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花鼓戏的优秀剧组有哪些
你好!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团
二团
长沙市花鼓戏剧院
益阳市赫山区花鼓戏剧团
株洲市花鼓戏剧团
湘潭市花鼓艺术剧院
岳阳市花鼓戏剧团
汨罗市花鼓戏剧团
这几个都是专业花鼓戏演出团体
其余的花鼓戏剧团全是业余的组合起来的。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2.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特色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年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
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这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也就是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据清同治年间的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载,他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中,花鼓戏已经发展称为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4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小旦、小丑、小生“三小”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湖南花鼓戏起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从声腔和剧目看,湖南花鼓戏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随着“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进行演出的时候也多在田间地头。到了清光绪年间,这种半职业性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湖南花鼓戏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
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连缀结构,“腔”、“流”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
花鼓戏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折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3. 花鼓戏的介绍
《花鼓戏》是2013年上映的中国大陆剧情电影,由甘征文编剧。《花鼓戏》讲述了美丽的洞庭湖边某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引进一个号称“破烂王”(及收废品大王)投资创办循环经济工业园故事,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生态文明,创办循环经济”政策精神。
4. 湖南花鼓戏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无码、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5. 写一段描写看花鼓戏的情景
据说邻村的一老汉满八十,摆了几十桌酒席,还请来了戏班子的唱花鼓。
村民们早早的就收拾了田地里的活计,吃过晚饭,洗过澡,各人拿着手电在村口聚集人
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夜里的路走起来总比平常要快些,老人说那是“鬼扯脚”,读过点书的人却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道是什么热胀冷缩,夜晚气温偏低点,路程就缩了。我分不出个是非,只知道间在大人中间一路有说有笑,一下工夫毫不费劲的便赶到了戏场。屁大的观众坪里早坐满了人,熙熙攘攘的,紧密得很。我们没得坐,自然只能往后面站着。
到了晚上能赶四五里夜路去看戏的人,大多是单身汉,因为穷,娶不到老婆,看见个娘们便浑身痒痒,几十年来未碰过女人,便是不小心挨到了一下胸部和屁股什么的也惊喜之极,回味无穷,还免不了要向同伙眩耀一番,加油添酱的说来,仿若是那么些婆姨抵挡不了他的魅力,自愿一般。
这也算是他们热衷看戏的又一个原因,一到戏场眼睛便四处瞟游,看有什么可人儿没有,乘机向她们挤去,拣点便宜。此事也是闹过笑话的,说是某人紧贴于一个女人背后站着,人山人海,大约是感觉了什么,心猿意马起来,身体的血液就向一个部位涌去,害得那婆娘回手一拍骂道;“你这骚家伙,拿着个电筒吵什么?”至今流传甚广,常作笑柄。
所谓花鼓戏,明初于陕北一带颇为盛行,历经久远,分了派系。一支入湘,雅称“湘剧”,所用乐器很简便,无非鼓、锁呐、二胡、锣,等等三五件。所唱内容也就是古典评书、章回
小说、神仙故事。腔法与粤剧想反,不走低沉悲凄之道,抑扬顿挫,高亢昂扬,依锣鼓之花
而唱,也别来味道。
唱的内容是要有考究的,须三思而定,不可乱点剧名。
前些年吧,一李姓村旗鼓声张的唱了一曲《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仁宗年间一刘、李二妃之间的事。刘氏奸诈,产下一女,便设计将李妃之子换了过来,再以狸猫代之。褒贬自明,惹恼了刘姓村,结果大打出手,重伤了数十人。
幼时,我于评书兴趣斐然,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五虎将》、《粉妆楼》等等百看不厌,于花鼓内容也总能说出个典故来。这便是大学问,村民们看到不懂处,自要寻来问我,有了满足感,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的原因。
对于唱功,我是不懂的。朦胧之间也侧重于女戏子,隐约记得有一个饰樊梨花的戏子长
得好看,便上了心,并大言说过等我长大了要娶她做老婆。后来遇遇,我玩笑着说了出来、
其时她为人母已久,相对莞尔。
至今回忆,也颇有感想。
近年来,村民们富裕了,我也常回家看看,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影碟机,想看就看,戏
班子也早就没了生计。我每到一户串门儿,往日的单身汉也大都娶了老婆,放上一段花鼓调
子,劝几杯烧酒,回忆旧时看戏的情景,往往满堂豪笑。
花鼓戏是我最初接触古典通俗文学的窗口,便是今日见识比那时要广些,新鲜物事也看
到过,仍然只有这种最为乡土,最为亲切的民间艺术萦怀不忘。
6. 湖南花鼓戏 表演形式 特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http://ke..com/view/25871.htm
7. 如何做好一个:"策划编辑"
三把钥匙开启策划师之门第一把钥匙:创新思维激情碰撞策划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维不断创新,才能加快商务策划师创新理念的形成,才能学以致用,才能使商务策划师的潜能得以最大发挥,才能使商务策划师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导引潮流,洞察先机的领先地位。按照商务策划师教学大纲的要求,商务策划师的创新思维主要从创新的四点线索入手,即政治线索、经济线索、科技线索、文化线索;创新主要有四点切入:功能性创新、信息性创新、时间性创新、利益性创新。2003年在南宁机构培训认证的高级商务策划师金涛在阳光100房地产公司任推广部经理时,为了销售阳光100的楼盘,他对楼盘提出了信息性的创新理念:50年代的商业街在火车站周围,八九十年代的商业街在百货大楼周围;21世纪商业街就在阳光100周围。此信息性创新一提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抢购,楼盘刚完工就销售一空。2005年11月,金涛高级商务策划师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国十大房地产策划专家》。
第二把钥匙:妙笔文案快意畅写策划师。
商务策划师文字表达能力要达到熟悉主要的商务文书、文件格式、熟练掌握可靠性分析报告、项目建议书、市场分析报告、上报策划方案等典型、常用的与策划工作相关的文本和文件格式。把握基本写作技巧,做到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并且达到“完整”、“明确”、“规范”的基本标准。方少华,湖南商学院大二的学生。2004年在南宁机构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海南儋州优质木薯种苗繁育推广策划案》、《阳光早餐营销策划案》、《土地估价策划案》、《武汉“苏菲”卫生巾促销策划案》、《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大赛广西赛区战略策划案》、《“耐克”中国地区宣传促销案》6篇案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升华,信心得到了增强,眼界得到了拓宽。回校后的他,加入到了社会工作当中,以实践检验自己。在此之间,他参与策划了首届湖南花鼓戏精品演唱会,主持策划了湖南出版物交易中心开业盛典、湖南千禧木业有限公司产品——金典地板宣传推广策划等在湖南本地有较大影响力的策划活动,并获得在校年薪八万元的收入。
第三把钥匙:语言风采魅力荡漾策划师。
商务策划师出口成章,妙语惊人,像磁针一样吸引着周围的人,令人钦佩不已。这种魅力,这种风采源于一定的策划语言修养。“信、达、雅”是策划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程序。所谓“信”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目标是要保证表达思想正确;所谓“达”就是要使听众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目标是保证对方听懂;所谓“雅”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表达方式完美,目标是使对方怀着浓厚兴趣听取自己的观点。“思如泉涌”就是很好的“序曲”、“前奏”。如高级商务策划师刘学进,以前从事银行会计工作, 2005年参加南宁商务策划师认证培训,他对教材大纲中的战略策划、生态策划、融资策划、管理策划、营销策划五大策划领域理论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应聘广东省广州市本田汽车销售公司策划经理时,凭着自己丰富的策划理论知识和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过三关斩六将,先是经过人事部的考核,再通过了本公司总经理的考核,最后又通过了华南地区副总裁的面试,最后被录用为该企业的策划部经理。
8. 长沙花鼓戏的剧目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 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9. 花鼓戏的由来(故事)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10. 长沙花鼓戏的特色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 “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 会 》、《讨学钱》、《芦林会》等。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 表演上,长沙花鼓戏由过去的“三小”增至10多个行当,官衣袍带、罗帽雉尾,生、旦、净、丑,应有尽有,并吸收了大剧种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增设了武戏;语言仍以长沙话为标准,通俗易懂;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并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将唱腔分为4类:( l)川调(弦子腔、川子调),是主要腔调,曲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由大筒和琐呐等丝竹乐器伴奏。(2)锣腔(打锣腔),曲调性较强,适应于抒情和叙述,一唱众和,以锣鼓和琐呐在唱句间伴奏,既丰富完整,又具有民歌色彩。(3)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特点。走场牌子有大过门配合表演。锣鼓牌子或称为琐呐牌子,以唢呐、锣鼓伴奏。(4)小调,包括各种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多作插曲用。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琐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