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控制渠道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渠道管理与控制
渠道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公司分销的目标而对现有渠道进行管理,以确保渠道成员间、公司和渠道成员间相互协调和通力合作的一切活动。渠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同一品牌的分销商之间会发生价格冲突和窜货。渠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确定冲突的根源及其潜在隐患,从而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渠道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间的渠道竞争也在不断升温。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做好营销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从而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企业要做好渠道管理,就要做好对经销商的管理。企业要保证及时供货,并且帮助经销商建立并理顺销售子网,分散销售及库存压力,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强对经销商广告、促销的支持,减少商品流通阻力;提高商品的销售力,促进销售;提高资金利用率,使之成为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源。企业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还要对经销商提供产品服务支持。妥善处理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产品损坏变质、顾客投诉、顾客退货等问题。切实保障经销商的利益不受无谓的损害。加强对经销商的订货处理管理,减少因订货处理环节中出现的失误而引起发货不畅。加强对经销商订货的结算管理,规避结算风险,保障制造商的利益。同时避免经销商利用结算便利制造市场混乱。
企业要做好对经销商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设计。据专家介绍,设计一个成功的渠道系统,要求在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渠道目标及限制因素,确立主要的渠道替代方案和评价方法。
首先,市场营销渠道的设计者必须了解目标顾客需要的服务产出水平。
其次,确定渠道目标和限制条件,不同类型的企业都会根据限制条件来确定它的渠道目标。
最后,确定渠道模式。
渠道模式分为直接销售渠道、间接分销渠道、长渠道和短渠道、单渠道和多渠道、宽渠道与窄渠道,下面分别做一下介绍。
直接销售渠道是指生产者将产品直接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没有中间商介入。直接分销渠道的形式是:生产者——用户。具体方式企业直接分销的方式比较多,但概括起来有订购分销、自开门市部销售和联营分销。
间接分销渠道是指生产者利用中间商将商品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中间商介入交换活动。间接分销渠道的典型形式是: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个人消费者。
分销渠道的长短一般是按通过流通环节的多少来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四层:(1)零级渠道。(2)一级渠道。(3)二级渠道或者是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4)三级渠道:制造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单渠道和多渠道。当企业全部产品都由自己直接所设的门市部销售,或全部交给批发商经销,称之为单渠道。多渠道则可能是在本地区采用直接渠道,在外地则采用间接渠道。
宽渠道与窄渠道。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同类型中问商数目的多少。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多,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称为宽渠道。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少,分销渠道窄,称为窄渠道。
有利渠道管理设计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企业还要注视以下渠道管理中经常遇到这些问题:(1)渠道不统一容易引发厂商之间的矛盾。(2)渠道冗长造成管理难度加大。(3)渠道覆盖面过广。(4)企业对中间商的选择缺乏标准。(5)忽略渠道的后续管理。(6)盲目自建网络,企业不能很好地掌控并管理终端。(7)新产品上市的渠道选择混乱。企业如果对这些问题控制与管理不当,势必会引发渠道混乱,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要做好渠道管理,还要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据营销专家分析,采取以下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渠道管理中常见的那些问题。
首先,统一企业的渠道政策。使服务标准规范,解决由于市场狭小造成的企业和中间商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为防止窜货应加强巡查,为防止倒货应加强培训建立奖惩措施,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有效结合,培育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厂商关系。
其次,减少环节,缩短货物到达消费者的时间,厂家有效掌握终端市场供求关系,减少企业利润被分流的可能性。
再次,厂家必须具备关注每个区域的运作的实力,提高渠道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竞争对手对薄弱环节的重点进攻。
还有,对中间商的选择,不能过分强调经销商的实力,而忽视了很多容易发生的问题,厂商关系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不同的厂家应该对应不同的经销商。选择渠道成员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如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其下游客户的数量以及发展潜力等。
营销渠道的控制与管理是个非常细腻的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❷ 如何解决营销渠道线上与线下冲突
企业的营销来需要分清主次,根自据自身的产品,然后判断产品适合做线上还是线下渠道,比如是传统的企业的大型产品,显然线下的渠道更为适合,只要在保证企业生存利润后,再考虑线上的网络布局。
传统企业产品销售大多采用代理制和经销制,如果厂家直接走网络渠道,就会触碰了代理商的利益,这样最好网络渠道的产品销售地区不存在代理商,同时网销的产品型号在线下代理商处没有,避免冲突。
如果线上销售的产品跟实体店的一样,会导致混乱,这样就可以采取上下有别的方法,线上销售线下已经下架的库存、过时等产品,同时设计生产专供网络销售用的型号产品,避免上下相争。
一些探索市场的产品,也可以前期先做网销,市场反响好,就坚持线上销售,市场反响不好,就转到线下。
也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合作的形式,比如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就近到实体店或是代理经销商处提货,或是就近的实体店或经销商发货等等。
❸ 营销渠道成员间有哪些冲突管理
营销通路成员是代表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不管营销通路的设计多么完善,或管理多么细致人微,总有成员会在目标上发生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行为。如果一方试图去影响或压抑对方的愿望,就会产生通路成员间的冲突,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内耗,从而使通路体系的协调性与满意度遭到破坏。
1.冲突的类型
根据通路成员间冲突双方的不同,可分为垂直冲突、水平冲突与多通路冲突。
(1)垂直冲突
垂直冲突指在同一分销体系内,分别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间所发生的冲突。比如,制造商已计划停止生产某种产品,而其经销商却已与客户签订合同,如果制造商停产则会导致经销商违反合同,于是冲突便产生了。
(2)水平冲突
水平冲突,指在同一个流通层次上的成员之间所发生的利益冲突。比如,不同地区间的经销商彼此压价抢夺对方客户,从而爆发水平冲突。通路管理者对水平冲突必须提前制订明确而有力的预防性政策,并在营销通路运转中不断强化和重申;制订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制订相应的强有力的奖惩措施。
(3)多通路冲突
多通路冲突,是更加复杂的冲突,是一个制造商建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路向同一个目标市场出售产品时造成的不同通路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其中一条通路的成员利润较大时,多通路冲突会更加严重。对于该种结构性冲突,避免方式主要是事先的正确设计与事中的及时调整,冲突可随着结构调整而迅速得以解除。
2.通路冲突的管理
(1)确立共同的销售目标
对于功能失调造成的冲突,最重要的解决方式就是确立共同的销售目标。当通路成员意识到它们有共同的目标时,就会自觉放弃对抗,消除冲突。因此,通路管理者应该注意不断使通路成员了解到外来的威胁,这往往能使通路成员认识到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价值与重要性。
(2)加强各营销通路成员之间的了解
通路管理者为了赢得其他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应该加强通路各成员间定期的交流。通路管理者可邀请分销商出席董事会,使其有一种被重视感。
(3)发起者要对自身政策、计划进行修正
当冲突频繁或冲突激烈时,通路管理者可以组织冲突各方进行谈判、调停或仲裁,使双方或多方能直接交流和协商,作出让步,达成一致,以协议形式固定下来,并作为完善体系的依据。
❹ 市场营销经典渠道冲突的案例,以及解决方法
电器厂商以前都是和国美、苏宁等大型卖场合作的,后来京东商城开始在网上销售家版用电器了权!
结果就有了冲突,因为京东的价格低,国美、苏宁就向厂家投诉,于是厂家就去调查了解!原来京东就是采取手段抢占市场的,应用的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不仅仅能做上量,也能为厂家带来可喜的现金流,结果厂家就接受了!
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传统渠道和京东商城同时供货,但是品类完全分开,这样厂家的品牌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同时更好地促进了厂家的产品销量!
❺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控制
制造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甚至制造商与其直销办事处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凡事都有利有弊,益处:
1.有可能一种新的渠道运作模式将取代旧有渠道模式,从长远看这种创新对消费者是有利的。
2.完全没有渠道冲突和客户碰撞的制造商,其渠道的覆盖与市场开拓肯定有瑕疵。
3.渠道冲突的激烈程度还可以成为判断冲突双方实力及商品热销与否的“检验表”。 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不同品牌的同一渠道之争,
第二是同一品牌内部的渠道之争,
第三是渠道上游与下游之争。 (一)窜货的类型
从性质上可分为:
恶性窜货:即经销商为牟取非正常利润,蓄意向非辖区倾销货物;
自然性窜货:一般发生在辖区临界处或物流过程中,非经销商恶意所为;
良性窜货:所选择的经销商流通性很强,货物经常流向非目标市场。
(二)窜货的表现分析
1.中间商之间的窜货。
2.经销商与办事处直销工程客户之间窜货
3.更为恶劣的窜货现象是经销商将假冒伪劣产品与正品混同销售,掠夺合法产品的市场份额,或者直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倾销,获取非正常的利润,打击了其他经销商对品牌的信心。
(三)窜货的危害分析
1.影响渠道控制力和企业形象。
2.影响销售业绩。
3.损害品牌形象,使先期投入无法得到合理回报。
4、影响决策分析:
发往甲地的货物被悄悄销往乙地,其“业绩”体现在了甲地,在公司未确定窜货时,总部会得到这样的虚假数据,因而造成公司决策分析的失误。 (一)建立“预报警系统”制度
(二)渠道一体化、扁平化
(三)约束合同化
(四)包装差别化
(五)价格体系化
❻ 营销渠道如何控制与管理
渠道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公司分销的目标而对现有渠道进行管理,以确保渠道成员间、公司和渠道成员间相互协调和通力合作的一切活动。渠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同一品牌的分销商之间会发生价格冲突和窜货。渠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确定冲突的根源及其潜在隐患,从而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渠道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间的渠道竞争也在不断升温。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做好营销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从而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企业要做好渠道管理,就要做好对经销商的管理。企业要保证及时供货,并且帮助经销商建立并理顺销售子网,分散销售及库存压力,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强对经销商广告、促销的支持,减少商品流通阻力;提高商品的销售力,促进销售;提高资金利用率,使之成为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源。企业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还要对经销商提供产品服务支持。妥善处理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产品损坏变质、顾客投诉、顾客退货等问题。切实保障经销商的利益不受无谓的损害。加强对经销商的订货处理管理,减少因订货处理环节中出现的失误而引起发货不畅。加强对经销商订货的结算管理,规避结算风险,保障制造商的利益。同时避免经销商利用结算便利制造市场混乱。 企业要做好对经销商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设计。据专家介绍,设计一个成功的渠道系统,要求在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渠道目标及限制因素,确立主要的渠道替代方案和评价方法。 首先,市场营销渠道的设计者必须了解目标顾客需要的服务产出水平。 其次,确定渠道目标和限制条件,不同类型的企业都会根据限制条件来确定它的渠道目标。 最后,确定渠道模式。 渠道模式分为直接销售渠道、间接分销渠道、长渠道和短渠道、单渠道和多渠道、宽渠道与窄渠道,下面分别做一下介绍。 直接销售渠道是指生产者将产品直接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没有中间商介入。直接分销渠道的形式是:生产者——用户。具体方式企业直接分销的方式比较多,但概括起来有订购分销、自开门市部销售和联营分销。 间接分销渠道是指生产者利用中间商将商品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中间商介入交换活动。间接分销渠道的典型形式是: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个人消费者。 分销渠道的长短一般是按通过流通环节的多少来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四层:(1)零级渠道。(2)一级渠道。(3)二级渠道或者是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4)三级渠道:制造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单渠道和多渠道。当企业全部产品都由自己直接所设的门市部销售,或全部交给批发商经销,称之为单渠道。多渠道则可能是在本地区采用直接渠道,在外地则采用间接渠道。 宽渠道与窄渠道。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同类型中问商数目的多少。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多,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称为宽渠道。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少,分销渠道窄,称为窄渠道。上一页1
❼ 如何解决渠道冲突
渠道冲突(conflicts in channel),就是指渠道成员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市场行为所触发的存在于公司营销渠道系统外部及内部的各种矛盾的总称。
解决渠道冲突的办法多种多样,包括发展超级目标(superordinary objective)、沟通(communication)、协商谈判(negotiation)、诉讼(litigation)以及退出(exit)等。不过,大多数渠道冲突的解决办法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权力或领导权。
1.发展超级目标
概括地说,发展超级目标,就是指为渠道系统中的渠道成员设立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况且这个共同目标通常是单个渠道成员所不能实现,而只有渠道系统中的所有成员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超级目标的典型内容包括渠道生存、市场份额、高品质和客户满意等。
发展超级目标,犹如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攘内必先安外”。因此,发展超级目标一般仅适用于化解外部冲突。比如当某厂商的渠道系统遭遇另一厂商渠道系统的强力挑衅以至于可能“渠毁厂亡”的情况下,发展超级目标就是渠道系统内的所有渠道成员立即放弃内部斗争,全力以赴抵制外来的“侵略”以求生存。
2. 沟通
通过劝说来解决渠道冲突,实质上就是在利用领导力。从本质上说,劝说就是为存在冲突的渠道成员提供沟通的机会。强调通过劝说来改变其行为而非信息共享,也是为了减少渠道系统中有关职能分工引起的冲突。劝说的重要性在于使各渠道成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处于渠道系统的不同层级,自然需要扮演相应的渠道角色,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3.协商谈判
谈判的目的在于停止渠道成员间的冲突。从实质上说,谈判是渠道成员间讨价还价的一种方法。在谈判过程中,通常每个渠道成员都会放弃一些东西,从而避免冲突发生或避免已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不过,利用协商谈判来解决渠道冲突,需要看渠道成员的沟通能力和是否依然保持愿意合作的意愿。
4. 诉讼
渠道冲突有时需要借助外力来解决。比如诉讼、法律仲裁等。不过,通过诉讼来解决渠道冲突则意味着渠道中的领导力没有起到作用,即通过沟通、协商谈判等途径都已经没有起到效果。
5.退出
退出,就是离开原来的营销渠道系统。无论是对于厂商还是对于其他渠道成员,退出都显得有些残酷。不过,事实上退出某一营销渠道系统恰好是解决渠道冲突的普遍方法。当水平性冲突、垂直性冲突或者不同渠道间的冲突处在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时,退出往往是一种可取的办法。不过,从现有渠道系统中退出可能意味着中断与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的合同关系。因此,在确定要退出一个渠道系统之前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