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视曝光保健品新骗局,老年人该如何提防被骗
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关于保健品的骗局,基本人群都是针对老年人。因为他们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而且人一旦进入老年,就会缺失安全感。尤其是保健品这种东西,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很多老年人因为关心家庭健康以及带着某些迷信思想,就很容易就被人带入骗局中。为了让家里的老年人提防被骗,大家可以尝试以下几个办法:01、年轻人要多关心老人,留意他们的在家表现。
老人一旦被骗,并且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被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至少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喜悦感,因为他们还以为自己赚到了。家里人一定要注意老年人在家的表现,一旦发生异常,最好马上进行沟通。要是发现有被骗的可能性,一定要马上阻断。
老年人一直都是被诈骗的高风险人群,而年轻人更应该多关注他们。只有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他们才会减少被诈骗的几率。
B. 央视曝光保健品新骗局,保健品骗局的诈骗手段是什么
案件引入
王阿姨的故事
较为关心 67岁的王阿姨,退休在家,女儿平日不和其一起居住,王阿姨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认为在她这个年龄健康是第一位的。在一场免费的健康咨询活动认识了工作人员“小张”。小张和王阿姨的联系愈发频繁,嘘寒问暖,简直比王阿姨的子女都贴心,让王阿姨好生欢喜。每一次名医咨询会结束又是送鸡蛋又是送食用油的,甚至还会邀请王阿姨免费参加旅游。
一年里,王阿姨从小张那里购买的保健产品已达数十万元人民币,直到子女发现母亲家中堆放的众多保健品,查询后发现被骗了,才前往派出所报案。
警方解析
1
骗子喜欢联系独居老人
在此类诈骗中,骗子采取的多是广撒网的方式,通过电话等形式,专门搜寻像王阿姨一样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已经退休并对自己健康情况较为在意的中老年居民。
保健品诈骗除了以上形式,还有其他几种主要类型:
1、感恩抽奖型诈骗:骗子以感恩活动为名,期间抽奖送福利,发放保健品,并承诺购买商品后第二天凭商品盒子全额退款形式引诱实施诈骗。
2、刮奖钓鱼型诈骗:骗子通过各种途径将宣传页让被害人获取,如:塞进信箱,宣传页内设有刮奖区,刮开即中奖,诱惑被害人拨打兑奖热线和公证热线诱骗被害人缴纳手续费或保证金等实施诈骗。
3、购药送基金型诈骗:骗子将保健品冒充治疗某种疾病药物,高价销售,并以为被害人办理红十字会扶贫基金形式骗取钱款实施诈骗。
4、传销洗脑型诈骗:骗子不断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有关中老年人保健方面内容的宣传片,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以先卖给老年人保健品后多返钱的方式诱惑老年人,让被害人造成购买产品就会返现金的错觉实施诈骗。
C. 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健品骗局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遗物
“堆成山一样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装完好”
郭绍清去世后,女儿们清理老人遗物,发现老人存款已取光,仅有身上现金1600余元。
老人从三年前开始接触保健品,此后像着了魔一样,隔三差五地带着保健品回家,无论女儿女婿们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郭伍英说,父亲买来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没开封,堆得满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夹子里,全是保健品会员卡、关爱卡”
这个让郭绍清“着了魔”的“京香华寿”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
注册名叫“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
老夫妻经常去听讲座的“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营业执照上显示是“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是由一套居民楼改装成的经营场所,在空旷的大厅里,不仅摆放着血压仪、足部按摩仪等,还有将中成药雾化后用于保健眼睛的仪器。景观设备杂乱无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厅测量血压、做足部按摩,有几个手上还拿着保健品。也无人提及郭绍清的去处。
(报道来源:@成都商报)
墙上挂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的横幅,令人唏嘘不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从事养老行业之后,对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骗子特别憎恨。他们不仅取人钱财,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督,作为子孙,我们也应该能分辨这些机构的真伪,并且要向老人灌输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观念。
骗子通过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骗局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通过免费体检途径,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大肆宣传疗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
骗局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为子孙
老人被骗,我们也有很大责任
作为子孙是否应当反思
陪伴亲人的时间是否太少?
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心是否不够?
是否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跟老年人讲什么卫食健字、生产许可证、网站域名备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用行动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相信科学、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要责怪他们,切忌在兴头上说。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平静下来再说,说不定,你刚开口,老人就答应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方式得当,自然可以打动他们。
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交流。鼓励老人多学习,多看新闻,知晓时事,了解医疗保健常识,避免落入陷阱。同时查找相关受害案例,让他们深入认识问题所在。
2
外人劝说有时要比亲近之人的规劝管用得多。请亲朋邻里来帮忙,让他们在平时聊天中“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可信度往往会更高,老人或许会因此“幡然醒悟”。
3
时常记挂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里选购一些绿色健康的营养品送给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着暖心,还健康放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
多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当。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饱受病痛困扰,因而寄希望于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体状况。
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迷信保健品,身体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一定要记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请及时看医生!
本文到此结束。
D. 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究竟乱在哪
在保健品的推销中,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事件屡见不鲜,消费者对于保健品“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为什么虽然保健品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犯消费者健康和利益,但是打着各种“治疗效果”的保健品依旧“野蛮生长”?保健品市场究竟乱在哪?
有人说,现在的保健品几乎都成了“保骗品”。这话并不过分。这不,在电视上洗脑式播放的“极草”保健品广告,日前被食药监总局叫停了。“极草”的问题,就出在其生产厂家相关经营活动存在“骗”的成分。业内人士指出,该企业宣传的“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及“含着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华溶出”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普遍心态,保健品才有了市场,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一些不法厂商才瞅准了机会钻了空子,大肆生产销售低成本高售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从老年人兜里赚钱。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财源不断,企业商家也都会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无害”,最起码不能吃死人。至于怎么推销宣传,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么“广告+渠道”、会议营销、亲情营销等,营销模式不一而足,多条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谓底线,恰恰点出了我国保健品市场之所以乱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着违法风险和成本都不高,而这也是对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严、对违法行为惩处不重的讽刺性表达。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之审批相对简单,故而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食品行业,给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造成很大困难。另外,我国政府对保健品的管理体制“重审批,轻监管”,且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容易导致见利都上、遇责都躲的情况,加之现行法规对违规商家处罚过低,不足以对其产生威慑作用,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显然,要治保健品市场之乱,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违法犯罪成本。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不只是要做到严查、严打、严管,还需深化制度改革,改变当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建立完善着眼事中、事后的保健食品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当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的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养成科学饮食、安全消费的习惯。
E. 央视曝光保健品新骗局是怎么回事
据报道,近期,央视曝光了2020年保健品的新骗局,不法分子打着免费的旗号送给老人们保健品,但却要收取高昂的快递费和税。
事件要从最近家住贵州省赤水市的一位八旬老人谭阿姨说起,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个包裹,收到包裹以后谭阿姨需要把快递的费用和物品的费用一起交给快递小哥,在持续了几个月后的一天,当快递小哥再一次把包裹送到谭阿姨手里的时候,他却阻拦了谭阿姨的签收,不仅如此,他还向赤水市公安局报了警。
也幸好是这个快递小哥的警醒,在老人持续送了几个月的快递后,带着这位老人到派出所报警,这起保健品的骗局才得以被揭破。
(5)保健品市场营销骗局扩展阅读:
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骗局的原因:
1、与老人的健康期望有关
儿女两地分居,老人们认为“没病一身轻”,并抱有“少生病,就是给子女减轻负担”的想法,花钱买保健品也是身不由己。
2、老人们独居带来的亲情需求
在各类诈骗情节中,老年人几乎是最容易攻陷的群体。随着我国“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人精神孤独等问题日渐严重。一些不法分子看准了软肋,采取“跪地营销”“以情动人”,通过和老年人套近乎骗取信任的手法实施诈骗,越来越猖獗。
3、老年人对人的戒备心理差
很多老年人信息闭塞,缺乏判断能力,诈骗分子极易寻机得手,坑的老年人有苦无处诉。
F. 现在的招聘市场简直就是个骗子市场,招销售的基本都是卖保健品骗老年人,工资说的一点都不靠谱,说400
那个行业不是骗钱,这要经济才能流通。美容院产品成本几十,买几千上万,店员版提成,院长提成,销权售员提成,公司推广,公司运营。都是骗钱。其它行业也一样,金融现货期货,原油,都是暴力圈钱。信用卡,支付宝一样是圈钱。去市场天天都是活动,其实都是拉客骗钱。物价,房间,住院都都是钱。不骗钱,上班那点工资能养活你的家人,拿什么去爱他们。努力骗钱吧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努力骗钱,才能挣钱。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G. 忽悠,保健品营销模式还能走多远
一、忽悠,成为一种趋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用“忽悠”这个词语来形容现在的保健品市场营销合适不合适,可是当我找寻了那么多的词语,我发现能用来体现时下保健品市场现状的词语也只有“忽悠”最为合适了。但我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所说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不是单指保健品营销,而是一种营销模式。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保健品市场是国内所有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行业——
终端从KA到OTC再到社区,渠道从商业线到药线再到专卖店,推广从传统营销到会议营销再到旅游营销,促销从特价到赠品再到抽奖······
可是,无论是保健品生产厂家还是保健品经销商还是保健品市场从业人员,谁都清楚的知道最近几年保健品市场的严重下滑——国家相关部门与相关政策的严格监管,经销商选择产品越来越慎重,消费者选择产品越来越理智······其实这直接关系到保健品市场的兴衰,但却不是影响保健品下滑的关键因素,在此我们先不去深究。但是种种却足以说明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困顿和迷惑。
其实,“忽悠”一词的来源应该是著名笑星赵本山老师的小品《卖拐》,“忽忽悠悠就瘸了”是其中一句流传了很久的台词。我觉得用来形容时下的保健品营销模式最为合适不过了。小品《卖拐》中的叫卖与宣传,利益陈述与恐吓,人员配合与产品推广,无一不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时下保健品营销模式。
保健品业内有一句行业名言叫“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纵观保健品行业的所有品牌所有产品无一不是在围绕“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在做工作。可是那么多年以来,真正能做成品牌的产品有几个呢?我们不妨到市场上看看,保健品市场真正能形成全国规模的企业和品牌还是五、六年前的品牌和产品。我想,这一是说明了保健品市场的竞争激烈,新品牌很难脱颖而出,另外也说明了新保健品企业根本就没有在做市场!而是在忽悠市场
说到“忽悠”,其实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忽悠”也是一环紧扣一环——
厂家说要操作全国市场,说聘请知名专家进行产品研发,说知名策划机构全程跟踪服务,可是到头来呢?
经销商对终端说厂家如何大手笔运做,产品如何好,潜力如何大,可是到头来呢?
终端促销说产品功效如何好,性价比如何高,服务如何好,可是到头来呢?
不说大家也能明白,厂家忽悠了经销商,经销商忽悠了终端,终端忽悠了消费者,消费者能忽悠谁呢?我想消费者不会也不能忽悠谁,因为在这个模式里,信息是极不对称的,消费者是永远的弱式群体,但是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可以上当一次,可以上当两次,但是第三次呢?
“忽悠”,我想很多厂家应该成功了,因为好多厂家的目的就是圈钱。但是经销商不能,终端不能,消费者更不能。长此以往,我想,信任危机不是出现在保健品行业,而是以保健品模式运做的任何行业的任何厂家。
“忽悠”这应该不是一个保健品营销模式的问题,而是一种趋势,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
众所周知从3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保健品市场销售额一直直线下滑.
"现在市场不好做"
"太难操作了"
"销售业绩下滑严重"······
这应该是保健品生产厂家,保健品经销商,保健品从业人员最经常说的话了。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保健品呈现出如此严重的下滑呢?到底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呢?
其实答案就在市场上。
——我们不妨深入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去了解一下谁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忽悠消费者,笔者曾经走访了10余个市场,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有县城,甚至乡镇,结果在走访中发现95%以上的老年人参加过(多次参加过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保健品厂家组织的讲座活动,并且100%的老人说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前在社区,自己家中都参加了保健品企业组织的义诊或讲座。而据笔者了解,这些组织所谓的义诊以及讲座活动的企业10%的是药品生产厂家,80%的企业是普通食品企业,而只有10%的企业是拥有正规批文和手续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食品(他们大多把自己的产品称为功效产品)企业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销售终端搬进了社区,搬进了消费者的家中,从而真正的实现了终端前移,避免了激烈的竞争,而我们大多数保健品生产企业还在思考如何终端拦截,如何精耕细作市场的时候,保健品在常规终端的销售却一落千丈。我们暂且不说生产所谓功效产品的企业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有多大,单就这一块奶酪就足够养活不少企业了。
固本正元,保健品营销模式的真正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听说工商、税务等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所谓的以健康讲座以及义诊为幌子销售产品的监管力度,并且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行为的形成,加之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种所谓的功效产品在市场上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那么,保健品如何走出所谓功效产品们的“忽悠”误区呢?
1、提升产品本身的品质。无论推广模式、销售模式再好,产品品质始终是基础;
2、创新营销思路。实际上会议营销、旅游营销都是保健品的创举,可是为什么反而让食品企业这些“局外人”运用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这应该是值得保健品营销人深思的问题;
3、最好的推广是把产品销售出去。在实际的保健品市场操作中,保健品的思路/套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营销最前沿,可是过分的强调推广并不能真正实现卖货的目的;
4、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一些保健品业界的老板过分的看中名企的经验和名气,加上保健品从业人员自己的忽悠,导致人员成本过高,实际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整体的成功,包括产品、模式、渠道、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千万不要相信高手所说的“某某产品就是我做起来的”。
实际上保健品是一个行业,更是一个产业,当“忽悠”已经不能前行的时候,也便是新的开始,在此,我希望,保健品企业以及曾经运用保健品营销模式的企业一路走好!
H. 央视曝光保健品新骗局,老年人为何更容易被骗
老年人在保健品这一块更容易被骗,首先是出于人求生的本能,希望自己能够健健康康,活得更长久一些。另一个就是老年人的思维僵化,容易被忽悠,那些销售保健品的人员,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需求心理,才能出售高价保健品。
也有一些老人,明明知道自己是被骗的,但是却心甘情愿的被骗。你要问这些老人是不是傻,其实并不是,他们是缺少关心和爱护。子女不在身边的,因为太过缺少人的关心。面对销售保健品的嘘寒问暖,就算被骗,但是有人愿意和这些老人说话,他们就算知道被骗,也是愿意的。
有些子女在知道自己父母买这些保健品,也多次劝说,但是却被老人回怼,我就是花钱买个人来聊天,来关心自己,怎么了。这是悲哀,也是警示。在老人购买保健品的背后,一切的源头,是因为子女的不够关心,才会发生这些事情,不管老人是以何种理由购买保健品,如果子女给多关心,也不会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