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挑食的支持策略
解决幼儿挑食的策略有哪些
巧用宝宝好奇心:在餐桌上,如果宝宝挑食,有宝宝不喜欢吃的食物,那么先不要强迫宝宝去吃这种食物,以免宝宝对该食物有抗拒心理,宝宝还小,他们还不能理解“营养”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宝宝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在宝宝面前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不喜欢吃的菜肴,并且跟伴侣交流对菜肴的正面感受,特别是关于口感方面的,几次之后,宝宝就会对该食物多了份好奇心,同时为了加入爸爸妈妈的聊天中,开始吃他原来不爱吃的东西了。
减少选择,加大消耗:在每次进食的时候,不要出现太多不同种类的菜肴,即使是大人,喜欢的东西也会不自觉地多吃点。宝宝的胃口不大,如果喜欢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会排斥那些他不喜欢吃的。要让宝宝吃下他原本不吃的东西,那么就要把“干扰项”都去除,餐桌上只出现两三个选项,最好的搭配是个宝宝原来就喜欢的,但量不多,一是宝宝不喜欢但你想给他吃的,让宝宝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进食。
宝宝挑食的危害有哪些
1、膳食要均衡,食物要新鲜、品种多样化:通过均衡的膳食,即粗细、荤蔬搭配,是可以达到儿童的营养需要,而不必买营养品、 滋补品之类。
2、注意摄入蛋白质的质量: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需大量的蛋白质,而且蛋白质的质量要优良,即摄入肉、禽、蛋、豆 类的蛋白质,但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
3、早餐不宜马虎:经研究表明,从早餐中获得足够热能和蛋白质的孩子,其体形和机能发育较好,学习效率亦高。
B. 针对幼儿挑食不爱吃饭写一套教育方案该怎么写
你好,孩子胃口不好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喂一些开胃的食物,或者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看是否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导致孩子胃口不好。大部分宝宝不爱吃饭都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建议家长适当规范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每天都要保证孩子的饮水量和运动量,因为只有孩子的运动量达到了,才会产生想要吃饭的欲望! 另外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进餐前的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开展简单的餐前游戏,或者介绍食谱给孩子介绍蔬菜的营养等,吸引孩子兴趣,选择宝宝喜爱的餐具,同时在给孩子做饭的可以适当考虑色香味形的搭配,提高孩子吃饭的欲望。 当然,家长也应该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说话,每次进餐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过了就收了,作为是孩子不专心吃饭的“小惩罚”,最后就是要在餐前给孩子提进餐的要求,如自己吃饭,专心吃饭等! 尽量少吃或不吃零食。宝宝的饮食要清淡,可以给宝宝少吃多餐。
C. 小班幼儿怎样养成良好进餐行为实施方案
教师:袁丹丹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段时间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进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餐前活动的组织很重要,餐前可做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快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我觉得,餐前尽量避免一些太剧烈的运动,可进行一些安静活动,如《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小朋友明白吃饭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使桌面、地面、身上弄得不干净。多告诉幼儿吃饭时要专心。还可以通过一些儿潜移默化地告诉小朋友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 进餐前一定要让小朋友洗手,我们可将洗手的方法分解成相互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冼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为了让他们更感兴趣,还可以将这些动作编成好听的儿“哗哗流水清又清,小手洗洗讲卫生,卷起袖子再洗手,小手搓搓,白又白。”老师在多次反复练习中,孩子会慢慢地掌握了正确的洗手顺序及方法,养成了进餐前的好习惯。 准备进餐时,可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定,愉快地进餐。对进餐好的孩子给予赞许,激励幼儿积极用餐。针对挑食的孩子可以从开始盛少点,到以后慢慢增加,让他逐渐适应,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真棒,再多盛点吧!”……“今天你学会了吃青菜,真了不起”,在老师反复鼓励下,激发幼儿食欲,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小毛病。 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可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当然幼儿的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相信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小朋友们都能养成良好进餐的好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茁壮地成长。
D. 根据幼儿吃饭挑食的现象设计一份方案
设计意图: 一日三餐,天天如此。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幼儿园小班健康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因为,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数往往是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代替。那么,进入幼儿园以后,集体的生活场所,需要他们增强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饭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这一年龄的孩子力所能及的。注重幼儿独立进餐习惯的培养,不仅能使幼儿摆脱依赖的习惯,还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获得一些生活能力的锻炼,这对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可以实现爱吃各种食物,主动饮水的目标。据此,我根据幼儿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名称:健康领域:宝宝爱吃饭(小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能够坐端正,手扶碗,专心地一口一口地吃饭。 2.培养幼儿进餐时的愉快心情,愿意独立进餐。 活动准备: 录制小班幼儿吃饭的场景;根据小鸟吃饭的故事绘制上课用的图本;《吃饭歌》的音乐带。 活动过程: 1.导入:看小朋友们吃饭的录像片段。 2.基本环节 首先观看图片一,小鸟宝宝独立进餐的图片,通过观看这张图片引出讨论:小朋友们要像小鸟宝宝学习,学会独立进餐。 图片二:两个小鸟宝宝吃饭。问:谁把碗打翻了,为什么会打翻?(引导幼儿说出一手拿勺,一手扶碗的习惯) 图片三,观看小鸟宝宝在学习飞翔的过程中进餐的图片,引出小鸟挑食,最后没有力气飞翔,然后进入话题讨论“小鸟为什么会没有力气飞翔,我们应该怎么做”。 讨论环节:刚才我们观看了两个小鸟宝宝吃饭,你们觉得哪个宝宝吃的好啊.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小鸟A宝宝吃饭吃得好是因为他学会了一首儿歌,那么小朋友们我们也来听一听吧。(引入儿歌《吃饭歌》,活跃餐前情绪)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能独立地吃饭啦,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来比一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吃完一份饭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周五的时候我们看看谁的小红花最多.老师会有小礼物送给你们。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今天回家后将我们学到的《吃饭歌》唱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监督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有没有不好好吃饭,是不是像小鸟宝宝一样,我们要做健康吃饭的小卫士。
E. 如何应对幼儿挑食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般孩子对喜欢吃的某种食物就吃得很多,而对不喜欢吃的食物则吃得很少,甚至乾脆不吃。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某些食物时,家长并不是劝说或 讲道理,而是一味地迁就。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然而然改掉挑食的毛病。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提醒,孩子的过分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的摄入不足 或过量,导致孩子容易生病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孩子挑食成因医学专家表示,婴儿时期的孩子只有单味觉,没有分辨复合味道的能力,此时母亲应尽量采取母乳喂养,或者给孩子喝的牛奶中不加糖、辅食果汁,保持原汁原味,这样孩子的味觉记忆中没有口味过重的东西,长大后就不容易挑食。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挑食的现象,这与家长的态度很有关系。比如孩子这一餐某种食品多吃一点,那一餐另一种食品多吃一点,而假如家长过于 纵容就会促成孩子吃饭挑食的坏习惯。吃自己喜爱和可口的食物是人的天性,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口腹之欲”,就可能使孩子得不到平衡的膳食,从而导致孩子 发生食物富足型的营养不良。 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能得到合理均衡的饮食,妈妈们往往使尽浑身解数,甚至追着孩子喂食,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弄得又累又急的妈妈火冒三丈。 对此,专门研究儿童挑食行为的专家认为,如果家长用强制或粗暴的手段逼孩子吃东西,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不愉快情绪不仅会降低食欲、影响消化,而且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或恐惧心理,这种强制进食往往也会增加儿童挑食的可能性。 纠正挑食妙招家长的责任是将合适的饭菜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孩子,许多儿童在成长期都会有一些正常的“挑食”行为,这与他们的个性和个人喜好密切相关,而这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能够纠正的。但如果孩子的挑食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如试试以下几招: 例如,合理安排和指导孩子吃零食的时间、数量,尽量减少或逐渐取消零食; 不要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免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经常变化花样、调整口味以及创造愉快的进餐环境等,引起孩子的食欲;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诱导孩子懂得吃各种食物的好处。 其实,孩子的偏食或挑食习惯往往是受到成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就挑食或偏食,见样学样,孩子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有的是因为 家长喂养不当造成的,比如对于孩子爱吃的东西,有的家长就随意让他吃,有时一次吃得太多,孩子容易吃伤。当然也有孩子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口味比较挑剔、吃 零食影响进餐时的食欲、饭前或吃饭时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等。 所以,专家建议,家长要想丰富孩子的口味,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孩子做出示范。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在指导孩子的饮食时,不要威胁或哄骗,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F. 幼儿挑食的措施
1、家长做榜样
家长有挑食偏食习惯,首先得自己改变,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对某种食物的厌恶情绪。另外不要溺爱孩子,什么都放任孩子,我们得把握大方向。
2、增加食物种类
食物的种类上,我们可以每天多提供几种,并且经常换着吃,给宝宝更多的选择;其次从烹调方式上、颜色、形状搭配上,多花心思,让宝宝不会厌倦。
G. 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和措施
1、小班幼儿为什么会挑食?
为更进一步了解问题,我们开展了家长访问和调查。结果发现,小班只有10%的幼儿喜欢吃菜,多数幼儿进餐时喜欢把自己不吃的菜丢在渣盘或者其他地方。而且,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挑食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家长过度娇惯。
小班幼儿年龄在3岁至4岁之间,大部分幼儿都为独生子女,家长过于娇纵,幼儿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爱吃的坚决不吃,到了幼儿园,挑食在所难免。
其次是幼儿园进餐形式单一,幼儿从情感上排斥。
在幼儿园,常规的进餐模式是教师在桌上添饭,请幼儿自主端饭到座位上享用。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进餐,并未走近幼儿,了解他们希望的进餐环境和形式。
再其次是家长提供的食材过软。
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牙齿所接受的硬度较差,因此,在做食材时本着软、烂、细的原则,但他们往往忽略了长期提供太软的食物,不利于幼儿咀嚼吞咽能力的发展。而入园后,幼儿园的食材硬度是根据科学喂养食谱制定的,部分幼儿因为咀嚼能力较差,就不吃蔬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想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小班幼儿进餐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幼儿应该在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结合《指南》精神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部分小班教师对幼儿挑食喜欢采用说教方式,例如针对某个挑食幼儿进行口头教育。但对于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说教往往发挥不了作用。
因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开展了“香香饭菜我爱吃”的方案活动,从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家园合作等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班上大部分幼儿都不再挑食了。
2、将蔬菜融入区域活动,帮助幼儿吃
我们将蔬菜自然地融入区域活动中,制作“蔬菜能量站”操作墙。
在进餐中,对主动吃蔬菜和进步比较大的幼儿,进行能量奖励,从而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同时,我们让幼儿搜集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食材、菜品,制作“食物墙”,从而促进幼儿对食物的了解,知道常见食物的简单分类。在操作区提供多层次、趣味化的材料,如蔬菜、仿真食物等,让幼儿主动参与材料的操作,增加与蔬菜的情感。
此外,我们在图书区还投放各种食物的相关书籍,幼儿通过阅读图书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增加对蔬菜的喜欢。
3、与食物建立情感,幼儿愿意吃
帮助幼儿了解不同蔬菜种类后,我们在班级植物角开展了种植蔬菜活动。幼儿亲自参与种植的整个过程,进一步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蔬菜,同时了解了蔬菜的生长过程,从而与蔬菜建立起了感情。
我们还组织亲子共同制作“蔬菜宝宝”。
遵循幼儿泛灵的特点,使用不同材质对“蔬菜宝宝”进行装饰,进一步激发幼儿与蔬菜的亲近感。同时,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共同管理幼儿园的开心农场。幼儿在种植中亲自参与挖土、选种、播种、施肥、浇水、捉虫、收割等活动,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也进一步帮助幼儿建立起了与蔬菜的情感联系。
4、创设温馨的进餐环境,幼儿享受吃
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轻松的进餐氛围,我们提供了清新的桌布、花艺、音乐等材料,从而让幼儿能够愉悦进餐。同时,我们也给幼儿创造了有趣的角色体验机会。在娃娃家提供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样子的蔬菜,幼儿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时,体验自己做菜、做饭的过程,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熟悉进餐环境。
5、家园互动,鼓励幼儿吃
我们利用家长会开展“挑食”小专题沙龙活动,分享家长制作美食的方法,针对自己孩子在进餐中挑食的问题进行交流。邀请部分家长分享成功的案例,帮助家长扭转错误观念,并且提醒其他家长对幼儿挑食问题重视起来。
同时,我们充分调动医生家长资源,走进班级开展“进餐”相关活动教育,幼儿在活动中了解蔬菜、肉制品的营养,感受食物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挑食现象。
幼儿园后勤食堂也积极配合班级教师,开展“厨艺大赛”“厨神来了”等活动,制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从而刺激幼儿的味蕾,让幼儿吃得开心。同时,厨师也与家长进一步互动,直接教授家长做菜方法,确保幼儿在家也能积极进餐。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再次探索,再次解决。在这种循环推进的过程中,小班幼儿完成了从不愿意吃蔬菜到享受吃蔬菜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健康良好的进餐习惯。