双赢,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主动地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起,形成竞争优势...
⑤ 品牌战略有哪些案例分析和品牌战略有哪些技巧
一、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作为企业的灵魂,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
品牌的核心价值的提炼,必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市场环境、行业特性、目标消费群、竞争者以及企业本身情况,为品牌战略决策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的、明确的、易感知、有包容性、能触动和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一旦核心价值确定,在传播过程中,把它贯穿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里。
二、规范品牌识别系统,并把品牌识别的元素执行到企业的所有营销传播活动中去
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规范品牌识别系统,使品牌识别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可操作性;使品牌识别元素执行到企业的所有营销传播活动中,使每一次营销传播活动都演绎和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精神与追求,确保企业的每一次营销广告的投入都为品牌做加法,从而为品牌资产作累积。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作为品牌资产累积的依据。
三、建立品牌化模型,优选品牌化战略;通过整合所有的资源,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
规划好科学合理的品牌化战略,并且考虑和优选品牌化战略,是品牌战略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在单一产品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的资产而进行的,而产品种类增加后,就面临着很多难题。
对大企业而言,有关品牌化战略与品牌化决策中一项小小决策都会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每一环节中,并以乘数效应加以放大;品牌化战略与品牌化决策水平高低,将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决策水平高的话,企业多赢利几千万、几亿元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决策水平低的话,导致企业几千万、上亿元的损失也会发生。
四、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避免“品牌稀释”的现象发生,追求品牌价值最大化
品牌战略规划的另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进行科学和前瞻性的规划。因为创建强势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销售与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的重复利用是不花成本的,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五、加强品牌管理,避免“品牌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如果要创建强势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就要加强品牌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尽量避免“品牌危机”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完整理解品牌资产的构成,透彻理解品牌资产各项指标如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联想、溢价能力、品牌忠诚度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⑥ 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基于渠道发展趋势的品牌战略
一、渠道发展趋势之一:KA渠道占比越来越大
KA渠道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KA渠道的销售额占整体销售额的比例将越来越高,KA销售额占比高的区域市场将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KA的开店步伐也将逐步加快,过去家乐福开店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现在很多地级市就有好几家门店,以后会逐步开到县城,现在在华东和华南的很多县城和镇上已经开了不少国家性、全国性的KA卖场,且KA的费用将越来越高,传统企业将越来越难赚到钱,这个趋势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而不是回避这个问题去深入开发县乡渠道,去做我们从毛主席那里学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事,那我们就将从一线城市退到二线城市、再退到三四线城市,最后只能上山打游击了。
二、渠道发展趋势之二:便利店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非常之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便利店的发展带来机遇。而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便利店行业的发展经验,平均每2500人至4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依据这个比例来看,中国今后的前景市场极其巨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例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地,包括不少省会城市,已经完全俱备了便利店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甚至已经进入了便利店的成熟期,这些地方因此也成为中国便利店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地方。另外还有很多地区,其经济水平已经接近便利店导入期,今后必将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便利店自身具有商品少而精、利润率高、辐射范围小、采购方便、贴近消费者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便利店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多,而便利店也将大有所为,它必将成为未来我国零售业中的又一主力业态,小巧、快速、节时、有效的便利店必将取代超市成为城市小区内的主要商业经营实体,有效地市场营效策略将使我国便利店产业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便利店的规范经营和去便利店购买的消费者的指定品牌购买的习惯,使便利店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主流品牌,且是主流品牌的最畅销的几个单品,这样才能和超市具有竞争能力, 这就是便利店商品少而精的内涵。
三、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在不断的加强
21世纪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强调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这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营销学经历了生产阶段、产品阶段,到推销阶段,再到如今的市场营销阶段,之所以有这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是因为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引起的。强化品牌,尤其对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和长远的,比如凉茶,王老吉的品牌给其销量带来了巨大的保障,且不说可口可乐之类的世界级品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经有了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在快速增强。有个调查机构在2005年的时候就品牌意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是58%的消费者对品牌重视,35%的消费者非常重视,仅有6%的消费者选择不怎么重视和1%的消费者选择了对品牌完全不重视。从调查结果可以直接的看出目前中国九成以上的消费者拥有较强的品牌意识,这也是现代品牌竞争的基础。
四、高毛利和高流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
应对KA和便利发展趋势的根本方法就两个:高毛利,高流量。
高毛利: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产品差异化之外,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只有强势品牌才有高毛利的权力,强势品牌一需要规划,要有个性;二需要投入。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但首先要有建立强力品牌的意识,其次才是建立强势品牌的方法。
高流量:有高毛利但没有高流量,产生的毛利额不足以抵消或者摊薄渠道费用也没用。要做成宝洁、雀巢的样子,既有高毛利又有高流量。据一项统计数据,某个国际性品牌就几个一线城市的销售额就和其他国内品牌所有省会城市的总销售额一样,且在其集中的几个城市里,市场占有率几乎是内资第一品牌的几倍。
实现高流量还有个方法就是并购。2005年10月1日,之前历史上最大并购:宝洁570亿美元揽得吉列。宝洁年销售额超过10多亿美元的品牌已达23个,玉兰油、潘婷、海飞丝、威娜、护舒宝、和吉列在中国无人不知。对宝洁来说,规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宝洁的品牌不强,就很可能会被占有地利人和的零售商挤垮。因此,宝洁一方面在淘汰那些不具优势的品牌,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强势品牌的投入。
五、成功的品牌战略就意味着高毛利和高流量
基于关于KA和便利店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加强的分析,一个强势的、有个性的品牌将是应对这个趋势的核心工作,要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是高毛利的保障,品牌是高流量的保障。当然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总曾说过三句发人深思的话:“我们卖的是水,消费者买的是广告。”“如果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烧光,第二天我就可以再造一个可口可乐!”“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去喝它呢?”
针对上面的三句话,人们不禁提出三个疑问:“是什么使水变成了可口可乐?”“在大火中可口可乐还留下了什么?”“在可口可乐中剩下的0.39%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品牌。
六、品牌or渠道,外资与内资的营销战略的关键区别
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营销上一个关键区别就在于对品牌和渠道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及由此延伸出的营销策略不同。
外资企业更重视品牌的塑造,一个外资日化品牌的北方区营销总监负责的区域年销售额15个亿,其中2个多亿是新品牌贡献的,但其广告费用全部投给了新品牌,金额达到将近1.5个亿,老品牌更多地通过渠道的精耕细作和产品线的延伸来提升销售业绩。
内资企业更重视渠道的建设。最典型的的话,包括得“渠道者得天下”,“得终端者的天下”,“农村包围城市”,都是从渠道的角度讲的。娃哈哈在这个方面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宗庆后给娃哈哈贴上了一个“非常营销”的标签,行家里手不难发现,“非常营销”其实并不“非常”,只不过是将营销中的渠道要素发挥到了极致。就像当年三株通过刷墙、派单打农村市场,娃哈哈将所有的发力点都集中在了渠道上。这是娃哈哈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透支了这一本钱,娃哈哈帝国瞬间即会坍塌。在非常可乐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说明了这一招很难凑效:眼见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非常可乐”还是沿着宗庆后那一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农村市场围着城市不停地打转,也没见过“非常可乐”如何以一种革命者的姿态,大规模杀进过哪间一线城市的零售超市把货架上的“两乐”挤出去,甚至就连“非常可乐,非常可笑”这种嘲笑的话语都已经为人们所遗忘。
在除了可乐以外的品类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娃哈哈的成功,不是因为娃哈哈太强大了,而是其竞争对手太弱了。非常可乐之所以难以成功,是因为有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世界级的对手,而这两个对手不仅渠道上不输于娃哈哈,更在品牌的塑造上让娃哈哈望其项背!
很多内资企业在产品规划时,产品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的不够,结果是公司花费了大量的渠道推广费用来推动其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即使这些产品取得了很大的销量,也是因为渠道的力量太大,想没有销量都难。而这样的魄力是小企业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现在看起来很大的企业其实是靠规模取胜,而不是靠效率取胜,说不好听的,就是靠蛮力取胜,而不是靠智慧取胜。某个内资品牌几十个单品的销售额还抵不上外资品牌一两个单品的销售额,这效率的差别有多大。
渠道上好不好的指标无非有以下几个:铺货率(铺货的网点数)、生动化陈列(包括位置好坏、大小、宣传、品尝)、上柜单品数等。以娃哈哈的江湖位置,想做到和两乐一样的渠道表现一点都不难,问题在于,非常可乐即使达到了和两乐一样的渠道表现,其销售表现和两乐比又会有多大的差距呢?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当前,内资企业靠渠道的力量或者说靠渠道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去取得优势是暂时的,这个暂时可能是一两年甚至是两三年,但终究这是一个效率比较低的行为方式。等到外资企业一个一个区域攻城略地的时候,内资企业恐怕只能一个一个市场丢弃。
七、品牌战略是内资企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很多内资企业老板认为:做渠道、做销量是挣钱,做品牌是花钱。于是乎,有些老板整天忙于市场渠道、终端推广,却疏于品牌建设;于是乎,销售部老是在与市场部/企划部/品牌部吵架,因为前者总觉得后者乱花钱。
殊不知,做品牌并不是只花钱。当品牌建设累积到一定阶段,就会有“溢出效应”,从而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销路和现金流。虽然业内有“做品牌找死,不做品牌等死”的笑谈,然而当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不做品牌的企业必定难以做大做强,遇到了金融危机必然是死路一条。
“最深刻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厂商的眼前利益。”这是一句可以令浮躁的内资企业冷静下来的名言。渠道只能为你赚今天的钱,品牌却能为你赚未来的钱,哪个内资企业不想基业长青,不想成为百年老店,只看到短期利益花大功夫在渠道上而舍不得在品牌塑造上投钱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就百年企业的。
习惯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它会有一种惯性,驱使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往明知错误的方向走。企业家常常能够找到这样做的理由: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都是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中国公司刚刚起步,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被中国的企业家们所普遍忽视,那就是像宝洁、联合利华等世界级品牌企业,当年起步时也很艰难,但是他们却坚定不移地几十年如一日走上了艰苦卓绝的经营铸就品牌为本的道路。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为消费者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性价比,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路径。
从洗发水到牙膏,从手机到汽车,从方便面到饮料,这些行业的发展历史,都清晰告诉我们:一个只关注渠道建设而忽视品牌塑造的企业注定没有未来!以史为鉴!
因此,基于渠道发展趋势的分析,品牌战略是内资企业强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