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毕业论文。某服装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该从哪些方面开始研究,如何着手
可以先做这个品牌的swot分析,必要也可以做个竞争者分析,在做他这个品牌的产品组合内策略,容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定价策略等等知识点结合该品牌的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展开。
先讲框架打好,再去找资料,结合自身的知识点和选择的企业进行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⑵ 高分求[国际服装发展现状和品牌服装营销]方面的外文文献
The international clothing develops the status quo and clothing marketing of the brand
此类文章很多的,上Google随便拉一篇专吧属~
⑶ 请简单评价ZARA,H&M,UR这三个快时尚品牌
H&M:
更新频率很快,款式种类相当多,所以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挑出来,同一款式,比如开衫,就有至少三个价格档,建议买最贵的那个,因为H&M的受众群比较广,价格带比较宽,想要什么价位的都有,但是细看设计版型还是有相当大差别的。基础款还是有很多质量过硬,款式实用,经久不衰的样式的。
H&M还有一个很大的有点就是能满足你各个场合的穿衣需求,无论是日常,正装,party,节日,都有,如果你的预算不多,又只买预计只是穿穿玩的衣服,可以在这挑。从设计上讲,H&M的很多系列都是很美的,很欧美的,前卫大胆,活泼张扬,闪耀全场,但你要瘦瘦瘦。
ZARA:
ZARA的设计是最好的,当你阅尽浮华,看遍了各种随便的、低质的、浮夸的东西后,还是会发现,ZARA还是有点用心的,但是你可能最初看不懂,我最初就没有看懂,不太细逛,后来发现,ZARA比起其他家,是另一个段位的。主要体现在设计的裁剪和质地上,而且ZARA是将简洁主义发挥得最极致的,可以只有一片,只有一色,但是什么都是合适的,长短刚好,露多少刚好,张扬和内敛刚好,不冗余,不繁琐,刚刚好。
总之,能驾驭好ZARA的女生我是很喜欢的,我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UR
她家有一段时间非常偏爱韩风,怎么讲,UR时而很勤勉,时而很松懈,水平差别很大。总的来说,UR的服装偏正式,有点端庄也有点俏皮,是正式场合不错的选择。
但是设计来讲,经常不是很合身,让人崩溃,也可能是为了版型好看,在实用性上略退让了一些。
⑷ 请问快时尚品牌UR与ZARA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快时尚品牌UR与ZARA共同点:
都是快时尚品牌 、但说服装这块。都定位于时尚年轻白领层消费20~40 岁。
他们的销售宗旨都是“快速、少量、多款” ,其背后的“快销供应链”一般的品牌销售是难以达到的。每天一次的快速反应会议,库存问题是重点。
从原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质量监控-物流-店面销售-销售统计-后续数据分析,都将以模块的形式存在,在这些模块之间,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贯穿其中,从而保证整个“快销供应链”持续转动。
店面设计:UR与ZARA共同点就是橱窗都以墨绿色为主调。室内装潢都是暖色系。
快时尚品牌UR与ZARA不同点:
1、风格不同:
UR全称是URBAN RENEWAL。风格是属于英伦偏时尚型。
西班牙zara品牌所属Inditex集团旗下的姐妹品牌,Beishka,Pull&Bea,Stradivarious等等,跟她风格类似。
2、定位不同:
UR的产品由国际二十多个品牌的设计师提供样板,同时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专业买手配合,采选最新、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服装、配件、饰品等。在亚太方面,拥有香港和国内的服装设计师对产品进行系列整合,实现了每周两次更新货品50-100款的高难度运作,在服装界创造了奇迹!
ZARA是简洁大方,定位在OL类型,中低价位的衣服,这种服饰风格其实是一种以爆款跑量性质做业绩的店铺风格。店铺面积大,装修到位,产品价格低廉,店铺营运为无导购式卖场,库存管理非常到位,款式跟随潮流,这些都是ZARA的特色。
总体说UR的设计风格有点野性比ZARA的时尚的。他只是宣传做的比较少。中国门店没ZARA多,但品牌绝对能跟UR相媲美。甚至更高一等。
⑸ 服装网络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国外中国络营销行业比较成熟。起步早,技术成熟,领先国内10年以上。下面以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美国。行业普遍认为,美国线下零售企业的整合度和集中度较高,供应链效率更强,电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价格和效率的优势不明显,所以造成规模相对落后于中国。 美国的中国络营销发展具体情况如何? 一. 增速保持平稳 美国电子商务占到整体零售市场的份额逐年提高,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销售规模约为2630亿美元,占比达到5.8%,仍处在较低位置,低于中国目前近8%的水平。 2013年美国电子商务市场增速16.6%,近几年增速已趋于平稳,同期整体零售市场规模增速为4.3%。对比美国电子商务市场增速和整体零售规模增速,电子商务增速近4年年均16%左右,同期整体零售市场增速年均5%左右。 二. 品类有所差异 从电子商务的品类份额来看,电子数码、服装配饰、汽车和配件是电商市场中份额最高的三大品类,2013年在电商中的占比分别为21.8%、17.0%、10.4%。在中国,2013年中国络零售市场中,品类占比前三名的则是:服装鞋帽、3C家电、化妆品类。 以分品类增速来看,图书音像、服装配饰、汽车和配件是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类,2014年预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2%、16.3%、15.8%;增速较慢 的三个品类是文具、家具家居、食品饮料, 2014年预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7%、14.1%、14.8%。 三.移动电商高歌猛进 据eMarketer报告,测算美国2013年移动电商零售规模达到384亿元,同比增长56%,远高于电商整体增速。 从设备占比来看,智能手机逐渐减小,平板占比逐渐提升,并成为主流;预计2016年,平板占比将达到70%,智能手机占比降为28%。 估算美国2013年约有1.18亿人通过移动设备浏览商品,占到电商购物者数量的62.2%, 其中7260万人通过移动设备至少完成一次购买行为,人数同比增长38.3%,这一数字有望在2016年增长至约1.2亿人,2016年移动设备购物者渗 透率预计将达到84.6%。 四.全渠道时代来临 2013年超过60%的美国零售商将“全渠道”作为其重要性排名第一的公司战略。渠道变革的四个中,最终的全渠道阶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消费者自然地在各种现实和虚拟的购物环境之间转换,且这种转换越来越是无意识地,渠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全渠道时代,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再是电商时代简单的“线下体验,线上下单”, 渠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门店和移动终端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见图10) 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来看,朋友在社交中国络上的推荐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决定性的因素,而由于社交中国络的移动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移动端的重要性。( 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五项全渠道能力中,按第1条与第4条展示了“一致性”的要求,第1条要求价格一致,第4条要求商品分类一致(意味着线上难以扩品类),这要求零售商在全渠道的过程中,将原先专注的品类继续深耕,而不是在跨渠道的过程中简单地跨品类。 第2条、第3条、第5条展示了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需求,但背后所要求的是零售商对其所经营的不同品牌的每一件单品和背后的供应链有极强的掌控能力。 随着移动端消费的扩大,线下零售企业更能发挥其线下门店的优势,迎来全渠道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的界限将逐渐模糊,门店和移动终端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对零售商能否对其所经营的不同品牌的每一件单品和背后的供应链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附:美国主要电子商务中国站(TOP 10) 根据美国“FAVORITE 50”最受欢迎的50家电子商务中国站排名:排名前10位的中国站中,除Amazon(B2C)和eBay(C2C)外,其余均为传统线下零售企业; 这些线下零售企业本身就是各自品类的巨头,他们在拓展线上并没有盲目地往平台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发挥自身品类的商品、供应链、客户(会员)等方面的优势, 更为专注;如:超市: Walmart 、 Target ;电子数码: BestBuy;百货及服装: Kohls、 JCPenney、 Macys、 OldNavy。 参考资料:刊登于《连锁》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