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份《论汽车企业产品策略及见意》的论文
一、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汽车生产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政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汽车市场上的相关主体生产商、经销商以及商业银行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应。2004年8月,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成立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合资公司,紧接着,福特、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相继成立,国内车贷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汽车金融服务的竞争热潮,国内汽车金融市场出现了合资汽车金融公司“逐鹿中原”的竞争局面。国内汽车生产商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竞争激烈的车贷市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应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位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在进入汽车消费时代,并且能够成为我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私家车消费市场逐渐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需求。2001年私车消费比例达到47.1%,2002年超过56%,2003年增至62%,2004年大幅增加为93.7%。汽车消费尤其是私车消费的持续走高,迫切需要完善的汽车金融服务。然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严重滞后,汽车消费信贷占汽车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足10%,而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比例为93%,英国为80%,德国为75%,日本为44%。另外,国外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而且向汽车厂商、经销商等提供涉及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租赁、维护、回收等多环节的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差距,不仅显示了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更说明了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与迫切性。以美国为例,福特信贷、通用融资、戴-克财务、丰田财务等4家专业汽车融资公司占新车贷款销售份额39%。
二、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难点
1.发育不成熟的信用环境
汽车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由于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征信体系还未发育成熟。消费者信用记录非常分散,企业难以掌握完整的客户收入以及信用情况,而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能为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由于国内还未形成完整的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导致整个社会个人信用评价成本较高。由于以上原因,再加上消费者诚信意识缺乏,使我国个人车贷的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03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贷款总量为1800亿元,其中坏账为945亿元;占车贷总额一半以上;2004年前9个月汽车贷款总量为1683亿元,其中坏账高达1000亿元。一度车贷的相关保险业务几乎陷入停滞,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路障。
2.审慎的政策环境
首先,运营资金太少是导致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缺乏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手段单一。在国外,汽车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债券、购车储蓄、以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三是信贷风险也使汽车金融公司不敢贸然开展大宗业务。
目前,鉴于国内金融环境,我国关于汽车金融公司的相关政策规定比较谨慎,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11月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细则》,2004年8月17日又颁布了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避免金融风险,目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开办的业务比较有限,对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有很多不利,具体表现在:
(1)具体业务的限制
《办法》规定,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代理业务及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贷款业务。
以上业务界定对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开展其他业务实质上设置了许多障碍,比如租赁业务。在国外,租赁业务是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而国内发育不成熟的汽车市场导致汽车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租赁业务的开展。另外,汽车抵押融资涉及的相关政策也未做明确规定。
除此以外,《办法》还禁止汽车金融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汽车金融公司。这就限制了部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国内的扩展。
(2)融资方面的限制
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融资方面的限制主要是融资渠道的限制,按照规定,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这样巨额的资金需求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多方筹集。而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只允许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的存款,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并且同业拆借最长期限仅为7天,同时又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如企业债券这样的公开资本市场,这样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问题将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3)对贷款利率的限制
《细则》规定,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可在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规定基本一致。鉴于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利率管制,这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无法发挥优势。
3.汽车产业本身的波动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成长期,而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波动特别大,这种波动除了体现在产销量方面,还反映在不断变化的价格方面。车价近几年迅速下跌,大幅压缩了厂家利润空间,也让消费者对国内汽车价格失去信心,这无疑增加了那些准备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融资买车的用户的还贷机会成本。
发育不成熟的国内汽车市场是汽车金融业务开展的一个最具有杀伤力的阻碍因素,也是未来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4.难以回避的金融风险
汽车金融公司是资产负债限制较多的一类专业化金融机构,它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如商业银行灵活。因此,相对来说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集中度较高。《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将5亿注册资金押在同一个地方风险太大。汽车金融公司并非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其主要目标并非盈利与金融安全,而是做好服务和促销。公司如果为了促进汽车销售向消费者和经销商过度让利,将造成高昂成本下的经营风险。汽车金融公司同时也向经销商发放贷款,这样风险可通过经销商来加成;公司并就贷款购车提供担保,形成了担保风险,可能形成风险集中放大效应。
三、我国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前景
1.市场广阔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小汽车需求将保持20%到25%的年增长率,私家车增长速度将达到33%的水平。目前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大约为700万户,到2008年将增加到4200万户。预计到2010年中国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私人用车的销售中有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而我国目前贷款销售仅占汽车销售的20%,还远远未达到这个比例,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1500万辆,整个市场销售额至少会达到15000亿元,即使未来20年中国信贷购车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一半,汽车金融业也将有5000多亿元市场容量。全球汽车销售中70%通过汽车信贷销售,而在中国目前不到20%。显然,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2.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
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无论在批发还是零售业务方面,汽车金融公司都有着天然优势。在零售方面,虽然汽车金融公司利率略高于银行(比银行高出20%左右),但是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需要第三方担保,为消费者减免了一笔“担保费”,因此总体而言其利率并不高。另外,相对而言,通过汽车金融公司办理车贷业务,手续更方便,时间也更短,这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原因。在批发领域,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服务,减缓了经销商资金压力。
汽车金融公司在个人车贷具体业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如2006年开办汽车金融业务的一汽大众推出弹性贷款,期限可放至5年,汽车金融公司还贷方式也更为灵活。有些公司甚至可以“旧车置换抵消首付”。这些灵活、优惠的贷款方式无疑使汽车金融公司在车贷市场赢得较大竞争优势。
同时,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汽车金融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涉及汽车消费过程的方方面面,如贷款担保、代理保险、理赔、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旧车处理、经销商的中短期融资等。
除此以外,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制造商价值链延伸的重要部分,汽车集团自己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由于其对母公司汽车销售有巨大支持作用,可以得到母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撑。
四、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对策
1.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汽车金融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是以汽车产业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前期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受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发展汽车产业本身,就是对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最大的支持,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以及市场环境上给与其发展的空间。只有汽车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汽车金融服务才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2.创立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一是要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颁布工作,消除政策性瓶颈,尝试逐步有条件地放开对汽车金融机构融资的限制,让它们既可获得银行贷款,又可发行企业债券以及实现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向社会筹集资金,真正扩宽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汽车金融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减少系统性风险。发达国家汽车金融业务无不是建立在相当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基础上的,而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几乎为零,汽车金融公司很难掌握储户的综合信用状况,这就造成了手续繁杂、担保限制过多等弊病,极大地制约了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所以必须建立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和查询系统,实现信用资源信息的共享。2003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正式挂牌,表明信用管理在政府行政层面正式揭开了帷幕。2005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这将促进我国征信业稳定健康发展,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由于信用数据收集、评估流程复杂,所以信用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第三,扶持汽车金融中介机构,促进银企合作。现阶段针对信用缺乏和银行门槛过高的弊病,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银企携手合作,扶持一些担保中介机构,让汽车信贷担保公司站在公正立场上,协助银行有偿处理贷前审查、贷中担保、贷后监督的工作。
3.探索近期适合当前形势的汽车金融公司运作模式
从长远看,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相关条件还不成熟,汽车金融公司当前的运作模式应尽量与市场上各种金融主体尤其是银行的合作,通过合理分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根据《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了汽车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而商业银行遍布的营业网点则弥补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地域上的不足。其次,当前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合作。
目前我国应适度发展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拓展其资金渠道,给汽车金融公司更宽的金融范围,将供给方培育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进一步规范发展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业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研究汽车金融公司可能的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债券、同业借款或资产证券化等,从而使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专业优势和资金实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特约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以及二手车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方位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做到联手规避风险、承担风险,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也可以与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保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稳定健康地发展。
继上汽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克集团、北京现代和沃尔沃在国内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后,国内银行首次参股汽车金融公司,由东风汽车、中国银行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2006年8月共同在京宣布,三方合资的东风标致雪铁龙金融公司正式开业。这些汽车金融公司的相继开业,无疑对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丰富和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㈡ 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讲师22人,博士1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6人;有享受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市级命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出国留学和短期考察教师18人,有校内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6人。学院还有国内知名的客座教授10人。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综合结构较为合理,学科梯队与学术梯队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和后劲较大。
市场营销系:刘苍劲、冯鹏义、谢春昌、熊本峰、孙在国、李玲、蔡继荣、张雷、彭建仿、周全、周勇、严莉、高敏、熊素红
物流与电子商务系:龚英、李健、李海南、张德海、杜亮、陈久梅、张军、俞 鲲、邱晗光、刘四青、青宏虹、王江涛、詹川、曾波、孟伟、龙跃
商务策划系:程宇宁、黄志贵、扬德慧、李湘蓉、姜玉洁、强海涛、涂勇、白仁春、吴绍波
学院聘请的客座教授:
卢泰宏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国内外著名营销专家。
郭国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导、全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
陈启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博导、全国著名营销学者,国务院学位办专家。
李 琪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博导、全国电子商务首席专家。
兰 苓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书记、硕导、全国著名营销学者。
王 旭教授:重庆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博导、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何 迁博士:重庆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教授、博导、知名营销专家。
胡其辉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营销研究所所长、硕导、全国知名策划专家。
钟育赣教授: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硕导、全国知名营销学者。
林力源教授:广州大学策划研究所所长、中国策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知名策划专家。
㈢ 请以“褚橙”品牌为例,探讨其品牌建设方面开展故事营销、企业家品牌管理等方面独特的成功要素;
褚橙 品牌 没有过多探讨的意义。
因为是 褚时健 种的 ,所以就成了品牌。褚时健是中国体制的受害者,受到了目前一众中国大佬的认可和尊敬,所以,他随便种个东西,也会有一大帮大佬帮他推广。
㈣ 李玉峰的学术简介
(项目来源类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批准时间,主持或参与
1. 上海哲社青年课题(2012EGL003):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下的消费者购买意向(PI)与规避行为(AB)研究:基于恐惧管理的视角,2012.6-2014.6,主持;
2. 上海教委创新科研课题(13YS052):创新支付平台使用意愿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与创新扩散模式的实证分析,2013.1-2014.12,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72063):基于时间导向和死亡突显性的消费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选择研究,2008.1-2010.12,参与;
4. 中国银联(企业课题):中国银联持卡人分布与需求框架调研,2012,主持;
5. 上海海洋大学校人文社科课题: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向波动研究,2013.6-2014.6,主持;
6. 上海教委优青课题: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2012-2013,主持;
7. 校博士科研启动课题:基于返点机制的大型零售商通道费合理性作用机制研究,2012-2013,主持;
8. 食品经济管理重点学科2011-2012开放课题: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下的消费者购买意向与规避行为研究,2012,主持;
9. 华东水产品交易中心:华东水产品交易中心美食文化街规划;2011,参与;
10. 上海江杨水产品交易市场:上海江杨水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与发展路径;2012,参与;
11. 美国汉胜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美国汉胜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营销战略与新产品渠道建设规划研究,2009,主持;
12. 上海国安绿化景观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国安绿化景观建设有限公司营销战略与营销体系,2008.8~2008.12,参与;
13. 上海电力大客户市场细分与营销策略研究,2007.10~2007.12,参与,负责应用SAS对电力公司200万客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14. 上海建材集团收购上海棱光后主营业务选择与组织构架,2007.1~2007.9,参与; (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论文
1. 李玉峰、吕巍. 不同购物环境下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态度测评,管理科学(CSSCI、国家自科基金委重要期刊). 2008.1:58-64,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8.05)
2. 李玉峰、郑栋伟、陈宏民. 基于返点机制的大型零售商通道费作用机制研究[J]. 经济经纬(CSSCI), 2013.03:101-106;
3. 李玉峰、郑栋伟. “快捷支付”等创新支付形式接受路径与使用意向实证研究[J]. 管理现代化(CSSCI), 2013.02:22-24;
4. 李玉峰、罗春雪、刘敏、平瑛. 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规避行为分类与测评[J]. 上海管理科学(CSSCI、CSCD), 2013.06
5. 李玉峰、吕巍. 享乐/功利主义选择目标下的消费者决策满意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CSSCI、CSCD、国家自科基金委重要期刊). 2008.6:89-93
6. 李玉峰、吕巍、胡其辉. 产品功利、享乐属性对消费者满意的影响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CSSCI). 2011.01:147-152
7. 李玉峰、郑栋伟、陈宏民. 基于谈判能力与网络效应的零售业通道费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CSSCI). 2010.12:40-4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1.04)
8. 陈伟、吕巍、李玉峰. 国内外消费者礼品购买行为述评,现代管理科学(CSSCI),2011.01:19-21
9. 李玉峰、吕巍. 探索我国消费模式与刺激内需的关系——合理引导实用、享乐消费以刺激内需,价格理论与实践(CSSCI). 2009.10:77-78
10.李玉峰、吕巍. 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行为模式研究动态探析,市场营销导刊. 2008.2:24-27
11.吕巍、李玉峰. 基于功利、享乐选择的消费者支付时间、支付金钱倾向研究,现代管理科学(CSSCI). 2010.1:35-37
12.刘威、李玉峰、吕巍. 组织内部人际信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代管理科学(CSSCI). 2009.10:39-41
13.吕巍、李玉峰. 移动通信行业客户流失预警与挽留理论与模型应用,移动通信. 2009.09
14.于晓宇、吕巍、李玉峰. 移动通讯行业客户终身价值模型构建与应用,移动通信. 2009.10
15.于晓宇、谢富纪、李玉峰. 创新客户、领先市场与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现代管理科学(CSSCI). 2009.10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edonicShopping Value, Utilitarian Shopping Value and Store Brand Loyalty - The Caseof Apparel Retail Sector in Shanghai. Wei Lu, Jiajie Bai, Yufeng Li.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Global Marketing Conference.
专著1. 吕巍、李玉峰.《功利还是享乐?——顾客选择、营销导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专著2. 李成军、李玉峰. 《企业道德案例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著),20083. 《推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副主编;4. 《商品推销应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4,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