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某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研究》论文
成都赛维芦荟制品公司营销战略研究_兼论我国中小化妆品企业营销战略研究 第一部分 绪论9-1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9-11第二部分 中国化妆品业与赛维公司概况11-24 2.1 中国化妆品行业概况11-18 2.1.1 行业发展现状11-13 2.1.2 市场竞争格局13-14 2.1.3 市场需求趋势14-18 2.2 赛维公司概况18-21 2.2.1 赛维公司简介18-19 2.2.2 芦荟产业与芦荟化妆品19-21 2.3 中小化妆品企业营销中的问题21-24第三部分 赛维公司营销市场分析24-40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24-27 3.1.1 政治(POLITICAL)24-25 3.1.2 经济(ECONOMICS)25 3.1.3 社会(SOCIOLOGICAL)25-26 3.1.4 技术(TECHNOLOGICAL)26-27 3.2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27-32 3.2.1 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梯度27-28 3.2.2 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影响因素28-31 3.2.3 消费者分类31-32 3.3 竞争者分析32-40 3.3.1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32-35 3.3.2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35-36 3.3.3 竞争对手分析36-38 3.3.4 竞争态势矩阵(CPM)38-40第四部分 赛维公司内部分析40-46 4.1 组织与人力资源40-41 4.2 研究与开发41-42 4.3 生产作业42-43 4.4 市场营销43 4.5 财务会计43-44 4.6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44-46第五部分 营销战略设计46-54 5.1 基本竞争战略46-47 5.2 选定目标市场47-50 5.2.1 市场细分47-48 5.2.2 细分市场评估48-49 5.2.3 选择目标市场49-50 5.3 营销战略设计50-54 5.3.1 SWOT分析50-52 5.3.2 营销战略总体规划52-54第六部分 营销策略计划54-75 6.1 产品与品牌策略54-58 6.1.1 产品组合54-56 6.1.2 品牌化战略56-57 6.1.3 品牌命名57-58 6.2 价格策略58 6.3 营销渠道策略58-70 6.3.1 化妆品分销模式58-61 6.3.2 营销渠道选择61-63 6.3.3 经销商营销计划与管理63-65 6.3.4 美容院营销计划与管理65 6.3.5 连锁专卖店营销计划与管理65-70 6.4 促销策略70-75 6.4.1 批发商促销策略70-71 6.4.2 零售网点促销策略71-74 6.4.3 品牌宣传策略74-75第七部分 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75-80 7.1 组织体系的调整75-76 7.2 人力资源保障76-79 7.2.1 人才获得77 7.2.2 员工培训77-78 7.2.3 激励机制78 7.2.4 考评管理78-79 7.3 财务预算79-80第八部分 结论80-81参考文献
『贰』 请问研究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有何意义和目的
当然这些都来是题外话,进入正题。源要选择好的战略的话,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的现有环境,还有企业的资金实力,这样先选择出可行的战略,然后在从财务的角度上考虑到战略方案的经济效益。市场营销的能力就是要好好的了解到企业自身的优势,认清现在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形式,根据发现出来的企业优势来表现出企业的竞争力,还有要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在管理霍桑也是不能松懈的,因为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司项目的正常运营,公司的模式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正确的模式,然后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的话才能提高营销能力。选择战略的话要从大的方向选择,从市场和消费者的方向去考虑,因为只有消费者满意了,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营销的目的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企业的任务是追求消费者的最大满意度,这才会达到双赢的状态。本着这个原则来选择的话,相信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同意楼上的。课题有点大。
『肆』 电子商务下企业营销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电子商务下企业营销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轻视客户需要是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最大障碍,其实,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该是统一的,即用IT技术将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外部市场更科学、更自动化地组织起来。
对于已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的企业,应将现有的系统延伸到基于Web的应用上来,并加强客户服务,进行这样的转变,实际上就成了所说的电子商务。
原来的ERP系统,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现在有了新的商业模式,有了lnternet.可能就变成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采购和供应链的关系,而不是企业内部流程简单的整合。
对于尚未建立信息系统的企业,基于Web的应用是可“一步到位的,并不需要从主机模式或Client/Server模式的系统先做一遍,再在此基础上实现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就是建立基于Web的开放式的、集成的信息系统。
然而,电子商务并不简单是Web界面,其内涵比现有简单的Web界面要广阔许多,实际上电子商务关键在于经营。所以要求企业要能从实际出发来设计新的电子商务工作模式。
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应使企业利用以lntem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信息资豫管理,高效地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
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把客户、企业和供应商联系在一起,及时地沟通从客户到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
企业通过严谨的生产计划、供给管理、物料管理、销售订单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使所有的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同步。
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协作效率,优化企业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集成的环境,让客户、企业管理人员和供应商能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有的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的需求、供货、存货及供应商的资源状况。
并利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即把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所有与企业业务过程相关的信息紧密集成,并把它们全部延伸到Internet,让客户、供应商通过Intemet与企业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业务括动的信息流。
前几年,在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时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化、盘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基础数据问题,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交易的规范化并没有完善。
企业间的财务对接并没有完成。这都是电子技术之外的事情。电子技术不可能解决电子之外的难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还是信息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集成新的和已有的业务和应用、创建和重新利用企业的资源来满足新的业务需求。
组成灵活和高教率的新体系结构。在技术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具有开放性的、标准的和经其他企业使用过的成熟系统部件,来构建或改建车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和相应的支持系统。
(4)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扩展阅读:
电子商务的基本定义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营销是网上营销的一种,是借助于因特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
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情广告;电子选购和交易、电子交易凭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与结算以及售后的网上服务等。
『伍』 电子商务时代如何实施市场营销策略 详细
1 摘要: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把电子商务真正渗透到传统的市场营销之中,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通过剖析传统的市场营销环境、营销策略以及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认为,应采取改变观念,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信息系统的应用;调整营销组合策略等对策,才能打造新环境下的营销优势。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策略 How to implement the ag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ing strategy Abstract: 20th century since the 90's, the burgeoning e-commerce of traditional marketing has brought an enormous blow. How to really penetrate into traditional e-commerce marketing, and to adapt to the rapidly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ing environment,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nsumer behavior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that should be taken to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to adjust the marketing mix strategie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environment Under the marketing advantages. Key words: e-commerce; marketing; strategy 2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指人们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商业贸易活动。进入新世纪,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全球电子商务价值已从 2000 年的 6570 亿美元增加到2005 年的 8.5 万亿美元,2007 年则超过 10 万亿美元。它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使得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手段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革。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发生的变化,正确对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的变化 (一)营销环境的变化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对可控因素的调整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使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虚拟营销环境的产生。电子商务的运作空间是虚拟电子市场,是在网络上以数字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虚拟化了传统实物市场。由于电子商务的便捷、迅速, 使营销时间连续性加强,营销空间距离缩短,营销活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使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国界的限制,市场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市场。 2.市场销售环节的减少。传统销售通过中间商来完成,而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省去大量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进而降低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量,而且有利于所有以这些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的产业多级滚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3.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电子货币的出现为企业之间交易的货款支付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无纸贸易),票据交换取代资金流已成为当代商贸交易的流行做法。从营销的基本过程看,采用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在信息采集方面省去了以往大量的工作,方便决策者进行分析(缩减了信息采集阶段和信息收集阶段的人力、物力耗费)。同时利用信息传送快速准确的优点,企业可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并进行评估修改。特别是在营销渠道的拓宽和营销媒体的选择上突破了以往固定的框架和模式,以一种迎合现代信息、经济趋势的崭新方式给企业的营销管理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3 4.信息传播和沟通渠道的增加。电子商务环境下,WWW(WORLDWIDE WEB) 引人入胜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特性,使企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形象、产品及服务, 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广告宣传,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企业和产品信息,也将使信息受众的接受度大幅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沟通是双向沟通,既有信息源向受众的信息传播,又有受众向信息源的信息反馈,改变了往日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另外,网上信息沟通不仅是一对一双向交互,还可以是一对无数和无数对无数的交互,为众多的人参与市场信息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 (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 电子商务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商业领域和人们选择商品的范围,并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1.自主消费。在传统营销理论中,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所有人的。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商品信息展示和多功能的商品信息检索机制。消费者只需根据自身需要,上网主动搜寻商品信息就可达成消费目的,实现正当需求。而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消费者以隐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消费者一般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和需要,从而使商品能够真正为消费者量身制作。 2.主动参与。若市场上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他们会主动向厂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中来,这与以前消费者的被动接受产品形成鲜明对照;消费者通过网络来满足个性化需求,使企业明确其真正的目标市场———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的人,使企业的行为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了把大众作为目标市场进行促销所导致的损失。 3.对比选择。网络环境下的各类搜索引擎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空前的选择余地。无论是个体消费者还是团体采购者,购物都可以“货比多家”,再不会被各种价格游戏弄得晕头转向,也不再受信息来源和地理环境限制,消费者会更聪明、更理智地考虑购买问题。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三)营销理念的变化 传统营销理念以利己为目的,围绕该目的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四个阶段。电子商务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国际性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和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这三 4 个层次可以说涵盖了企业营销的所有对象。因此,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更贴近,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为企业的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带来了极便利的优势。 1.网络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化销售和服务。传统的定做、定制被视作是生产效率低下的标志。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提供订制产品与成本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网络营销的到来悄悄地改变着这种不平衡关系,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单独设计某种产品以符合特定需求,从而使“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成为可能。另外,网络营销通过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缩减了中间过程。销售费用的减少, 佣金的节省,直接变为现实的利益转移到消费者的头上。 2“.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革命使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即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顾客。 (四)营销策略的变化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消费者—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销—营销方案—经济评估—修改。在这些步骤中,前三个是信息的采集阶段、第四和第五是具体的制定阶段,最后两个是事后的评定和修正阶段。电子商务对于这三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交易前准备环节更加注重信用。电子商务是无纸贸易,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 没有物理介质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它所依赖的是密码、认证和其他保密措施。在这个市场中,信用程度的高低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没有信用的企业, 很难在网络上长久地把生意做下去。大多数企业通过设置网点及注册域名网址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推向市场,面对的客户相当广泛,保证广告信用作为一种无形价值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还使企业拥有更多的供应商资源,真正达到货比多家选其优的目的。 5 2.贸易磋商过程更加注重效率。在供需双方了解有关商品的信息后,商品交易 (不论作为供货方还是销货方)磋商过程就开始了。企业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商品价格、质量要求等多方面的商务谈判,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原来繁冗的谈判过程通过数据信息在网上的传送就可以实现了,既节约时间又省掉谈判的开支,在交易的初始达成阶段就显示出了其优势。 3.合同与执行阶段更加注重质量。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 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的工作。以往企业进行贸易时单证的传递过程比较麻烦,尤其是进行国际贸易,其单证交流事务流程就更加繁琐,相关机构也较多,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采用单证信息流处理方式,实行单证电子化传递,既节省传递时间,又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安全性。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 当前,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普遍存在偏差,比如说,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因此,大多数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服务于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商务需要,并以此来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另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关系问题。传统市场营销的发展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操作模式和方法手段都已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接受,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仅有十来年时间,虽然发展极为迅速,但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还很有限,人们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导致绝大多数企业不愿运用电子商务来实现市场营销的创新改造。 (二)信用缺失 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不少不法企业在网上开展虚假营销,蒙骗网络消费者, 6 使得部分消费者不相信网络营销,抵制网络营销,使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发展迟滞。 (三)信息封闭 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缺乏专业化管理,信息更新慢,系统老化,这些企业成了“信息孤岛”,与外界(如顾客和供应商)很少有及时的信息交换,使得企业信息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丧失了大量向外拓展业务和吸引更多潜在顾客的机会。 (四)配送迟滞 配送和支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提高配送时效和控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始终困扰着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尽管个别企业打出了让消费者满意的“一小时送货”的口号,但无论是配送成本还是实际运作都有很大困难。另外,支付也是一个难题,网络安全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始终会给顾客网上支付带来心理障碍。 四、电子商务时代的营销对策 (一)改变观念,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营销是一个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撑的全球营销活动的动态过程。它不仅通过网络进行商品和劳务买卖活动,还涉及到传统市场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虚拟环境中经营者和消费者完全或不完全接触的交易方式。它应以传统营销方式为基础,有机地将传统营销模式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并且建立整体战略的营销观念,双向沟通的营销观念, 创造需求的营销观念等。 (二)跟上步伐,重视信息系统的应用 信息优势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立足之本。当前,许多企业还没建立起真正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体系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高速、大规模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应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加强互联网应用。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网页,在网上发送新产品、新特性、折扣和联系人信息;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许多计算机软件公司通过软件免费升级来吸引顾客,使顾客能进入服务信息、技术指南和疑难解答的电子场所;建立爱好者俱乐部等。由此,通过科学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营销优势,就可扩大企业的竞 7 争优势。 (三)调整营销组合策略 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的四大基本手段。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加快产品创新,采取无中间商的产销合一渠道模式,定价力求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促销上要加强网络化优势。对于整合营销,并不是用4C 代替4P,而是4C 前提下的4P 决策,同时融合4R 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策略组合既有别于以产品为中心的4P 组合,又不同于以顾客为中心的4C 组合,而以关系营销为导向的4R 组合也逐渐渗透到策略组合中。总之,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营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志于长期驾驭市场的企业应该做好准备,打造自己在新环境下的营销优势。 : 1、张永珍.浅议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J].市场研究,2004(3). 2、王槐林,杨敏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2(6).
『陆』 论文题目: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 探讨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较经济繁荣时期的变化,指出企业营销策略应该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结论是对于我国企业的三个重要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直至目前还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些地区和程度与经济危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某些群体(如: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日渐增多的城市下岗或普通工人) 的经济收入很低等。因而,进行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会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 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 %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 %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 %和46 %的人不再购买whisky 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 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 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 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 会更加敏感。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 6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 ,1978) .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 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 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 %.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 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 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 ,1978)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 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
,79. 7 %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 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 从薄弱的市场退出, 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 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 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 %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 (Shama ,1978) .(2) 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 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 %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 ,1992) .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 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 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 10 %而提高了销量。
2. 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 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 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 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 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 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 %.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 %~ 44 %.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 年石油危机期间,64. 5 %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主权(Shama ,1987) ,而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 这个比例是80 % (Shama ,1992) .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 和 Daiei 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 % 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 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 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 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 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 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1 ] [美] Philip Kotler 著,梅汝和,梅清豪,张 译。 营销管理[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沈灼林,何俊德。 企业危机的类型及对策[J ]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 , (4) :83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