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昆曲,京剧等传统艺术要怎样推广
昆曲,京剧等传来统艺术要在力所自能及的情况下,尽力推广。剧目更新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告知观众。在什么地方演出,演出什么剧目,领衔主演是谁等等。
现在是这些信息观众一概不知。
其实各地方都会有专业的戏剧、戏曲剧团。经常的节假日演出宣传的力度都不够。平常的商演就更无人知晓了。
本来观众就少,宣传力度小,知道的人不多,观看的观众的人也就少了。
2. 戏曲的路在哪里,如何推广请各位戏曲大家给
现在给人们的感觉,戏曲团体演出少,练功、排练时间过长。要摔打出好演员,就靠舞台实践的机会。演出机会过少,演员、乐队没有实战经验,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过去,一个地区的演出团体经常要流动演出,一个剧团在省内流通演出,本地区流动演出剧团工作人员已经成了惯例。至少每年要有半年时间在外面演出,打上行李,一连演出两个月不回家,是常事。不演出,演员没有深造、竞争的机会,不演出,乐队没有应付冷天在‘露天剧场’伴奏的严寒锻炼,手指发硬,拉不出音符、音准。
拉出去演出,回来休整一段时间又拉出去演出。演员不演出,不经过舞台的实战锻炼,积累不了经验。
现在有的地方是政府搭台,剧团唱戏。每年完成一定数额的演出场次,政府才向剧团拨发工资。这种模式,可不可以扩大成地区之间的交流?本地剧团走向本省内的地区,相互交流起来,这样,这盘棋会不会就有些流动起来?观众的‘口味’有时候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喜欢一些新奇的东西,外来的‘口味’可以调剂这种需缺。
3. 进入社区宣传戏曲有哪几种方法
进入社区宣传戏曲呢,有两种方法,一种呢分发礼物让社区的社员们都来观看一种呢,就是强行来观看
4. 宣传京剧广告词
宣传京剧广告词:
1、京剧是国粹,想听就陶醉。
2、昆曲为魂,秦回腔为骨,历经风雨,国答粹京剧。
3、京剧国粹,绝妙好音。
4、京剧国粹,当之无愧。
简介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 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5. 保护戏曲文化的宣传语..戏曲的简介
戏曲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戏剧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让戏剧进入我们的校园,
让戏剧融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目录
中国戏曲
发展时期1、萌芽
2、繁荣
3、延展
4、鼎盛
黄金岁月1、元代戏剧
2、明代戏剧
3、清代戏剧
主要特色
艺术品貌1、以歌舞演故事
2、远离生活之法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虚拟手法
与民间文艺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说唱艺术
三、终结戏剧之果
角色行当1、主要类型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脸谱脸谱的分类
戏曲音乐
剧种大全中国戏曲
发展时期 1、萌芽
2、繁荣
3、延展
4、鼎盛
黄金岁月 1、元代戏剧
2、明代戏剧
3、清代戏剧
主要特色
艺术品貌 1、以歌舞演故事
2、远离生活之法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虚拟手法
与民间文艺 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说唱艺术
三、终结戏剧之果
角色行当 1、主要类型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脸谱 脸谱的分类
戏曲音乐剧种大全展开 尹桂芳竺水招
编辑本段中国戏曲
(ChinaOpera)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辑本段发展时期
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 淮剧《占花魁》邱海东陈丽娟表演
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本段黄金岁月
1、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2、明代戏剧
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 昆曲《牡丹亭》-游园
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3、清代戏剧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编辑本段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6. 对于中国戏曲的推广有何建议
1、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2、巡回社区,邀请一定数量的群众免费观赏
3、制造新一代的明星和话题
4、生产内容,与媒体合作,让媒体有内容可以报导
5、和商场举办联合表演活动
请给个“赞”谢谢
7. 当今社会怎么才能更好的传扬戏曲文化,能让更多人爱上戏曲
从教育上入手,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剧种,建议以各省教育局为基准,每个省份出一本地方戏的教科书,也不用考试,权当课外书了,类似小学的自然科学等书,这样让小孩子从小就了解一些戏曲知识,对以后接受戏曲也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懂戏曲的很少,原因就是从小没有接受过戏曲的熏陶。政府大力宣传,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因为地方戏曲大部分都是地方方言,所以普及其他省份的戏曲也不太现实,就从地方戏开始普及,要想让戏曲流行起来,就得先让戏曲知识流行起来。
8. 如何弘扬戏曲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1明确并适当抬高戏曲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地位,艺术价值,带动年轻人的好奇心与向往欲
2戏曲角色的重新塑造,用有影响力的角色帮助弘扬戏曲传统文化。
9. 求如何推广地方戏曲(花鼓戏为主)的对策与建议的文字材料 高分追加~
那还是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广地方戏曲首先要让人民认识戏剧的历史,和变化,坎坷而又艰辛的路程是如何走过来的?让人民透彻了解后,就会在心里形成了一种对戏剧传承的怜惜,从而不知不觉的爱上了戏剧.至于实际的操作还你靠你们的想法和努力,一定要竭尽脑汁去想出这个办法,让人们要有传承戏剧的系统心理.
10. 哪些广告里运用了戏曲,谢谢啦
你好
1、《申报》的京剧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戏曲广告 ,海派京剧是北京以外最大的京剧地区流派 ,《申报》的戏曲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二者的良性互动体现了近代传媒与新兴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2、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产生于农村,发展于城市的艺术样式,自身带有强烈的市场印迹,同时也有着久远的市场竞争传统。广告,作为一个现代语汇,对于戏曲来说却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市场行为。戏曲广告有多种形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着吸引观众、开拓市场、传播戏曲文化的作用。在当代社会,戏曲重新被纳入到文化市场当中,如何发挥戏曲的广告传统,充分利用当代广告媒介,对戏曲进行全方位的言传与推广,是当前戏曲从业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3、
《广州民国日报》中的戏曲广告及其史料价值
正 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本研究、文物研究和图像研究等,至今鲜有研究者将报刊广告引入到对戏曲的研究中来。笔者能看到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来自对上海《申报》中戏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其实,民国时期广州的报刊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戏曲广告,对粤剧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卫星上的戏曲电视频道
.亚太Ⅴ号(138°E)卫星上的CCTV戏曲频道(12538V41250)(属长城直播亚洲平台)。该频道主要面向海外华人观众,以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弘扬中国古老文化,满足海外戏曲爱好者为宗旨。对中国的戏曲文化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对现有节目重新整合、包装,赋予节目更多的时尚元素和人文
等等
来自网络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