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肉类食品行业市场如何
近年来,由于我国肉类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肉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在我国,食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座上头把交椅,而肉类工业总产值仅占其中第四位,发展潜力相当可观。我国肉类行业现有2000多个加工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200多家,还有总量300万吨以上的冷藏设施,但是大多数企业是由原国有肉联或者肉食品加工企业改建或扩建而成,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肉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处于亏损或关停并转状态。
Ⅱ 肉类食品安全标准 肉类食品国家标准 肉类食品我国有哪些标准
和肉有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如下:
GB 272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熟肉制品
GB 2079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肉和肉制品经营卫生规范
GB/T 31406-2015 肉脯
GB/T 31319-2014 风干禽肉制品
GB/T 29342-2012 肉制品生产管理规范
GB/T 26604-2011 肉制品分类
GB/T 23968-2009 肉松
GB/T 23586-2009 酱卤肉制品
GB/T 23969-2009 肉干
肉中指标的检测方法标准如下:
GB/T 9695.4-2009 肉与肉制品 总磷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中总磷含量的测定方法。
GB/T 9695.32-2009 肉与肉制品 氯霉素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畜禽肉中氯霉素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畜禽肉中氯霉素的测定。
GB/T 9695.3-2009 肉与肉制品 铁含量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肉与肉制品中铁含量的测定。
GB/T 9695.22-2009 肉与肉制品 铜含量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中铜含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肉与肉制品中铜含量的测定。
GB/T 9695.13-2009 肉与肉制品 钙含量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中钙含量的测定方法。
GB/T 9695.31-2008 肉制品 总糖含量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制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中第一法适用于肉制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第二法适用于不含淀粉的肉制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GB/T 9695.19-2008 肉与肉制品 取样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的取样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肉与肉制品中理化检验的取样,不适用于以微生物检验为目的的取样。
GB/T 9695.15-2008 肉与肉制品 水分含量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肉与肉制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Ⅲ 开了一家冷鲜肉专卖店,怎么可以搞好啊,怎么让肉保持长久的新鲜,宣传和营销怎么做啊。。。
推销主要以广告等手段为主,如果是小店可以选择在超市和菜市场等地方提供免费品尝样品,已经现场加工制作,只要您的产品是物美价廉,质量又有保障的,不愁卖不出去
Ⅳ 肉类食品销售
《宏观》:肉类产品营销渠道现状及趋势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9009090
《微观》:双H的市场调查很厉害,业务员24小时开机,不管春夏秋冬,凌晨三四点钟就去各大肉类批发市场调查价格。
吃完早饭,再去各大超市的肉类柜台,调查竞争对手的价格以及日销售量。
那到第一手资料,每天都要上报。
ps:送你一篇《肉类的陈列》
是为销售做准备工作,为方便顾客购物,肉类的陈列要放在易拿、易看、易选择的地方。整齐而美观的陈列,更能吸引顾客,提高顾客购买欲望,增加销售,减少商品损耗。可见肉类陈列对于销售非常重要。 (一)开店前要做好陈列的准备工作
1、为迎接第一批顾客到来,开店前肉类陈列量要丰满,排面要整齐,要检查排面上的肉类,如果有品质不好的肉类应及时处理,包括肉类是否发生变质,包装是否完整,标示是否完整明确,肉汁或血水是否渗出等。
2、商品种类要丰富,以便利性、多样性、变化性为原则。
3、冷藏肉类陈列时单品要以单层,纵向为陈列原则,避免肉类重叠而影响冷气之对流及挤压造成变形。
4、卧柜陈列肉类时不得超出安全陈列线。
5、肉类的标示要面向顾客,使顾客容易了解肉类的包装日期、单价、售价及重量。
6、陈列时每一单品要用分隔板隔开,以明确种类,方便顾客挑选。
7、牛/羊/猪/鸡/鸭/内脏等肉类,要单独陈列一区域;系列肉类要陈列在一起。
8、为突出肉色,展示柜的照明是适于用能发出浅红色灯光的灯管衬托肉类。棚板也可以铺上红色万通板,并经常擦拭干净。
9、生、熟肉类必须分开存放,以避免互相污染细菌,造成肉类变质较快。随时检查品质,如有变色、变味及时挑出处理。
10、肉类陈列时尽量以同样品质的肉陈列在一起。不同品质的肉类带菌多少也不一样,不良肉类和正常肉类放在一起,正常肉类变质速度就会加快。
(二)营业中肉类陈列应注意事项
1、要定时检查冷柜温度并记录。冷藏柜温度要控制在-1℃到3℃;冷冻卧柜一般在-18℃以下。如发现温度差异较大,又不是除霜时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查看结果,视情况将肉类收回冷库,避免损耗。
2、经常整理排面,始终保持排面整齐,并将肉类随时向前移动,避免前排有空隙以及及时补充货源。
3、补货时新品要置于排面的后排,肉类放在排面前面,以维持先进先出的原则。
4、包装不良品应立即换包装,在顾客挑选当中,肉类会遭到挤压出血水或保鲜膜脱落,都应立即处理。
5、根据销售量不同,补货时要分三个时段陈列肉类。通常开店时陈列品面要充足,陈列数量要达到当日总销售量的40%-50%,叫做一次开店。中午时补货量为一天销售量的40%,叫做二次开店。傍晚时补货量为一天销售量的6%-20%,叫做三次开店。如果一天可做10万元业绩,那么开店时补货量要达到4-5万,中午要达到4万,傍晚要达到0.6-1.2万元。
6、立式冷藏柜陈列肉类时应注意陈列顺序。通常立柜上段为小盒包装或畅销的肉类,中段通常是季节性商品,下段通常为体积大或大包装的肉类。
(三)营业结束后肉类陈列应注意事项
1、冷冻卧柜要加上盖板,以防止冷气外流、温度上升而造成肉类变质。冷藏卧柜里的肉类要收回冷库保鲜。
2、肉类收回时,要用五段车或八段车盛装,避免肉类挤压在一起而造成肉类变质。家禽类收回后要拆包装敷冰保鲜。
3、用温水对冷柜清洁卫生,清除血水、肉屑等。
Ⅳ 雨润冷鲜肉的市场分析
冷鲜肉又称冷却肉、冰鲜肉,虽然有些消费者对此还比较陌生,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不吃冻肉或热鲜肉,而全部是消费冷鲜肉,并且已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冷鲜肉安全卫生、肉嫩味美、便于切割等优点很能赢得消费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认同。据统计,在北京、上海,以金锣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冷鲜肉,已占到生鲜猪肉消费1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杭州市区小范围内已达到50%-60%。可见冷鲜肉作为新型肉类品种,已展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行业研究表明,我国肉类食品行业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第一、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第二、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将带动肉类食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单一肉类品种主导市场的格局将被多样化混合品种所替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消费习惯变化,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第三、人们对肉类消费安全日益重视,有利于加快形成肉类食品卫生质量保障体系。第四、高新技术和先进营销方式的应用,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五、市场体系和企业组织体制的日趋完善,将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第六、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肉类食品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相关链接:冷鲜肉是对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屠宰后的畜胴体,在0℃~4℃的条件下,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24小时内由38℃左右降为0℃~4℃,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分销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冷藏范围的冷却链中。由于冷鲜肉始终处于冷却温度控制之下,酶的活性和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肉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不分泌毒素,避免了肉质腐败,确保了冷鲜肉的安全卫生。一般热鲜肉的保质期只有1-2天,而冷鲜肉的保质期可达一周以上,同时冷鲜肉在冷却环境下表面形成一层干油膜,能够减少水分蒸发,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肉的表面繁殖,加之冷鲜肉经过排酸,所以又具备质地柔软多汁,滋味鲜美的优点,便于切割、烹制。与在零下18℃以下冻结保存的冷冻肉相比,冷鲜肉不脱水,水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蛋白质极少随水流出,保存住了肉的营养价值。
旺润牌高温火腿肠中国名牌产品证书
2005年度全国畜禽屠宰加工百家优势企业
2005-2006年度全国食品工业 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中国肉类行业卓越贡献企业
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雨润牌低温肉制品中国名牌产品
雨润牌鲜冻分割猪肉中国名牌产品
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食品安全示范 单位(2007-2008)
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 1、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65位
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位
3、中国肉食品加工业第1位
4、《2011胡润品牌榜》发布“雨润”品牌价值125亿位列第39位
2000年9月26日和2005年10月3日,雨润集团的部分食品业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集团旗下已有南京中商、雨润食品两家上市公司。
5、被评为“老百姓最放心的食品”之一。
国内冷鲜肉市场分析
阻碍冷鲜肉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屠宰厂的屠宰条件还不够成熟,并且屠宰厂定点过多,不能形成规模。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居民消费水平的制约。由于冷鲜肉一直在冷却链中进行生产销售,成本高,价格也稍贵,还不能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日益关注,在不久的将来,冷鲜肉将会像在国外一样,将取代热鲜肉和冷冻肉,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肉消费的主流。
Ⅵ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状况是怎样应如何看待
关于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商务部市场运行司 2005-03-21
1999年以来,商务部会同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实施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为全面掌握实施情况,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上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
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观,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为88.6%,2002年为89.5%,2003为90.45%,2004年预计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37个城市第五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 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仅为1.2%,在2003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二)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加强。
目前,全国年销售2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三)市场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得到实施。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 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四)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据调查,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占38.56%,其中上海高达52.4%;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43%配备了污物处理设备,其中,12.92%拥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9.53%设立封闭式垃圾楼,8.9%配备污水处理设施;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中,大多数已把食品冷藏柜作为营业设施中的基本配置,辽宁、福州、青岛、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城市在肉类食品市场上配备冷柜的超过60%,部分企业也配备了简易的检测设备;被调查的超市全都对垃圾污物进行分类,集中处理; 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建有配送中心,截止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已达2845个。
(五)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过去一味相信广告,现在更相信产品卫生质量公告。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85%关注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领先于农贸市场。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是农贸市场的9倍,其中速食食品安全认同度最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 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 70.4%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愿意选择绿色食品,52.4%希望选择安全食品, 22.3%希望选择有机食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多种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向有关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等,这几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8.4%、54.1%、48.7%、30.3%和14.7%。
广大消费者对“三绿工程”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据调查,66.2%的人希望通过电视专题片进一步了解“三绿工程”,69.7%的人愿意为“三绿工程”出谋划策,53.8%的人愿意义务宣传“三绿工程”,49.2%的愿意积极举报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在“三绿工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消费信心这一问题上,认为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树立放心品牌、严格食品检验检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66.9%、56.1%、4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目前,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7%,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1.2%。据对7万多家食品市场检查,发现不合格散装食品19万多公斤,病害肉40多万公斤,假冒伪劣酒类案件9.5万件。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都涉及到了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卫生要求,但总的看,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食品很多都是鲜活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保鲜、贮藏等要求较高,应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此外,市场准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项制度的实行尚缺少上位法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还是靠行政管理,亟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从数量上看已经不少,但存在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等问题,如单类有机磷的限量测定标准多达数十个,对有机磷限量的规定各不相同,造成在安全标准认定上的意见不一,如有关部门发布的无公害肉类标准需要检测的指标达三、四十个,仅“瘦肉精”一项检测定性要800元,定量分析要2000元,全部查完要一万元左右,企业难以承受。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比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四)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
调查显示,全国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足1%,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例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的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设备,出结果最快也得30分钟左右;无公害肉类三、四十个指标全套检测完,则需要几天时间,这样的检测速度必然降低流通环节“把关”的效率。
(五)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该领域的企业信用数据的征集工作也处在小范围尝试阶段。因此,从总体看,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仍然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褒扬守信者,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方,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三、改善食品流通安全状况的主要措施
实践证明,实施“三绿工程”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三绿工程五年发展纲要》的要求稳步推进,总体上要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形成有利于食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自觉地购买安全放心食品和绿色环保产品;绝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其中通过绿色市场认证的市场达到500家;大中城市的60%农贸市场退路进厅或改为连锁超市,连锁超市销售生鲜食品的比重大幅上升;绝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达到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的三星级以上标准,大中城市的定点屠宰率达到100%;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
抓紧修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依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严格包装、标签、标识、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三绿工程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制修订一批当前流通环节急需标准;贯彻落实农副产品绿色市场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等标准。
(二)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培养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偏好;健全社区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鼓励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国流通;积极发展鲜活食品保鲜运输和冷链运输,重点支持肉类、水产的中继性低温冷藏配送中心等经营性食品基础设施、食品企业购置先进高效的检测设备等。
(三)推进市场认证。
贯彻落实《绿色批发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绿色市场认证步伐。商务部将定期组织对认证机构绿色市场审核员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国家认监委对通过资格考试的绿色市场审核员进行认可。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对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绿色市场对外公告,并进行动态管理。
(四)加强市场检测。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大力推动没有自检能力的企业,向依法设立的社会中介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运输源头检测制度,严把卫生质量安全关,未经检测机构抽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流通;四是建立健全市场卫生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五)完善信用档案。
以商务部电子政务系统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以酒类、肉类、蔬菜三种商品为重点,在已有200多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工作,构建信用监督和失信警戒机制。同时,加强各部门间有关企业食品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时对外发布。
(六)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设立“三绿工程宣传月”。通过商务部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上街咨询和新闻媒体集中报道等多种形式,系统宣传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三绿工程知识,形成良好的绿色环保消费氛围;二是举办“中国三绿工程博览会”,全面展示三绿工程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三是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进社区,向消费者宣传科学消费的有关知识,提高消费者鉴别、选购等消费技能,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
(七)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和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