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哪里有关于伊拉克战后的综述文章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3/2003/2/27-34974.html
B. 伊拉克战争那么多年后,究竟给伊拉克带来了哪些改变
只要是战争,就会有伤亡和牺牲,再加上伊拉克这边的战争,打了也不是很短的时间,造成的影响大概都是负面的了,但现在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已经开始慢慢消除了。
其实伊拉克战争得利的是那些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只有底层的屁民苦不堪言的过日子。
C. 伊拉克战后重建,十年内经济翻了八倍,这算奇迹吗是如何做到的
伊拉克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就陷入了持久的混乱局面。但相比战争时期,伊拉克的经济还是复苏了不少。萨达姆倒台的时候,伊拉克人均GDP只有625美元,过了十年,人均GDP增加到了6000美元。
能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多少也有些不现实。
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长时间,伊拉克可能就能恢复到以前的经济水平了。
D. 伊拉克战后状况如何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了解大概的情况,也许,伊莱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2007年以来的安全形势大大好转,不过,政治,石油利益分配,宗教问题仍然潜
藏危险,最重要是重建国家秩序,人民安居乐业,不过,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腐
败问题,安全问题不一定乐观,上月的爆炸事件能够说明一定问题。
E. 大家觉得开发伊拉克市场可行吗
伊拉克有战场,你要不要开发一下
F. 伊拉克媒体:伊拉克战后重建路上 中国公司功不可没
伊拉克自结束战争以来,一直处在艰难的恢复期,而其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表面上给初来者的印象是:这座石油之城的“气质”依然还在。在参与伊拉克重建的上万中国人中,有一群石油人正在拥有伊拉克第一大油田的巴士拉辛劳付出——那里有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伊拉克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中国企业的负责人说,“一带一路”正在给中伊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适应能力都得到锻炼”。
位于巴士拉以西的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第一大油田,原油储量约170亿桶。荒漠、油井、处理站、火炬,构成当地最基本的“景色”。记者远远望去,为确保内部安全,由壕沟、铁丝网、高墙组成的三道防线将巴士拉油田中一片片营地同外界隔开。要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的石油管道裸露在地面,发生恐袭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缺乏处理产能和有效的回收渠道,鲁迈拉油田每年有约200亿标方的伴生气被直接烧掉,除造成资源的浪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小影响。正是这样的背景,中国企业承建的电站项目被伊拉克人所期待。伊拉克《明日报》这样高度评价早期电站项目的意义:“毫无疑问,项目可以平衡油田扩大规模与产能不足的矛盾,有助于伊拉克生产的恢复。来自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这一地区重现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石油产业,电力、民生都将因此得到提振。”
G. 伊拉克战后重建谁掏钱啊,美国出钱吗
这个还用问吗
很明显的事情
肯定是伊拉克政府出钱了
或者是邀请外国公司来投资
当然,是有代价的
反正美帝是不会出钱的!
H. 伊拉克战后废墟中重建,经济十年翻了八倍,是怎么做到的
自伊拉克的铁腕总统萨达姆被美国逮捕、处死后,这个中东的国家便陷入到了常年的战乱、饥饿以及恐怖主义之中。正是在那个时候,使得这个曾经就要崛起的国家,从天堂被打到了地狱。
后来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战争,当时的萨达姆还想着用苏联的那一套“大纵深”战略对付美国,可是美国却用先进的战术告诉他了这可是“二十一世纪”!于是这场战役以伊拉克的失败告终,后来萨达姆作为战犯被处死。
伊拉克战后经济十年翻了有八倍?
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法,当中含有夸张的成分。这可能是一些亲美分子为了宣传如果投靠了美国有多好,或者以美国为大哥可以有肉吃的思想。就真正来说,从战后到十年后,伊拉克的经济是没有翻了八倍的。
我们以二零零八年的伊拉克GDP为例,那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一千三百一十六亿美元,而在十年后的二零一八年的伊拉克,他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二千二百五十九亿美元,我们通过两种数据的对比,大家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伊拉克十年的发展并没有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夸张,但是就总体而言,它的GDP确实是呈一个上升的趋势。
很多人都会认为伊拉克后来经济的重建,以及生产总值的提升,是因为有了美国人的帮忙,这样的论点其实是的错误的,因为当时伊拉克依靠的是石油产出,依靠的原材料来增长经济,所以就算美国不帮忙,他们的经济实力也是会呈一个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伊拉克在后来的经济发展中,确实有所增长,但没有夸张到八倍之多。
I. 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
抱歉,资料有点过时……2003年的……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背景资料:战后伊拉克新特点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20/content_2719582.htm
新华社记者阎月凡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试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出动23万大军和上千架战机,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现代化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两年来,伊拉克在美英联军的控制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安全局势动荡,暴力活动频繁,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据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少发生55起各种暴力事件,造成234人丧生,429人受伤;2月份至少发生38起暴力事件,有311人丧生,433人受伤。另据《今日美国报》今年1月18日报道,自美国2003年占领伊拉克以来,伊拉克已有大约300名专家学者遭到暗杀,另有2000人因担心生命安全而逃离伊拉克。
其二,经济重建进展缓慢。在这两年里,为了尽快恢复伊拉克因战争而遭受严重破坏的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支持下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筹措资金,以推动伊战后重建。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经济重建进程缓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医疗、水电供应等并没有根本性好转。据联合国统计,伊拉克25%的居民仍依靠政府定量供应的食品;失业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5%至30%;伊拉克原油储量占世界第三位,但如今连汽油供应都紧张。
其三,政治重建任重道远。2003年7月13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在占领军的扶持下成立。随后,伊拉克经历了组建临时政府、起草临时宪法、移交行政权力等一系列政治活动。今年1月30日,伊拉克举行过渡国民议会选举。新选出的过渡国民议会除了要组建一个新政府之外,还负责起草一部正式宪法,提交全民公决。但时至今日,伊拉克各参政党派在围绕组建过渡政府问题上难以达成统一,而成立过渡政府后面临的制宪、公决以及下一次大选等仍是一道道难题。
其四,反美武装势力不可低估。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去年10月评估认为,伊境内反美武装的人数在5000人至两万人之间。伊拉克情报部门今年1月公布,伊境内反美武装人数高达20万,其中至少有4万人是核心主力。另外,反美武装成员复杂,有伊拉克人组成的军事武装,也有像扎卡维一样来自伊拉克境外的武装人员。
其五,驻伊多国部队在减少。伊战爆发初期,有30多个国家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由于国内压力、士兵伤亡等原因,已有十多个国家先后从伊撤军。目前,乌克兰和荷兰正在撤军,保加利亚也宣布将于今年6月削减约四分之一驻伊部队人数,并将考虑在今年内从伊拉克全部撤军。但美国、英国依然拒绝宣布撤军时间表。(完)
个人意见:首先得争取加强维和部队的力量来稳定社会局势,然后要在国际之间建立合作来逐渐恢复经济。政府的问题有点麻烦,建议先由联合国暂时管理。设法让美国、英国作出一定的让步来安抚反美武装。
说得不好,有错还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